北崙河大橋

北崙河大橋

北倉河大橋通車於1958年5月25日,橫跨北崙河的中越友誼大橋架接兩國民眾的友誼,是兩國關係發展的象徵和縮影。老一輩東興人曾留下名言:橋通則興。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東興成為中國與東南亞及美、日、英、法諸國的主要通商口岸,中外商賈雲集,商貿、金融、黃金貿易十分活躍,素有"小香港"之稱。東興口岸已成為國家一級口岸;中越友誼大橋亦成為一條國際貿易、邊境貿易、跨國旅遊的大通道,是中國第三大陸路口岸,2017年進出境人數逾三百萬人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崙河大橋
  • 所在區域:東興市中越邊境
  • 曾用名1:中越友誼大橋
  • 曾用名2:北崙河友誼大橋
1957年經中國廣東省與越南海寧省協商,決定共同興建北崙河友誼大橋,大橋設計、施工和鋼筋、水泥等材料由中方負責,越方負責解決部分材料和民工。中方、越方派出官員組成建橋委員會。經中越雙方研究決定,大橋設計荷載標準:汽車-13級,履帶-60驗算,人員荷載300公斤/平方米(採用中方設計規範),大橋全長124.8米,六墩五跨,每跨標準跨徑22.2米,上部結構採用鋼筋混凝土T梁,橋面全寬10米,其中行車道寬7米,兩邊人行道各寬1.5米。下部結構為重力式漿砌塊橋墩U型橋台,漿砌塊石基礎。項目投資概算人民幣62.1萬元。1957年11月17日大橋工程動工,1958年5月25日通車。位於東興與越南芒街之間的北崙河上。由中國交通部公路勘察設計院第二分院第一大隊測量隊負責大橋測量設計,中國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二工程局第二工程處負責施工。實際造價58.2萬元,節約3.9萬元,經雙方驗收,工程評定為優良。中方施工隊的關成璞、張載華、瞿玉亮被授予胡志明紅旗勳章。經中越雙方商定大橋名為“北崙河友誼大橋”。1960年秋,中共廣東省委第一書記陶鑄到東興視察時,將大橋名改為“中越友誼大橋”。1979年中越邊境發生戰事,越方分別於當年2月20日下午6時和8月19日凌晨2時,兩次用炸藥炸毀大橋。
1992年,中越兩國決定在原橋址重建大橋,中國廣西越南廣寧專家團簽訂協定,將大橋設計技術標準提高到汽車—20,掛—100(按中國設計標準),大橋中央設國界線,中越雙方各自負責境內部分工程。預算投資180萬元,中越雙方各分擔90萬元。中越雙方分別於1992年8月5日和8月19日開工,分別於1993年1月10日和1月20日竣工。1994年4月17日,大橋正式通車,中越雙方舉行隆重的通車儀式,命橋為“北崙河大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