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腔研究

北京高腔研究

高腔崑腔梆子腔皮黃腔並列為戲曲四大聲 腔,歷史已逾六百年,曾縱橫大半箇中國。本書從聲腔的“名”、“實”關係著手,對北京高腔中的“弋腔”、“弋陽腔”、“京腔”、“高腔”分項進行了系統、細緻的考證和深入的研究,從名稱和藝術特色上論證了它們的特色。從不同的角度對京腔的淵源、形成、藝術特色等進行了論證。

基本介紹

  • 書名:北京高腔研究
  • 作者路應昆
  • ISBN:978-7-300-23946-0
  • 類別: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成果文庫
  • 定價:78.00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03-15
  • 裝幀:平
  • 開本:異16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章節目錄,精彩片斷,

內容簡介

高腔與崑腔、梆子腔、皮黃腔並列為戲曲四大聲 腔,歷史已逾六百年,曾縱橫大半箇中國。本書從聲腔的“名”、“實”關係著手,對北京高腔中的“弋腔”、“弋陽腔”、“京腔”、“高腔”分項進行了系統、細緻的考證和深入的研究,從名稱和藝術特色上論證了它們的特色。從不同的角度對京腔的淵源、形成、藝術特色等進行了論證。

作者簡介

路應昆,1953年生,研究員。1970年入成都市五七藝校學習,後在成都市川劇院樂隊工作。1985年後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先後攻讀碩士、博士學位。曾供職於北京市藝術研究所、中國藝術研究院,2002年至今供職於中國傳媒大學。已出版著作《高腔與川劇音樂》《戲曲藝術論》等,發表論文數十篇。已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清代亂彈研究》等,現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點項目《清代戲曲音樂史》、北京市社科規劃項目《16世紀以來崑曲在北京的傳承與演變》。
周丹,1984年生。2003年考入中國傳媒大學,先後獲得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現為天津工業大學傳媒藝術系講師。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清代宮廷昆弋承應戲音樂研究》、文化部文化藝術科學研究項目《崑曲清唱研究》。

章節目錄

目 錄
緒 言 ……………………………………………………………………… 1
一、關於北京高腔的稱謂 …………………………………………… 1
二、已有的研究和本書的做法 ……………………………………… 5
第一章 北京高腔的來歷 ………………………………………………… 10
第一節 明代南北曲的雅、俗分化 …………………………………… 11
第二節 明代弋陽腔與清代北京高腔的“源流”關係 ……………… 16
第三節 關於北京高腔之“源”的其他說法 ………………………… 21
第二章 北京高腔與其生長環境 ………………………………………… 26
第一節 清宮高腔 ……………………………………………………… 26
第二節 王府高腔班 …………………………………………………… 30
第三節 演藝市場上的高腔 …………………………………………… 33
第三章 北京高腔的曲牌 ………………………………………………… 41
第一節 王正祥“京腔譜”的曲牌規範 ……………………………… 41
第二節 宮廷高腔的曲牌 ……………………………………………… 51
第三節 民間高腔的曲牌 ……………………………………………… 57
第四章 北京高腔的演唱形式 …………………………………………… 64
第一節 一唱眾和,金鼓喧闐 ………………………………………… 64
第二節 滾唱 …………………………………………………………… 68
第三節 從“京腔譜”看幫腔 ………………………………………… 72
第四節 從高腔抄本看幫腔 …………………………………………… 79
第五章 北京高腔的板式 ………………………………………………… 90
第一節 王正祥“京腔譜”中的板式 ………………………………… 90
第二節 今存錄音資料中的板式 ……………………………………… 106
第六章 北京高腔的腔調(上):曲牌之腔 …………………………… 115
第一節 “活唱” ……………………………………………………… 115
第二節 字音與腔調 …………………………………………………… 121
第三節 曲格與腔調 …………………………………………………… 125
第七章 北京高腔的腔調(下):套曲之腔 …………………………… 141
第一節 清宮高腔承應戲的套曲之腔 ………………………………… 141
第二節 民間高腔戲的套曲之腔 ……………………………………… 150
第三節 《尼姑思凡》的曲腔 ………………………………………… 159
第四節 北京高腔的曲牌分類 ………………………………………… 175
北京高腔樂譜附錄 ………………………………………………………… 181
主要參考書目 ……………………………………………………………… 223
後記 ………………………………………………………………………… 227

精彩片斷

作為元明清三代國都的北京,也一直是中國北方的演劇中心。尤其清代二百餘年間先後有眾多戲曲種類活躍於北京劇壇,其中一個重要種類便是高腔。高腔是清代戲曲聲腔最重要的類型之一,北京高腔則是高腔屬下的一個重要分支。高腔曾在北京劇壇上聲名顯赫,但清後期已轉向衰落,後來更絕跡於戲場。雖然時至今日北京高腔已很難在舞台上重現風采,但從學術角度看它仍然是一份重要遺產,對之進行認真的清理和探討仍然很有必要。在進入對這一對象的正式探討之前,這裡先說明兩個方面的情況:一是關於北京高腔的稱謂,二是對北京高腔的已有研究和本書的做法。
一、關於北京高腔的稱謂
北京高腔曾有弋陽腔、弋腔、弋調、京腔、官腔等不同稱謂,它們各有來歷。
先看弋陽腔之稱。弋陽腔原是明代南北曲俗唱中的一類,基本特徵是一唱眾和,行腔高亢,不託管弦,主要用鑼鼓伴奏,曲牌處理自由,唱腔多屬流水滾唱。弋陽腔之名最初應指“弋陽戲子”(在弋陽以外地區活動時)的演唱,但由於曲腔形式十分靈活,該路俗唱在流傳各地的過程中必然隨流隨變,即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區發生種種變異,而不會始終是弋陽藝人唱弋陽土產之腔。明清文人記述該類俗唱時當然不會去分辨藝人來自何地、唱腔是否為弋陽土產,通常只是將該種類型的俗腔俗戲一概稱為“弋陽腔”。這樣弋陽腔之名便越用越泛,後來常常即成為對各地南北曲俗唱的一種代稱(或總稱),而不是始終專指最初產自弋陽的那一種聲腔。清代北京的高腔亦為明代弋陽腔一類俗唱的演化產物,故一些文人將北京高腔稱為弋陽腔,並不奇怪。但對於北京高腔來說弋陽腔是一頂借來的帽子,嚴格講是張冠李戴,因為北京的高腔並不是來自弋陽的藝人演唱出自弋陽的那些腔調(北京高腔與弋陽腔的關係是一個複雜問題,第一章還將具體討論,這裡暫不多說)。
弋腔、弋調是弋陽腔之名的簡化。清宮即多用弋腔之名,並常將崑腔、弋腔並稱為“昆、弋”。如康熙帝曾對宮中藝人下過這樣的諭旨:“爾等向之所司者,昆、弋、竹絲,各有職掌,豈可一日少閒。……崑山腔,當勉聲依詠,律和聲察,板眼明出,調分南北,宮商不相混亂,絲竹與曲律相合而為一家,手足與舉止睛轉而成自然,可稱梨園之美何如也。又弋陽佳傳,其來久矣,……漸至有明,有院本北調不下數十種。今皆廢棄不問,只剩弋腔而已。近來弋陽亦被外邊俗曲亂道,所存十中無一二矣。”[ 〔清〕玄燁《聖祖諭旨二》,載故宮博物院掌故部編《掌故叢編》,51頁,北京,中華書局,1990。]昆、弋並稱的做法後來也一直沿用,如宮中編演的一系列兼唱崑腔、高腔的連台大戲常稱“昆弋大戲”,清末時民間兼唱昆、高的戲班也常稱“昆弋班”。細緻說來,弋腔與弋陽腔也有一定差異。藝人並非來自弋陽,唱腔亦非弋陽土產,此時仍稱弋陽腔已是名不副實,故稱弋腔(弋調)而不稱弋陽腔,可以減少稱呼上的地方意味,正如崑腔(崑曲)之稱比崑山腔之稱的地方色彩較淡一樣。弋腔之稱後來比弋陽腔之稱使用更多,這應該是原因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