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學植物園

北京教學植物園

北京教學植物園隸屬北京市教育委員會,是全國唯一一所專門面向中國小師生,為中國小相關學科教學實習、青少年科普及環境教育、中國小師資培訓、生物實驗和勞技實習材料繁育供應、校園綠化美化提供服務的教育教學單位。位於崇文區龍潭湖畔,占地11.6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1100平方米,溫室面積4411平方米。

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教學植物園
  • 創建時間:1957年
  • 重建時間:1987年
  • 占地:11.65萬平方米
  • 建築面積:11100平方米
  • 溫室面積:4411平方米
基本概況,園內分區,主要職能,發展歷程,建立時期,恢復時期,交通路線,

基本概況

北京教學植物園初建於1957年,“文革”期間被撤消,1987年恢復重建,被列為首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直屬北京市教育委員會,是直接服務於中國小教育教學的專用植物園。北京教學植物園是“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生態道德教育基地”,主要職能之一是為中、國小自然、生物、勞技課教學提供服務,為青少年科普活動提供服務。園區土地面積11.6公頃,種植有千餘種形形色的花、草、樹木、農作物標本,歷經半個世紀的風雨,北京教學植物園為促進北京市的基礎教育教學和科普工作發揮了獨特的重要作用。北京教學植物園位於崇文區龍潭湖百果園3號,在龍潭湖公園和北京遊樂園的西邊,隸屬北京市教育委員會,是全國唯一一所專門面向中國小師生的專類植物園。其主要職能之一是為中國小自然、生物、勞技課教學提供服務;為青少年科普活動提供服務;接待師生來園參觀學習或參加科技實踐活動;為學生試驗實習提供場地和材料;為教師培訓提供條件;同時也接待大學生物類專業學生教學實習。北京教學植物園是在彭真等老一輩領導人的關心下,由吳晗同志親自主持創建的,是同學們探尋植物奧秘的小天地,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師生集體組織來這裡參觀、活動、學習。園屬產業提供相關學科的實驗、學習材料,出售花卉、苗木、承接綠化工程。
北京教學植物園北京教學植物園
園區初步建成水質、土壤、氣象、顯微觀察等實驗室。9—10月園區可觀察到的花、果植物就有幾十種,有果實纍纍的枸橘海棠、石榴、柿樹等,鮮花盛開的月季、棣棠糯米條扶桑狗尾紅,葉形葉色美麗的馬褂木紫葉稠李、紅楓、黃櫨,可食或可用的油、糧、菜、棉等經濟作物,可入藥治病的中草藥,以及已開花結籽的鐵樹等等。

園內分區

北京教育植物園現建有樹木分類區、水生植物區與人工模擬濕地、草本植物區、農作物展示區、木化石園區、溫室植物區、動植物標本展室等標本展示教學園區。園區內根據中國小教育教學需要選擇和配置植物,共種植植物1500餘種。在各園區設定有特殊植物說明牌和專題科普櫥窗。並設有科普展覽室、多功能科普報告廳、動手活動室、開放實驗室、動植物標本室,植物組培室、氣象站、太陽能利用、雨水收集等多種科普設施。
培訓機構培訓機構

主要職能

主要開展的教育教學工作:配合中小學生物課、自然課、勞技課、環境保護教育等相關學科開展現場教學;舉辦講座、培訓班、野外考察在生物、科技、環境教育、植物多樣性保護、勞動技能、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學科對中小學生物、勞技、科技、環境教育課教師進行培訓;作為大專院校的實習基地,接待並輔導生物專業、園林專業、中醫藥等專業的大學生專業實習;以植物園為課堂,以園內的植物為直觀教材,編寫教材、科普資料;舉辦主題科普遊園活動:每年在“五.一”、“十.一”假期和“六.一”兒童節舉辦主題科普節活動,免費向學生和家長們開放,為學生設計了數十項可動手參與的體驗式科普活動項目。學生和家長在園區參觀的同時,可體驗各種科普和動手實踐活動,觀看各種知識展覽等;
舉辦北京市植物與環境學生論壇,為北京青少年提供了一個展示研究成果、相互學習並與專家學者交流的平台;
成立青少年綠色科技俱樂部。俱樂部以北京教學植物園為基地,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技輔導團為依託,通過組織多種形式的科學探究活動,培養青少年對綠色科學的興趣和愛好,增強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創建中小學生開放實驗室。為支持青少年綠色科技活動的開展,投資建成北京市首家中小學生開放實驗室,免費向全市中小學生開放,供學生從事小課題研究,並有專業教師在設備使用和研究方法上給予指導。師生們在這裡可以通過參觀學習,感受大自然,親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親手栽種植物和進行科普實驗,認識和探究豐富多彩的植物世界。

發展歷程

建立時期

北京教學植物園的建立,正值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第一個五年計畫時期,這個時期是國家教育事業改革、發展、提高的重要階段,也是貫徹北京市人民政府1954年發布的《關於提高北京市中、國小教學質量的決定》(即“五四”決定)的實施階段。
北京教學植物園的創建,是落實教育部1956年7月頒布的《中學實驗園地工作暫行條例(草案)》的規定即:每箇中學都應該建立實驗園地,鞏固和加強學生生物知識,使他們了解種植主要作物和飼養動物的農業技術的基本原理,並獲得農業勞動的技能和技巧,同時培養他們從事勞動的興趣,並按實驗園地和農業生產實踐相結合的原則進行教學的重要體現。她的創建為改進中學生物課、國小勞動、常識課等學科的教學,使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實際創造了必要條件;為教材的改編、教學方法的改進、教學的改革、師資的培養提供了教學和實驗園地;對教育質量的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實踐相結合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彭真元帥彭真元帥
北京教學植物園是根據市人大代表提案和彭真市長的指示,在吳晗副市長親自主持之下建立的,是中國國僅有的、面向廣大中國小師生的、為教育教學服務的教學單位,它的建立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以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對教育事業的重視和支持。
籌備階段(1954-1957)
1954年7月17日,彭真市長在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文教委員會召開的北京市中、國小教學指導參考材料編輯委員會顧問座談會上指出:要建立植物園、動物園,給學生以具體形象化的教育,不使再有秦始皇修鐵路的答案出現。1955年9月,北京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提案提出:建立一座集中性的自然科學教育館,以加強對中等學校學生的自然科學教育。此提案由市政府責成市教育局負責落實。1956年4月12日,吳晗副市長根據彭真市長的提議和市人代會提案要求,提出“建立一個服務於中、國小,按中國小植物教科書教學進行布置的植物園”的報告,彭真市長、張友漁副市長、市委鄭天翔副書記作了批示,表示贊同和支持。1956年6月2日,成立以吳晗副市長為主任的“建園籌備委員會”。籌備工作在吳晗副市長親自主持下進行,確定了市教育局、市園林局共同負責,由市教育局撥付建園經費、園林局協助建園,兩局共同管理的原則,定名“北京市龍潭植物園”。
建園階段(1958-1966)
由於教育、園林兩個系統的工作性質和任務不同,在各方面很難統一和協調,不利各自工作的正常開展,經兩局協商同意,於1962年1月20日報請北京市人民政府萬里、吳含副市長批准,將龍潭植物園一分為二,由教育局和園林局分別管理。成立龍潭公園管理處,歸屬市園林局,龍潭植物園由市教育局管理。
1963年,北京市龍潭植物園由市教育局直接領導,為使植物園的名稱與教育方針和教學任務相一致,北京市教育局於2月25日將北京市龍潭植物園更名為“北京教學植物園”。更名後積極貫徹“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和《全日制中、國小暫行工作條例》,改變重生產輕教學的傾向,配合課堂教學改革,加強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培訓,結合農業生產實際實施勞動教育,逐步走入為教育教學服務的方向。
針對教學植物園龍潭公園分開管理後,在土地劃分、財產分割上的爭議問題,吳晗副市長於1963年5月21日召開教育局、園林局局長及相關負責人會議,會議決定北京教學植物園用地為403畝,其餘土地劃歸龍潭公園;教學植物園的建設要考慮綠化效果,儘快作出建設計畫,兩三年內實現。在吳晗副市長主持下,調整“建園籌備委員會”,組建“建園指導委員會”,吳晗副市長繼續擔任主任,李謙任教學植物園主任,劉漢興、宋雲生任副主任,範金印任黨支部書記
文革階段
“文化大革命”中北京教學植物園被撤消。1969年2月26日,市教育局軍代表宣布北京市革委會“關於撤消北京教學植物園的命令”,3月4日全園教職工(除個別人留守之外)撤離教學植物園,併入北京農業技術學校,在駐校工宣隊及軍宣隊領導下參加農業生產勞動。1969年12月20日,豐臺區軍代表宣布北京農業技術學校撤消,1970年1至2月教學植物園和農技校全體教職工由豐臺區接管並分配工作。1969年3月4日全園教職工撤離後,園區由市革委會接管,用於開辦“五七農場”。1972年“五七農場”撤消,由市園林局接管,建立市花木公司龍潭花圃、市綠化三大隊龍潭中隊苗圃、市二建公司古建隊料場、市勞動人民文化宮花圃,市教育局保留18畝土地建立幹部勞動生產基地。1979年市花木公司龍潭花圃遷至西郊苗圃,市園林科研所和市綠化三大隊汽車隊遷入。在此期間,園內居民和單位任意擴建,使教學服務的植物被毀,檔案、檔案、史料全部遺失,原來的教學植物園面目全非。
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

恢復時期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迎來教育的春天。生物學專家學者、中小學生物、自然教師和社會知名人士,為振興生物科學事業紛紛發出呼籲,要求在恢復中學生物課教學的同時恢復北京教學植物園,原在教學植物園工作的一些教職工也多方奔走強烈要求恢復教學植物園。
社會各界的呼籲和專家、學者的建議引起北京市委、市政府及市教育局的重視。1978年12月30日,北京市教育局黨委作出恢復北京教學植物園的決定,並向北京市委教育部及市政府報送“關於恢復北京教學植物園的請示報告”(市教[1978]105號)。1979年6月,北京市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提案“建議北京市積極興建、恢復青少年文化活動場所”中提出:“儘快恢復北京教學植物園,這是廣大師生的迫切願望”。
1980年4月9日,中共北京市委(京發[1980]78號)“關於進一步加強青少年教育,解決青少年違法犯罪問題的指示”中決定:“儘快恢復或重建北京教學植物園”。
一、恢復階段(1980-1990)1980年10月4日,市教育局成立“北京教學植物園籌備組”,由宋雲生負責。北京教學植物園籌備恢復工作得到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胡耀邦總書記作重要批示,市委書記段君毅親自過問,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協主要領導多次親臨教學植物園視察指導、現場辦公,幫助解決問題。市政府先後召開十次會議研究解決規劃、用地、搬遷等問題。白介夫副市長於1982年4月至1983年7月共主持召開四次各有關委辦局負責人會議,落實胡耀邦、段君毅等領導同志的批示精神,決定北京教學植物園在原址恢復或重建,重新劃定教學植物園用地範圍,占地單位和居民要儘快遷出,在遷出之前不得擴大用地和增加新的建築。市房修二公司古建隊首批遷出,將所占地交還教學植物園建點辦公,園林科研所、綠化三大隊要積極創造條件遷出,園內居民由崇文區政府負責,在安排公園居民搬遷的同時一併遷出,搬遷費用由市政府撥付。
1、規劃調研
1981年1月20日,召開9所重點中學生物教師座談會,就教學植物園的教學設備、實驗園地的條件及實驗材料供應等方面聽取意見;1983年3月22日,與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生物學家麥爾博士座談教學植物園的規劃、教學設施、植物配置;1983年4月以後陸續召開國內知名的植物學、動物學、農學、林學專家、教授、中學知名生物教師、老教師座談會,他們對恢復建園給予高度評價,希望教學植物園能成為“北京中學生物教學實驗基地”、“北京生物教學中心”,對教學植物園的規劃、主要任務、發展方向提出了具體的建議。1986年6月9日召開規劃設計座談會,請北京植物園俞樹勛、羅錚等園林設計專家具體研究規劃設計問題,並委託該園進行規劃設計工作。1986年7月,赴南京中山植物園上海植物園杭州植物園及1988年分三次赴南京、西安等地的植物園,學習考察建園工作。
1985年11月,經市教育局批准,北京教學植物園恢復了原來的機構名稱。市規劃局按市政府會議記要(京政會字[1985]60號)的決定,於1986年1月23日批准北京教學植物園規劃用地為116500平方米(合11.65公頃)。
2、恢復教學區
1986年3月6日,收回市房修二公司古建隊所占小院建點辦公,收回土地3.5公頃。1988年9月27日,收回園林科研所騰退的914平方米的原教學樓一幢,裝修後投入使用,設生物實驗室、儀器室、標本室、教室、展覽室及階梯教室,同時配備了部分教學及實驗儀器。1990年6月,接管了園林科研所移交的350平方米的破舊簡易溫室一棟及500平方米的廢舊溫室,經修繕和翻建後投入使用。
由於規劃範圍內的土地、房屋尚未全部收回,截止1990年已經接管的土地只有64畝,利用已有條件恢復建設了占地3公頃的樹木分類區,占地0.2公頃的生物科技小組活動區,室內100平方米、室外園地一處的實驗材料繁育區;600平方米的教學實驗溫室區;870平方米的植物引種、繁育溫室。
植物展覽區:以收集、種植、展覽活植物標本為主,同時布置專題展覽、科普宣傳欄。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學進度需要進行現場教學,也可接待教師、學生和民眾一般性參觀。
虛心聽講虛心聽講
展覽溫室:展示供實驗觀察的熱帶、亞熱帶植物和需要特殊生態條件的植物、珍稀植物,並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學進度安排種植植物,緩解植物生長季節與教學進度不統一的矛盾。
教學實驗示範區:主要安排教材中所列的、需要栽培觀察的實驗項目,進行植物栽培示範,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目的。如觀察雜交種植後代的分離現象;植物在不同條件的影響下產生的變化等。
生物小組活動區:接待中、小學生物課外活動小組,開展科學試驗活動,為學生提供實驗土地、工具、儀器等,並在栽培技術和實驗方法上進行輔導。通過實驗活動,提高學生對生物科學的興趣,培養觀察分析能力和實驗操作技能。
隨著教學區的恢復,利用已有條件初步開展了教學業務工作。主要是組織生物教師進行教研進修和業務考察,實習實驗材料供應,接待各類學生在園內上課和參觀,至1990年共接待前來參觀的學生8203人次。
二、重建階段(1991-2000)北京教學植物園在各級領導的關懷和支持下,於1991年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開始了重建工作,此時期于海堃任園主任,陳敬忠任黨支部書記,在編職工55人。重建工作堅持邊回收土地、邊規劃建園、邊開展教學活動的原則,積極改善教學條件,努力提高教育質量和教學水平。
1、收復土地
1991年,由於教學植物園規劃紅線範圍內的三分之二土地和教學溫室仍未騰退,占地單位和居民搬遷工作無任何進展,故開展教學活動的條件極差,重建工作面臨重重困難。1994年市園林科研所遷往新址,移交土地95畝和科技樓、車庫樓、溫室、植物組培室、辦公用房等,總建築面積為7554.54平方米。此時,教學植物園共有土地150畝。
北京教學植物園北京教學植物園
自園林科研所遷出後,教學植物園恢復和重建工作有了新的進展。市教育局領導非常重視園區的建設工作,1994年第十五次局常務會議決定:同意教學植物園關於“全面規劃、分步實施”的意見,本著“急需先行”的原則開展工作。1995年撥款130萬元用於園林科研所原轄區範圍內的圍牆、供電、供暖、供水、辦公房屋的維修改造。1994年9月植物園派專業人員赴寧、滬、杭各大植物園綜合考察,對1986年制定的總體規劃方案進行第三次修改。1996年教學植物園的土地騰退工作雖略有進展,但園內仍有25畝土地被綠化三大隊和居民占用。園內被分割為五部分,汽車、腳踏車、行人任意穿行,嚴重干擾教學工作的正常進行,無法按教學植物園整體規劃設計方案重建,收復失地成為教學植物園的主要工作。在收復失地過程中得到了各級領導、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多次呼籲儘快解決綠化三大隊和居民占地問題,市政府多次召開會議研究解決園內單位、居民的搬遷問題,並先後下發了“京政會字[1997]32號會議紀要”和“京政會字[1999]157號會議紀要”。但由於各種原因,至2000年園內占地單位和居民的搬遷、騰退用地問題始終未得到徹底解決。
理論結合實踐理論結合實踐
2、園區建設
(1)優先投入資金建設植物分類區和維修恢復教學溫室。初步建設了樹木分類、作物標本、宿根花卉及藥用植物、水生植物等展覽區。溫室內按觀葉植物、芳香植物、多漿植物、芭蕉棕櫚、應時花卉、樹樁盆景無土栽培等分類展示,還辟有蕨類植物繁育室。維修和改建接收的舊房屋,供教學使用。設有教室、實驗室、展覽室、標本室、階梯教室、圖書資料室、植物組培室等。
(2)植物引種:露地和溫室重點引種中國小課本中涉及的植物種類及有利於學生擴展應學知識的種類。新引種植物包括豬籠草、石斛、卡特蘭王蓮、澤瀉、象耳、荷花、草莓等200多種。至2000年,露地栽培植物628種(其中木本植物320種)。溫室內植物700種約6000株(盆)。
發展時期(2000-2006) 一、園區建設
面對重建時期遺留的凌亂的活動場所、閒置的土地和陳舊的教學設施,園領導班子結合植物園自身特點和教學模式,確定了“從教學植物園實際出發,以全面提升教育教學為主線,以創綠色科普教育為特色,建設既有豐富教學內涵又有優美園林外貌,內容、形式與環境和諧統一,具有專業特色、國內一流的校外教育基地”的建園理念。
1、樹木分類區:1987年園區東部土地收回後,根據北京市教育局對教學植物園要儘快實現三個基地功能的要求,在中科院北京植物園的支持下,開始建設樹木分類區。由於經費緊張,初期只建設了圍欄、道路、地形、上水等基礎設施,種植了部分標本植物,此後逐年建設,做到邊建設邊接待師生來園實習、參觀、勞動,2002年對所有植物標本更換了標牌,2004年增設園區簡介牌、植物說明牌、科普知識櫥窗、路椅等設施。2005年市委教工委朱善璐書記和市政府張建東副秘書長來園視察時指出要搞好基礎設施建設,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為此按照教學內容與教學環境相互和諧的教學理念,對分類區道路進行了全面的翻修改造,二級以上園路全部採用滲水磚路面,與分類區廣場雨水收集系統合為一體,形成一個完整的雨水收集、循環使用教學演示參觀區,為環境教育又增添了新的內容。2006年重修分類區外廣場,增建音響廣播系統,植物滲灌系統。
北京教學植物園北京教學植物園
2、水生區:水生區由市水利建築設計院設計,占地1870平方米,總投資96.8萬元。2001年決定修建水生植物區,2002年3月開工,11月19日總體竣工,歷經近一年時間,建有水榭、觀景亭、疊泉、模擬濕地、1600平方米人工湖和湖岸步道等設施。水生區先後引進國內外水生植物70餘種、水生動物10餘種,補充了園區種質資源、豐富了教學內容。
3、草本區:草本區又稱“百草園”。“百草園”由教學植物園自行設計、京植公司施工,建設總面積18800平方米,總投資217.26萬元。經過440多天的緊張施工,完成了地形堆山、中水噴灌、園區道路、景石安裝、音響照明、水體建設、綠化種植和標本種植,同時還建設了園門、木亭等景觀設施,於2003年5月竣工。2004年又在草本區北側增設植物迷宮,沿南側二級路建科普走廊,增設路椅太陽能燈、垃圾回收等設施。
4、作物區:作物區於2003年開始施工,2004年投入使用,建設面積7700平方米,總投資49萬元。它仿照農村古樸的風格設計和建設,農家小院裡用松木搭建而成的院牆掛滿了紅辣椒、紫茄子、黃玉米,有碾子、水井、轆轤、壓水機等農具,一個用來育苗的土溫室,50米長的迴廊式瓜架和農作物科普走廊,有糧食類作物、蔬菜類作物、經濟類作物等農作物120多種,學生在作物區活動可以體驗農家生活,感受農家的快樂。
北京教學植物園北京教學植物園
5、木化石園:為了讓參觀學生對上億年的矽化木有更直觀的了解,2003年在草本區南側建設了木化石園。13“株”矽化木出自遼寧北票,由北京自然博物館技術人員負責完成。施工期間正值“非典”,既要考慮安全又要不影響施工進度,安裝難度大,技術要求高,僅地基就用水泥36立方米,如今13“株”木化石屹立在園區的南側,成為教學植物園一獨特的風景。6、溫室區:溫室區是北京教學植物園重要教學功能區之一。2002年首先對位於“飛機溫室”西側的養護溫室改擴建,翻修面積500多平方米,改善了植物養護條件。10月在百草園南側新建兩棟日光溫室,總面積833.36平方米,保證了溫室植物的養護需要。2004年6月拆除東側14間溫室並進行翻建,同時在原吳晗副市長設計的“飛機溫室”建築風貌的基礎上對溫室區主體建築進行改造,11月兩棟展覽溫室竣工,展覽溫室面積由原來的640平方米增加到1500平方米,溫室區基本成形。2005年由京植公司負責展覽溫室內部建設、植物標本布展和溫室區環境改造,在3個月內完成了溫室內地形、假山、水系、植物標本種植和溫室外道路、中水噴灌、消防井、綠地覆蓋等工程和盆景展室布置,保證了“5·1”園區開放活動如期進行。
7、生態環保廁所、雨水收集、氣象站等設施:2004年3月,在木化石園南側,投資30.58萬元建112.94平方米的生態環保廁所一座,7月12日竣工投入使用,環保廁所設施齊全,參觀者通過工作原理說明可以了解它的生態功能;2004年6月對職工浴室進行改造,並增設太陽能設施;2005年分別在樹木分類區和草本區建設教學氣象站,其中一個被市氣象局列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氣象觀測點;2006年在樹木分類區廣場地下建500立方米雨水收集池雨水收集系統,鋪設滲水管線及滲水道路1600米,並得到北京市節水管理中心的支持,撥付財政補助經費37萬元;2006年投資37.92萬元在樹木分類區新建122.11平方米生態環保廁所一座。
8、辦公樓、教學樓、報告廳及其它基礎設施:為配合總體規劃的實施,創造完美的教學環境。2001年建設了貫穿東西園區的污水排放管線,結束了園內污水自然滲透的歷史;2003年西小院接通暖氣,煤爐和土暖氣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2004對教學樓、辦公樓進行裝修改造,建造生物實驗室、動物標本室4個,面積200平方米;擴建展廳200平方米;拆除階梯教室改建報告廳200平方米;辦公樓裝修600平方米。自此,全園辦公條件得到了徹底改善,灰白相間的小樓與綠樹、花草相互輝映,顯得格外別致。占地1100平方米投資124萬元的現代化農業展覽溫室和占地4800平方米投資130萬元的盆景園於2007年完成。
玉簪玉簪
二、教學設施建設根據中國小相關課程的需要,園區從2000年開始陸續增加了水生植物區、人工模擬濕地區、草本植物區、作物區、木化石園,對溫室植物展區進行了重新布展,並且增加許多相應的設施設備,為教育教學科普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樹木分類區占地面積3萬平方米,引種了52科130屬350餘種的木本植物。為了便於植物分類學教學,按照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柔荑花序類、合瓣花類、離瓣花類分為4個小區。依據植物親緣關係,將同科、屬的樹木種植在一個小區內。本區收集的植物中有樟子松、翠柏、省沽油、黃山玉蘭國家保護植物近20種;有燈台樹四照花、大翅衛矛等許多著名的觀賞樹種;有山茱萸接骨木、寧夏枸杞等名貴中藥樹種;有檉柳、胡頹子沙棗等防風固沙樹種;還有多種具有抗污染、提取染料、加工纖維等用途和功能的樹種。
蛇鞭菊蛇鞭菊
水生植物區和人工模擬濕地,水域面積約1000平方米。在人工模擬濕地主要是模擬植物自然生態環境進行種植,其中栽培的荷花品種有61個,睡蓮品種有14個。在此可以欣賞水生植物景觀,觀察了解水生植物形態特徵、繁殖方式、群落類型及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等。
草本植物區(即百草園)占地面積1.8萬平方米。主要收集在北京地區可露地栽培的觀賞花卉、鄉土植物、藥用植物及多種經濟用途的植物66科170屬400多種。依其自然生長條件,栽培在人工模擬的岩石、坡地和陰生、半陰生、陽生等不同的生態環境中,形成具有自然景觀的區域。在這裡既能觀察、識別草本植物,又可欣賞美麗的園林花卉。
作物區占地約5000平方米,栽種了華北地區常見的約200餘種農作物,既有各種糧食、蔬菜、油料作物、纖維類作物,還可以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增長知識、拓寬眼界。
紫露草紫露草
教學展覽溫室面積2400平方米,收集熱帶、亞熱帶植物580多種。在展覽溫室內既有中國小教材涉及到的植物,也有多種觀葉、觀花、觀果植物,還有部分稀有瀕危植物。一年四季都能觀賞到盛開的鮮花和形態各異的多種植物。2004年展覽溫室擴建重新布展後,分為色彩植物展廳、熱帶雨林展廳、熱帶果樹展廳、棕櫚科植物展廳、經濟作物展廳、感覺植物展廳、沙生植物展廳和盆景植物展廳。
木化石園占地200平方米,現有13株樹木化石(又名矽化木),引自遼寧北票川州地區。通過矽化木的展示,給學生以直觀、生動的植物進化知識。
腫柄菊腫柄菊
2006年又加大了引種工作的力度,投入95萬元先後在美國、廣東、山東、陝西、瀋陽、天津、河北等地進行引種,新引種植物標本79棵210屬349種3000餘株。其中有金錢松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為了便於科技活動的開展,建設了中小學生開放實驗室,添置了多種有關植物、環境檢驗檢測方面的儀器設備,如攜帶型水質檢測實驗室、高輩數碼顯微鏡、土壤微量元素測定儀、原子分光光度計、溫濕度CO2監測記錄儀等,無償資助中國小在生態環境保護、植物與環境、人與環境等多個領域開展小課題研究,有多項小課題在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和金鵬科技論壇上獲獎。作為科普教育基地和校外教育基地,加大了對科普櫥窗、特殊植物說明牌、植物標牌等內容的撰寫和展示,撰寫科普櫥窗內容103塊、科普展板內容208餘塊、特殊植物說明牌75種、植物標牌1450種。從而加大了園區科普氛圍。

交通路線

乘6路、8路、12路、60路、116路、擺站352路、352路、684路、750路、750快車、958路,龍潭公園下車南行200米即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