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枸橘)

枸橘一般指本詞條

枳(學名:Poncirus trifoliata (L.) Raf)是芸香科,枳屬小喬木,高可達5米,樹冠傘形或圓頭形。枝綠色,葉柄有狹長的翼葉,通常指狀3出葉,小葉等長或中間的一片較大,對稱或兩側不對稱,嫩葉中脈上有細毛,花單朵或成對腋生,花有大、小二型,花瓣白色,匙形,花絲不等長。果近圓球形或梨形,大小差異較大,果頂微凹,有環圈,果皮暗黃色,粗糙,果心充實,果肉含粘腋,微有香櫞氣味,甚酸且苦,帶澀味,有種子;闊卵形,有粘液,5-6月開花,10-11月結果。

分布於中國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甘肅、安徽、江蘇、浙江、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貴州和雲南等省區。

枳可藥用,枳實與其他中藥配伍,可治療子宮脫垂脫肛。枳殼製劑的靜脈注射對感染性中毒、過敏性及藥物中毒引致的休克都有一定療效。枳枝條綠色而多刺,花於春季先葉開放,秋季黃果纍纍,是觀花觀果觀葉樹種。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主要品種,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培技術,病蟲防治,主要價值,植物文化,

植物學史

枳的名稱,最早見於《周禮》(戰國後期約公元前三世紀)“橘逾淮而北為枳,……此地氣然也。”也見於《山海經》(戰國後期作品,可能比《周禮》稍後)的北山經“北獄之山,多枳棘剛木。”《周禮》與《山海經》所稱的枳,按其地理分布來說就是中國植物志所理解的枳。直至公元九世紀以前,中國古代書冊所載的枳,大抵都指同一植物從蘇頌《圖經本草》(公元1061年)以至明、清兩代各家本草所稱的枳(包括枳實和枳殼),有時還指的是柑橘屬某些種類,例如香橙,甚至是酸橙,紹興校定《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公元1159年)與《四部叢刊》影印金泰和甲子版兩書中的汝州枳殼圖都已公認為本志所理解的枳,至於紹興校定本與甲子版的成州枳實圖二者有些差別,但二者的果都是無毛的。有中國柑橘園藝學者的調查發現了成熟果變為無毛的枳的一個類型,因而就不能一概而論地說果無毛的就不是本志所理解的枳。據此,紹興校定本的成州枳實圖以其植株較矮小,枝曲折,刺粗而長,3小葉等特徵不可能是柑橘屬植物,更不可能是香橙。至於甲子版的那幅圖,除了它的葉不大象指狀3出葉之外,也不能排除它不是枳。(當然是屬於柑橘屬植物的可能性較大)。有調查還發現了枳的常綠類型,以及具單小葉及2小葉的自然雜交枳類,使我們對於枳的生物學特性有了進一步了解。以前認為“冬不落葉”的,或“葉為單葉”(應該是單小葉)的都不會是枳的考證,值得重新考慮。
枸橘一名,始見於韓彥直《橘錄》(公元1178),至清吳其浚《植物名實圖考》(公元1848年)為止,其間各家本草所稱的枳與枸橘,有的是指柑橘屬植物,有的是指枳屬。李時珍《本草綱目》(公元1578年)中的枳,其插圖顯然是柑橘屬植物,其文載所稱的枸橘“樹葉並與橘同,結實大如彈丸,形似枳實,而殼薄不香”,則很難說是枳屬植物了。
屬於枳原產地的局部地區——淮河流域一帶,稱枳為枸橘,而湖南沅江及其他地區以及其他個別省、區則稱黃皮酸橙類為枳,也還有把香橙、香圓等叫做枳的,使得中藥材的枳成為多種類化。雖然,枳的藥材正品仍沿用本草的果製成,但商品藥材因各地沿用習慣不同其種類亦各有異,大抵甘肅、湖南、廣西、四川的部分地區多以酸橙作枳的代品;江西、廣西、四川的部分地區以抽作代品;江蘇、江西、湖南的部分地區以香橙及香圓作代品;浙江則用酸橙、香圓、代代酸橙作代品;廣東除用香圓外很可能還有虎頭柑(酸橙與柚的雜交種)代替,近年來,還用甜橙幼果代替,稱為“粵枳實”;福建部分地區也用甜橙類的果代替;雲南則用香櫞代替。相反,也有用本種的果作它種中藥的代品,如山西則用它代香櫞;江蘇部分地區用它作香圓或香圓皮的代品;四川以本種的果皮製品稱為正青皮,或毛化紅,或真青皮,以區別於用未成熟的紅橘、柑或甜橙類的果皮製成的青皮,其實,後一類應屬於陳皮類。
《中藥志》將枳殼區分為酸橙枳殼(亦稱川枳殼或江枳殼);香圓枳殼(也稱蘇枳殼);綠衣枳殼(正枳殼)。這種分類法有待進一步探討。
枳實和枳殼,本是同一植物。最初只有枳之名(見公元前約202年的神農本草經),稍後始有枳實之名,自《開寶本草》(公元974年)之後又多了枳殼一名,沈括《夢溪筆談》(公元1093年或稍前)附篇“補筆談”卷三,‘藥效’一節說:“六朝以前醫方,唯有枳實,無枳殼,……後人用枳之小嫩者為枳實,大者為枳殼,主療各有所宜”,此後,元、明、清各代本草都說枳實用嫩果製成,果皮較厚,記憶體種子(也有另說是除核的),它的藥效是“性酷而速”(寇宗爽《本草衍義》);枳殼是大果或半成熟的果製成,常將種子挖去,故中空而皮薄,它的藥效是“性和而緩”。大抵幼果所含的藥效成分較多且高,成熟果的生化成分已部分轉化,此外,枳的種子含較多量的苦味物質,即富含黃烷酮甙類化合物,這些成分都與藥性有關,也就是說,帶種子或不帶種子的藥材,它們的藥性應有差別。

形態特徵

枳是小喬木,株高1-5米不等,樹冠傘形或圓頭形。枝綠色,嫩枝扁,有縱棱,刺長達4厘米,刺尖乾枯狀,紅褐色,基部扁平。葉柄有狹長的翼葉,通常指狀3出葉,很少4-5小葉,或雜交種的則除3小葉外尚有2小葉或單小葉同時存在,小葉等長或中間的一片較大,長2-5厘米,寬1-3厘米,對稱或兩側不對稱,葉緣有細鈍裂齒或全緣,嫩葉中脈上有細毛。
花單朵或成對腋生,一般先葉開放,也有先葉後花的,有完全花不完全花,後者雄蕊發育,雌蕊萎縮,花有大、小二型,花徑3.5-8厘米;萼片長5-7毫米;花瓣白色,匙形,長1.5-3厘米;雄蕊通常20枚,花絲不等長。
果近圓球形或梨形,大小差異較大,通常縱徑3-4.5厘米,橫徑3.5-6厘米,果頂微凹,有環圈,果皮暗黃色,粗糙,也有無環圈,果皮平滑的,油胞小而密,果心充實,瓢囊6-8瓣,汁胞有短柄,果肉含粘液,微有香櫞氣味,甚酸且苦,帶澀味,有種子20-50粒;種子闊卵形,乳白或乳黃色,有粘腋,平滑或間有不明顯的細脈紋,長9-12毫米。花期5-6月,果期10-11月。

主要品種

枳×宜昌橙
樹高約4米。芽暗紫紅色。3出複葉,也有2小葉或單小葉。先葉開花,花梗甚短,被毛,花徑5-7厘米;花萼外面被毛;花瓣5片,很少6片,外面紫紅色;有部分花的雄蕊退化果近圓球形,徑約6厘米,幼果有細毛,成熟果的毛幾全脫落,果皮難剝離,果肉味酸;種子約20粒,通常單胚,少數為多胚。花期4-5月,果期約10月。
分布於中國湖北、安徽、四川、湖南。生於海拔約900米山地林中。
通常為落葉性,但產湖南永順縣有冬季不落葉的植株。它的花瓣背面及花絲均紫紅色。果的蒂部略隆起,果皮粗糙而厚,果肉味特酸,餘味帶苦;種子形狀不規則,闊卵形或闊橢圓形,長1.5-1.8厘米,合點大。
分布於中國川東、鄂西的另一個類型其小葉較為寬闊,通常為卵形,翼葉甚明顯;花有退化為單性的傾向,即雄蕊的花粉多為不育,或雌蕊退化;果形較小,果皮的毛較密。
枳橙
是枳與甜橙類雜交的屬間雜文種,廣東潮安縣有引種,為半落葉性小樹,葉形與枳的相似,但通常是單小葉,也常在同一植株上有2及3小葉的,小葉常比枳葉大。花單生同時也有多花排成的短總狀花序,有完全及不完全花,果近圓球或扁圓形,大小因品種不同而異,大者縱橫徑達7厘米×8厘米,小的約4厘米,果皮暗黃色,粗糙或平滑,果頂有放射溝,油胞凹陷,中心柱略充實,有種子多可達50粒,子葉和胚乳均白色,通常多胚性。其果肉味酸如檸檬,兼有苦味,有香氣,水分多,不堪食用。

生長環境

枳為溫帶樹種,喜光,稍耐蔭,喜溫暖濕潤氣候,耐寒力較酸橙強,江浙多以此作柑橘類砧木;耐熱;對土壤不要求不嚴,中性土、微酸性土均能適應,略耐鹽鹼,以肥沃、深厚之微酸性黏性壤土生長為好。對二氧化硫、氯氣抗性強,對氟化氫抗性差。萌發力強,耐修剪。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山東(日照、青島等)、河南(伏牛山南坡及河南南部山區)、山西(晉城、陽城等縣)、陝西(西鄉、南鄭、商縣、藍田等縣)、甘肅(文縣至成縣一帶)、安徽(鳳陽縣、屈家灣等地)、江蘇(泗陽、東海等縣)、浙江、湖北(西北部山區及西南部〕、湖南(西部山區)、江西、廣東(北部栽培)、廣西(北部)、貴州、雲南等省區。

繁殖方法

育苗:選壯年樹上結的成熟果實采籽,陰乾混沙三成,埋於沙坑中備用,苗床選沙質壤土作畦,驚蟄前後按行距8厘米條播,覆土約半厘米,輕壓使種子與土接合,並蓋麥稈澆水,出苗後,可揭去蓋草並鋤草,施稀糞水肥。秋天按株距7~8厘米間苗或補苗。待苗生長3~4年後,選無病蟲害的壯苗,在夏季按株行距15厘米移栽定植。
芽接:在寒露節前後選2~3年生無病蟲害的良種壯枝,摘葉留柄,再把枝睥芽和一小塊木質部一齊削成盾形的接穗,然後在砧木(帶根的苗木)的樹幹橫向割斷樹皮(不割進木質部),再在其中央向下割一刀,使成丁字形。把接穗的木質部去掉以後,立即嵌到砧木的割口裡,綑紮固定。接活後把接部以上的砧木割去,只讓接穗生長。在接後第2~3年,按株行距45厘米定植,先挖抗,將苗木放上,理好根後填土,隨後輕輕往上提苗木,使鬚根舒展,再填土踏實。
壓條:在12月前後,選壯樹上2~3年生的枝,環切一條寬約1厘米的縫,剝去樹皮,並繳濕泥,外用稻草包好,每天或隔天澆水一次,半個多月可生根,壯樹每樹可接6~10枝,約2個月後切斷,栽於地里,5 ~6月再定植。

栽培技術

中耕除草:每年三四次,過乾灌水,過濕則排水。
施肥修枝:採用環狀施肥法,在樹冠下挖一條寬約7~8厘米,深約3厘米的圓溝,於開花前,果如指大(生理落果已定後)和采果後各施肥一次,可用人糞尿、塘泥、草木及、骨粉、廄肥等,每株每次約25~35千克。
成樹多在冬季進行,可剪去下垂枝(衰老)、刺、殘留果柄、枯枝及分布不勻的密生側枝、重疊枝、交叉枝和病蟲害枝等。
採收加工:宜在大暑前後採摘,過早則果小,過遲則果瓤過大,肉薄,影響質量。選采綠色尚未成熟的果,在晴天橫切對開,一片一片鋪開(一般可在草蓆上),曬時瓤肉(切口)向上,切勿沾灰、沾水,曬至半乾後,再 反轉曬皮至全乾。若陰雨天,可用火炕,切口向下,被炕火力稍大點,半乾後,小火炕至全乾。

病蟲防治

潰瘍病:危害枝葉果實,葉首先見黃色針狀小斑,漸隆起破裂,海綿狀帶灰白色,常落葉,畸形。應及時修剪病枝燒毀,春芽前噴200倍波爾多液
瘡痴病:危害葉、枝梢、果實,初起病斑棕紅色,後擴大變暗,成疣狀突起,防治方法同上。
煤病:介殼蟲、蚜蟲等寄生後誘發,葉面現煤灰樣的小病斑,後擴大,葉面被黑膜,應注意排水,修剪,通風透光,撲滅害蟲。
天牛、紅蜘蛛、介殼蟲、潛葉蛾、柑桔大頭蠅等,用適當殺蟲劑處理。

主要價值

藥用:枳性溫,味苦,辛,無毒。舒肝止痛,破氣散結,消食化滯,除痰鎮咳。中醫用以治肝、胃氣、疝氣等多種痛症,枳實與其他中藥配伍,對治療子宮脫垂脫肛,有顯著效果。枳殼製劑的靜脈注射對感染性中毒、過敏性及藥物中毒引致的休克都有一定療效。
觀賞:枝條綠色而多刺,花於春季先葉開放,秋季黃果纍纍,可觀花觀果觀葉。在園林中多栽作綠籬或者作屏障樹,耐修剪,可整形為各式籬垣及洞門形狀,既有分隔園地的功能又有觀花賞果的效果,是良好的觀賞樹木之一。

植物文化

成語:南橘北枳是一句古老的成語,出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下》。原文為“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完整的典故是:齊國的晏子出使到楚國,楚王想戲弄他,故意將一個犯人從堂下押過。楚王問:此人犯了什麼罪?回答:一個齊國人犯了偷竊罪。楚王就對晏子說,你們齊國人是不是都很喜歡偷東西?晏子回答:淮南有橘又大又甜,一移栽到淮北,就變成了枳,又酸又小,為什麼呢?因為水土條件不同。這個人生長在齊國不偷東西,到楚國就偷了,莫非楚國的水土使老百姓喜歡偷竊別人的東西嗎?
古籍解釋:康熙字典
【辰集中】【木部】 枳 ·康熙筆畫:9 ·部外筆畫:5
《唐韻》《廣韻》《類篇》《韻會》《正韻》諸氏切,音紙。木名。枳也。《說文》木似橘。《徐曰》卽藥家枳殼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橘逾淮而北為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