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戰犯管理所

北京戰犯管理所

北京戰犯管理所,俗稱功德林一號,位於中國北京市西城區德勝門外功德林路1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關押和改造戰犯的監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戰犯管理所
  • 地點:北京市西城區
  • 別名:功德林1號
  • 目的:關押和改造戰犯
清朝時期,民國時期,新中國時期,

清朝時期

功德林原是北京德勝門外的一座佛寺,清朝改為粥廠,向孤貧免費發放粥食。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山西巡撫趙爾巽奏請各省通設罪犯習藝所,獲光緒帝允準。京師著手籌辦順天府習藝所。光緒三十一年七月,工巡局大臣、大學士那桐奏準,在功德林創設“京師習藝所”,宗旨為“收容犯人,令習技藝,使之改過自新,藉收勞則思善之效。”京師習藝所設有監督、典獄官、看守長等官員,此外還有看守、醫師、技師、教誨師等共一百多人。分設文案處、會計處、考工處、庶務處、稽巡處。另外設有織巾科、織帶科、織布科、鐵工科、搓繩科,分別組織生產。這是中國第一個勞動改造機關,且由巡警部直轄。宣統年間,功德林已形成一座規模巨大的勞動改造機關。

民國時期

民國二年(1913年)10月,在功德林建立了“宛平監獄”(時任司法總長為梁啓超);民國三年(1914年)10月更名為“京師第二監獄”(時任司法總長為章宗祥)。該監獄的獄長是梁錦漢。中華民國政府撥款八萬一千九百元,在占地近百畝的土地上,建設了這座現代化的監獄。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仍將功德林作為監獄,並更名為“河北第二監獄”。一些中國共產黨黨員、左翼人士作為政治犯也被關押在這裡。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占領北平,但尚未接管河北第二監獄。當時,該監獄關押著七、八百名犯人,其中包括數十名政治犯。周恩來獲得情報稱,國民黨方面準備在7月底撤出北平前(具體時間為7月28日),將關押在河北第二監獄的中國共產黨黨員及六、七百名犯人全部處置掉。中共黨組織乃決定趁日本人尚未接管該監獄之機,儘快解救這些政治犯。一天深夜,由中共領導的平西遊擊隊襲擊了功德林,救出了全部被關押人員,事件轟動一時。警方對此十分不安,隨後政治犯不再被關在功德林,而是被統一關押到北京西安門內的草嵐子監獄

新中國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該監獄直屬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後來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管轄,改為“北京戰犯管理所”。
這裡關押的100多名高級戰犯共分為13個小組。其中邱行湘任第一組組長,組員有杜聿明宋希濂康澤王陵基范漢傑廖耀湘陳林達等人。這裡關押的原國民黨戰犯還有黃維陳長捷文強沈醉鄭庭笈等人。
起初功德林屬公安部直轄。後來,一些高級戰犯陸續獲得特赦,功德林遂改由北京市公安局管轄,並成立了接濟救護站,接濟走失的呆傻人員,或來北京辦事一時失去經濟來源的人員,留他們暫住這裡,並免費提供食宿,設法同他們的親友取得聯繫,或由其親友將其接走,或由政府派人將其送回家。
如今,功德林路已成為新康路。功德林監獄的原址成了北京市公安局治安管理總隊大樓及周邊住宅樓的所在地。在住宅樓中間尚存功德林監獄的一座角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