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199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1999年,在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全市各族人民深入貫徹黨的十五大和十五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精神,緊緊抓住慶祝建國50周年和迎接澳門回歸的契機,努力創建良好的經濟環境、社會環境和城市環境,國民經濟繼續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城市環境明顯改觀,就業形勢基本穩定,城鄉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進一步啟動需求的任務仍很艱巨,經濟結構調整的難度不容忽視。

綜合經濟,社會總供給,物價,效益,地方財政收入,行業發展,農業,工業,建築業,交通運輸業,郵電通信業,國內貿易業,金融、保險業,房地產業,城市建設,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工程,道路建設,公用事業,環境保護,綠化美化,對外開放,利用外資,旅遊,開發區,社會事業,科學技術,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人民生活,人口,就業及社會保障,居民收入,居民儲蓄,居民住房,公報注釋,

綜合經濟

社會總供給

初步統計,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169.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同期增長10%,增長速度比年初市人代會通過的9%的預期目標高1個百分點,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1999年我市經濟運行中有50年慶典等有利因素的積極影響,更受到物價水平持續下降的制約,在這種形勢下,總體經濟運行仍保持了比較活躍和積極的態勢,經濟成長率穩中有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9803元,比上年增長9.3%。 三次產業繼續保持 “三二一” 格局,產業發展出現新變化。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238.3億元,增長8.1%,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7.1%,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成為拉動全市經濟成長的主要力量。全年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843.9億元,增長12.5%,比全市經濟增速高2.5個百分點,對全市經濟的貢獻率達到59.2%,比上年提高12.9個百分點,這是自1995年以來,第二產業增速和貢獻率首次高於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8.9%。第一產業發展保持穩定,全年實現增加值87.5億元,增長2.5%,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 社會總需求:在國家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擴張的貨幣政策作用下,全市投資需求增長平緩,消費、出口需求增速較快,社會總需求對經濟成長的拉動力仍顯不足。投資需求增勢減緩。1999年全市投資在67項國慶重大工程的帶動下,上半年總體上呈現穩步上升的走勢,8月份後,全市投資逐月回落。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70.6億元,比上年增長1.3%;其中地方完成投資831.8億元,增長7.7%,中央完成投資338.8億元,下降11.5%。在全市投資中,房地產投資增長最快,全年完成投資421.5億元,增長11.7 %,基本建設投資完成432.7億元,增長0.7%,更新改造投資完成175.2億元,呈下降趨勢為 -17.1%。全年固定資產投資主要向住宅建設傾斜,其比重達到30%,比上年提高4.2個百分點。
消費需求平穩增長。主要通過消費品零售額指標反映的國內消費,在物價持續走低的形勢下,基本延續了上年的走勢,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313.3億元,增長9.9%,扣除價格因素後實際增長11.2%。積極開拓農村市場的一系列措施初見成效。全年農村實現消費品零售額191.6億元,增長15.7 %,高於城鎮零售額增速6.7個百分點;城鎮實現零售額1121.7億元,增長9%。從消費結構看:用類商品保持旺銷,全年實現零售額742.1億元,增長11.6%;吃類商品實現銷售額374.5億元,增長7.7%;穿類商品銷售平穩,全年實現銷售額155.6億元,增長7%。
出口增速不斷加快。隨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的逐步減弱,國家提高出口退稅率政策的效應發揮,全市出口降幅逐月減緩,地方企業累計出口從8月份開始轉降為升,增速逐月加快。據海關統計,全年全市完成進出口總值343.9億美元,增長12.7%。其中出口98.9億美元,比上年下降5.9%。地方完成出口32.6億美元,增長15.2%。從地方出口產品結構看,工業製成品出口總值30.1億美元,增長14.2 %,占出口總值的92.3%,比上年有所下降;初級產品增長較快,增幅達28.8 %。國有和外商投資企業出口齊頭並進,分別完成出口17.5億和14.7億美元,增長15.0 %和16.1%。

物價

全年物價總水平繼續呈低位運行狀態。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為98.8%,比上年降幅有所回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0.6%,比上年漲幅低了1.8個百分點。物價改革穩步推進,年內先後調整了書報雜誌、郵政電信、民用燃料、自來水、醫療、公共運輸等價格,逐步理順商品、服務項目的比價關係。

效益

巨觀經濟效益有所改善。每百元固定資產創造國內生產總值185.4元,增長2.8%。全員勞動生產率34642元/人,比上年增長9.3%。其中,第一產業12153元/人,增長1.8%;第二產業37929元/人,增長14.3%;第三產業37318元/人,增長5.8%

地方財政收入

全年地方財政收入總計320.5億元,比上年增長22.3%。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79.1億元,增長22.8%,實現財政收入連續五年增幅在20%以上;財政支出總計410.2億元,增長33.2%,其中一般預算支出367億元,增長30.7%。

行業發展

農業

生產結構的調整和最佳化升級,取得了積極的進展,帶動全市農業生產持續增長。從農業內部結構看,養殖業領先於種植業快速發展。全年養殖業產值88.9億元,實際增長11.6%,高於種植業9.5個百分點,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上升到48.2%;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從種植業結構看,在保證糧食生產基本穩定的前提下,蔬菜、花卉、牧草等經濟作物的比重加大,名、特、優、新品種大幅提高,已達170多種,原來僅在賓館、飯店才得一見的特菜、特禽、特果等已逐步進入大眾消費市場。創匯農業迅猛發展,全年出口總值19.4 億元,增長79.6 %。農業機械化水平繼續提高,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410.4萬千瓦。農村用電量29.2 億千瓦小時,比上年增長6.2 %。

工業

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65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1%,為1995年以來最高增速,其中規模(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589.3億元,增長13.4%。中央工業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全年完成增加值215.6億元,比上年增長20.4%;地方工業完成增加值373.7億元,增長9.3%。非國有工業率先增長,其中三資工業完成增加值231.8億元,股份制企業完成61.7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1.4%和23.9%。重工業發展速度繼續快於輕工業,完成增加值431.8億元,增長16%,增幅快於輕工業9.7個百分點;輕工業完成增加值157.5億元。高新技術產業為工業發展注入活力。全年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增加值165億元,比上年增長19.0%;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6%,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的比重25.4%,對全市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6.9%,比上年提高2.3個百分點。
經濟效益明顯好轉。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99.84%,比上年提高7.74個百分點;實現利潤63.5億元,增長41.0%,其中盈利企業盈利額為99.6億元,增長21.6%,虧損企業虧損額36.1億元,比上年下降2.1%。

建築業

全年實現增加值192.9億元,比上年增長9.7%。在全市投資增速減緩的作用下,施工生產增長平穩。全年施工面積6556.5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0.9%,竣工面積2321.5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7.4%。工程質量明顯提高。全市工程優良品率達49.1%,比上年提高4.1個百分點。經濟效益有所改善。全年實現利潤總額13億元,全員勞動生產率達8.3萬元/人,分別增長4.8%和10.7%。

交通運輸業

全年實現增加值60.1億元,比上年增長2.4%。貨物運輸量29787.4萬噸,比上年下降7.5%;旅客運輸量15984.7萬人次,增長31.3 %。公路運輸隨著道路狀況的逐改善,發揮方便快速的優勢,國有運輸和社會運力並舉,運力運量有所增長;鐵路通過調整高低峰谷運力和增設豪華列車等手段,挖掘潛力,滿足不同時期、不同消費群體的需要,吸引了大批顧客;航空則以其速度的優勢和良好的服務,適應人們不斷加快的生活節奏,滿足人們高品質的要求。三種運輸方式分別占貨運量的86.1%、13.8%、0.1%和客運量的61.8%、33.3%、4.9%。

郵電通信業

全年實現增加值110.1億元,比上年增長14.4%。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和數位化網路化經濟迅速進入中國市場,全市郵電通信業持續高速發展。郵電業務總量達到157.4億元,增長23.2%。傳送報刊14.1億件,雜誌5480萬份,特快專遞777萬件,分別增長0.1%、1.8%和23.3%。全市電話交換機容量達743萬門,比上年增長8.2%。電話普及率達到62部/百人,市區電話普及率達到89部/百人;年末行動電話用戶達到183.9萬戶,當年新增67.2萬戶;新設IC卡公用電話5870部。

國內貿易業

全年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實現增加值211.2億元,比上年增長3.1%。全年社會商品購進總值2327.1億元,增長17.3%;商品銷售總值2658.6億元,增長27.2%。商業經濟效益狀況有所好轉。全年2000餘家大中型批發零售貿易業累計實現商品銷售收入1673.2億元,增長8.3%;人均實現銷售收入64.5萬元,增長15.1%。

金融、保險業

全年實現增加值315億元,比上年增長13.3%。在國家一系列財政金融措施的影響下,金融機構存款增勢明顯減緩,貨幣流動性進一步增強,降低利率、徵收利息稅的政策顯示出一定效果。全市金融機構存款餘額8267.2億元,比年初增加1428.9億元,比上年增長13.1%,低於上年同期增幅31.9個百分點。全市貸款餘額4007.8億元,比年初增加559.6億元,受資產管理公司成立及政策性銀行貸款管理方式改變等各種因素影響,比上年少增加52億元。全年累計回籠現金40億元。
證券市場平穩發展。全年證券交易機構交易額10913.5億元,比上年增長6.6%;股票交易額5505.7億元,上升60.7%;全年國債交易額600億元,下降50.8%。
保險業繼續發展。全年完成國內外保險業務收入86.5億元,比上年增長2.6%;人壽險實現保費收入59.4億元,下降1.3%;財產險實現保費收入27.1億元,增長12.4%。全年保險理賠總額17.4億元,下降3.3%;綜合賠付率20.2%,比上年下降1.2個百分點。

房地產業

全年實現增加值69.5億元,比上年增長1.5%。隨著國家房改政策的陸續到位,經濟適用房的啟動,住房逐步向商品化、市場化發展。全年房地產施工面積3784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8.1%;竣工面積1208.6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43.4%。商品房銷售平穩增長。全年銷售商品房544.4萬平方米,增長33%。其中銷售商品住宅484.7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8.6%;商品房銷售額307.5億元,增長42.3%,其中商品住宅銷售額232億元,比上年增長27.9%。

城市建設

基礎設施建設

全年完成基礎設施投資302.7億元,比上年下降5.5%,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28.2%,比上年下降4個百分點。

重點工程

市政府為迎接建國五十周年確定的67項重大工程項目,經過精心施工,在國慶前夕陸續竣工和外沿亮相,裝點了節日的首都。到年末,共完成投資174億元。第九水廠三期25萬噸工程、高碑店熱電廠、陝甘寧天然氣進京市內工程、北京電信工程和有線廣播電視網路建設工程等一批項目完工,水、電、氣、熱、環衛、電信等基礎設施供應能力明顯提高。中國現代文學館、北京海洋館、西單文化廣場、國際金融大廈、首都國際機場航站樓等一批文化設施和大型標誌性建築相繼建成。全年國家和市重點工程建設共完成投資122.2億元,占全市投資額的11.4%。

道路建設

平安大街改造、捷運“復八線”、東四環路均已建成通車,昆玉河通航成為北京第一條集旅遊、交通、休閒為一體的水上航線;輕軌鐵路、南四環路建設已在年底開工,貫穿南北的第三條地下鐵路正在籌劃之中。

公用事業

公共運輸的乘車環境不斷改善,運輸能力不斷增強,運輸行為逐步規範。全市公共運輸運營車輛達到1.4萬輛(不含計程車),其中清潔燃料車2724輛、空調車736輛。運營線路總長度突破17000公里,其中公共運輸總公司新辟公共電汽車線路60條,調整延長線路48條。城市公共運輸共運送乘客49.5億人次,其中公共電汽車和小公共汽車運送乘客38.6億人次,占78%;捷運4.8億人次,占9.7%;出租汽車6.1億人次,占12.3%。
全年自來水銷售量7.7億噸。集中供熱面積突破4000萬平方米。全年用電量為297.8億千瓦小時。新增燃氣用戶近30萬戶,為提高燃氣質量而置換天然氣的用戶達到9.1萬戶。

環境保護

市政府將防治大氣污染作為工作的重點,採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煤煙型污染得到控制。共有6700台茶爐、21000台大灶、4127台1噸以下和662台大噸位燃煤鍋爐改用清潔燃料,實現了四環路以內無燃煤大灶,冬季取暖使用低硫煤;取締露天燒烤3萬多起。機動車排氣污染的加重趨勢有所緩解。更換清潔燃料車2.1萬輛,強制取消“面的”5000多輛,並採取加強汽車尾氣檢測等措施。揚塵污染得到防治。全年道路機掃面積擴大到2019.9萬平方米,噴霧壓塵面積擴大到1380萬平方米。由於採取了綜合治理措施,空氣品質得到改善。據全年空氣品質日報顯示,全年空氣污染指數3級及好於3級的天氣天數占全年天數的75%,實現了年初市政府提出的達到70%以上的目標。

綠化美化

以建國50年大慶和澳門回歸為契機,城市面貌發生了喜人的變化。全年共拆除各種違章建築455萬平方米,恢復綠化面積130多萬平方米,全年新植樹木224萬株,城近郊區公共綠地面積達4989公頃,人均占有公共綠地8.2平方米;全市林木覆蓋率42%,市區綠化覆蓋率35.3%。由各級政府和社會共同籌資建設的亮麗工程,共投資5.9億元,使北京的夜晚亮了起來;西單文化廣場、建國門街心花園等一批綜合性休閒娛樂多功能區域的建成,使北京人在休閒中享受文化。

對外開放

利用外資

全市新批外資項目645項,契約總金額30.6億美元,契約外資金額18.2億美元,分別比上年下降了1.4%、51%和55.6%。實際利用外資全年完成29.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4%。利用外資突破了以往合資、合作、獨資的“三資”企業模式,在形式上更加多樣化,出現了外資銀行和股份制企業。現有“三資”企業增資已成為利用外資的重要方面,全年新增投資10.1億美元,增資額占全部契約外資額的五成以上,其中老企業增資額呈明顯上升。全球500家跨國公司已有154家來京投資,比上年增加3家。對外借款增勢明顯,金額達9億美元,增長9%。
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全年新簽契約額2.52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1.5%;完成營業額2.62億美元,同比下降42.9%。年末在外人數3476人,下降4.6%。

旅遊

建國五十周年和澳門回歸使我市旅遊業掀起高潮,全年接待海外旅遊者252.4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4.7%,來京人次與增速均比上年有較大幅度提高,其中亞洲遊客增長28.4%,遠遠超出平均水平,歐美及大洋洲遊客也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增長。旅遊外匯收入2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7%。全市接待國內旅遊者9260萬人次,總花費450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6.1%和6%,其中外地來京遊客6130萬人次,增長6.1%,在京花費417億元,增長6%。

開發區

全市科技園區、開發區和工業小區發展加快。全年新增建成區土地面積2.7平方公里,累計達到27.2平方公里。完成招商企業1112家,比上年增加147家。累計入區企業10613家,其中投產企業9071家,比上年增加1522家。全年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4億元,比上年增長27.5%,實現增加值265.1億元,比上年增長27.8%,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2.2%,比上年增加1.6個百分點。國務院《關於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有關問題的批覆》極大地促進了中關村科技園區的發展,全年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227家,比上年增長92.9%,區內高新技術企業已達6690家;全年完成增加值226.1億元,增長24.4%;實現技工貿總收入864億元,增長39.6%。

社會事業

科學技術

北京地區擁有科技活動人員24萬人,約占全國的18.4%。科技經費籌集總額230.4億元,約占全國的16.9%,其中科研機構科技活動經費籌集總額185.3億元,約占全國的30.9%。科技成果1萬多項,獲國家級獎的約占全國的30%左右,論文產出約占全國的16%。全市技術市場簽定契約20711項,契約金額92.2億元,其中技術交易額88.5 億元,均位居全國首位。全市有獨立科技信息機構50多個,首都信息化正在向更加廣泛的領域推進。

教育

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全年地方財政收入中用於教育事業費的支出為49.2億元,增長18.7%。高等教育繼續貫徹“共建、合併、合作、調整”的方針,進一步加強學校的實力,招生規模擴大。研究生招生人數近兩萬,比上年增長19.6%;高等學校招生7.8萬人,比上年增長25.8%。成人教育發展迅速,高等教育招收新生8.8萬人,比上年增長8.5%,畢業生達到6.9萬人,比上年增長15.3%。高等職業教育招生達到8千人。繼續堅持國小免試就近入學,普通高中擴大招生,招生人數達5.7萬人,比上年增長7.6 %,在全國率先普及了高中階段教育。

文化

文化事業的生機和活力進一步增強。全市共有文化產業單位3800多個,創造增加值近100億元,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節慶文化活動和民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成功舉辦了第三屆北京新年音樂會、第二屆北京國際音樂節;組織了慶祝新中國成立50周年大型美術、書法、攝影優秀作品展覽;創作了一批優秀劇目和作品,其中有19項作品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中華世紀壇一期工程、中山公園音樂堂、首都劇場等一批文化設施新建、改建工程相繼竣工。全市擁有文藝團體近40個,演出近萬場次。圖書館24個,博物館110家。

衛生

全市共有醫療衛生機構5990個,醫院床位6.8萬張,衛生技術人員11.7萬人。醫療改革成效顯著,已有20家市級醫院通過驗收,完成了精簡10%的目標要求。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形勢喜人,全市146家審批合格的社區服務站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加強了社區服務規範化,推進了全科醫學人才培訓,增設了保健服務項目,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農村衛生工作取得全面進展,完成衛生“三項建設” (鄉鎮衛生院、婦幼保健院、衛生防疫站)39項,其中98%已完成並交付使用;有71.5%的行政村開展了合作醫療,比上年提高2.6個百分點。

體育

體育事業的社會化、產業化、法制化進程加快。成功舉辦了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和北京市第四屆農民運動會。民眾性健身活動呈現新局面。為民眾配建了總面積達12萬多平方米的健身活動場地,開通了全民健身信息台,並隆重舉辦了第二屆北京市全民健身體育節,直接參與人數近300萬人次。競技體育取得佳績,我市共派出運動員1674人次參加國際、國內152項次比賽,獲得金牌64枚,銀牌37枚,銅牌39枚。

人民生活

人口

根據人口抽樣調查統計,年末在北京居住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共有1257.2萬人,比上年增加11.6萬人。其中外來人口149.6萬人。全市人口出生率6.5‰,人口死亡率5.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9‰。公安部門統計的戶籍人口為1099.8萬人。

就業及社會保障

在用工數量無明顯變化的情況下,就業形勢基本穩定,年末職工人數約454萬人。一系列優惠政策的全面落實為下崗職工拓寬了就業渠道,6.09萬名下崗職工實現再就業,再就業率達到65.7%。年末城鎮實有失業登記2.8萬人,登記失業率0.62%,失業人員就業率62.89%,實現了60%的既定目標。隨著相關規定的出台,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取得較大進展。全市參加養老保險的職工及退休人員達379萬人,參加失業保險職工306萬人,地方企業參加大病統籌職工和退休人員235.1萬人,分別比年初增加19.8萬人、83.5萬人和14.7萬人。

居民收入

全市職工平均工資13500元,比上年增長9.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82.8元,比上年增長8.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8%;人均消費性支出為7498.5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6%。城鎮居民恩格爾係數39.5%,首次降到40%以下,顯示出人民生活質量的進一步提高。農民收入快速增長,實現了1995年以來的最高增速,全年人均純收入4316.4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2%,人均生活消費性支出3132.5元,增長6.4%。

居民儲蓄

城鄉居民儲蓄餘額2680.7億元,比年初增加390億元,其中城鎮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429億元,比年初增加了362.4億元;農村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51.7億元,比年初增加了27.6億元。

居民住房

住房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全市完成住宅投資353.9億元,比上年增長29.1%,住宅竣工面積1519.9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39%,扣除集體宿舍、高檔公寓、別墅後的竣工面積為1393.8萬平方米,增長43%。城鎮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達到15.44平方米,比上年增長4.1%,農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積28.65平方米,增長3.7%。經濟適用房的建設步伐逐步加快。到年末總開復工面積350.3萬平方米,完成竣工面積129.1萬平方米;截至年底,已預售53.8萬平方米,實現銷售45.8萬平方米。這類住房以其價格較低、貸款方便、利息收取也較低的優勢成為居民住房消費的熱點。

公報注釋

1、本公報數據為初步統計數。
2、本公報中所涉及的增加值和全社會勞動生產率,絕對數均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速度均按可比價格計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