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韭園村

北京市韭園村

北京市韭園村位於“王平古道”起點,村內古廟遺址有很多如三義廟、龍王廟、菩薩廟等,是個旅遊休閒的好地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市韭園村
  • 地址:京西九龍山麓
  • 地理特徵:由四個自然村組成
  • 歷史人物:元代大戲劇家馬致遠的故居
基本信息,地理特徵,歷史遺蹟,歷史人物,地圖信息,

基本信息

京西王平鎮韭園村  韭園村位於京西九龍山麓。該村成村古老,應在遼金時代,因村中有些古蹟是在金元時期。該村是京西古(大)道上的“王平古道”出入古道的第一個古村落。在古時,京城裡的人們要以煤炭為薪,而西山遍藏烏金。於是,京西和山西、內蒙古一帶的拉煤運貨的駝隊、馬幫就來往在西山古道中。遠古風煙,築城御邊,駝隊鈴響,馬幫來往,宗教活動,使古道、西風、駝鈴、瘦馬等神奇故事流傳在古道兩側。現門頭溝區有古道很多,如從三家店村到妙峰山的古香道、從大灰廠到戒台寺的古香道、從圈門過街樓到潭柘寺的古香道、從齋堂到沿河城的古道、從清水澗經爨底下到柏峪村的京西古道、還有這條“王平古道”。據史料記載,現存的京西古道最早的始於五代時期,距今已有1100年的歷史。

地理特徵

位於“王平古道”起點的韭園村現由四個自然村組成,即韭園村、東落坡村、西落坡村和橋耳澗村。韭園村在北,東、西落坡村相聯在南。橋耳澗村獨立在東。四個小村在一個大山環抱中。千百年來,山民們既過著寧靜的田園生活,又接待著來往商隊的喧囂。因過去這裡的村民以種菜為主,尤以種韭菜出名,所以村名叫“韭園”。現村內的文物古蹟很多,如有“王平古道”從村中穿過,古民居、古廟、古碉樓等人文景觀成為歷史見證。村內雖蓋有部分新房,但還保留很多明清民居,也有元代古居,如我國元代大戲劇家馬致遠故居在韭園村的西落坡村,其院就應為元代古居。這些古民居大多為精良的三合院、四合院。院落隨山勢的高低而建,錯落有致。因村中的樹木極多,樹木的覆蓋率竟達98%。故這些古民居大多掩映在濃蔭中更顯得古香古色。院內的房屋,青磚灰瓦,木窗雕花,磚雕、石雕相襯。在古道臨街古民居的牆上,現還有“古道商鋪”的匾額。古道綿延而來,穿村而過。韭園四村就成為古道上的驛站,客棧、酒館、商鋪等比比皆是。出了韭園村,就來到了京西大道(現在的109國道),故來往的客商們都願意在此休整。這條“王平古道”是從韭園村口的京西大道起,進韭園村,經王平、大台、木城澗,莊戶村、千軍台村等,再到西端的張家村、七里墳村等,在軍響鄉與京西大道又相通。

歷史遺蹟

韭園村內的古廟遺址很多,如三義廟、龍王廟、菩薩廟等。三義廟在橋耳澗村,座東面西。建於明萬曆年間,廟內有正殿(東殿)三間,北配殿三間。過去正殿內供的是三國時劉、關、張三兄弟。現殿內仍有壁畫,內容為三國故事。其院內有古銀杏一株,廟門口有古槐一株。三義廟的北牆外就是“王平古道”的北道,現有立碑說明。龍王廟、菩薩廟都位於韭園村,在村中主幹道東西兩側,各為一間小廟。這三座廟宇現都已修復一新。在東落坡村還有古碉樓,這座古碉樓相傳修建於金代,高約10米,裡面分三層。是過去用於軍事上的瞭望哨。因此碉樓完全掩映在樹木蔥蘢中,竟無法拍照。而且在西落坡還有一處叫“大寨”的古遺址,又叫落難坡,是古代的一所監牢。相傳在金代時,宋朝的徽、欽二帝曾囚禁於此。因人們都知,徽、欽二帝是囚禁在當時的金中都東(今宣武區)的唐代古剎法源寺內“坐井觀天”。徽、欽二帝囚禁於此是傳說,還是押解途中曾在此暫禁不得而知。但現在大寨處已有立牌說明,就明確指出,宋朝的徽、欽二帝就是囚禁於此。在橋耳澗村外的古道上還有牛角嶺關城遺址,在關旁巨石鋪成的古道上,駝、馬踩踏的蹄印很深,清晰可見。據《宛署雜記》載:“牛角嶺,在縣西北七十里橋澗村……”

歷史人物

最值得韭園村民們驕傲的是,在韭園村的西落坡小村內,有我國元代大戲劇家馬致遠的故居。故居坐西朝東。故居門前是小橋流水。門前的影壁牆上寫著“馬致遠故居”,並有馬致遠生平的介紹。繞過影壁進一間東房的大門就來到院子。院子很大,西北東南四面都有房間,每邊為三間。因長久沒有人住,現已破舊的很厲害,院內是野草叢生,雜物堆放。現該村正準備修復馬致遠故居。現在村裡的很多地方,都以馬致遠的名曲《天淨沙·秋思》中的佳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尤其是“小橋流水人家”的意境對村裡的環境,進行復原。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也是對京西古道滄桑歷史的寫照。
馬致遠(1250—1324)字千里,號東籬,大都(北京)人。他是我國元代時著名的大戲劇家。有“姓名香貫滿梨園”之稱。是當時文學組織“貞元書會”的主要成員。為“元曲四大家”之一。馬致遠並被尊為“曲狀元”,在元代文學史上有極高的聲譽。馬致遠因不滿官府的腐敗,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而後隱居山林,過著“酒中仙、塵外客、林中友、曲中游”的生活。這山林在何處?並沒有任何文字記載。但韭園村的西落坡村卻有馬致遠故居,而且村民們世世代代流傳,這裡就是馬致遠故居。也可以看出,韭園村人民對馬致遠這位大戲劇家的熱愛。而馬致遠所寫的《天淨沙·秋思》和他故居門前的景物很相似。另外,在馬致遠的其它曲中也可證明這裡為他的故居。如《元曲三百首》中的馬致遠的《清江引·野興》,曲句為:“西村日長人事少,一個新蟬噪。恰待葵花開,又早蜂兒鬧,高枕上夢隨蝶去了”這西村就應是西落坡村,是對東落坡而言,東落坡為東村。這也可以印證這裡就是馬致遠故居。現在馬致遠故居已被有關文物部門確定,並在故居門口立有說明。
韭園村在九龍山脈的環抱中,四周是山巒疊翠,樹木蔥蘢,風景幽麗。村中有多眼清泉(小橋流水),泉水清涼甘甜,成為村民的生活用水,並多有果樹,像核桃、柿子、棗樹、櫻桃、桃、杏、李等,尤多古核桃、古柿。2005年秋,門頭溝區政府制定了對京西古道的開發規劃,出台保護條例,豎立古蹟標誌。遊人到韭園古村訪古探幽,可訪馬致遠故居,體會千年古道悠悠之情。

地圖信息

地址:門頭溝區王平鎮(九龍山北麓)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