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大建築

北京十大建築

北京十大建築,是北京於20世紀50~90年代3次評選的十個建築。2009年3月,“北京當代十大建築”評選活動啟動,這是第四次評選北京十大建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十大建築
  • 評選:20世紀50~90年代
  • 第四次評選:2009年
  • 也視為:國家十大建築
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地圖信息,

第一屆

1959年
20世紀50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築是人民大會堂、中國歷史博物館與中國革命博物館(兩館屬同一建築內,即今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民族文化宮、民族飯店、釣魚台國賓館、華僑大廈(已被拆除,現已重建)、北京火車站、全國農業展覽館和北京工人體育場。
(其中,1959年評選時中國歷史博物館與中國革命博物館屬於同一建築內,大廈分南北兩大部分,南半部設中國歷史博物館,北半部為中國革命博物館;1969年9月兩館合併後,改稱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1983年又恢復獨立建制,2003年合併重組為中國國家博物館。)
20世紀50年代“北京十大建築”也可視為當時的國家十大建築,它是建國10周年的獻禮工程。為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10周年,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在首都北京大興土木,建設包括人民大會堂在內的國慶工程,由於這項計畫大體上包括10個大型項目,故又稱“十大建築”。1958年9月6日,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萬里召集了北京1萬多名建築工作者開會,作關於國慶工程的動員報告。除了組織北京的34個設計單位之外,還邀請了上海、南京、廣州等地的30多位建築專家,進京共同進行方案創作。建築專家、教授、工人、市民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人們對各項工程先後提出了400個方案,其中僅人民大會堂就提出了84個平面方案和189個立面方案,並結合工程對天安門廣場提出了多種規劃意見。1959年2月,當時的“十大國慶工程項目”最後確定。
周恩來總理提出“古今中外、皆為我用”的原則,全國的建築界精英採用非常規的“三邊”工作法(邊設計、邊備料、邊施工),在10個月內高質量地完成了從設計到竣工的全過程,創作思路基本是自由的,並不忌諱曾經遭遇過批判的大屋頂模式(全國農業展覽館),也不拒絕西洋古典(人民大會堂)或類似前蘇聯模式(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同時包含著對新結構和新形式下的中國建築的探討(民族文化宮)。而當時中國正處於西方的經濟封鎖之下,這其實是中國建築師在封閉條件下進行的一次獨立的現代建築創作探索。但在當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下,不可能產生普遍的建築創作高潮。

第二屆

1988年
20世紀80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築是北京圖書館新館(今國家圖書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中央彩色電視中心首都國際機場候機樓(2號航站樓)、北京國際飯店大觀園長城飯店中國劇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北京捷運東四十條車站。
1988年評選的20世紀80年代“北京十大建築”帶著國門初開後的懵懂與稚氣。這屆“北京十大建築”從23萬張民眾投票中產生。評選出的中央彩色電視中心、首都機場候機樓、北京國際飯店、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長城飯店等建築雖然手法不同,但基本是現代主義風格。長城飯店因為在中國首次採用了全鏡面玻璃作為維護體系,可能是與當時的國際潮流接近的作品。抗日戰爭紀念館、北京圖書館新館、中國劇院則明顯是現代主義建築與中國傳統大屋頂建築融合的折衷作品。而大觀園則是一座新建的中國傳統樣式園林。20世紀80年代“北京十大建築”在建造技術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在設計手法上也有新的探索,但它們所代表的當時北京新建築的整體風貌卻表現出明顯問題。對北京這個歷史名城而言,現代化這把“雙刃劍”一方面使北京的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另一方面,也使皇城的傳統文化個性模糊不清,“四不像”的建築處處可見。

第三屆

2001年
評選活動由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北京市建委、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等單位主辦,由北京城市規劃學會承辦。經由專家初評的30個候選建築實際上都有各自的特色,與以往20世紀50年代和80年代的十大建築相比,它們更具朝代感,能從中體會出建築設計者在中國建築之路上的努力和進步。十大建築的評出,讓國內的建築師有機會駐足回望,同時冷靜地思考一下自己在國內外建築領域的位置。 十大建築是根據五個標準評選出來的:一是凡在北京市範圍內,建築面積在1萬平方米以上,竣工驗收時間在1988年1月1日至2000年8月30日之間的地面上大型公共建築(不含住宅、公寓建築);二是建築設計必須符合“適用、經濟、美觀”的原則,並體現出民族傳統、地方特色、時代精神;三是要與周圍建築和環境較協調;四是工程質量優良;五是技術先進。
2001年5月15日,20世紀90年代北京十大建築評選活動揭曉。20世紀90年代評選第三屆“北京十大建築”時,將“民族傳統、地方特色、時代精神”作為重要的標準,希望能往“奪回古都風貌”的方向對建築設計進行引導。
從評選結果看,20世紀90年代“北京十大建築”一半以上的入選作品試圖兼顧“時代感”與“中國特色”的雙重訴求。首都圖書館新館、北京恒基中心、北京新世界中心、新東安市場均試圖實現現代技術與具象的傳統建築符號的融合。
這個時期,建設量進一步擴大,到2001年,年竣工面積從20世紀80年代的840萬平方米增長到2555萬平方米。一方面蓬勃發展的建築市場為建築師提供了夢寐以求的創作機遇和平台,而另一方面,西方後現代建築思潮對中國產生了巨大衝擊。此時的西方世界先後步入後工業社會,建築思潮轉向後現代,並激烈地抨擊現代主義的弊病。而中國還在為工業化過程補課,尚未完全理解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的真諦。

第四屆

2009年
2009年3月31日上午,“北京當代十大建築”評選活動正式拉開序幕。此次候選作品達50個,由市民和專家共同投票選出十大建築,並在2009年國慶節前舉行頒獎儀式。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國資委、北京市建委為此次評選活動支持單位,活動由北京日報報業集團、北京市建築業聯合會主辦,北京日報、北京晚報首都建設報共同承辦。 此次活動是繼北京20世紀50年代、80年代、90年代北京十大建築評選之後的又一次北京建築“選美”活動。這次候選的建築作品也將達到50個,是歷屆評選活動最多的一次。
“北京當代十大建築”評選活動的主題為“宣傳改革開放成就彰顯北京城市魅力”。
本次北京當代十大建築,都是在2000年至2008年竣工投入使用的房屋建築工程;而且是建築規模在5萬平方米以上的單體建築(紀念性建築除外),充分體現綠色、科技、人文三大理念的建設項目以及已獲得北京市長城杯和國家級質量獎的項目優先入選。據活動負責人介紹,這次參選的建築“體量”都比前三次大了許多,符合參賽標準的建築有100餘項。經過專家的第一輪篩選,留下50項候選項目。
與以往評選不同的是,讀者投票由簡單的通過平面媒體投票,增加了利用京報網、活動的官方網站等網路投票和手機投票。此外,這次評選採用讀者投票和專家投票相結合的方式。其中讀者投票占總分的60%,專家投票占總分的40%。據活動組委會負責人介紹,為保證活動的公平、公正,民眾投票的計票工作委託一家專業計票公司來完成,並聘請公證處對本次活動進行全程的公證。
本次評選活動成立了一個多達20多人的專家評選委員會,他們分別來自北京的有關政府部門、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和監理單位,其中就有直接參與過眾多北京標誌性建築的設計、施工等工作的專家。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也曾出現“北京十大新地標”評選。活動由《新京報》主辦,其評選範圍包括1990年以來對北京城市建設和市民生活均具有重大影響的城市空間景觀。入選“新地標”並不僅僅局限於優秀建築,該次活動最大的意義在於引發公眾對於北京標誌物及當代建築的關注。最後上榜的是國家體育場(鳥巢)、北京南站國家大劇院、改建的前門大街後海酒吧街、國貿三期、西環廣場金融街中央電視台總部大樓和中關村西區。評選通過專家推薦,最後完全由民眾投票選出。評選工作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牛鳳瑞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楊保軍等知名專家,首先遴選出了72個備選地標。隨後,《新京報》名牌欄目———“北京地理”對這72個地標進行了22期的持續報導,期間共接收了社會公眾投票72841張。
“北京當代十大建築”評選結果於2009年9月24日揭曉。國家體育場(“鳥巢”)、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國家體育館等一批奧運場館入選新的北京十大建築。
按得票數從高到低,首都機場3號航站樓國家體育場國家大劇院北京南站國家游泳中心首都博物館北京電視中心、國家圖書館(二期)、北京新保利大廈、國家體育館榮獲“北京當代十大建築”稱號。 據“北京當代十大建築”評選活動組委會秘書長荀永利介紹,在22天讀者投票期間,組委會共收到平面媒體選票、手機簡訊選票、網上選票總計971.1萬張,僅網上參與投票的民眾就高達900多萬人次。這是1999年評選九十年代十大建築時收回的63萬餘張選票的15倍。“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們對身邊建築、對城市面貌的關注度在提高。” 據了解,新評選出的北京十大建築,都是在2000年至2008年竣工投入使用的房屋建築工程,而且都是建築規模在5萬平方米以上的單體建築(紀念性建築除外)。 參與評選的專家表示,北京當代十大建築全部都是2005年以後竣工的項目,其中2008年竣工的項目共有6個,直接為奧運會服務的項目有4個。 荀永利說,進入2000年,特別是北京申奧成功後,北京的城市建設進入了大規模高速發展時期。眾多全球知名建築師雲集北京,參與北京城市建設的設計和施工。伴隨著各種建築作品的拔地而起,北京城幾乎成了一座“世界建築博物館”。“評選新的十大建築,是為了強化北京城市建設的影響力,樹立北京國際大都市的良好形象,增加北京市民的榮譽感和自豪感。”

地圖信息

位置:北京市大興區永源路15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