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莊村(山東岱嶽區徂徠鎮下轄村)

北上莊村(山東岱嶽區徂徠鎮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北上莊村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徂徠鎮以北,基礎設施完善,交通快捷,距泰城15.8公里,距濟南飛機場80公里,距京福高速公路20公里,泰樓、泰新、京滬高速公路穿鎮而過,鎮內柏油公路四通八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北上莊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岱嶽區徂徠鎮
  • 地理位置:山東泰安市岱嶽區徂徠鎮
村情概況,旅遊發展,文化發展,

村情概況

通訊設施完備,中國移動、網通等網路基站疏通國內外。村內有一獨具一格的青石山——無鹽山,是歷史久負盛名的文化名山。無鹽山原名盤龍山,春秋時因處無鹽邑,又建無鹽廟而易名。據碑載:此廟始春秋,歷漢唐,宋訖工。廟宇坐落在無鹽山頂,巨石拱門,上建“玉虛宮”,殿內有元始天尊塑像。兩側是鐘、鼓二樓。進拱門拾級而上便是無鹽大殿。正面供奉著無鹽君神像,東西配座是王母娘娘、泰山老母、趙君娘娘、送神娘娘。殿前廊側有猙獰二將把門。此殿飛檐斗拱,氣宇軒昂。後有“閟宮”(女媧廟)遺址。據【淮南子】一書記載:古代共工同顓頊打仗,敗陣後怒觸“不周之山”,於是天塌地陷,女媧從崑崙山趕來,用當地五色石補天。之後坐化於紫龍洞內。她專管世人生育之事。帝嚳元妃姜原曾千里迢迢來此向女媧神求子,而生神農后稷。院內紫龍洞深不可測,東院是道房。自山麓到山頂,青石鋪階,有牌坊兩處,戲樓一座。山下有四大名泉,西南槐泉號“神水”,服此可療卻百病,益壽延年。整座山上古木參天,松柏蒼翠,怪石嶙峋,堪屬我國最早的名勝古蹟。是大汶口文化的代表。

旅遊發展

北上莊村位於國家級森林公園—徂徠山國家森林公園北側,徂徠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山東腹地,北距泰山20公里,與之相稱姊妹山,也稱南泰山,南臨曲阜30公里,西靠大汶口文化發祥地20公里,總面積25萬畝,主峰海拔1027米,是山東省最大的森林公園之一。徂徠山交通十分便利,東有國防0九公路穿山而過,北有京滬高速公路臨山而建,西有京福高速公路、津浦鐵路,景區內有穿越東西的幹線公路30公里,可直達主峰--太平頂,並有通往各景點的分支路線。這裡歷史遺蹟眾多,相傳吳王伐齊魯曾在中軍帳駐軍紮營。老子、孔子也在此山會面談話,建有二聖宮,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在徂徠山隱居。徂徠山是道教、佛教聖地,據傳“泰山老母”老家就是徂徠山,有古廟宇遺址30多處,文化內涵十分豐富,碑刻、刻石眾多,尤以“大般若經”、“波羅密經”聞名,與泰山經石峪“金鋼經”同出一宗。徂徠山是山東省抗日武裝起義的革命聖地,並建有徐向前元帥題寫碑名的"抗日武裝起義紀念碑",是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徂徠山自然景觀宜人,是建國後人工造林的全國先進單位之一,森林茂密,山勢雄偉,重巒疊嶂,盤亘崎嶇,秀水縈繞。有千年古松、古柏、古銀杏、古紫藤,有奇峰聞名的“鞦韆架”、“獨秀峰”、“貴人峰”等,山石多怪,山洞、山泉俱多,大汶河環繞徂徠山三面。泰山有日出,徂徠山有夕照,均屬“泰安八大景”之一,《詩經》記載有“徂徠之松”。徂徠山植物、鳥類、獸類、名貴藥材繁多,構成了大自然的完整體系,身處徂徠山,回歸自然之感油然而生。由於徂徠山地域廣闊,水、土、氣候獨特,在這裡可開發建設,潛力、優勢巨大。經過多年建設,徂徠山國家森林公園已具備了吃、住、行、游、購、娛的一條龍服務能力。

文化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徂徠鎮北上莊村的文化發展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在馬克思主義先進文化的指導下,開拓創新,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文化工作者從社會主義新文化發展的角度出發,利用農村傳統節日,製作、改編了一大批民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如呂劇《牆頭記》、《逼婚記》、《借年》、《李二嫂改嫁》等,既愉悅了民眾的身心,也教育了人、鼓舞了人。鎮村每逢節假日也組織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如村自己組建演出隊,演大戲、踩高蹺、扭秧歌、鑼鼓隊、快板、三句半等節目,內容積極健康,形式新穎活潑,深受老百姓的歡迎。
徂徠鎮北上莊村地處徂徠山與大汶河之間,文化資源豐富,是寶貴的遺產。自古以來,徂徠誕生過數不盡的文化名人,如璀璨的群星照耀著徂徠的歷史長河,宋代的石介、金朝的党懷英……,他們的人品、官品、文品如涓涓細流浸潤著徂徠人民,歷久彌香。黨領導人民鬧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徂徠人民更是爆發出極大的覺悟和熱情,著名的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就發生於此,也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革命先烈:變賣家產為起義隊伍購買槍枝、後在戰鬥中被俘被敵人殺害的朱玉淦,就是徂徠人民的傑出代表。還有在徂徠山上照顧八路軍傷員五十多天直至痊癒的農家婦女於秀泉、被敵人捉住後英勇不屈、慘遭敵人刀鍘的縣武工隊偵查員侯英……。徂徠山也有著豐富的人文遺蹟,美麗的神話傳說。中軍帳、鞦韆架、龍灣、孔子登臨處、李白讀書石,石敢當的傳說、碧霞元君的傳說等等。這一切都為徂徠鎮文化發展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營養。
徂徠北上莊村人民的自娛自樂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農民民眾在漫長的生產和生活中,伴隨著歷史的進程和民間歲時的風俗,集中了大量的民眾智慧和才能,逐漸形成發明了聽老人講民間故事和傳說、說唱歌謠、諺語、歇後語、俗語等。擺龍門陣,講民間故事是向人們展讀閃耀民眾智慧之光的故事,展示民間文化的內容,突出獨具的地方特色。歌謠反映生活,反映民間風情,傾訴人民勞役的辛酸。諺語是農民民眾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真實反映,展示農村民眾文化生活和社會生活的面貌。以此充實、滿足百姓的文化心理。村村社社,家家戶戶,在勞動過程中,一邊耕種一邊唱著悠雅的山歌,跳著歡快的拍打舞蹈,使勞動民眾享受著人間樂趣、解除民眾勞動中的疲勞。這些活動都是勞動民眾的智慧結晶。就空中燈彩活動而言,是百姓們用白綢扎制,精畫出各式龍、鶴、魚、雞、瓜果、車船、蝴蝶、胖娃娃等彩燈及各種大副彩綢標語,給人以美的、新穎的、通俗的、寓教於樂的感受。這些自娛自樂、接近生活的活動深受農村民眾的歡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