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骨真身像

包骨真身像

包骨真身像是我國的一種獨特的宗教造像方式。所造的偶像不是神像,而是具有極高修行的,修煉成功的僧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包骨真身像
  • 性質:我國的一種獨特的宗教造像方式
  • 對象:具有極高修行的,修煉成功的僧人
  • 所在地:現存綿山雲峰寺正果寺乾坤塔
  • 相關佛像:空王佛、田志超的真身
  • 意義:研究綿山歷史文化的重要文物
基本簡介,相關傳說,考察發現,形成價值,

基本簡介

這些高僧通常在生命將盡時,禁食禁水。在坐化圓寂之後,如果其身體不壞,形神不散,則被視為修成正果,便由弟子們請來彩塑藝匠,以其肉身為胎,包塑成像,供人信奉。
在山西省介休市境內的綿山中,有一種神奇的造像,這種彩塑造型的內部不是一般的木製支架和黃泥,而是真人的遺體,這種造像在當地叫做包骨真身像,它曾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譽為活著的木乃伊
現存綿山雲峰寺正果寺乾坤塔有十六尊包骨真身像,近及元明,遠至唐宋。不僅有佛教僧人,還有道教道士,經過民間高手的包塑,神態各異,宛如活生生坐在面前,令人心生敬畏。有些塑像年久失修,在泥皮的脫落處,還可以看見頭蓋骨和僧衣。
綿山的包骨真身像既屬於宗教史、民俗史也屬於藝術史。但由於年代久遠,部分塑像的檔案失傳,缺乏相關資料,有的年代也無法判斷,時至今日,它仍是一個有待進一步研究的文化課題。
包骨真身像包骨真身像

相關傳說

山西綿山鎮冀家莊,世代生活在這兒的人們,大多聽說過空王佛與五龍鬥法的故事。空王佛是雲峰寺以及整個綿山的佛祖。據傳,空王佛原名田志超,祖籍陝西,後隨家人流落我省榆次。隋朝末年,田志超於27歲投奔并州開化寺慧瓚法師弘揚佛法。唐朝初年,已經名聲在外的田志超來到祁縣、介休一代建寺,可是,他每建一處寺廟,都因各種原因倒塌。一天夜間,“佛祖”現身,讓他到介休綿山弘揚佛法。當時的綿山一帶,已經是道家場所,五龍攜母在此修行多年,普濟眾生。五龍母早年曾鐘情于田志超,得知昔日戀人來此,五龍母有意讓出此地,便在棋盤洞內設棋局:“輸者主動退出綿山。”連續多日後,五龍母隨便扔下兩粒棋子,自稱不力,退出棋局。五龍聽說後,惱怒母親的做法,將田志超堵在綿山腳下,呼風喚雨、驅虎動獸。猛虎來臨,田志超驅動山頭,將虎壓在山下,形成了今日的飛虎洞。再往前行,一道深溝擋了去路,危難之時,玉兔伸臂援助,成就了現在的玉兔橋。到了最後,五龍無奈,驅動大山向田志超壓來,田志超也不含糊,高舉右手運氣丹田,一掌將大山擋在了身前,形成了今天的山上佛掌。當地百姓的傳說,把一處處地殼變遷歸結于田志超名下。最終,五龍膜拜於空王佛真身田志超腳下,臣服於他修建的正果寺內。田志超入主綿山後,唐王李世民親往綿山拜見田志超。聞知皇帝要來,田志超避而不見,盤膝圓寂。途中的李世民驚聞此事時,天空忽然出現“空王佛”金字,李世民遂以天相御賜田志超為佛。

考察發現

雲峰寺石佛殿內,主佛像面部豐滿圓潤、表情祥和莊重,正是空王佛、田志超的真身。上個世紀90年代前,冀家莊村民便聽說,這兒有為數不少的包骨真身像,但什麼是包骨真身,綿山一帶是否真的有這些塑像,他們又分別來自哪朝哪代,人們並不明白。“頂禮膜拜還來不及,人們誰有膽量去打開佛像一探究竟?再說,早在1957年,當地便有寺廟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人們誰敢冒著破壞文物的罪名,去細查真假?”村民李延斯說。
伴著種種的傳說,守護著那份持久的神秘,冀家莊人千餘年來陪伴著周邊的上百個寺廟。到了1996年,伴隨著各級各部門開發、保護綿山的呼聲,綿山包骨真身像終於面世。最早發現包骨真身的,是冀家莊村現在的村支書兼村長李金鎖。“發現包骨真身,也純屬偶然。”面對記者,李金鎖難掩心中的激動。
1996年夏秋之交的一天,李金鎖跟隨著綿山開發領導組的成員們,和部分施工人員來到山頂。由於日本人的燒掠,當時的現場,斷壁殘垣,瓦礫成堆。翻過僅剩一米的圍牆,李金鎖等來到了正果寺內,開始清理、打掃。清理塑像時,李金鎖放下了工具,用雙手慢慢拂去像上厚厚的塵土。這是一尊莊嚴的“和尚”,李金鎖小心地輕拂著塑像的頭部,忽然覺得泥胎鬆動,一整片泥皮掉了起來。他不敢聲張,悄悄撿起。眼前的情景把李金鎖驚出一身冷汗,只見除去泥片的頭部,儼然是一個白色的頭蓋骨。李金鎖趕緊把情況向現場的領導們匯報,經過允許,他繼續清理。再往下走,塑像的身上又有幾塊泥坯脫落,泥塑之下裡邊竟然是已經陳舊的麻布僧袍,透過破碎的僧袍,塑像的骨骼、經脈赫然呈現。現場的人員一陣驚喜:“原來,傳說中的包骨真身竟是事實。”大家立即停止了清理,仔細地對周圍的塑像察看,這才發現,寺內12尊塑像無一例外,全部是包骨真身。此後的幾天,大家陸續對正果寺附近的寺廟展開考察。很快,雲峰寺內的空王佛像,馬鳴菩薩殿內的焦居士及圓通和尚像,都被確認為真身。隨著考察的進展,15尊塑像的身份先後得到確認。“僧人圓寂後,一般是火化將骨灰存放進舍利塔內,從而有了真身舍利子的存在。綿山卻有一種奇特的現象,即得道僧人圓寂後在其肉身上塑像,稱為'包骨真身'。類似的現象,在杭州和泰國曾先後發現,但都屬於零散存在。像綿山這樣大規模的真身像的出現,至今國內外少有。”介休市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趙曉峰告訴記者。
山西綿山正果寺的包骨真身像(2)山西綿山正果寺的包骨真身像(2)

形成價值

佛教認為僧人修行到最高境界,有可能實現圓寂之後肉身不壞的身體,稱為全身舍利。這些圓寂之後的僧尼,身體經過多年不僅不腐朽潰爛,而且栩栩如生,因此還被尊稱為肉身菩薩。後人再將其肉身用泥做成塑像,予以膜拜,就稱為包骨真身。
綿山的包骨真身像,從唐至明,各代都有。這些塑像,身材有高有矮、有胖有瘦,容貌各不相同,就連他們的年齡都可以從容顏上窺見一斑。他們歷經千年,仍然保持了圓寂時的原始狀況。有些地方泥塑脫落,還可看見所包真身的手指骨、腳趾骨、頭蓋骨。 綿山包骨真身像形成後,歷經劫難。1941年至1942年,日軍侵占介休,多次對綿山一帶圍攻,並兩次將包括正果寺在內的大批寺廟燒毀。解放後,綿山一帶的寺廟得到重視,先後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僧人、居士包骨真身的發現,輔以當地碑文、史料等文獻,使我們對其如何形成有了一個大概認識。 綿山包骨真身數量為全國之最,形成原因為佛道兩家修行中罕見的修行境界——胎息坐化,因此有人將綿山包骨真身比作“東方木乃伊”。“包括田志超在內,這些高僧高道們無不忠實地遵循佛教和道教的教義,遠離紅塵凡事,摒棄七情六慾,數十年如一日地苦行修煉,打坐誦經。精神上的極高境界,加上長年的飲食習慣,還有綿山特有的自然、生活環境,形成了特有的包骨真身。”雲峰寺的高僧這樣說。 綿山生長著1000餘種中草藥,這兒還有滿山遍野的山梨、山杏、山櫻桃、獼猴桃等數十種山珍野果和遍布的原始松柏。每到秋季,野果、松子和柏子隨手可采。山上聖乳泉和石桐水為主的諸多泉水,則被大醫學家傅山先生稱為“聖水”。 在綿山修煉的高僧高道們,有野果有“聖水”,保證了他們攝入體內的保健養生物質較之常人要豐富得多,而有害物質進入體內的幾率微乎其微,肌體中有害基因產生或積存很少。 修煉中,高僧高道們還要定期辟穀。先進行人為辟穀:用上好棗四十九顆,七顆一組。第一天,面向正東方立定,等候太陽出山時,吸收東方“青龍”之氣,吹於七棗上吃完,靜想青氣入肝。第二天面向南方,吸取“赤帝朱雀”之氣,吹於七棗之上吃下。第三天,面向西方,吸取“白虎白帝”之氣,吹在七棗之上吃下。第四天,面向北方,吸取“黑帝玄武”之氣,吹在七棗之上吃下。第五日立於中間,取中黃正氣吹於七棗之上吃下。剩餘十四顆棗,在第六天吸取中央之氣,吹於棗上,每天吃一顆,直至吃完。在人為辟穀修煉至一定功夫後,人體內自然氣足,不思食用五穀,便開始自然辟穀階段。 特別是在入滅前,僧人們都要通過打坐辟穀,只吃野果和中草藥。一段時間後,慢慢禁食一切食物,僅飲聖水。再經過一段時間,將體內污穢物質排泄乾淨後,逐步減少飲水量,直至滴水不進,最後自然停止呼吸,使體內的有害物質和水分耗盡,自然能夠達到長期不腐不敗。 筋骨不斷,靈氣不散。這些包骨真身像是研究綿山歷史文化的重要文物,有著重要的科學和藝術價值。15尊,使綿山成為中國保存包骨真身塑像最多的地方,堪稱世界奇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