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壩村(務川縣豐樂鎮官壩村)

官壩村(豐樂官壩村)

務川縣豐樂鎮官壩村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官壩隸屬貴州省豐樂鎮,地處豐樂鎮北端,距離縣城30KM,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北與都濡鎮龍家相接,東與德江縣李子坳接壤,南與德江縣五龍口比鄰,西與田家坪隔河相望,境內有一條仡佬族母親河洪渡河,此段洪渡河的上游豐樂河,因此段在官壩村境內故叫官壩河。該河由南向北環繞村莊,該村有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約800人。

自然景觀有官壩天然溫泉、嶺台山、板丫坪三尖杉樹,其中官壩溫泉屬世界第二富鍶低鈉礦泉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豐樂官壩村
  • 電話區號:0851
  • 郵政區碼:564301
  • 地理位置:貴州省北部
  • 人口:800人
  • 方言:西南官話-官壩話
  • 氣候條件:中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官壩溫泉、嶺台山、板丫坪三尖杉樹等
  • 車牌代碼:貴C
村情概況,官壩組,花園子組,基礎設施,人口衛生,特色產業,自然資源,旅遊資源,自然風光,官壩溫泉路線,民族概況,民族文化,仡佬人收割生漆工藝,仡佬水鴨捕魚,飲食,節日,婚慶禮儀,特俗,所居不著地,忌關大門,年節禁忌,其他禁忌,

村情概況

官壩組

官壩——原名啄字壩,後因申部章而更名,申部章為清鹹豐年間一貢生在外做官,故將啄字壩更名為官壩。此地只有申、張二姓,主要是申姓,申姓是清中期間從仡佬族發祥地大坪龍潭火炭埡遷過來的,因為他們發現這裡有豐富的水銀。據當地村民介紹,這裡的水銀開採一直到1986年才終止。還保存完好的開採洞有打岩子的洞、砂崗嘴洞、廠灣、新大路、紅岩、應慶灣、向家坡等。在當地也有祭寶王的活動。
村寨村民以農業為主,平坦地區多種水稻,山區旱地多種雜糧,屬稻作農耕經濟文化類型。祖輩靠種植莊稼為生,1990年之後逐漸發展種植烤菸,村莊坐東向西,村莊四周有幾百年的古柏樹,外圍還有古老的石牆,已經不完整了。在里肥沃土地上,休養生息著勤勞的仡佬族人民,這裡有著肥沃土地和豐富的水資源,休養生息著勤勞的仡佬族人民,她無處不體現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官壩村
山清水秀山清水秀
古老的柏樹古老的柏樹
因沙壩水電站的修建淹沒了原有的大壩,高峽平湖,壯觀美麗。該村由於地處偏遠,交通便,農民收入主要種植農作物和烤菸。
小河小河

花園子組

由上板丫坪和下板丫坪組成,海拔670米左右,氣候適合種植烤菸,因此大部分的農戶把田地用來種植烤菸。該組有著稀有的三尖杉,居中的一棵樹高60米,胸徑227厘米,冠幅420平方米,樹齡為450年的古樹。旁有6棵三尖杉成群生長,胸徑均約180厘米,樹高40米以上,樹齡皆在425年左右。三尖杉是我國特產的重要藥原植物,從植物體中提取的植物鹼對於癌症治療具有一定療效。此外其木材堅實,有彈性,具有多種用途,種子榨油可供制皂及油漆,果實入藥有潤肺、止咳,消積之效,所以三尖杉是一種具有多種用途的重要野生經濟植物,具有多方面的保護價值。因而被過度利用,資源數量急劇減少,處於漸危狀態。
三尖杉三尖杉

基礎設施

該村年已通水是自來水、通電、通電話、通電視,無路燈。全村家家通自來水,不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的農戶。該村在2013年到豐樂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2014年修建硬化馬路,2015年已完工通車。該村農戶住房以 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幾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一戶水泥磚房。
官壩村

人口衛生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20公里。該村無公廁,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 ,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縣城。有著良好的氣候,可以種植玉米、黃豆、花生、稻穀,水果可種植西瓜、地瓜及各類蔬菜,可養殖山羊、水牛、黃牛、豬、馬等。2013年白菜種植、生豬養殖、烤菸等,其中烤菸收入占占農村經濟總收入60.42%。該村正在大力發展烤菸和蔬菜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蔬菜、水果產業。
官壩村

自然資源

官壩屬中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夏,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水熱同季,四季分明。全年無霜期287天,年均降雨量1284.4毫米,平均氣溫15.6℃,山體氣候立體差異明顯。境內以中、低山丘為主,海拔多在650左右米。
天然瀑布天然瀑布
官壩生物種類多,物礦資源豐富,水能蘊藏量大。礦產資源主要有汞、鋁土礦、重晶石、螢石等,其中,汞資源儲量豐富,鋁土礦、重晶石、螢石都具有極高的開採價值。

旅遊資源

自然風光

官壩旅遊資源獨具特色,境內多系喀斯特地貌,集山峻、谷險、洞奇、石美、園闊、泉特、水秀於一體,天煅地造,雨礪風磨、同時官壩也是悠久歷史的地方,有著明代人修建的石拱橋。
官壩村(務川縣豐樂鎮官壩村)
官壩村(務川縣豐樂鎮官壩村)
其內為喀斯特地貌,多系崇山峻岭、溪流縱橫、銀瀑飛濺、林木幽深、景色猗旎,集山峻、谷險、洞奇、石美、園闊、泉特、水秀於一體。自然景觀有官壩天然溫泉、嶺台山、豐樂河、板丫坪三尖杉樹等。人文景觀有官壩組古牆、天子壩、花園子組古樹等。洪渡河沿線河水清轍光亮,兩岸奇花異草,深岩峭壁等盛世秀麗,大自然的稟賦,給旅遊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建設條件:
1、得天獨厚的溫泉,土地資源豐富,風光秀麗,氣候涼爽,空氣清新;2、勞動力豐富而且低廉。
項目投資及來源:
項目總投資為3000萬元人民幣,資金為投資商自籌。

官壩溫泉路線

務川豐樂官壩溫泉,距務鳳縣道主幹線9公里,位於官壩村池坪株落坑,離洪渡河岸僅10米。
旅遊路線:
線路一:務鳳公路→皂角燈→官壩村(往子溪)→溫泉。

 線路二:務鳳公路→皂角燈→皂池壩→偏洋洞水電站。
官壩村(務川縣豐樂鎮官壩村)
線路一
你會看到這么一些美景。從皂角燈出發,若見公路兩邊鬱鬱蔥蔥的青岡樹和獨特的地形,便到了官壩地盤紅歡嶺,站在丫口上,可以一睹往子溪寨子的尊容,還可以領略“人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的”自然美。也可以找到城市裡所沒有的東西:野生大腳菇、三堂菇、八月瓜、楊桃子(獼猴桃)、苦丁茶......偶爾還可以窺見竹雞、景雞、毛雞在樹林裡歡蹦亂跳的的情景。如果趕上收莊稼的季節,夜裡你還可以和村民們一起去玉米地里感受“追野豬”的壯觀刺激!
拐過四道彎,迎接你的就是那“千年古楓”—樹底全空,就剩幾塊樹皮,但樹葉依然鬱鬱蔥蔥。據說:“裡面還住著長鬍子的老蛇,每到春季,在樹底下還可以撿到蛇蛋呢”。再轉四個彎,一座古樸的村寨往子溪,它以自己站立鞠躬鼓掌的風水地形,熱情迎接著你的到來。
磚房、瓦房、土磚房、茅草房......千姿百態,各具風味。這裡的人們的飲食習慣更是與眾不同:豆腐要石磨推的,酸湯點的,舒食是用蜂蜜加酒釀子液搓的,糍粑是用石頭碓窩锺的,包穀飯只吃本地玉米蒸的!這裡的人不知道什麼叫桶裝水,因為這裡的水都很衛生,只要你口渴啦,隨便找一個井都可以咕咚咕咚的喝個痛快。這裡的人們自做的油茶、包穀泡、米花、麻餅、荷包蛋、斑鳩蛋豆腐以及那自醃的臘肉......更是讓你嘴饞還想吃!這裡的人們淳樸、憨厚、熱情、大方,無論你走到哪戶,絕對不會讓你空著肚子歸程。
再從池坪方向走,繞過株落坑,往下走200米,就可以看到我們寬闊美麗的洪渡河!河邊10米處就是我要帶你來的中心觀光旅遊地——官壩溫泉。
官壩溫泉泉水1982年-1986年經原地質礦產部五次檢驗,確認為優質礦泉水,水溫69度,恆定湧出量每秒5升,含有多種有益人體健康的微量元素和礦物質,具有很高的開發價值。據檢測分析,每年可產300萬瓶礦泉水,1000萬桶桶裝水,建成投產年產值1.2億元,利潤1500萬元,新增就業人數180人。如果你想搞投資,這裡是你最好的選擇!
官壩溫泉不僅是投資的好選擇,更是旅遊的好地方。如果你覺得累了,就到澡堂里泡泡養生,溫泉的水不僅能解除疲勞,還可治療身上的瘙癢、瘡癤等皮膚病。如果你有心情,可以去附近的人家買上幾個土雞蛋放在溫泉的出水口,待你澡洗完,新鮮可口的雞蛋就熟了。吃好泡爽,又到沙灘上曬曬太陽,靜聽鳥兒的歌唱,盡享大自然的美!。
路線二
路線二,也有看不完的美景。從皂角燈出發,繞過皂池壩,首先印入你眼帘的是“一條大河山中穿,一道綠水鋪面來”的美景,這便是小有名氣的偏洋洞水電站。一道大壩將大河橫刀截斷,把河水都引進岸邊的發電機,給千萬民眾帶去光明。
沿著河邊小道往下走,那裡群山屹立,怪石嶙峋,有的像獅 子、猴子、巨人……任你的睿智去發揮,盡情地遐想。
官壩村(務川縣豐樂鎮官壩村)
看著划行在碧波上的三板船,地上那悠閒自得的啃著草的牛羊,聽著水鳥歡快的叫聲,真有“人在河邊走,身在畫中游”的仙境。
還帶你去一個地方,我把它叫做“桃花島”。熟悉陶淵明先生的《桃花源記》吧?我感覺曾經陶淵明先生寫的就是這裡的再現。一條大河到它那裡就兵分兩路,扞衛著中間那微微高起的小沙灘上的樹。一棵棵巨大的水絲樹就長在鵝暖石上面,風颳不倒,水也沖不走,你可以就站在岸上一飽眼福,也可以脫掉鞋子,淌過河去親近一下那漂亮的桃花島,其間無雜草,也無荊棘,有的只是幾隻不大怕人的鳥和一片安靜祥和的沙灘樹林。是水扞衛了這片樹林,但也正是這片樹林造就了這么一個神聖的地方!讓你走一遍,兩遍乃至十遍也不覺得疲憊。至於真正的美,只有你親身體會了才知道。
來吧,官壩溫泉歡迎您!官壩仡佬族人民歡迎您!這些漂亮的地方都等著您,等你來投資,來開發,來旅遊,來作客!

民族概況

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其餘居住在貴陽市、六盤水遵義市和銅仁、畢節、安順、黔西南等4個地區,少數散居於雲南和廣西。居住在貴州省的占民族總人口97%以上。
仡佬族聚居區地處黔北,在貴州與四川交界處,是雲貴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地形地貌複雜多樣,年降雨量高於全國平均數,有豐富的水利資源和動植物資源,適合於農業與多種經營的發展。
仡佬族以農業為主,平坦地區多種水稻,山區旱地多種雜糧,屬稻作農耕經濟文化類型。
仡佬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語族語支的歸屬,學術界尚無定論。仡佬族沒有本民族文字,以漢字為共同文字,只有少數老人通仡佬語。
仡佬族吃苦耐勞,忠勇善戰,在歷史上常被徵募當兵打仗做先鋒,明嘉靖年間被徵調去抗倭寇的仡佬士兵,在漸江王江涇(今嘉興縣北)戰役中立有戰功。1935年紅軍長征經過黔西南仡佬族地區時,曾留下部分傷病員在仡佬族老百姓家中養傷,受到民眾全力掩護,未遭到反動派的殺害。在建國初的剿匪鬥爭中和抗美援朝運動中,仡佬族人民都做出了應有貢獻。

民族文化

仡佬人收割生漆工藝

一、漆樹的分類
(一)大木分類
1、紅顛大木;2、灰顛大木;3、藍桿大木;4、核桃大木;5、野大木。前4類特點是流量較大且時間長,後1類流量較差。
(二)小木的特點
1、開刀後流量較大15天后就不流漆;2、流量小時間長。
二、割漆時間和程式
端午節(農曆5月初5)放水,5月15日開始割漆(5天一周期),農曆9月初9停刀。
三、刀法分類
1、剪刀型;2、鯉魚型;3、單口型;4、刷把型;5、牛眼睛型。
四、生漆存放方法
1、傳統存放:用木桶存放,然後用最透明的薄膜膠封好,並用剛下樹的油漆覆蓋好,其優點是存放時間長,缺點是有硬皮出現;
2、現代存放:用可樂瓶直裝,其優點是存放時間長,避免了前者存放的缺點。
五、生漆的用途
生漆(天然漆),稍稱“土漆”,又稱“國漆“或“大漆”它是從膝樹上采割的乳白色膠狀液休,一旦接觸空氣後轉為褐色,數小時後表面於涸硬化而生成漆皮。生漆的經濟價值很高,具有耐腐、耐磨、耐酸、耐溶劑、耐熱、隔水和絕緣性好、富有光澤等待性,是軍工、工業設備、農業機柏、基本建設、手工藝品和民用家俱等的優質滌料。也是我國傳統出口的重要物資之一,並以量多質好著稱於世。
六、注意事項
割漆受天氣的影響:1、若開刀後流漆較猛,說明天氣要下雨;2、不能普遍下刀;3、若遇下大雨割的漆,必須等漆沉澱後將水除去方能存放,但此種漆缺點存放時間較短;4、皮膚過敏者不宜接觸。

仡佬水鴨捕魚

一、捕魚的基本工具
小三板船、船漿、魚網、水鴨、魚簍、細繩、魚叉等
二、捕魚流程
1、大河捕魚方法:捕網→用細繩系住水鴨下頸部→放水鴨入河中→套魚→取魚放入魚簍;
2、小河捕魚方法:用細繩系住水鴨下頸部→放水鴨入河中→捕網→套魚→取魚放入魚簍。

飲食

仡佬族人生活的地區,大多數在雲貴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那裡地形複雜,氣候潮濕;仡佬族人的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山地種植玉米,平地種植水稻,因此,這兩種作物也是仡佬族人最主要的糧食。農忙季節日食三餐,農閒多食兩餐,正餐之外,尚有“過早”、“歇鬧(歇勞)”、“宵夜”等習俗。肉食以豬肉為主,雞、鴨、羊肉次之,多數人不吃牛馬肉和死禽死畜肉。嗜吃酸味和論辣食品,有“三天不吃酸,人要打撈竄(l o chu n)"之說。糍粑常作親把祖宗神靈供品,亦為待客和節日食品。糯米粑是仡佬族節慶活動中必不可少的食品。過春節時,家家戶戶都要用一升或幾升糯米打成一個大的粑粑,放在簸箕或方木盤內,供奉祖先,三天之後才可食用。黔西的仡佬族還用豆豉葉(扁竹葉)插在粑粑上,以表示祖先開荒辟草時插草為標;廣西的仡佬族還有在除夕的供品中加粽粑和紅薯之習。在端陽節、重陽節及其他所有節日,都要宴請賓客,但均要做粑粑。
仡佬族人習慣把玉米粉放在蒸籠里蒸熟,叫作玉米乾飯;這是仡佬族人一年四季餐桌上的主食,如果在節日裡或是有遠客臨門,他們就在玉米面里加上相等的白米蒸熟,稱為“混合飯”。
為了祛潮取暖,仡佬族人每餐都少不了一鍋辣椒湯;仡佬族人的辣椒有多種吃法,如辣椒粥、霉豆腐辣椒、豆辣椒等,不過,最受他們喜愛的要算是骨粉與辣椒加工醃製而成的辣椒骨。
仡佬族人愛飲酒,多為自釀。先年有咂酒,以編谷、高梁、玉米、小米、大麥等為原料,發酵後貯壇密封,預置竹管,用時含管吸飲。後多為甜酒、燒酒。甜酒俗稱“酷糟”,用糯米或玉米、小米釀製,多用於煮湯圓、雞蛋,或用涼水沖飲。燒酒亦稱火酒,用玉米或高梁釀製,其味濃烈,平常待客和筵席必備。男子喜抽上煙(亦稱葉子煙),亦有中老年婦女抽葉子煙的,青年中吸香菸者增多。茶分清茶、油茶。清茶多用老鷹茶、藤茶、家茶或苦丁茶熬飲。油茶以家茶用油煎炒後加水煮沸,將乾,用木瓢背反覆揉成漿狀,稱“茶羹”,再加油煎羹,添水煮沸,加鹽,佐以芝麻、核桃仁未、花椒調味,即可飲用。可以粑粑、粽子、麻糖、瓜子等佐食,亦可煮“油茶雞蛋”、“油茶湯圓”、“油茶稀飯”等食用.大多數地方信佬族都有“吃油茶”的習慣,並視為待客佳品,有的日食三餐不離,否則精神不振。居住在舊城、隆興一帶的記佬族多無“吃油茶”習俗。
筵席常以酥扣(亦稱燒白)、昨扣為主餚,加配滑肉(亦稱酥肉)、粉條、黃花、木耳、豆類製成品等湊滿“八大碗”或“十大碗”,俗稱“大水席”。托情議事,往未酬醉,餚暖尤豐。大矸、三橋一帶盛行“三么台”,即筵席分三台吃完,先酒次茶後飯,或先茶次酒後飯。油茶佐以糕、糖、乾果、葵花子,酒佐冷盤熱炒,飯加蒸碗湯菜。坐席多為每桌10人(上下席各2人,左右席各3人),舊城、蟠溪、院溪一帶每桌12人,縣城每桌8人。
特色飲食
油茶:
一些地區的仡佬族人家喜歡吃油茶。製法是用豬油放於鐵鍋內加熱,拌以蛋、肉,再摻水,放些鹽、糖熬成,以作飲料,配以包穀花、米花、酥食、麻餅、花生、糯米粑,乾、衡相配,作待客之用。
百合:"百合肉絲"是仡佬族地區味道別具一格的名菜。務川百合粉,加工精細,粉質鬆散,光滑細膩,清香可口。
務川牛肉干:
具有民族風味,色棕紅,味鮮美,因這裡山區牛多肉嫩,務川牛肉干銷往廣西、廣東、湖南、浙江、福建等省區。
道真舊城灰豆腐果:
以黃豆製成豆腐,再用桐殼灰、草木灰副本後葉灰、蕎子稈灰等,用傳統方法加工精製而成。質地綿酥,色灰白,鮮香可口。

節日

仡佬族在貴州分布廣泛,特別是在黔中,黔北各縣均有不同數量的分布,語言,習俗差別也較大,但仡佬族都來源於古代濮人。其習俗任有一致的相似性。下面就說一下仡佬族的節日:(按農曆的時間先後)
大 年: 一般正月十四,主要活動有,吃菜板肉,上墳,祭祀祖先(獻飯),祭祀四官老爺,秧苗土地。晚上插天香,追蟲蟲螞蟻,追亮火蟲,第二日(正月十五)凌晨早上,倒靜茶,搶銀水,吃湯圓,獻飯。大年重在燈。
三月三: 山王菩薩生日,有些仡佬族為了還願而祭祀山王。
清明節: 跟祖墳掛青。
端陽節: 一般五月初五,吃粽子。祭祀祖先。
月 半 : 一般七月十四,割新谷嘗新,祭祀祖先。
八月節: 仡佬族是中國的一個古老民族,早在唐宋史書中就有記載。仡佬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莫過於八月節(八月十五至二十日)。節日的頭天,全族老少都要穿上新裝,齊集在寨子的地坪上。幾個青年把一頭頭戴大紅花的黃牛牽來,寨中最長者——“族老”開始禱告,祈求五穀豐登;樂隊奏起“八仙”曲,同時鳴粉槍、放鞭炮。然後殺牛,割下牛心,每戶一份,表示全族團結一心。隨後,“族老”還率眾捧著小豬、老雞、大鵝三牲,到菩薩樹下祭祀。禮畢,全族歡聚一堂會餐,直到天黑。次日,各戶舉行家宴後,婦女們偕兒帶女回娘家送禮;男人們串街會友,唱歌、談天。據說,青年男女的歌舞活動一直延續到節日的最後一天。
重陽節:  一般八月十五打糍粑,走親戚(送糍粑)。
小 年: 一般臘月三十,主要活動有,吃菜板肉,上墳,祭祀祖先(獻飯),晚上祭祀四官老爺,秧苗土地。第二日早上,倒靜茶,搶銀水,吃湯圓,獻飯。小年重在火
過年
最早仡佬人根據農作物生長規律以十月為年節,嘉靖《貴州圖經》載,仡佬“每歲以秋收畢日為歲首”。清《安順府志》載,仡佬“以十月為歲首”。清代以來,仡佬族人漸仿漢人以臘月三十至正月初一為過年,原先十月為歲首的習俗漸漸廢止。
年節時期向後推移,並吸取一些漢族過年禮儀,但仡佬年的傳統習俗仍有不少留存下來。各地仡佬族過年,要打糯米粑供祖。糯米粑有大有小,數量有多有少。各寨、各姓氏,甚至在同一村寨集體舉行和各家分別進行兩種,但以各家各戶分別進行的多。
除夕,各戶以豐盛菜餚、酒飯陳列於堂屋神龕前的方桌上,燃香燭紙獻清祖宗後,全家男女老幼歡聚一堂吃團圓飯。
仡佬節
仡佬族一年之中要過兩個年節,一個是春節,另一個是仡佬年,仡佬年在農曆三月初三過。春節的時間和習俗大致與漢族相同,但有“餵樹”的特殊內容。“餵樹”又被稱為“祭樹”或“拜樹”,起源於仡佬族信仰萬物有靈的古樹(大樹)崇拜。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的仡佬族,在農曆正月十四日中午,各家備好米酒、豬肉、鮮魚、糯米飯等供品,帶著紅紙鞭炮,以親友關係相約上山拜樹。見樹後先鳴鞭炮,然後選擇高大粗壯的古樹燒紙焚香跪拜。拜畢給樹“餵”祭品:一人執刀在樹皮上砍3個口子,另一個“餵”些肉飯酒於刀口中,最後用紅紙把刀口封住,給樹除草培土。“餵”飯時針對不同的樹,要對答不同的詞。如對果樹,要說:“餵你飯,結串串;餵你肉,結坨坨”,表示預祝果實纍纍。“餵”樹之後,人們歡聚宴飲。有些地區在農曆八月十五也捧著牛心和新米飯祭拜寨旁的神樹“菩薩樹”,祈祝豐年。
吃蟲節
而每年的農曆六月初二,是仡佬族的“吃蟲節”。這一天,家家飯桌上都擺著幾盤別的風味的菜--油炸蝗蟲、醃酸螞蚱、甜炒蝶蛹、燒炒蚜米泥鰍等。
還有一些地區把“祭樹”稱為“祭山”,因為仡佬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山區,熱愛山、尊崇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祭山”的具體對象也是村寨附近高大茂盛的一棵古樹,它是頑強的生命力的體現。祭祀以村寨為單位,只許成年男子參加。除貢獻祭品外,巫師要唱《祭山歌》求山神保佑村寨平安,五穀豐登,人畜興旺。
仡佬族每年農曆七八月新谷成熟即將要收割時,仡佬族便選擇一個日子進行吃新(也叫嘗新),祭祀祖先,感謝祖先的恩德,保佑來年風調雨順。祭祀當日,各家主婦到田間摘新糧,做好祭祀祖先。有的地區還殺雞殺豬,甚至殺牛祭天、殺馬祭地。吃新日這天摘誰家的新糧都不為基諾族的吃新節是在八九月間穀子成熟時舉行。節日早晨,各家到田地里摘新糧、蔬菜來做,並殺雞祭祀。蒸飯時注意觀看甑子裡冒出的蒸汽的方向:從東方冒出預示子孫興旺;從南方冒出預示豐收;從西方冒出象徵狩獵順利;從北方冒出則是不祥的徵兆。飯菜煮熟後,由家長主持祭祀寨神、鐵匠神、火塘神等諸神。傳說基諾人原來只吃山芋和野菜,是他們的狗帶回一粒谷種,他們將它種下,但是所獲不多,後來一位白髮老人傳給他們種穀子的知識,於是他們收穫了滿倉新米,從此他們才有了過新米節的傳統。
“雀鳥”為仡佬族民族圖騰,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一是仡佬族傳統的“敬雀節”節日,進行祭祀儀式、表演傳統民間技藝等。為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仡佬族民族文化,堯上在這一天舉辦2010年“堯上仡佬族敬雀節”。“敬雀節”是仡佬先民世代流傳下來敬奉雀神的崇拜綜合性民俗活動,為仡佬族百姓祈禱子孫發達、家業興旺、五穀豐登的一種祭祀活動。據堯上鄧氏家譜記載,敬雀節至少有300多年歷史,“敬雀節”以“敬雀”為核心,包括了敬雀保存的生態環境居民建築和動態民俗文化的內容。
敬雀節上,仡佬族同胞向遊客展示魅力獨具的活動內容:舉行敬雀節祭祀、唱攔路歌、敬攔路酒,表演長號嗩吶、仡佬毛龍、仡佬婚俗、山歌對唱、印象堯上等。開展鬥牛、拉牛、抵槓、掰手腕、抵牙巴勁、捉放活雞等獨具鄉村特色的民族民間競技活動。
農曆三月,春山明媚,春雨融融,春燕歸來,萬物復甦,是春耕生產的關鍵時刻,也是仡佬族祭山的日子。祭山一般在三月初三,也有的在三月首寅或首巳日。祭山的村寨為單位各自組織。一村只有一姓者,祭山由長房世襲主持;多姓雜處的寨子,則輪流主持,每年由數戶共同當值,用拈鬮方式確定當值者,主持人面對神樹,恭恭敬敬地獻祭,呼請名山神來享受祭物,並祈禱山神保佑全寨清潔平安、五穀豐收、六畜興旺、男子會犁牛打耙、女子會紡紗織布、多生子女。
神樹所在山坡被仡佬人視為神聖之地,備受愛護,人們不得放牛馬去踐踏,不得砍伐山上的樹木,也不能隨意進山砍柴割草,客觀上起了封山育林的作用。
搶春水
遵義縣和務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的仡佬人,有“搶春水”的習俗。
春季農曆“立春”的頭一天,家家戶戶把房屋打掃得乾乾淨淨,把水挑足,並準備好鞭炮。“立春”這天,不洗衣服,認為洗衣服會把春水搞髒,也不掃地,不挑水。“搶春水”的人是由家中未婚男子或女子擔任。如家中有幾個未婚男子或女子,那就由家長指派其中既誠實、能幹,又機智、勇敢的人擔任;如果家中沒有未婚男女,就要向親戚或鄰居借一個並在頭一天晚上請到家中居住。
雞叫頭遍,“搶春水”的人悄悄起床,提上裝水的工具摸黑走到水邊,不出聲,也不能響動,否則認為會驚動“春水”。然後用碗輕輕舀水,一般舀十二碗(閏月舀十三碗)。舀完以後就開口大叫一聲“搶春水了!”接著點燃鞭炮,震得全寨子噼噼啪啪作響,誰家的鞭炮先響,就說明那家搶著“頭水”,那家的娃娃勤快。人們紛紛到水井或泉水邊提水,在回家的路上還要高喊著“春水到我家,到我家...”回到家立即燒水,把“春水”燒開。然後燒一罐茶待全家起床後,每人喝一盅“春水”香茶,再喝一盅蜂蜜米花茶,吃元宵,祝福全家人平安。
六合宴
所謂“六合”,是指“團結、忍讓、寬容、誠和、善處、禮敬”,這是仡佬先民和仡佬人的行為規範和道德準則,是仡佬文化中最具特徵的精神依賴。
那么,為紀念仡佬的先民開荒劈草、倡“和合”、興“七規”(仁、義、禮、忠、孝、敬、讓),每年喜慶或者年末時,人們就會拿出自家最好的飯菜,聚集在村中祠堂斗酒斗菜,共敘一年的辛勤耕耘、共慶一年的豐收喜悅,這就是仡佬族傳承至今的“六合宴”。

婚慶禮儀

仡佬族姑娘出嫁前的三五天便開始“哭嫁”。娶親時新郎不親迎,而是於婚期前一日派轎夫在天黑前到女家。進門前,女方有專人主持“攔門禮”,要行敬酒、鋪氈、恭候等禮數,每道程式都有傳統的對答禮詞,必須唱得合乎規矩,否則要遭鬨笑。姑娘出嫁時先將花轎抬進堂屋,由新娘的兄長或叔叔將新娘“拉出”裡屋,給祖宗父母磕頭,爾後“強抱”入轎中,表示對娘家的戀戀不捨。娘家人把轎子抬出村寨外,才交給男方轎夫。轎前有兩人持大刀開路,花轎周圍有彩旗和藍傘簇擁,途中鳴號放炮,吹吹打打,非常熱鬧。到新郎家拜堂後,新娘要重新梳妝打扮,然後到寨中寬敞處讓大家欣賞、逗笑,以便和鄉親們建立友好感情。
在黔西北的仡佬族,婚禮更有趣。新郎騎馬去迎親,有4個伴郎相陪,其中2人扛著竹掃帚,另2人抬著酒肉禮物。途中有女方派出的幾個壯漢攔路“搶劫”,把“搶”來的酒肉在山坡上吃掉,表示女家富有,不稀罕你這點禮品。新郎到了女方寨門,有一群人手執木片圍“打”新郎,男方執竹掃帚要全力保護突圍。新郎跑進女方家門,馬上有“敬親酒”招待,而且新郎與新娘也相互敬酒。敬酒畢,新郎將新娘“抱”上馬背,新郎執韁引路而歸。
隆重的婚禮宴席分二台或三台,即要連續吃二三道不同的席。第一台是茶席,只吃茶、油炸食品及乾鮮果品。第二台是酒席,要喝白酒,吃各種涼拌拼盤。第三台是正席,除必有的兩碗扣肉外,還得有各種烹炒的民族風味。
婚宴中,仡佬族還用咂酒招待客人。咂酒是將酒釀好後密封於外抹柴灰拌黃泥的壇中插上兩根竹竿,一彎一直,竹節沒有完全打通。飲用時打通竹節,直管進氣,彎管咂吸而飲,飲酒時有專門唱“打鬧歌”的歌手助興,使客人感到一片溫馨。

特俗

所居不著地

南宋時期朱輔的《溪蠻叢笑》說:“仡佬以鬼禁,所居不著地。雖酋長之富,屋宇之多,亦架木排比,如省民羊樓。” 其俗承襲了古代人們“巢居岩谷,因險憑高”,“依樹為層巢而居,各曰乾欄”的傳統。如今,在黔東北一帶的農村中,仍然承襲所居不著地之俗。所住的木製瓦房(俗稱正房)的右後間,木板鋪底,離地約一尺,俗稱“地樓屋”,此為男女主人所居住的地方。正房之前的廂房、飛檐翹角,扶手欄桿,俗稱“樓子”。其樓子上有二個或三個房間,為青年子女們所居住,(樓下圈養牲畜),其禁“鬼”之俗,包涵著“敬鬼神而遠之”的意思。無論居住乾欄、木樓、竹樓,都可以防避野獸攻擊、蛇蟲叮咬和避免潮濕。所以,其“鬼禁”當是敬鬼的意思。其“鬼”不是一般所謂的鬼魂、鬼怪,而指的是大地、母親。這裡在古代曾經稱之為“鬼方”,如《貴州古代史?殷周時期的鬼方》說:“今貴州是鬼方的主要部分。”反映在石阡縣的地名中,甘溪鄉的“曬溪”本名“鬼塞溪”(見《石阡府志》);中壩鎮的“高魁屯”本名“剿(角)鬼屯”;大沙壩鄉毛家寨一帶本名“鬼野屯”(見《鎮遠府志》);石固鄉洋溪河畔有一山村,至今仍名鬼廣,那裡奇峰怪石,極為壯觀。

忌關大門

明、清以來,在黔東北一帶的農村中,一般人家的大瓦房修建以後,其正中的堂屋大門一壁不裝修,長時間敞著。有的用大竹片上下橫綁,夾著幾塊散木板稍微遮掩著。這是(明)田汝成《行邊紀聞》所說的“門戶不扃”。“扃”(音:窘)指門閂或關門、鎖門。有的過了若干年後,再請木匠來裝修大門,俗稱“訂門”。訂門如同修建正房一樣莊重。大門修好以後便關著,主家要辦“訂門酒”,親友寨鄰又要來送禮慶賀。當晚要舉行“開門”儀式:親友中一人代表“福、祿、壽三星”來叫開門,木匠師傅在屋裡盤問。雙方在問答中說了許多的吉語,然後把門打開,迎進“三星”。大門裝修以後也常敞著。有的人家在大門之外特置兩扇“腰門”,要關也只能關腰門而不關大門。其腰門1米多高,上半部還用一寸寬的木條間隔一寸豎裝,既通風透光又很美觀。為什麼不裝修大門或有門不關呢?據老人們說:如果關了大門,“香火”(中堂神龕)上的羊子出不去,進不來。香火上的羊子是什麼神?據說是“家先神”。根據辭書字典:古稱母羊曰“牂”(音:張),即“牂牁”的牂。可知民間忌關大門的崇羊之俗,為夜郎“竹王牂牁”圖騰崇拜的一種表現形式。

年節禁忌

俗話說:“正月忌頭,臘月忌尾”。仡佬族十分重視春節,年頭年尾的禁忌和特俗甚多。在年除夕和正月初一,一家老幼都要保持和諧的氛圍以共享合家團圓的天倫之樂,忌生氣吵嘴和打罵小孩。除夕稱為“打封印”,初一稱為“打開張”,於來年多不吉利。
燒“迎新火”。俗話說:“三十夜的火,十五的燈”。仡佬族人家早在十冬臘月,便要在山上尋找一個大樹仡篼,挖回家來晾乾,以備除夕之夜燒“迎新火”,又稱為燒“仡篼火”。如五德一帶的仡佬族人說:“三十夜燒個大仡篼,來年餵個大肥豬”。明清時期仡佬族又有“仡篼苗”之稱,意為樹大根深的土著民族。正月初一早晨,忌吹撥火炕里的仡篼火。相傳此時吹火撥火來年易遭口舌是非。除夕吃年夜飯時,忌吃湯泡飯。據說吃了湯泡飯,來年出門易遭雨淋。
年夜飯後,有的人家要對房前屋後的果木餵飯餵菜,也讓樹木過年。先將樹身砍個小口,填上食物,念道:“餵口肉,結成團;餵口飯,結成串”。
年夜飯後,要封甑子,不能打開。到正月初二日早上,家庭主婦將甑子抱到戶外去打開,舀著飯向野外拋撒,念道:“放蚊子啊!放你飛,飛遠點;飛到陰山背後去,好讓這裡乾淨點!” 除夕之夜忌串門。半夜子時要放鞭炮開財門。有一首守歲詩念“已閉財門莫亂敲,年年守歲到通宵,客來甜酒粑粑煮,恭喜一聲運氣高。”
除夕之夜要洗腳。洗腳不能洗到膝蓋以上,俗話說:洗翻山了來年走人戶撞不到嘴(碰不上吃東西)。
除夕之夜和大年初一不能燒粑粑吃。據說燒了粑吃易燒衣服,或被火燒傷成疤子。除夕之夜,有的家庭主婦要將自家的秤、梳子、掃帚藏了起來。據說:大年初一不能見到秤和使用秤稱東西,否則來年易碰見蛇。大年初一不能梳頭,梳了頭梳掉了運氣。大年初一不能掃地,掃了地易遭大風;又說“掃窮掃窮,越少越窮”。大年初一不能吃米飯,全天只能吃湯圓、綠豆粉、麵條和餃子。據說“飯”諧“犯”音,以避免“犯消(易損壞東西)、“犯事”。
大年初一不能叫人起床。初一早晨睡大覺俗稱“挖窖”,意為做夢挖到地下的寶藏,故不能驚擾其發財夢。
大年除夕和大年初一,要到附近的祖墳去點燭燒香化紙,俗稱“上亮”給同祖先拜年。
大年初二日,女婿女兒要到岳父母家拜年。俗話說:“初一的兒子,初二的女婿,初三初四,去吃狗屁”。
正月十五“過大年”。入夜、花燈、龍燈只能在本寨玩,不論貧富之家都要玩到(有孝服人家除外),通宵達旦,盡歡而散。十五晚上各家要插路燭。將點燃的蠟燭,從房前屋後一支去插到戶外的路上去。據說將路照明,以利蛇蟲螞蟻向外行走。同時要做拖草鞋蟲遊戲:由一個小孩用草繩拖著一隻爛草鞋在前面走,另一個小孩用樹枝在後面打,口喊“攆草鞋蟲!”。
“炒蟲蟲粑”。十五日晚夜深時,有的年輕人相邀,到別人家的菜園裡去偷些蔥蒜苗、芹菜、蘿蔔之類,到家裡來和粑粑一起炒,邊炒邊叫:“炒死青蟲,炒死蝗蟲!”然後用碗分裝著吃。據說:這樣做可以炒死田地里一切危害莊稼的害蟲。第二天,當誰發現自家園子裡的菜被偷以後,不能“噘花雞公”(罵街),據說越罵得凶,於偷菜之人越吉利。“照青光眼”。十五日晚,家庭主婦將一隻早已洗乾淨的糞桶,裝盛大半桶清水,讓一家老少逐個拿著蠟燭,對著燭光看自己映在糞桶里的倒影面孔。傳說這樣照了以後,來年不犯火眼、青光眼等眼病。

其他禁忌

老年人禁忌年青男女在家裡對唱山歌,他們說:好歹這裡還有兩片瓦蓋起。老年人忌小孩子吃豬蹄叉。說小孩子家如果吃了豬蹄叉,長大以後難找“媳婦崽”,提親時總有人“打讒嘴”。
平時不能站立或坐在家門口;有分娩或有喪事的人家,外人不得入內;婦女生孩子未滿40天的,不能跨門檻,也不能到井邊挑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