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手教育

動手教育在西方源於拉丁文educate,是一個為培養孩子動手操作能力而實施的教育。

什麼是動手教育,動手教育現狀,中外兒童教育差別簡述,中外家庭動手教育,中國親職教育現狀,動手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學家的肯定,家庭動手教育的實施,

什麼是動手教育

教育,在西方源於拉丁文educate,本義為“引出”或“導出”,意思就是通過一定的手段,把某種本來潛在於身體和心靈內部的東西引發出來。
動手操作教育,狹義上是為培養孩子動手操作能力而實施的教育。
拉比盒子所專注的動手教育實際是把動手操作作為一種教育手段,通過孩子自己動手,激發孩子內心本來就有的好奇心,引導孩子主動探索世界,啟發孩子科學獨立思考,進而達到孩子自主學習的教育目的。

動手教育現狀

中外兒童教育差別簡述

2009年,教育進展國際評估組織對全球21個國家進行的調查顯示,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像力卻排名倒數第一,創造力排名倒數第五。由專業學會共同評出的影響人類20世紀生活的20項重大發明中,沒有一項由中國人發明。這意味了什麼?
中國——家長過於注重培養孩子的智力,忽視動手能力的培養,致使孩子創造力甚至生活能力低下。7、8歲的孩子不會繫鞋帶,甚至有些大學生住宿舍,生活無法自理等。
國外——有些國家會立法,根據兒童不同年齡段,規定他們必須要做的家務。而美國,每年大約有300萬中小學生打工賺取零花錢。

中外家庭動手教育

中國---在國內大多數幼稚園、校園內,動手教育往往局限於某些課程或命題,如:勞美課、化學課(實驗)等,且動手教育在整個教學計畫中所占比重微乎其微,孩子們多是為完成作業而去動手,在這樣有“壓力”,有“條件”下的創作,往往不能完全發揮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國外---只要有機會踏入國外中國小校的校園,就會發現“動手教育”幾乎在每個學科,包括英文、數學、地理、歷史、物理、化學等課程中都能見到,“動手製作”這一部分都會占相當最大的比例。在美國一所國小的歷史課上,老師不但要進行課堂講解,還會讓孩子們自己製作代表美國50個州的迷你花車,並且不限制材料。可見,動手教育已經深入外國中國小教學中的方方面面。

中國親職教育現狀

在中國
多數家長的觀念中,孩子多認一些字,多讀一些書,考試取得一個好成績比任何事情都重要。而知識並不等同於智慧,一個人的思維能力往往取決於動手實踐能力,而這正是中國兒童教育中較欠缺的部分。 由於部分家長對動手教育理解的誤區,並不能真正理解何為動手教育,也不知該如何正確培養和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結果往往採用了錯誤的方法。
在國外
德國親職教育:動手才會動腦。
英國研究報告:缺乏動手勞動可能影響兒童腦部發育。
美國親職教育觀念:鼓勵孩子扮演演戲角色;鼓勵孩子做小實驗、小製作等;鼓勵孩子自制不花錢的禮物;放手讓孩子自辦家庭小宴會等 。
日本也非常重視兒童動手能力的培養,自小就鼓勵他們自己動手製作玩具。
由這些已開發國家對兒童動手教育的觀點即可看出,在親職教育中幼兒的動手能力也普遍受到重視。與國內不同的是,在培養動手能力的同時,已開發國家的親職教育方式更注重對孩子想像力和創造力的保護,並給予孩子更多可動手創作的空間,

動手教育的重要性

1、動手能力是人必須學習和掌握的技能
孩子通過動手玩及操作日常生活用品,可以掌握使用物體的方法。以後,幼兒便會逐步地掌握成人使用工具的方法和經驗。
2、促進大腦發育
孩子從一出生時,大腦里就儲存了1000億個腦神經元,它們遍布於左右大腦的各個區域,掌管著孩子的動作、記憶、想像、語言、顏色、閱讀等方面。最初的神經元是相對獨立的,孩子在動手操作、感知的過程中,神經元之間會形成網狀的神經突觸,神經元連線越密集,傳遞信號也就越順暢,孩子才會更聰明。如今動手能力成為人們判斷神經系統是否正常,智力發育是否落後的重要指標。
動手能力好壞不光會影響孩子的智力,還會影響他們的觀察能力、創作能力、認知能力、想像能力以及探索精神。不難發現現實中很多發明家、創造家,在很小的時候就非常喜歡動手創作和實驗,所以才創造一個又一個發明。
手的操作可以直接促進視覺、觸覺、動覺及感知覺的發展和相互間的協調。
3、意志和品質
在操作活動中,幼兒往往會遇到很多困難,他們反覆嘗試,總結經驗,最終獲得成功。因此,幼兒動手能力的培養,既可以提高孩子克服困難的能力,又能幫助他們形成堅韌和頑強的品質。
在放鬆、愉悅的氛圍中完成“動手創作”還會給孩子帶來“成就感”, 有利於養成孩子活潑開朗的性格,更能引發他們自主動手、自主探索的信心。
4、敏感期重要的必修課
動手能力敏感年齡段(為什麼在3-6歲要對孩子動手教育)
幼兒運作敏感期是0-6歲,其中包括身體大運動和手部的精細運動。在這一階段孩子會自主的反覆嘗試和學習各種動作。而且學起東西來最快,運動能力此時發展的好壞會影響他們一生。 如果錯過6歲這個敏感期再進行訓練,將無法彌補!
【狼孩】
1920年10月,人們在印度的叢林中發現兩個狼哺育的女孩。大的約8歲,小的1歲半左右。據推測,她們是在半歲左右時被母狼帶到洞裡去的。
當時她們的習慣都同野獸一樣,只能用四肢走路,完全不懂語言。她們不會用手拿東西,吃起東西來真的是狼吞虎咽,喝水也和狼一樣用舌頭舔地上的杯子。
人們希望他們能像正常的孩子那樣,並對他們進行了教育,小的狼孩發展快些。兩個月後,當她渴時,她開始會說"水”,並且較早融入其他孩子的活動中。而大的狼孩用了5年才學會用兩腳走路,一直活到17歲死時,她還沒真正學會說話和勺子吃飯。

教育學家的肯定

【白瑪琳】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國際幼教教母”
”錯誤的早教方式抹殺了孩子學習的本能,澆滅了孩子自主學習、主動探索世界的興趣和積極性。讓孩子們多動手,激發他們探索世界的興趣,他們才會愛上學習。”
【福祿貝爾】德國教育家——世界第一所幼稚園的創始人
“遊戲和手工作業應是幼兒時期最主要的活動,而知識的傳授只是附加的部分,穿插其中。”
【萊昂雷曼】20世紀80年代末,美國芝加哥大學的著名物理學家
提出了“Hands on”的學習模式,強調在科學教育中,要注重科學實踐,要從周圍生活中取材,強調科學家的參與指導。
【讓·皮亞傑】瑞士著名兒童心理學家
“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繫,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
“聽過了,就忘了;看過了,就明白了;做過了,就理解了。”
【約翰·杜威】美國著名教育學家
提倡從兒童的天性出發,促進兒童的個性發展。他提出:“從做中學!”的理論。如果兒童沒有做的機會,那必然會阻礙兒童的自然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蘇聯教育學家
“兒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

家庭動手教育的實施

家長該如何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呢?緊靠幼稚園或學校中那有限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的,最好的方法,既是將動手教育融入家庭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自理篇】
我們一直注意從幼兒時期開始,在生活中創造條件和氛圍,讓孩子自己動手,在個人生活方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1)從小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識
家長切忌大包大攬,培養孩子從小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不要讓孩子認為家長幫助他完成某些事情是天經地義的。
(2)培養愉快情緒,營造輕鬆氣氛
當孩子把某件事和愉快的情緒聯繫起來的時候,他就會非常喜歡做這件事。例如:教孩子自己穿衣服,系紐扣的時候可以形容說:“小手穿過小隧道啦(穿衣服)!、海豚跳過一個一個救生圈(系扣子)!用這樣的方法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3)多激勵,少責備
例如:在寶寶學吃飯的時候,我們要鼓勵他自己用勺子舀飯吃,當他做了一次之後,不管成功與否,我們總是鼓勵他繼續做第二、第三次,幾乎每個人都用掌聲和讚賞的語言來肯定他。父母可以對孩子說:“沒關係,媽媽\爸爸也是嘗試了很多次才成功的。”
在現今,相信多數孩子都擁有一座玩具寶庫,在這些連琅滿目的玩具中,究竟什麼樣的玩具才能讓他受益最大?家長該挑選什麼樣的玩具給自己的孩子呢?
(4)電視、遊戲機等電子產品弊大於利
電視和遊戲產品是很多孩子的最愛,它們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孩子的一些能力,但如果長時間觀看和遊戲則是弊大於利。首先從生理結構來講,眾所周知人的眼球要至18歲以上才停止發育定型,而不斷閃爍的電子螢幕會對孩子發育還未成熟的眼球和眼周肌肉形成傷害,造成幼兒屈光異常、斜視等問題。其次在心理上,電視節目是一種被動接受的信息,久而久之孩子便會不願動腦。如果孩子的注意力長時間的集中在電視上,會造成對周圍事物的“漠不關心”,對現實缺乏關注力,降低孩子的溝通能力和表達力。近期,有許多研究機構發現“電視孤獨症\自閉症”的日益增多,也給家長敲響了警鐘。
(5)閱讀、動手兩不誤
孩子們在幼稚園總有上不完的課程,數學、閱讀、識字、音樂等,一點也不比上學的孩子輕鬆,而真正能讓他們動手遊戲的時間卻少得可憐。在這有限的遊戲時間裡,該給孩子挑選什麼樣產品才最好呢?
適合3—6歲孩子的產品至少應具備以下幾點:
能夠促進孩子感知覺的發展
視覺:具備多彩的顏色;
觸覺:多種材料和質感;
嗅覺、視覺和聽覺:到大自然去觀察;
(6)促進兒童動作協調性
跑、跳、追逐遊戲等
(7)使孩子情緒愉快、提高專注力
孩子感興趣的東西。
孩子的專注力是十分有限的,所以能夠吸引孩子,並能使他專注於某件事上是十分重要的。
(8)促進精細動作的發展
挖、捏、插、塗畫、摺紙等。
跑、跳這樣的動作可以發展孩子的大肌肉,但手部小肌肉群的發展亦不可小視,家長可以從一個孩子的手部精細操作上看出孩子大腦發展情況,因為良好的大腦發育可以極大的促進孩子的手部操作能力,反之,手部的“勤奮”也能促進大腦的發育。
(9)激發興趣和科學愛好
科普、實驗、人文類。
孩子往往很小就有了自己的理想,長大了想做什麼,想去哪裡等等。一個良好的教育產品,將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目標。
(10)激發寶寶主動思考和主動交流的欲望
創作型遊戲,群體遊戲。
此類遊戲需要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然後完成創作。這樣的遊戲不僅能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還可以在群體遊戲中與其他孩子互動交流創作靈感,能夠很好的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
【家務篇】
1、養成一個好習慣,收穫一份好性格
吃完飯,將自己的小碗放入水池、收拾自己的小桌子、疊衣服等等,這樣的小事對於3歲以上的孩子來說是非常容易掌握的,而孩子會在家務中漸漸掌握統籌的技巧和提高做事能力。
2、交給他,就要信任他
家長總認為孩子還小,事情交給他後,總是不厭其煩的叮囑,最後乾脆親自代勞。其實我們只需告訴孩子做這件事的注意事項,然後遠遠的離開,讓他們自己試著完成。孩子非常樂於承擔這樣“重大的責任”,他們會想盡辦法努力做好。當他們失敗哭泣的時候,只是因為沒能很好的完成責任而懊惱而已,家長不必過於擔心,這時孩子需要的只是一點激勵,而不是父母的代勞。
【親子篇】
在進行動手教育的環境中,父母應起到引導作用。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很多事情是第一次動手嘗試,正確的方法究竟是怎樣的呢?他們需要從父母處得到指導或榜樣,父母可以先示範一次,或在一旁耐心的指導孩子做一遍,並態度緩和地指出錯誤的地方。
在孩子玩遊戲時,家長也應儘量抽出時間和孩子一起玩,但不要“喧賓奪主”,而是時不時地提出一些有見地的問題,引發孩子自己去思考。
【常見問答】
1.我是一個80後媽媽,女兒2歲半,我知道美國的動手教育,但網上關於動手教育的知識很少,我不是特別理解動手教育到底是什麼概念?
狹義上是指動手操作教育,指為培養孩子動手操作能力而實施的教育。而深層次上的動手教育則是指一種教育手段,通過孩子自己動手,激發孩子內心本來就有的好奇心,引導孩子主動探索世界,啟發孩子科學獨立思考,進而達到孩子自主學習的教育目的。
2. 怎么在生活中為孩子提供更多的動手機會?
動手教育的提出者---美國芝加哥大學著名物理學家Leon Lederman曾指出,孩子的動手教育,要學會從周圍生活中取材,以及科學的參與指導。可見,動手機會到處可見,關鍵在於家長如何創造和引導。
在家庭生活中,我們可以讓孩子幫忙做些簡單的家務;讓孩子自己動手整理自己的生活環境,讓孩子做一些角色扮演的小遊戲,媽媽也可以精心為孩子設計一些主題動手活動,比如:園藝種植,組織屬於孩子自己的聚會等。讓孩子體會到:自己也能夠獨立地做一些事情,從中感受到一種成功的喜悅……等等。一方面讓孩子在勞動中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學到勞動的技能; 另一方面也培養了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觀念,更重要的是:這對孩子樹立自信心和自我成就感是非常有用的。
3. “髒兮兮”的遊戲樂趣在哪裡呢?
沙、水、泥等是每個小朋友都很喜歡的遊戲材料,而且這些“髒兮兮”的遊戲大多屬觸感的遊戲,透過雙手的接觸,去感受不同物料的質地。例如,濕潤的泥巴是滑溜溜的、又冷冰冰;而沙泥則非常粗糙。
相對於過去一般的成品性玩具,它是一種無形的天然素材,它們既沒有一定的玩法,玩耍過程亦不分對錯,這樣則為孩子提供了更多的創造與想像空間,讓孩子按照他們自己的意願,自由的在遊戲中去探索
他所感興趣的事物,自然的掌握知識和經驗。
4. 如何區分孩子的探索動手能力與故意破環性?
人所處的立場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也就不同,在我們大人眼中是一件破壞的事,而看在孩子眼中,可能就是對未知的一種探索。所以,做為父母要分清楚,孩子的哪些行為才是存心的搞破壞。我們應當要引導孩子說出他行為的原因,只有看清楚了這一點,父母才能對孩子做出明確的教育! 對於真正的探索動手能力家長要呵護其中的好奇心,滿足他的探索欲,並挖掘孩子破壞性”背後的天賦。而對於故意破壞行為,家長更應該耐心的給予正確的指引,使它變成一個探索性動手的活動。
5.孩子動手能力差有什麼關係?
很多家長覺得自己的寶寶會讀兒歌、會認字、會數數等等,動手能力差點有沒什麼關係。可不知家長有沒有想過3至6歲 孩子的生活本應是豐富多彩的,他們正是玩的年齡。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學習的東西的確很多,但是孩子的動手能力是一切成長的基礎,是人必須學習和掌握的技能。動手能力可以促進孩子大腦的發育,激發積極而富有創造性的區域,更有助於幼兒思維的發展。而當孩子在一個輕鬆自由的環境中去進行動手創作時,也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成就感,從而培養孩子活潑開朗的性格。
6. 家境越好自理越差 電子產品真的“偷”走孩子的動手能力嗎?
物質生活越來越好,家長包辦代替的越來越多,孩子自然動手機會就少了。最近,國際上一項調查研究發現,越來越多的5歲年齡段的孩子精於電子產品,對電子產品上的新鮮玩意兒幾乎都手到擒來,但是他們在其他方面的動手能力,多半就不敢恭維了。僅有不足10%的孩子會繫鞋帶。這主要是因為家長陪伴孩子的時間少而選擇電子產品作為替代,給孩子消磨時間。“讓孩子坐在電腦或電視機前就能輕鬆‘搞定’他們,並沒有幫助孩子學習到實踐技能或動手能力。而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動手動腦等諸多能力的會與不會,關鍵是在於家長重視的程度,如果你多花點時間陪孩子一起動動手,而不是去讓“先進”的電子產品替代你教育孩子,那你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的。
據美國《僑報周末》報導,在美國的華裔人士一向以重視教育著稱,華裔當中的高等教育程度及收入,也高於在美的其他少數族裔人群。剛到美國的人都會問,中美教育差異何在? 有人說,中國基礎教育是訓練學生熟練掌握技巧,而美國教育責給予學生們更多的自由,著重培養其創造能力和動手能力。學校也不會強迫學生把那些技巧性知識練得“爐火純青”。
不管怎樣,中美的孩子在學校的成長道路是不一樣的。只要有機會踏入美國中國小校的校園,就會發現幾乎每個學科,包括英文、數學、地理、歷史、物理、化學等,在課程設定中,“手工製作”的部分都會占相當最大的比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