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教育

創造教育

英國心理學家、優生學家高爾頓開創造教育研究之先河,著有《遺傳的天才》等。20 世紀 40 年代美國奧斯本研究集體創造思考方法,著有《思考的方法》。20 世紀 50 年代以來,這種教學在美國得到發展。如布法羅大學開設了指導學生創造性思維實驗課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創造教育
  • 外文名:Creative Education
  • 創造教育:20世紀 60 年代
  • 出現:日本
提出與發展,新觀點,區別,理論依據,來源,構想,原因,對策,

提出與發展

20世紀 60 年代以來創造教育在日本亦受重視,1960—1979 年有關創造力培養著述譯作有 250 多種,並開展這方面的實踐活動,設“發明教室”等。德國則把對學生髮散思維的培養滲透在中國小各年級的課堂教學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創造教育受到廣泛重視,初步形成理論體系。創造教學已成世界性潮流。
陶行知為中國創造教育開拓者,於 20 世紀 30 年代在育才學校設立“育才創造獎金”,後發表《創造宣言》。60 年代後,台灣省教育界亦就此進行實驗研究。如賈馥茗 1968 年在國語科中進行小學生創造力發展的實驗等。70年代末 80 年代初創造教育在中國再度興起。如 1982 年中華創造力開發研究所研究人員在上海和田路國小進行實驗,運用一些專門編排和設計的教法。此後,這方面的研究在各地普遍開展。

新觀點

(1)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是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未來的社會需要更多的創造型人才。
(2)人人都具有創造力,只是程度高低不同而已,普通人和天才之間並無不可逾越的鴻溝。創造力通過教育和訓練是可以提高的。大量訓練實驗結果表明,專門的創造力訓練可以使學習的創造力提高10%至40%。
(3)創造力和智力是不同的範疇,智力教育不能代替創造教育。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創造性教學方法能夠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4)創造性學習必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強調自主的學習是創造教育的一項原則。個人追求成功的內在動機是創造性活動的主要動力,強烈的創造動機會激發人們的創造能力。
(5)創造力的高低與任何職業的成就成正比,創造力開發對於各種職業和各個領域的每個受教育者都是十分重要的。

區別

就目的看,創造教育重運用知識,傳統教育重掌握知識;就教法看,創造教育重啟發,傳統教育重傳授;就學法看,創造教育重發現,傳統教育重接受。創造教育仍強調知識是創造的基礎及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其特點是鼓勵學生主動探索,重發散思維,學有特色。其任務是培養好奇心、創造意識、創造毅力、創造思維能力和技法等。在課程教材上,要求儘量吸取最新科學成就;加強科際聯繫,發揮課程綜合效益;教材要適合學生自學,傳授研究方法,體現創造力培養要求等。它有獨特的課堂活動形式,如戲劇、競賽、小組活動等;有獨特的課堂結構,如創設情境——自學探究——概括總結——練習運用等。

理論依據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包含著兩個不可分割的內容:一是社會應向人提出全面教育;二是要給每個人發展個性的權力,這是人類邁進解放自己航道的標誌。因此,注重個性、發展個性是開發人的創造力、落實全面發展的重要前提。
借鑑國外創造教育的基本理論
⑴奧斯本---帕內斯創造性解題訓練模式
根據奧斯本的創造過程理論,美國創造學家帕內斯制定了創造性解題模式(CPS),它在大量的訓練計畫中得到套用,被認為是效果最佳的教學模式之一。CPS的5個階段首先都要進行發散思維,隨後進行收斂思維。該模式的五個階段是:事實發現、問題發現、構想發現、解法發現和接受發現,其中構想發現是關鍵。只有打破習慣性思路,才有可能提出創造性構想。該模式可操作性強,便於開展訓練,尤其在學科滲透創造教育方面可發揮重要作用。
⑵托蘭斯創造思維測驗理論
美國前明尼蘇達大學教育心理系主任托蘭斯對創造性思維的可發展性和可測量性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整套創造性思維測驗理論。他認為創造性思維主要可從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獨特性和精細性等方面進行測量,並論證了創造性思維測量的科學性和可行性,為後人實施創造教育提供了借鑑。我國北師大鄭日昌、肖蓓玲編制的“創造性思維測驗”即是借鑑了托蘭斯的創造思維測量理論,該測驗已經在北京、瀋陽等城市進行了測試,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我們的整體改革也將採用這套測驗進行實驗的前測和後測。

來源

(1)創造教育的溯源。
據考究,創造教育的思想自古有之,但真正明確提出並具體、系統地實施,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國20世紀30、40年代的一些企業。1933年,美國電氣與電子協會高級會員H·奧肯寫成了發明講義,並向麻省教育部申請在波士頓開辦發明訓練班;1937年,R·史帝文森在通用電氣公司為技術人員開設了創造工程課程。這可認為是創造教育的濫觴。
1938年,美國BBDO廣告公司副總裁奧斯本發明了發明技法“頭腦風暴法”,被稱為創造力開發上的里程碑,奧斯本也被稱為“創造學之父”。10年後在布法羅大學創辦了培訓創造性思維的學校,正式開始進行創造教育。50年代以後,以吉爾伏特為首的一批美國心理學家參與了創造力的研究,創造力與教育的關係受到重視,創造性教學受到關注。由此看來,創造教育源起於企業界、工業界而非教育界。
(2)創造教育的概念及其特點。
創造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我們中國小實施的應是廣義的創造教育,是指根據創造學的基本原理,以培養人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造個性、創新能力為目標,有機結合哲學、教育學、心理學、人才學、生理學、未來學、行為科學等有關學科,全面深入地開發學生潛在創造力,培養創造型人才的一種新型教育。
其主要特點有:突出創造性思維,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為重點;注重個性發展,讓學生的稟賦、優勢和特長得到充分發展,以激發其創造潛能;注意啟發誘導,激勵學生主動思考和分析問題;重視非智力因素。培養學生良好的創新心理素質;強調實踐訓練,全面鍛鍊創新能力。

構想

(1)創造教育前提:人地位的提升。
教育是創造人的活動,人是教育的核心因素。我們過去的教育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考試為手段、以考分定終身,學生(人)是沒有地位的,或者說是沒有充分地位的。
首先,要發現人的價值。就是要肯定與維護人(學生)應有的地位、作用與尊嚴。懂得學生不是動物、機器,而是有自己思想、觀念的活生生的人。這個人是改造自然、推進社會的巨大力量,並且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尊嚴,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與理解,獲得其應有的地位,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其次,要重視人的個性。個性即是人生在個體上的表現或反映,它是人們的生理心理和社會性諸方面的一系列穩定特徵的綜合。個性是人的主觀能動反映機能得以充分發揮的前提,最富有個性的人往往最具有創新能力。創造教育必須要重視人的個性,尊重學生的心靈自由和心靈世界的獨特性。
(2)創造教育目標:創造素質的培養。
創造教育的目標不是追求傳統教育和繼續教育的“灌輸”、“充電”和“加油”等作用,而是要起“引爆”的作用,旨在釋放人類的潛能,並強調開發潛能要同培養人的優秀品質和積極人生態度相結合。總之,創造教育關注的中心是創造素質,這種素質在現代和未來人才的各種素質中具有統治作用和最大的時代適宜性。創造素質包括創造性品質、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技能。
創造性品質屬於非智力因素,是創造性活動的記憶體動力機構。包括創造人格、創造個性、創新意識、創新精神等。創造品質是創造性活動成功的關鍵,集中體現為強烈的創造動機、頑強的創造意志和健康的創造情感,它反映出創造主體良好的思想面貌和精神狀態。我國各級各類學校、特別是中國小的品德教育課程應當適應時代發展要求,把培養創造品質或創造人格作為重要內容。
創造性思維能夠打破常規、突破傳統,具有敏銳的洞察力、直覺力、豐富的想像力、預測力和捕捉機會的能力等等,從而使思維具有一種超前性、變通性。創造性思維是創造力的核心,具有非常規性和積極主動性兩個根本特點,是創造教育要著力培養的最可貴的思維品質。
創造性技能是反映創造主體行為技巧的動作能力,是在創造智慧型的控制和約束下形成的,屬於創造性活動的工作機構。具備寬廣而紮實的基礎知識,廣闊的視野,以及善於綜合開拓新領域的能力。良好的創造技能,包括一般工作能力和動手能力,熟練掌握和運用創造技法的能力,創造成果的到達能力(論文寫作)、表現能力(藝術創作)和物化能力(創造構想物化為模型和產品)。創造技能也像其他技能一樣,只有通過訓練和實踐才能真正獲得。
總之,創造性的品格和人生態度,創造性的思維能力,以及從事創造活動的技能,這三者便是創造教育要努力實現的目標。
(3)創造教育環境。
馬克思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人剛出生時的差別是不大的,連哭聲也幾乎一樣。但幾經滄桑、雙鬢斑白之時,他們的能力見識、觀念個性、成就命運卻有天壤之別。其中差別也有賴於人所處的社會生活環境。“桔生淮南則為桔,生於淮北則為枳”。可見,實施創造教育,創設、營造創造性的教育環境有著重要的意義。
如何營造良好的創造教育環境呢?就是要努力創造“無拘無束的氣氛”,讓學生“自由地呼吸”。這種氣氛的內涵應該是民主、自由、平等、和諧,要求管理民主、師生平等、學術自由、教學相長。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學生的“自由精神”。所謂“自由精神”,就是一種敢於衝破舊習慣和舊勢力的力量,它是人的能動反映機能的實現。一個人只有具有“自由精神”才能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4)創造教育內容。
心理學研究表明:知識與能力之間存在著極大的相關。知識越豐富,產生重要構想的可能性就越大。正如泰勒所說:“具有豐富知識和經驗的人比只有一種知識經驗的人更容易產生新聯想和獨到的見解。”
基於現代科學和社會發展對人的智慧型結構的要求,創造教育中既要有自然科學知識的內容,又要有人文科學知識的內容,要從傳授分科知識轉到進行整體知識教育,重視拓寬知識面,儘量開闊思考的領域,培養綜合能力。既要注重基礎知識教育,又要追隨科學發展的新動態,強調讓學生掌握最新科學知識和邊緣學科。另外,還要突出方法論的內容,普及創造學知識,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創造教育方法。
我們應該根據人腦生長發育的特點,在不同時期採用不同方法。在創造性的啟蒙時期(3~9歲)以發現教育為主,重點在激發學生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產生好奇的心理,學習發現問題的方法。在創造性的培養期(9~22歲)要注意強化腦的功能,提倡教師、學生共同探究、共同思考問題,培養學生多提問題、多想問題的習慣。在創造性的結實期(22~28歲)要深入鑽研問題,廣泛接觸社會實踐,將所學知識真正運用於社會的生產生活實踐。
總之,一方面教師要啟發性地“教”,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更重要引導學生“會學”。對學生不只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激勵思維,啟發學生善於學習、勤于思考、勇於創造。另一方面學生要創造性地“學”,樹立起批判意識,增強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並進而突破思維定勢的局限,為提高創造力奠定基礎。
(6)創造教育途徑。
首先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實施創造教育的主陣地。課堂上,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在開發學生愛學、樂學天地的同時,開發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值。將學習過程從“吸收——儲存——再現”轉向“探索——研討——創造”。不但教給學生各門課程的知識,更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發現新問題”的能力。因此,要激發學生潛能,教師必須退隱為“導演”,把活躍在舞台上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其次是課外活動。課外活動通常是開展創造教育的重要場所,其優點是可以將課堂上學到的東西運用於實際,可以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可以鍛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動手能力。因而,創造教育的許多成果都是在第二課堂中取得的。
為此,要實施創造教育,擺在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是:如何為培養學生的創造素質提供更廣闊的活動空間,讓學生卸下肩頭沉重的書包,輕輕鬆鬆地投入到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中去。學校應當成立課外興趣小組,開展各種形式的演講比賽、辯論大賽;此外,讀課外書、做讀書卡、練書法、彈琴、畫畫、做家務勞動等應成為學生的必做作業。這樣既豐富了學生業餘生活,又鍛鍊了學生的實際能力。
第三是社會活動。實施創造教育不僅是學校的事,也是全社會的事,如果社會能給創造教育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對於培養和鍛鍊學生的創新能力,也是一條有效的途徑。如現在中央電視台和各種報刊舉辦的各種智力競賽活動,就激起了許多青少年學生的創造欲望和興趣,出現了許多新的創造,取得了明顯的成績。
學生的許多時間並不都是生活在學校,他們作為社會的成員,時時生活在社會的群體中。如果讓他們接觸社會實踐,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中遇到的問題,這不僅為社會實際需要解決了一些困難,而且鍛鍊了他們的創新能力。
(7)創造考核制度。
我們的考核制度以往是以分數來衡量學生,以升學率來評價教師和學校的,在有意無意中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創造教育必須建立一套新的評價體系來衡量學生、教師和學校。要把學生的個性、品德、思維方式、學習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等作為評價的重要量值,要把學生有無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作為判斷一名教師、一所學校教育水平的基本標誌之一。
學生應當樹立“沒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就不是21世紀的好學生”的觀念,教師和學校應樹立“如果沒有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人,就是沒有培養出能夠適應21世紀要求的人才,就是教育的失誤”的觀念。學生把培養創造素質作為自己的追求,教師、學校、家長和社會把培養創造人才作為自己的責任,那么中國的教育就能與世界的教育接軌。

原因

(1)教育民主的缺乏。
教育民主和創造教育密不可分,創造人才的成長和創造思維的形成,有賴於民主、自由、和諧、安全的精神環境的長期的陶冶和薰染。只有在民主的氛圍中,才會有人格的自由和舒展,才會有思維的活躍與激盪,進而才會有創造潛能的迸發。
中國文化傳統的根深蒂固,現行教育觀念的落後使得教育民主在教育領域中還處於劣勢。沿襲千年的“官本位”思想、“師道尊嚴”思想等還不時蔓延於學校教育的各個角落。雖然這些傳統對於規範的落實,制度的運行有著一定的作用,但對創造的壓抑和摧殘也是顯而易見的。在學校生活中,它表現為對民主的輕視淡漠,對人格的權利的肆意踐踏;表現為只信強制、不信自覺,只講約束、不講自由,只講嚴格、不講寬容,樂於訓導卻不善鼓勵、樂於指正卻吝惜讚賞。
在這樣的氛圍中,師生關係多為管制與被管制關係,教育氣氛多呈緊張、沉悶壓抑狀態,學生的思想行為大都納入了嚴格的管束,時間空間的大部分被半強制的學習所占領;在這樣的氣氛中,學生幾乎失去了獨立性和自主性,失去了自主思考、學習和自由做事、玩遊戲的餘地,個人的聰明才智和激情也被窒息,只能表現出依賴性、奴性、愈來愈笨拙和遲鈍,這怎么可能有創造呢?只有當我們致力於建立一個民主寬鬆的教育環境之時,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才會在其中流淌,才會有創造人才的不斷湧現。
(2)教育自身對功利性的過度追求。
從教育教學過程看,中國教育至今仍延續著一千多年來的“苦讀加考試”的傳統方式,幾乎所有的教育與訓練都失去了原本的性質而成了升學和獲取文憑的工具,教師完全按學校教育編排好的指令進行,教學中整齊劃一、教學五環節完善無缺,“靈魂工程師”成了沒有靈魂的教學機器。
課堂上是滿堂灌,教師是考的就講,不考的就不講,學生是考的就學,不考的就不學,以至“上課記筆記、考試背筆記、考過扔筆記”的現象屢見不鮮,造成了自由精神與個性發展的缺失。
這種功利性的教學對創造的阻滯非常明顯,具體表現在:一是導致了學生主體精神和主動性的弱化,影響創造品質的形成;二是一味的注入,強化了學生的吸納接受能力,而創造所需的問題意識和探究能力卻因沒有開發而萎縮;三是標準化的考試只要背框框條條,恪守固定格式,束縛學生的思想,由此不可避免地引發枯燥感、單調感和厭倦感,銷蝕追求創造的熱情。因此,只有當教育真正以個人自由發展和個性的弘揚為目的的時候,創造教育才會來臨。
(3)創造教育目標的缺失。
審視我們以往的教育目標,不難發現,我們對創造教育的目標幾乎沒有規定,創造所必需的素質如獨特個性和對多樣化的尊重等也少涉及,在課程體系中也難見創造目標的蹤影。在評價考試體系中創造的教育目標要求也不多見。
在具體的培養目標上,我們向來要求的是知識——能力——情感的培養順序,也造成過分重視知識技能而忽視創造的狀況。在創造教育目標制定的過程中,我們認為應該“情感領先、能力跟進、知識殿後”,不要擔心矯枉過正,寧可犧牲一點知識也要把激發創造目標樹立起來。包括教材壓縮一些,難度降低一些,學生多動一些,課程豐富一些等等,要以一系列實際措施強化創造的地位,要以人創造教育的目標來統帥、調整學校的各項工作。
(4)教師缺乏創造教育素質。
“沒有教師的質量,就沒有教育的質量”,實施創造教育關鍵是要有一支高素質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教師隊伍。只有每一位教師都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才能將“創造”體現在教育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中,才能陶冶學生的創新意識,點燃學生的創造火花。
創造型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是:尊重學生人格、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強烈的創造意向和獨立的批判精神,要有發現學生創造潛力的水平,要有創造教育的技能。捫心自問,在今天的中國,有多少教師具有這些素質?有些教師上課時對學生的疑問,不但不給予解答,反而視為“搗亂”加以諷刺、挖苦,也有許多教師上課照本宣科、毫無生氣等等,根本談不上什麼創造要求。造成教師創造素質薄弱的原因,主要是目前師範院校的教學對創造教育重視不夠,力度不強。

對策

(1)牢固地樹立創新觀念是開展創造教育的前提。
江澤民同志在對中國科學院關於知識創新工程構想的重要批示中指出:“知識經濟、創新意識對於我們21世紀的發展至關重要。”昭示了知識經濟和創新意識對於我國21 世紀經濟社會發展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在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形勢下,唯有發展知識經濟,才能增強我國的國際競爭力,而發展知識經濟的關鍵在於知識創新,這就需要增強創新意識。
因此,我們要徹底破除“因循守舊,不圖創新”和“只重引進,忽視創新”的舊觀念,牢固樹立“不創新就滅亡”的新觀念,並對全民,特別是對學校師生和企業的領導和員工開展創新意識的宣傳教育,使創新成為全民的共識而且化為實際行動,形成一種“銳意創新,開拓進取”的良好社會風氣,為創造教育的開展,掃清思想障礙。
(2)加強對創造教育的研究與推廣。
首先,要加強對創造教育的研究。充分利用國內外創造教育及相關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入研究創造教育的基本規律,構建完善的理論體系,形成完整的教育思想、教育體制、教學內容和教育方法,使創造教育日趨成熟。
其次,要對創造教育進行改造、創新。創造教育發源於美國,具有西方文化特色。一門學科的特色歸根到底是社會文化特色在學科基礎來源上的具體反映,由於我國與美國的社會文化傳統不同,所以在引進創造教育時不能生搬硬套,而必須對其改造、創新,把東方文化注入創造教育,將東方文化縱觀全局、整體協調、辯證思維、隨機應變的優勢,與西方文化注重實體、科學分析、強調個性、講求技法的長處相結合,形成有中國特色的創造教育。再次,要促進創造教育的試驗與推廣。
目前我國已有一千多所中國小和27所高等院校正在進行創造教育試驗,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還很不成熟。企業的創造教育試驗,幾乎是一片空白。至於創造教育的推廣,更是遠未能成氣候。我國的創造教育任重而道遠。
為此,必須採取多種有效措施,大力促進創造教育的試驗與推廣。要進一步深入開展學校試驗工作,狠抓企業試驗這一薄弱環節,不斷探索我國開展創造教育的有效途徑,取得成功的經驗。要在大、中、國小和各類企業中大力推廣開展創造教育的成功經驗,使其在全國各地開花結果,逐步取代傳統教育。
(3)深化教育體制改革。
傳統教育的弊端。目前,我國基本上是實行傳統教育,它對於開發學生的潛在創造力,存在著種種弊端:
①只注重知識傳授,缺乏對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是創造力的核心,這樣做就直接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
②堅持以教材為中心,限制了學生的視野。淵博的知識,開闊的視野是創造力形成的基礎。把學生學習的知識只局限於教材之內,知識面狹窄,無疑削弱了創造力產生的根基。
③突出共性培養,壓抑個性發展。個性發展是培養創造力的關鍵。壓抑個性發展,就扼殺了學生獨立、獨特的思考、思維能力,阻礙了創造力的培養。
④採用注入式灌輸,忽視啟發誘導。啟發誘導是培養學生創造力的有效方法。採用注入式灌輸,就壓制了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索的積極性,窒息了創造力形成的生機和活力。
⑤重視智力因素,忽視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創造力形成的重要心理條件。忽視非智力因素,就使學生失去了創造力培養的心理保障。
⑥強調課堂教育,忽視實踐訓練。社會實踐是創造力產生的源泉。忽視實踐訓練,就使創造力的形成缺乏源頭活水。
總之,傳統教育培養的是繼承型人才,而不是創造型人才。這正如楊振寧博士所指出的那樣:“中國的學生知識豐富,善於考試,但卻不善於想像、發揮和創造。”傳統教育所培養的這種“高分低能”的學生,怎能承擔得起我國21世紀發展知識經濟的重任呢?
推進教育改革。傳統教育的種種弊端,說明了傳統教育非改革不可。我們要採取各種有效的措施,大力推進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實現由傳統教育向創造教育的轉變。
①轉變教育觀念。我們要加深對開展創造教育重大意義的認識:它不僅關係到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前途,而且關係到國家的興衰和民族的命運,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神聖歷史使命。我們要敢於突破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實現從注重知識傳授,培養繼承型人才的傳統教育觀念,向重視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造就創新型人才的創造教育觀念轉變。
②改革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涉及教學、行政和黨團工作等方面的內容,下面僅就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即教學問題,來論述教育制度的改革。
第一,變革教學管理。把傳統教育重知識傳授的僵死、缺乏活力的教學管理制度,變革為創造教育重創造力培養的靈活、充滿生機的教學管理制度。
在教學管理方面,要樹立啟發誘導,開拓進取的教風和培養勤思多問,探索創新的學風。制訂鼓勵師生髮明創新的獎懲制度,設計若干定量、定性指標,對師生的創新能力進行評定,獎優罰劣。在師資管理方面,要安排教師進修或鼓勵自學創造教育學,掌握創造教育學的原理和方法,提高創造教育的理論知識水平。
同時,要大力提倡教師從事創新實踐活動:一方面在校內有計畫地組織教師參加校辦企業的科技創造發明,策劃中心的管理創新,和文藝創作社的創作活動;另一方面要鼓勵教師在完成校內教學任務的前提下,積極參與社會的各項創新活動,不斷積累創新的經驗。
在教材管理方面,由於我國創造教育剛剛起步,創造教育的教材奇缺,滿足不了教學的需要,因此要積極聯繫和採購創造教育的教材,更要組織教師編寫此類教材,對編寫的優秀教材進行獎勵。
在實驗設施管理方面,除了要繼續加強理、工科的實驗室、實習工廠的建設和管理之外,還應創建文科的管理策劃實驗室和文藝創作實驗室,利用計算機、多媒體和網路技術進行創新實驗,使所學的創新知識運用於實踐之中。
第二,改革教學內容。要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廣博的知識修養,是創造力智慧之花盛開的沃土,特別是在當今各學科相互滲透,綜合發展的趨勢下,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更顯得重要。因此,要讓文科學生學些理、工科等自然科學的知識,而讓理工科學生學些社會學科和人文學科知識,開闊知識視野,為創造力培養奠定堅實的基地。要增設創造類學科。
創造類學科直接影響著創造力的培養,因此要增設創造教育學、創造學、創造心理學、思維科學、創造性思維方法和創新技法等課程,以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要突出非邏輯思維。創造性思維包括邏輯思維和非邏輯思維,其中非邏輯思維的功能是創新,而邏輯思維的功能是論證。
傳統教育重邏輯思維而忽視非邏輯思維,使培養的學生缺乏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因此要加強非邏輯思維的教學,重點突出形象思維、想像思維、直覺、靈感思維和發散思維。要重視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創造力形成的心理保障。要重視培養學生獻身於科學事業的敬業精神,友好協作的團隊意識,創新求異的濃厚興趣,不怕風險的勇氣和堅忍不拔的意志,提高創造性心理素質。
第三,改變教學方法。要改注入式為啟發式。在創造教育中,啟發式教學的最重要的方法是探索法,即首先由教師提出問題,然後讓學生獨立思考,通過啟發誘導,使他們按知識的重演律,重新品味前輩獲得這些知識的最精彩過程,探索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後再由老師加以講解和評論。
學生在尋求答案的過程中,不僅能獲得新知識,更重要的是接受了膽略、意志和思維方法等的全面鍛鍊,培養了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很好地把繼承和創新結合起來。要改“一刀切”為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創造力的有效方法。要根據不同學生的知識基礎、特點、優勢、愛好和興趣,採用相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以及把握好廣度、深度和難度,使不同類型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各具特色的發展。要改“以課堂教育為中心”為課堂、實踐並重。
課堂與實踐並重,是開發學生創造潛能的根本教學方法。課堂教育以學習創新的理論知識為主,實踐訓練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主,兩者並重,就可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創新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創新能力。鑒於傳統教育輕視實踐,更應抓好實踐環節,除了要繼續抓好學生的實驗、實習、畢業論文和畢業設計之外,還應開展科技小發明、管理模擬策劃和文藝創作活動,鍛鍊學生的創新能力。
第四,改進考試評分制度。考試評分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要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考核和評定。在考試命題時,要提高創造性題型的比重和難度,從量和質兩個方面來考核學生的創新能力。
命題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根據事實編寫案例,讓學生根據創造學的原理進行分析,指出案例成功或失敗的原因,從中得到啟迪,激發創造潛能;二是提供事實,讓學生根據創造學原理進行模擬創新,使學生從中得到鍛鍊,提高創新能力。考試應採用開卷形式,避免學生死記硬背,讓他們把主要精力集中於創造性的構思上,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學生的考試成績包括創新理論成績和創新實踐成績兩部分。對於創新實踐成績,應根據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指標體系進行考核。最後根據創新理論成績和創新實踐成績,綜合評定學生創新能力的總成績。
綜上所述,知識經濟時代是極需創造力的時代。時代在呼喚著創造教育!只要我們高度重視和積極推行創造教育,培養和造就大批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大力開展知識創新,使我國的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的發展,我們就一定能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