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與困窘:中國廣播體制改革研究

動力與困窘:中國廣播體制改革研究

《動力與困窘:中國廣播體制改革研究》是2006年9月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鄧炘炘。

基本介紹

  • 書名:動力與困窘:中國廣播體制改革研究
  • 作者:鄧炘炘
  • ISBN:9787501776597
  • 頁數:428 頁
  • 定價:48.00元
  • 出版社:中國經濟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6-9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運用新政治經濟學和制度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把廣播行業經濟結構發展的歷史與新聞宣傳制度的政策分析相結合,透視出廣播體制改革有別於一般性經濟體制改革的難度,是一本專門反思中國廣播體制改革的力作。新聞傳播學資深學者曹璐教授和陳衛星教授專門為該書作序推薦,指出作為“廣播改革的‘瓶頸’性課題”,該書“考證翔實”,“不僅和時下泛濫成災的空疏學風拉開距離,更凸現出問題意識的把握力度,在理論方法和問題邏輯的綜合能力上達到一個新的學術高度”。

作者簡介

鄧炘炘:博士、教授、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系主任、北京網路媒體協會理事。曾任中國新聞出版社新聞編輯室主任、中國記協國內部調研員、中國新聞社記者、中國新聞社香港分社英語新聞部主任、《華聲報》(電子版)副主編、香港樹仁學院新聞系講師等職。撰寫、編輯、翻譯專業學術書籍多種,發表學術文章數十篇。

圖書目錄

一 引言:研究對象與內容框架
1.1 研究對象說明
1.1.1 “廣播”概念
1.1.2 新時期中國廣播體制改革
1.2 內容框架說明
二 廣播體制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環境因素
2.1 多重勢力交錯下的早期廣播
2.1.1 早期電台管理的被動與無奈
2.1.2 收音機執照費實為財產稅
2.2 擴大官辦、抑制民營的國民黨政府廣播政策
2.2.1 民營電台的存在呈“租界現象”
2.2.2 從管理電台向管控內容的轉變
2.3 武裝割據與新中國廣播模式的源頭
2.3.1 廣播電台作為共產黨新聞傳播手段的延伸
2.3.2 延安廣播電台基本運作模式及其擴展
2.4 新中國廣播業的整合與新體制的構建
2.4.1 新廣播體制的搭建
2.4.2 建國初期傳媒生態環境改造
2.4.3 報紙管理原則統領傳媒業運轉
2.5 建國初期傳媒體制調整的制度背景分析
2.5.1 “進京改考”的政治合法性含義
2.5.2 體制建構的歷史約束元素
2.5.3 制度選擇的內生性
2.5.4 計畫經濟體制的基礎奠定
2.6 小 結
三 廣播媒介特性和社會功用
3.1 廣播媒介的原生性與派生性
3.1.1 廣播特性的主體間性
3.1.2 專守“單信道”的優勢與劣勢
3.1.3 隨伴性接收是一種篩選
3.2 傳播學視野下的廣播媒介
3.2.1從社會視角看廣播
3.2.2 廣播改變人與社會的互動關係
3.2.3 廣播是“部落鼓”
3.2.4 麥克盧漢的意義
3.3 廣播媒介使用的歷史考察
3.3.1 廣播長期作為“放大器”
3.3.2 廣播作為政治動員工具
3.3.3 廣播在“思想解放運動”中的遲滯
3.4 小 結
四 轉型期的社會變化與傳媒生態
4.1 中國的改革開放――以農村經濟改革為例
4.1.1 中國改革開放的兩個前提準備
4.1.2 農村改革為什麼取得了突破
4.1.3 促成產權改革的原因
4.1.4 農村改革的輻射價值
4.2轉型期中國社會階層變遷的一般性描述
4.2.1 中國社會分層的結構框架
4.2.2 中國的社會轉型也是現代化的過程
4.2.3 橄欖型社會結構的轉變還未完成
4.3 現今社會結構與傳媒業的資源優勢
4.3.1 兩級分化趨向加劇
4.3.2 廣播電視業的行業資源占有優勢
4.3.3 廣電行業資源優勢的特殊性
4.4 社會轉型與廣播客群的變化
4.4.1 廣播接收模式的歷史變遷
4.4.2 聽眾調查提供的啟示
4.5 小 結
五 政治管理視野下的廣播新聞傳播運行
5.1 廣播理念和運行原則的歷史檢索
5.1.1 廣播長期不能夠“自己走路”
5.1.2 改革開放與媒介對話關係
5.2 改革時期的媒介運行政治原則
5.2.1 堅持黨的領導是核心
5.2.2 改善黨的領導是關鍵
5.2.3 加強黨的紀律是保障
5.2.4 政治原則與時代背景
5.3 關於黨的新聞工作原則的對話
5.3.1 政治原則的檔案化體現
5.3.2 喉舌定義未能完全澄清
5.3.3 解釋“正面報導為主”
5.3.4 特定背景時期的“澄清認識”
5.3.5 傳媒改革有賴政治改革的推進
5.4 從政治合法性的角度透視改革
5.4.1 改革是對現存的批判和揚棄
5.4.2 政治合法性是重要的改革視角
5.4.3 傳媒無法擔當改革爭論的平台
5.4.4 強化政治合法性的實際行動
5.5 小 結
六 廣播業最初的制度改革
6.1 《37號檔案》出台的行業形勢背景
6.2 《37號檔案》的內容和目標
6.2.1 正視困境,啟動改革
6.2.2 規整行業運行管理架構
6.2.3 放寬辦台主體資格
6.2.4 強調創收 廣開行業財源
6.2.5 其他相關問題與內容
6.3 廣播電視行業改革的最初突破
6.3.1 首要成果:行業規模擴大
6.3.2 尋找傳統功能設定和新財源安排的交匯點
6.3.3 偏向推動電視,客觀冷落廣播
6.4 中央與地方的博弈
6.4.1 中央資金投入下降
6.4.2 重視引入經營元素
6.4.3 關係調整的缺陷:規則偏籠統,操作彈性大
6.5 行業管理體制的架構矛盾
6.5.1 黨委、政府和國家行業管理部門職權交疊
6.5.2 結構性矛盾問題依然懸而未解
6.6 小 結
七 廣播業發展軌跡分析
7.1 廣播發展概貌
7.1.1 統計數據與發展指標
7.1.2 解讀與分析
7.2 關於有線廣播網的分析
7.2.1 有線廣播:政治與社會整合的重要手段
7.2.2 農村有線廣播衰退的體制性原因
7.3 “村村通”工程是項目,還是制度安排
7.3.1 “村村通”工程的基本目標和特點
7.3.2 對“村村通”模式的五點分析
7.3.3“村村通”工程與建設新農村的關係
7.4 小 結
八 廣播業務改革與價值分析
8.1 “珠江模式”的示範價值
8.1.1 啟動改革的內外因素
8.1.2 改革的核心:聽眾的主體地位
8.1.3 “珠江模式”的示範意義
8.2 上海東方電台的架構突破
8.2.1 首創同城雙台並立格局
8.2.2 同城競爭刺激改革
8.3 北京電台的頻率專業化改革
8.3.1 由模仿到專業定位的四個發展階段
8.3.2 專業化定位與北京市場規模
8.4 國家電台的頻率改版嘗試
8.4.1 頻率改造的突破口
8.4.2 “音樂之聲”的運行經驗
8.4.3 “第一頻率”的重新定位
8.4.4 國家電台面臨的特殊困難
8.5 小 結
九 現行廣播體制的法律框架約束
9.1 國內廣播法規梳理
9.1.1 憲法規定
9.1.2 其它有關法律規定
9.1.3 行政法規確定辦台主體
9.1.4 部門規章和指示檔案細化行業運行
9.2 《廣播電視管理條例》解析
9.2.1 廣播電台申辦者的身份資格
9.2.2 行業準入是行業競爭的前提條件
9.2.3 廣播體制創新需要引入競爭機制
9.2.4 現行法律框架下的廣播體制特徵
9.3 小 結
十 事業單位身份與企業化經營的衝突
10.1 傳媒機構事業單位身份變化
10.1.1 傳媒引入經營成分的歷史由來
10.1.2 事業單位與企業的區別和特徵
10.1.3 傳媒事業單位轉制的現實操作
10.1.4 “事業單位企業化經營”安排的效績計算
10.2 廣播業經營創收力的增長分析
10.2.1 廣告收入成為廣播最大財源
10.2.2 廣播廣告收入增長的原因與制度條件
10.3 廣播事業單位改革的現實難點
10.3.1 事業單位職責分類與涉域交叉問題
10.3.2 廣播事業單位改革等於行業全面改革
10.3.3 出版業改革構想示例
10.3.4 廣電集團化改革的意義和評價
10.4 小 結
十一 現行廣播體制的經濟學解讀
11.1 反行業壟斷的經濟學分析
11.1.1 廣播業是自然壟斷行業嗎?
11.1.2 自然壟斷是一個歷史和發展的概念
11.1.3 行政壟斷是一種政府偏袒
11.2 反壟斷立法的歷史觀察
11.2.1 《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局限
11.2.2 反壟斷立法的核心與難點
11.2.3 國內壟斷行業的開放趨勢與改革參照
11.3 廣播業與國有企業改革
11.3.1 國有企業的改革本質
11.3.2 公權企業的弱點是缺乏激勵機制
11.3.3 交易費用差別是企業出現的原因
11.4 國有企業是特殊企業
11.4.1 委託-代理矛盾決定企業運行成本
11.4.2 所有權的本質是剩餘索取權和控制權
11.4.3 國有企業在整體經濟中的比例份額
11.5 新制度經濟學與廣播體制改革
11.5.1 市場配置資源和產權界定的重要性
11.5.2 強調意識形態屬性的歷史合理性
11.5.3 現行制度安排對廣播潛能的約束
11.6 小 結
十二 現行廣播體制的傳播經濟學透視
12.1 新聞信息經濟學視角的討論
12.1.1 專業新聞工作的經濟學意義
12.2.2 信息經濟學重視信息搜尋成本問題
12.2.3 新聞信息服務的社會守望功能
12.2.4 廣播新聞播報競爭的比較優勢
12.2 廣播作為公共選擇的信息交流平台
12.2.1 公共選擇理論的借鑑
12.2.2 注重結果和注重規則之間的權衡
12.3 網路傳播環境下的廣播發展
12.3.1 網路廣播的樣式演化
12.3.2 網路廣播對頻率專業化的影響
12.3.3 網路廣播與傳統廣播的互補互動
12.3.4 播客現象的傳播學意義
12.3.5 網路廣播不會取代大眾廣播
12.4 小 結
十三 現行廣播體制的政治經濟學觀察
13.1 現況特徵與改革對策
13.1.1 現況特徵概括
13.1.2 行業體制改革對策
13.2 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原則
13.2.1 經濟體制改革即是政治體制改革
13.2.2 運行矛盾源於政府體制改革滯後
13.3 政府在廣播體制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13.3.1 政府推動強制性制度變遷的成本意義
13.3.2 制度創新的時機具有時限性
13.4 政治經濟學提供的觀察框架
13.4.1 經濟學分析須置於政治體制框架中
13.4.2 “三個代表”的執政理念
13.4.3 行政制度架構與功能
13.5 小 結
十四 走向制度均衡:雙軌體制的價值
14.1廣播體制的類型
14.1.1 三種典型的廣播制度
14.1.2 廣播體制、廣播機構與傳媒體制的概念區別
14.2 BBC的公共廣播模式
14.2.1 BBC是一系列制度安排
14.2.2 BBC壟斷地位的喪失
14.2.3 均衡的頻率覆蓋和數位化轉型
14.3 公共服務廣播模式的發展
14.3.1 公共服務廣播的原則
14.3.2 公共廣播服務內涵的發展
14.4 美國公共廣播模式
14.4.1 美國引入公共廣播的目的
14.4.2 NPR的運行方式
14.5 “雙軌制”的制度優勢和價值啟示
14.5.1 公共廣播對資本和行政的平衡
14.5.2 “雙軌制”對比“二元”模式
14.5.3 中國廣播體制改革的框架選擇
結 語
主要參考文獻
附 錄:為什麼需要公共服務廣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