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藤嘉一的留言:其實離不開

加藤嘉一的留言:其實離不開

《加藤嘉一的留言:其實離不開》是2014年東方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日)加藤嘉一。

基本介紹

  • 書名:加藤嘉一的留言:其實離不開
  • 作者:【日】加藤嘉一
  • 原版名稱:われ日本海の橋とならん
  • 譯者:張舒鵬
  • ISBN:ISBN 978-7-5060-7035-5
  • 頁數:220
  • 定價:32
  •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1
  • 裝幀:平裝
  • 開本:32
內容簡介,基本介紹,作品內容,目錄,第1章 對中國的7點疑問,第2章 我選擇中國的理由,第3章 改善日中關係需要理解什麼?,第4章 去公園和廣場尋訪中國的民意,第5章 致後“2011”時代的日本人,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加藤嘉一是一名曾旅居中國多年的日本人,以北京為據點,在眾多知名媒體上發表言論。加藤先生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這對他深入中國社會起到了決定性的幫助。並且,加藤先生在中國已出版了數本著作。積極的社會言論活動使得加藤先生在中國的知名度和人氣急劇上升,他的見解和觀點已成為中日關係民間交流的重要聲音。
本書最初是在加藤先生的祖國——日本出版的,原本是加藤先生寫給日本讀者的一本書。此次引進本書,除了看中了加藤先生在中國的高人氣以及出眾的社會思索能力,也希望能夠讓中國人了解加藤先生以及其身後的日本社會對當代中國人和中國社會的看法。加藤先生非常高興這本書能被中國引進出版,欣然為本書中文版作序,並且為中國的讀者增加了不少新內容以及提供圖片,使本書內容更為充實。
本書的日文名直譯為《我願做日本海的橋樑》,加藤先生的心愿是成為中國和日本之間的橋樑,消除彼此間的憂慮和偏見,為兩岸送去一股清新的風。

基本介紹

第1章 對中國的7點疑問
疑問1 中國有自由嗎?
很多日本人,還有絕大多數所謂“西方人”都認為中國沒有自由,或至少缺乏自由。據我所知,這一觀點有一定的道理,卻充滿著傲慢與偏見。
確實,每次我回到日本,不少人都會問我,“在那種國家,你能自由講話、活動嗎?你平時是怎么生活的,在封閉的環境寫作有意義嗎?”
特別是關於言論的自由,相信有很多日本人對中國持有這樣一種印象:政府實行徹底的管制;只要敢批判政府,馬上就會被抓去坐牢等等。
從結論來講,中國在某種意義上是一個相當自由的社會,至少在生活上,人們過著自由的,處於極端個人主義的日子。有不少次,我甚至感到中國在某些方面比日本還要自由,這裡說的是生活自由,而不是政治自由。這是我作為一個日本人,以北京為根據地,跨越日中兩國跑來跑去的過程中的對比性感受。
當然也有反對的意見。確實,中國國內的“行動自由”要受到很多限制。比如戶籍制度,一個人生下來的時候已經確定你拿的是農村戶口還是城市戶口,這些區別還根本性地影響你的身份與發展機會。這些現狀是日本人無法體會的。所以,對中國有一點了解的日本人會笑,想拿中國跟日本比較,是連門兒都沒有的。
那么讓我來問你:
對於你而言,自由究竟是什麼?
你能憑哪一條拍著胸脯說“日本有自由”,並嘲笑“中國沒有自由”呢?
當初我到中國時,首先感到驚訝的就是大眾高度的政治意識。
比如說,有的北京計程車司機,可能沒有是受過高等教育,然而讀起國際新聞來如痴如狂。他們甚至會一邊開車,一邊拿出一個個政治話題向乘客們進行連番“轟炸”。
學生也是如此。一到傍晚,他們就會湊到校外的大排檔上,一邊喝啤酒,一邊熱烈地談論政治。比如中國今後的走向、法律制度、經濟問題、外交政策、貪污腐敗問題……在我看來,他們的討論有一定的深度與現實性,而且許多學生認為這些問題與自己的未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在日本的大學,要是有這樣的學生,周圍的人肯定會把他當成個“麻煩人物”,對其敬而遠之。不僅年輕人如此,在整個日本都瀰漫著一股氛圍,大家儘量避免在人前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場,或者儘量不主動討論政治話題。這恐怕與日本社會的發展階段有關,也與日本人的國民性有關。
但是,在中國的社會談論政治,既不會招人厭煩,也不太需要分場合,除非是在報紙、電視、會議等公開場合。知識分子自不必說,從計程車司機到在校學生,無論是誰,都在日常生活中談論著政治話題。他們的意見往往也是辛辣而尖銳的。因為在中國,對各種“政策”進行批判(非政治)是用不著忌諱的,至少在私人場合下,或朋友之間。
那么,中國是一個沒有任何禁忌、完全開放的國家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中國存在著一些板上釘釘的禁忌。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只要不直接談論或質疑共產黨領導權的問題,其他的話題,尤其是與經濟、社會政策相關的問題在原則上都是可以靈活談論的。當然,與共產黨領導權有關的問題既廣泛,又模糊,需要認真、慎重地去對待,免得麻煩,也要注意具體的表述方式。但一般來說,根據我的經驗,除了一些個別情況,至少不會出現“隻字不許提”的情況。比如我在中國國內的多家媒體上,就發表過多篇專欄文章,探討了關於西藏問題、民族政策、人權、政治體制改革等觸及到巨觀政策核心的問題。當談論這些敏感問題時,不得不承認,我始終有意規避那些牽涉到中國共產黨執政權或合法性的表達方式。我認為,只要是善意地討論中國的現狀與未來,許多問題是可以通過表達方式的調整來加以應對的。可見,中國的意見市場存在著一定程度的靈活性。
換作媒體始終拘泥於政局討論,而非政策討論的日本,應該做不到這些吧。
日本是堂堂的民主主義國家,言論自由、結社自由、集會自由、出版自由以及參政權都受到來自憲法的保護,日本也可以說是法治社會。但在這個國家,存在著許多“眼睛看不到的忌諱”,它是來自文化,甚至是意識形態上的限制。
這些忌諱就好像“空氣”一樣瀰漫在我們周圍,只要一說出口,馬上就會遭到猛烈的抨擊,最後不得不以修正和謝罪收場。
而且,“眼睛看不到的忌諱”越多,社會就越萎縮。自我約束的範圍不斷擴大,自由的言論和表述不斷被封殺。“東日本大地震(3·11地震)”之後的民眾紛紛自行取消娛樂活動,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現在的日本讓人覺得閉塞,相信不止我一個人在這個社會的背後感受到了由這種自我約束和控制而產生的無形壓力。
在此,請讓我再問你一次:
對於你而言,自由究竟是什麼?
只要有選舉制度,只要能讓你投票,就是自由了嗎?
你能拍著胸脯,毫不猶豫地說自己行使了自由嗎?
我體會過,至少在中國,有著自由的“空氣”。只要不觸及幾個明確的禁忌,不但任何離奇古怪的意見都能說出來,而且有趣的創意會被人加以採納,有能力的人也會越來越得到重用。這種看似是“半徑5米的自由”,豈不是更能創造出社會的活力嗎?
我說這些,並不是為了討論日本和中國究竟哪個國家更加自由,而只是想簡單“推翻”日本讀者們平時盲目認為“日本自由,中國不自由”的絕對假設,提供一些活生生的、現場的素材,以便大家更加立體地觀察他人,反思自己,從而不停止思考。
我由衷希望日本與中國的民間社會之間能夠坦率、正直地討論“自由與不自由”的問題,並且深信,這種討論必然擴大日中之間更加“自由”的交流空間。
疑問2 共產黨是絕對的“一黨獨裁”嗎?
把中國崛起看作是“問題”和“威脅”的日本人,一提到中國,脫口而出的就是“中國是共產黨的一黨獨裁”。
確實,中國自建國以來,一直保持著中國共產黨的一黨執政。從建國至今,新中國的政黨政治也經過了幾次重大的變化,如今,我們仍然需要不帶偏見地關注下去。既然中國的發展直接影響世界的繁榮,那么,我們也有責任關注,並且參與中國的改革。
只是,當今所謂的“一黨獨裁”,是否像一部分日本人想像的那樣,帶有“極權主義”的色彩?答案恐怕是否定的。當然,這要拋開毛澤東時代不說,因為他是一個具有超凡領袖魅力的人物,現在的中國共產黨,以及今後的中國共產黨要想走向極端的威權主義,我想,其可能性近乎為零。
首先,要知道中國共產黨有8000萬以上的黨員,是世界上最大的政黨。這一數字大大超越了英國或法國的人口總數。那么僅以常理思考,如此人數眾多的團體有可能團結在一個方針下,一齊“向左轉向右轉”嗎?
答案當然是“No”。
據我所知,中國共產黨的內部實際上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意見和立場。不像外國人想像的那樣鐵板一塊的,觀點也好,價值觀也好,利益也好,都是五花八門,錯綜複雜的。
比如,假設某個領導推出了違背全黨方針的一項極具自由主義的政策。與此持相左意見的領導只要拉到了大部分“黨內輿論”的認同,那么那個人就再也難以繼續持有原來的立場。不但他提出的政策會被推翻,最慘的是會被拉下現在的“寶座”。這也意味著他的政治生涯將就此宣告結束。
在這裡,最為關鍵的要點是什麼?
如今,除了黨內輿論,作為黨內輿論後盾的“國內輿論”或許更加重要。
在今天的中國,如果說要決定一項政策就絕不能忽視國內輿論,是一點不為過的。中國的老百姓不但具有了如此程度的發言權,而且伴隨著網路的普及,網民數量超過了5億,“輿論”對誰而言,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比如,在每年春天舉行的“兩會”上,人大代表們會對經濟和社會政策提出各種方案。網民們則時刻關注著他們的一舉一動,討論和批評遍布整個網路,隨處可見他們對提案的想法。這些聲音是絕對無法置之不理的。因為對於決策者們而言,跟國內輿論站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有助於掌握黨內的輿論。
在這裡我沒有任何意圖去高估大眾輿論對決策過程的影響與作用,只是想適當否定不少外國人持有的“中國的政策都是靠中共一黨獨裁決定、推行、評估的”這一過於簡單化了的成見。在當今中國的決策過程中,確實有著大量有政治抱負的人民的參與的。我甚至認為,就政策與輿論的關係而言,中國與世界上多數所謂“民主社會”之間沒有實際性的差別。
而且中國的政治文化是徹徹底底的“成果主義”。
只要甲政策失敗了,馬上就會被替換成乙政策。既然中國的政治合法性是立足於“政績”,體制對於每一個官員的政績需求是嚴格的,這也是中國官員為什麼看起來如此謹慎保守的原因之一。在我看來,他們對結果負責的觀念,是遠遠比日本的政治家或官僚深重的。
從國家建設的角度看,中國共產黨確實是擁有一種體制優勢的,不像日本社會始終無法敲定政策的來龍去脈,能夠迅速落實政策,當然,中國的體制也帶有後遺症和犧牲品的。我們不要忘記一個基本前提與事實:世上沒有完美無缺的體制。任何民族看待與自己不同體制時,需要抱著謙卑與學習的態度,而不要盲目地主張自己是對的,對方是錯的。
如果是一個由民主選舉選出來的政治家,那么他就可能給自己的失敗找藉口,稱這一結果是“選舉人的聲音”或“國民意志”造成的。並且,他還可以藉助穩定的集團票源多次連選。然而這些在中國是辦不到的。正因為沒有西方式民主政治程式,無論是好事還是壞事,一切都要“自己全權負責”。民眾不從過程,而從政績來判斷執政者是否適合管理國家。中國的領導人是不可能像日本的某些領導人那樣輕易下台的,因為,閃電式的下台必然影響全黨的穩定性。
所以就結果而言,由於共產黨黨記憶體在著以“國內輿論”為後盾的權力鬥爭,並且成果主義的觀念根深蒂固,目前的中國共產黨還不至於像失控的列車一樣飛出軌道。不僅如此,不但政策配合國內輿論進行更改的例子越來越多,甚至開始出現切實影響中國共產黨人事變動的情況。輿論的力量強大到了如此地步,等於不經過選舉的程式,就發生了“疑似權力交替”。外國人需要關注這些中國政治的細節。
當然,中國確實不存在像西方國家那樣的選舉,不知將來如何,這個問題無人能知道。雖然“中國選舉”已經慢慢把某些地方和鄉村當作“試點”,背後存在著“在中國搞選舉是否可行”的嘗試意識,但遠還沒達到在全國開展的規模。這恐怕需要漫長而謹慎的過程。不少國內有識之士依然認為,“依靠選舉,無法對共產黨的政權本身起到積極作用,還有可能造成社會的不穩定”。
我在北京也覺得,此刻搞選舉,似乎還時機尚早。然而,以網路為主要平台的國內輿論確實在崛起,影響實際的決策過程。我認為,中國是存在有中國特色的“選民”的。至少就我的中國觀察而言,已經把“微博”平台大概視為“投票”行為,否則無法了解中國民意在何方,何況中國政治的發展進程。
其間的玄妙之處,恐怕只有實際生活在中國的人才能體會得到,希望更多外國人能夠到中國親身經歷和目睹,我一直強調:真相永遠在現場。
而本書則力求將中國的這種氛圍為讀者們展現出來。
疑問3 人們是否在追求民主化?
中國的人們是否在追求民主化?
如果要用“Yes”或者“No”來回答的話,那么答案是“Yes”。誰不要民主?誰不愛民主?我不相信,歷史發展到今天,沒有人不愛民主,關鍵是怎么愛。
中國人對民主的渴望並不亞於其他亞洲民族和社會的。只是在中國人之間,對民主的定義有很多種,有人從利益的角度,有人從情緒的角度,有人從理性的角度,有人從價值觀的角度,向民主給出各種各樣的框架與解釋。我特別希望中國民間社會能夠迎來更加立體而有彈性的“民主討論”。
在我看來,幾乎沒有哪箇中國人認為,“中國永遠保持現在的狀態就足夠了”,而認為,為了使得經濟改革與國家建設變得更加科學與可持續,政治改革是大勢所趨。目前的分歧在於具體的路徑與時間表,當然,其中也有人的因素。任何政治都是由人來推動的。想必共產黨的領導人也會有相同的想法。中國社會,官民一體,認為政治體制與發展模式務必與時俱進。
在這裡,我想向各位讀者介紹一個有意思的小故事:
“中日媒體人士對話會議”,是中國和日本兩國的媒體人聚集在一起,在一個完全封閉的環境裡,相互間“打開天窗說亮話”的一項活動。這是一個有著深刻意義的論壇,我也有幸參與其中,負責做議事記錄並撰寫報告。
因為這層關係,我有機會與中央電視台的白岩松先生交流,我也上過他主持的《新聞1+1》。他是我很尊敬的中國媒體人,我一直從他身上學習如何觀察社會,如何評論社會,以及如何“主持”社會。在會議上,當我們的話題談到了選舉時,他帶著柔和的微笑,這樣對我說:
“確實,日本有選舉。國民的投票甚至可能讓政權交替。這很了不起。正如你們所知道的,中國沒有像日本一樣的選舉。但是,我想問你,日本人因此就幸福了嗎?”
這種邏輯方式,正是中國人所獨有的。日方參會者都陷入沉思,後來日本長輩們在私人場合告訴我:“白先生說的確實有道理,選舉也好,民主也好,不能簡單地滿足於形式主義,不能為選舉而選舉,為民主而民主,除非這些制度保證百姓生活幸福快樂,否則制度本身是缺乏實際意義的。”
我認為,中國媒體人與日本媒體人之間,作為信息的傳播者和知識的塑造者,應該建立坦誠溝通的渠道,並積極交流,交換意見。這樣對兩國社會健康的輿論帶來能動性的幫助,提高百姓之間相互認知的透明度。我也有決心不斷向日本媒體人傳播中國媒體人的真相,反之亦然。
就本質而言,民主主義或者選舉都不過是一種制度安排的“手段”而已。歸根結底,其目的都是為了人民的幸福,說得再直接點,都是為了“讓自己過上好日子”。
甚至可以說(這點非常關鍵),既然民主主義是一個“手段”,那么共產黨的一黨執政也不過是“手段”之一罷了。它也是需要不斷更新、調整、進步的。從目的與手段的關係而言,西方民主也好,中共政治也好,沒什麼本質差別。在這個意義上,中國人與西方人,不管是感到自信的還是感到自卑的,務必儘早走出“哪一種政體更加優秀”的情緒化討論範式。
如果共產黨不阻礙我過好自己的日子,還能幫助我實現幸福和富裕的話,那么我也沒什麼好抱怨的——這就是中國人的想法。如果一個西方人有著更好的統治方式,那來好好提出具有可行性和現實性的案子得了。開明的中共領導人肯定會高度重視您的。
從這種意義上講,在中國現在經濟飛速發展的狀況下,爆發自下而上的“民主革命”的餘地小而又小。因為如果通過“休克療法”推行民主化,從而導致富足的生活不再穩定,那么反而本末倒置,到頭來每個人的“好日子”都遭了秧。這是大多數中國人所不願意看到的。
只要我自己活得好,那就足夠了。只要家人和朋友不用過窮日子,管他什麼制度不制度的。這就是中國人所特有的個人主義和實用主義,日本的民間人士如果今後想跟中國人做生意的話,事前必須充分理解這種思維方式和行為規範。
2011年初,在中東各國突然爆發了民主化的動向。對於這一被稱為“茉莉花革命”的運動,中國人的態度也是如此。
包括日本在內的西方各國,各個媒體一片騷動,認為“接下來是否輪到中國了”。
然而,中國與爆發了“茉莉花革命”的中東各國在國情上截然不同。雖然在一黨執政的體制上有某些相似之處,但是近年來的中國並非由某一個獨裁者統治整個國家。而且國內的經濟發展情況也大不相同,民眾的自由度和國民性也不一樣。
讓我們看看經濟政策。現在的中國,雖然存在貧富差距大、社會保障體系大有提升的空間、大學生的就業率早就成為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然而國民的生活切切實實地逐漸富裕了起來,一步一步地往前走,而且市場充滿了前進的活力。如果中小企業能夠獲得與國有企業類似的權利和待遇,中國經濟,尤其從內需擴張性來看,未來有著無限的發展空間,為此,來自自上而下的制度創新迫在眉睫,公正、公開、公平這“三公”無疑是未來中國社會的變革方向。從現狀來看,即使不是最有錢的那些人,人們也都過上了比以前好得多的日子。對於重視個人主義和實用主義的中國人而言,沒有什麼理由能讓他們冒著風險高呼民主化。
當然,站在長遠的角度來看,在今後幾十年,民主化的潮流是無法避免的。問題不是要不要民主,就像從毛澤東時代中共領導人一直強調的,中國肯定需要民主,關鍵是什麼樣的民主,什麼時機、怎么實現、由誰來推動、推動後又怎么評估?對此,中國需要官民一體的全民討論,最好能虛心吸收西方的經驗,以及日本的教訓。現狀並不理想,中國社會在“民主討論”上還有很多功課要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值得指出的是,網路的普及是一個極大的變數,讓人更加難以摸清中國今後的走向。相信在今後的幾年時間裡,黨中央自上而下式的領導和百姓自下而上式的運動之間,將會展開持續不斷的激烈交鋒。我也相信,民眾公民意識的提升,市場經濟的深化,積極的國際交流等肯定使得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民主”往前進步。作為執政者來說,應該趁早主動地,並且溫和地完成民主改革。
為此,需要的是“以民生促民主”的思維方式,著眼未來十年的中國發展,涵蓋醫療、教育、土地、戶口、住宅等方面的“社會體制改革”迫在眉睫,中國新政權應該認真推動這些領域的改革。要改什麼,改到什麼程度,其實政府和民眾都很清楚的,我在這裡就不一一列出了。問題是,站在理想的現實主義的立場,“從哪切入”和“改到什麼程度”,這就需要統治者的良知與智慧了。
時代早晚會發生變動,但誰也不知道“那一刻”究竟何時到來。然而問題一旦提到了中國的民主化,那么日本作為鄰國是不能視而不見的。
我假設了一張關於“那一刻”來臨的日程表,僅僅將其保存在自己的大腦里,並根據這張日程表決定自己現在應該做的事情。畢竟,留給我們的時間已經所剩無多了。
只是想向年輕人說一句:不要犬儒,當你們成為社會的主人翁時,中國社會一定會發生質的變化,這場偉大的改革是由中國人自己推動的,為此,請做好準備,努力去做您們能做的事情。
我想把一句話贈送給中國廣大的年輕人:犬儒不如憤青。

作品內容

書中在開篇首先探討了日本人對中國的7點疑問。例如:中國自由嗎、共產黨是絕絕對對的一黨獨裁嗎、人民是否在追求民主化等等。用加藤的話說,他“努力地向中國人傳達真實的日本,向日本人傳達真實的中國。當然,對“真實”的理解是來自我的體驗和積累,不一定正確,不一定客觀,它是主觀的,有局限的”。但是我們可以看到他努力向日本人乃至西方社會傳達出他眼中的中國印象,相信中國的讀者也能在此當中獲得一些新的視角和思考。
之後提到了自己與中國的“相遇”,加藤說:
“ 現在回頭想,也有些不可思議。使得我有機會和平台扮演寫作者與傳播者的幕後英雄不是加藤嘉一的才華,而是當代中國所面臨的時代與環境。中國有著急需改革與開放的戰略需求。它需要外來的聲音和視角,以及外國人的參與和批評。我正好搭上了,僅此而已,中國在等著我,我沒等,只是相逢,運氣好,頂多,有緣分,如此而已。”
由於自己小時候就高人一頭的個頭和“不願隨大溜“的個性,加藤曾經非常迫切地想離開日本這個壓抑的環境,他憧憬自由的空氣。當他來到中國後,他在對中國這片土地擁有深厚感情的同時,也重新開始意識到“國家”這一概念。並且“深切地感受到,自己是日本人,自己在內心深處熱愛日本這個國家。”加藤也極力呼籲日本的年輕人多多走出國門,從外部看看自己的祖國,不要總是貪圖安逸地待在國內。
很多媒體將加藤嘉一稱為“在中國最知名的日本人”,但是他在本書中多次表示,他很不喜歡這個稱呼,他眼中的自己,是一名“奔跑者”。相信讀者在本書的字裡行間也能夠強烈感受到。
正因為我一直在奔跑,所以我不會被任何顏色浸染,能夠一直做我自己。與時俱進,實事求是。奔跑,永遠做一名跑者,對於我而言這是比任何事物都重要的信條。對我的人生來說,沒有比跑步更重要的事情,它與呼吸、家庭同樣深遠。
在這本書中,我想把自己在一路奔跑中目睹到的中國的“現在”傳達給大家。
從北京大學起跑,到媒體、文化界、經濟界甚至政界,我在這片土地上與各式各樣的人邂逅,並在各色迥異的風景中一路奔跑而來。
這種奔跑者的特質使得加藤具有獨特的個人魅力,他不矯情,不偏激,在奔跑中一直找尋自己的方向。

目錄

編者序001
中文版序001
序言001
補記001

第1章 對中國的7點疑問

疑問1 中國有自由嗎?
疑問2 共產黨是絕對的“一黨獨裁”嗎?
疑問3 人們是否在追求民主化?
疑問4 中國是否存在“新聞傳媒(Journalism)”?
疑問5 中國真的是“霸權主義”國家嗎?
疑問6 中國是“開發中國家”還是“超級大國”?
疑問7 “反日”到底是什麼玩意兒?

第2章 我選擇中國的理由

環境造就人,時代改變人
在世界上打拚,就必須會英語!
獲得中國政府的獎學金,去北京大學留學
半年的瘋狂學習後變成“中國人”?!
北京大學的精英們刻苦學習的日日夜夜
“你不是討厭日本嗎?”
“加藤現象”何以產生?
什麼是加藤嘉一的“好球區”?
與胡錦濤的相識
我留在中國的理由

第3章 改善日中關係需要理解什麼?

日本特有的“中國風險”
捷運上被人揪住衣領質問的經歷
中國打出的牌意味著什麼
什麼是現代中國所意想不到的風險?
“反日”遊行等於“反自我遊行”
“中國風險”和“日本風險”的關係
日本與中國應該跨越的兩個屏障

第4章 去公園和廣場尋訪中國的民意

5億網民的震撼
城市裡無處不在的網路
中國人把封鎖之“牆”轉變為機遇
“有閒人”的優雅生活
與世無爭的幸福
誰才是背後的支配者?
名為“不在乎”的生活態度
“面子”比錢更重要?
像貨幣一樣流通的面子

第5章 致後“2011”時代的日本人

自己能做些什麼?
對日本感同身受,深表敬意
領袖應該做什麼
中國把汶川大地震變為轉機
在重建中引進競爭機制
“忍耐”能讓我們度過國難嗎?
日本的年輕人啊,走出國門吧
給所有的大學生兩年的預備期
現在才要真正地開國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