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道一墓

劉道一墓

劉道一墓位於湖南省長沙嶽麓山青楓峽上,為劉道一與夫人曹莊合葬墓。

1912年3月,自湘潭遷葬於此,其夫人曹莊與之合墓,占地面積約110平方米。墓呈半圓形,底徑3米,高0.5米,塋地及墳堆皆以花崗石鋪砌。墓後立碑三通,主碑刻譚延闓書"烈士劉道一曹莊墓"八字,高1.41米,寬0.52米;左右附碑刻劉道一胞兄劉揆一所撰碑記,高1.3米,寬0.45米。墓前有石凳、拜台、香爐、石方柱置於左右兩側,四周陰刻小楷,書劉道一生平事略。登山石徑由墓左斜穿而過。

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道一墓
  • 位於:湖南省長沙嶽麓山青楓峽上
  • 屬於:劉道一與夫人曹莊合葬墓。
  • 時間:1912年3月
墓葬結構,人物生平,

墓葬結構

劉道一墓,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長沙市河西嶽麓山青楓峽上。占地面積約110平方米。
劉道一墓文保碑劉道一墓文保碑
墓呈半圓形,底徑3米,高0.5米,塋地及墳堆皆以花崗石鋪砌。
墓後立碑三通,主碑刻譚延闓書"烈士劉道一曹莊墓"八字,高1.41米,寬0.52米;左右附碑刻劉道一胞兄劉揆一所撰碑記,高1.3米,寬0.45米。墓前有石凳、拜台、香爐、石方柱置於左右兩側,四周陰刻小楷,書劉道一生平事略。登山石徑由墓左斜穿而過。

人物生平

劉道一(1884~1906),原名吉唐,字炳生,一號培雄。祖籍衡山,先租劉議宗遷居縣域白石鋪楊柳沖。父方嶢為湘軍營勇時,因仗義釋放被俘的太平軍總制林迪榮,避禍徙匿至縣花萼鄉八斗沖,改名鵬遠。劉遭一幼年聰慧,五六歲入私塾讀《孟子》,能琅琅成誦。性格開朗,能言善辯,鋒芒畢露。後入縣城益智學堂、長沙修業學堂學習,受革命潮流和兄長揆一的影響,思想激進。讀《漢書·朱虛侯傳》,對“非其種者,鋤而去之”這句話非常欣賞,便自號“鋤非”。清光緒三十年(1904),黃興、劉揆一等在長沙組織革命團體華興會,他首先加入,並參加長沙起義的準備活動。二月,以優異成績考取留日官費生。東渡後,入東京秋瑾、黃人漳等10人組織以反抗清廷、光復中華為宗旨的“十人會”。後與秋瑾等又參加馮自由等在橫濱組織的洪門天地會。光緒三十一年八月,他加入在東京成立的中國同盟會,任書記、幹事等職,辦理對外交涉事務,黃興說他是“將來外交絕好人物。”光緒三十二年秋,他與覃振、蔡紹南等被派回湘“運動新軍.重振會黨”,醞釀武裝起義。在萍鄉聯絡會黨首領龔春台,抵長沙,邀集革命同志數十人在水陸洲船上開會,提出5點行動計畫·約期在年底清吏封印時舉事。會後不久,由蔡紹南、龔春台領導的萍瀏醴起義提前於}月十九日爆發,聲勢浩大。屢敗清軍。清廷調湘贛數省軍隊鎮壓,相持月余,起義失敗。此時·他在長沙等地運動新軍,準備年底起義,引起清吏注意,在由衡山返長沙途中被清軍逮捕。獄中與友人書寫道:“彼若刑訊,則吾自承為劉揆一,以代兄死,吾志決矣。”在監獄牆上題詩,有“捨身此日吾何惜,救世中天志已虛”之句。清吏初疑他是劉揆一,刑訊逼供。他在供詞中卻大書清政之殘暴、中國之危亡及世界政治要略數千字,使審訊官瞠目咋舌。清吏復開列數十人名單,逼令供為同黨,他堅決拒絕,又遭酷刑。他大聲叱斥說:“士可殺不可辱,死就死!”清吏偵知他不是劉揆一,又無罪證,便將搜得他刻有“鋤非”二字的印章作為罪證,判處死刑。十一月十六日(1906年12月31日)被慘殺於長沙瀏陽門外,年僅22歲。就義凶耗傳至東京,同盟會總部舉行追悼大會。黃興、劉揆一相抱痛哭,賦詩哀悼。孫中山揮淚寫輓詩一首云:“半璧東南三楚雄,劉郎死去霸圖空。尚余殘局艱難甚,誰與斯人慷慨同。塞上秋風嘶戰馬,神州落日泣哀鴻。幾時痛飲黃龍酒,橫攬江流一奠公。”留日同盟會員十分哀痛,紛紛請求回國革命。宣統三年終於爆發辛亥革命。
劉道一墓
民國元年,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文發布《命黃興優恤劉道一令》。命令說:“烈士盡瘁革命,屢蹶愈奮。聯絡各黨,鼓勵民氣,厥功甚偉。自應準予列入大漢忠烈祠.同享祭典,並將事實宣付國史館立傳。”是年,烈士忠骨由花萼鄉遷嶽麓山,其妻曹莊與之合葬。
民國2年,縣城議事會決議將宣化街原守備署改為烈士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稱為“劉烈士祠”,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12年3月,自湘潭遷葬於此,其夫人曹莊與之合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