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氏兄弟紀念館

劉氏兄弟紀念館

劉氏兄弟紀念館是江陰市人民政府為紀念中國現代文化名人劉半農劉天華劉北茂三兄弟而利用劉氏後裔捐贈的祖籍故居改建的。劉氏兄弟紀念館位於江陰市西橫街49號,它坐西朝東,前後二進十間三庭院,是一座具有江宅特色的清末建築,距今約有150年,與古興國塔、文廟南北呼應,渾然一體,構成江南古城的一個遊覽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氏兄弟紀念館
  • 屬於江陰市
  • 位於:江蘇省江陰市
  • 距今:約有150年
  • 景點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開放時間:9:00-16:00
簡介,整修,人物,劉半農,劉天華,劉北茂,館內建築,第一展室,第二展室,第三展室,第四展室,第五展室,第六展室,開館,文物來源,劉氏兄弟,

簡介

用省專家組組長、江蘇省文物局文保處處長束有春的話說,這確在是幾間再普通不過的江南民宅,但就因為這裡誕生了劉半農、劉天華、劉北茂兄弟“三傑”,這座小型民居成了江陰城區積澱了深厚人文底蘊的建築,故宅修復保護的每一步都成為市民關注的焦點。
據了解,故居自1989年對外開放以來,一直沒有進行過整體大修,屋面、地面、地板等都已出現了不同程度損壞。吳良鏞鄭孝燮等五名學部委員率先發出了保護呼聲。當故居保護與城市道路建設再度發生矛盾時,閔慧芬等30餘名全國政協委員再度聯名呼籲保護,提升其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內各界的呼聲,引起了江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決定在道路改造進程中改變原有道路規劃設計,在原址保留故居,並進行全面修復。

整修

過修繕的故居保留了原來的風貌和格局,依舊是三開間兩進兩側廂八個小天井,只在外牆轉角等三處作了細微的改動。進門的牆角邊,當年由劉氏兄弟父親劉寶珊植下的兩簇紅天竺也依舊燦爛。之前傾斜的門柱已然“扶正”,破碎零落的方塊被重新整合,與新添的方磚結合成新鋪的地面,新舊分離,獨具特色。為了減少車輛過往對故居建築帶來的頻繁震動,修復中還專門作了減震處理。據了解,這次重新布置,不再恢復之前劉氏兄弟紀念館的功能,而是純粹復原故居功能,即展示劉氏兄弟的生活起居環境,分別布置序廳、私塾、思夏堂、紡織間、臥室、廚房等經。
劉氏兄弟紀念館劉氏兄弟紀念館
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為了使舊民居在周邊高樓大廈的現代環境下不過於孤立突兀,故居所處的交通島被打造成一個光明園綠島,除了故居本體建築外,還包括半農圃、流芳曲、北茂苑三個花園以及《光明行》下沉廣場、音樂橋、光明街等系列景觀。修復後的故居,得到了劉氏後裔的一致首肯。 劉氏兄弟紀念館是江蘇省江陰市人民政府為紀念我國現代文化名人劉半農劉天華劉北茂三兄弟而利用劉氏後裔捐贈的祖籍故居改建的。

人物

劉半農

(1891~1934),名復,原名壽彭,是我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之一,著名的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他一生追求真理,1917年在《新青年》上發表了許多震驚文壇的進步論著,成為新文化運動中一位“鬥士”和“闖將”。他是白話詩歌的拓荒者,現代民歌研究的帶頭人,具有開拓精神的雜文家。他又是我國語言學及攝影理論奠基人,是我國第一個獲“康士坦丁語言學專獎”的語言學家。

劉天華

(1895~1932),原名壽椿,半農二弟,中國現代民族音樂事業的開拓者,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中國現代民族音樂的一代宗師。他是民族樂器的革新者,第一次將二胡琵琶的表現力發揮前所未有的境地。他在我國音樂史上,第一個沿用西方五線譜記錄、整理民間音樂,不僅創作了《病中吟》、《良宵》、《空山鳥語》、《光明行》等不朽名曲,而且還培養了大批二胡、琵琶演奏傳人。
劉氏兄弟紀念館劉氏兄弟紀念館

劉北茂

(1903~1981),原名壽慈,半農三弟,是我國現代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是劉天華事業的忠實繼承者和發展者。天華逝世後,劉北茂繼承其兄“改進國樂”的遺志,先後創作了《漢江潮》、《小花鼓》、《流芳曲》等一百多首二胡演奏曲,是我國現代音樂史上一位多產的作曲家,被譽為“民族音樂大師”。
在江陰市人民路與君山路的交叉路口,車水馬龍、高樓林立。有幾進黑瓦白牆的江南民居,依舊安靜、固守在道路中央。這裡是劉氏三兄弟故居。在經過一番波折之後,這座江南民宅終於完成一次歷史性的修復,成為江陰市西大門的一個亮點。劉氏兄弟故居的修復工程通過了省專家組的竣工驗收,隨後正式進入布展階段,春節期間正式對外開放。
劉氏兄弟紀念館

館內建築


紀念館由文化部部長朱穆之題寫館名,著名女作家謝冰心為紀念館寫了序文。陳列分“事跡介紹”和“故居景點”二大部分六個展室,共陳列展品300餘件。
劉氏兄弟紀念館

第一展室

為劉半農事跡介紹。陳列著劉半農“一生三變”的主要展品;“才子”時期的《黑肩巾》、《財奴小影》、《托爾斯泰之情書》等鴛鴦蝴蝶派作品;“闖將”時期的《靈霞館筆記》、《我之文學改良觀》、《詩與小說精神上之革新》等先後發表在《新青年》雜誌上的“五四”文學革命檄文;“學者”時期的《半農雜文》、《瓦釜集》、《揚鞭集》和在留法學習時曾獲1925年國際康士坦丁語言學專獎的《漢語字聲實驗錄》。《國語運動史略》,以及首次給漢語四聲以科學定義的《四聲實驗錄》。同時還陳列了1925年創製的兩種“劉氏聲調推斷尺”,以及他的攝影、書法、考古等作品、文集;還有他生前使用的打字機、照相機,有關論文手稿等遺物。

第二展室

為劉天華展室,陳列有劉天華的二胡曲《光明行》、《流水》、《閒居吟》、《改進操》等曲譜手稿;生前使用的二胡、古琴、嗩吶、小提琴、琵琶等樂器及1931年德國高亭公司為他灌注的二胡琵琶曲唱片各一張;陳列物中還有劉天華為梅蘭芳訪美演出而編寫的中國第一部五線譜中英文京劇譜本《梅蘭芳歌曲譜》;劉天華創辦“國樂改進社”等有關珍貴文物。

第三展室

是劉半農青少年時期的臥室,按當年劉半農在江陰“完婚”時的原狀陳列。牆上還懸掛他當年在常州府中學堂的學習結業證書和當年與夫人朱蕙一家合影照,書桌上陳列著他當年使用過的考籃、書箱等遺物。

第四展室

是劉天華青少年時期的臥室,陳列了當年劉天華使用的床、桌、椅等用品以及劉天華生前的拉琴畫像。

第五展室

為劉氏兄弟當年的廚房,基本按原貌布置。1920年劉天華在開封學古琴染濕疹回澄,劉天華曾在此借爐火燻烤止癢,堅持練習琵琶。

第六展室

是劉北茂事跡、劉氏兄弟逝世後全國各地人士紀念和繼承他們事業的事跡介紹。陳列著劉北茂生前使用的二胡、古琴和部份手稿、作品等遺物資料。陳列著蔡元培、張恨水、德籍音樂家雷興等著名人士關於劉氏兄弟的紀念文章、輓聯、紀念物等。還成列著有關學術團體、出版社出版的紀念文章、學術論文、書籍、圖片等。紀念館還有“百年天竹”、“石鼓墩”、“醬台”、“竹園”等遺蹟和景點。
劉氏兄弟紀念館設有資料室,珍藏著劉氏兄弟的多種資料、遺物以及近代著名書畫家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沈尹默等大師饋贈的字畫、扇面等紀念物2000餘件。

開館

在人民路這條車水馬龍的主幹道上,一座具有清末江南民宅特色的建築格外引人注目。它宛如江河中的一個小島,於喧囂和繁華中體現著別樣的安詳和寧靜,這就是江陰人引以為傲的劉氏三兄弟故居。2007年5月1日,經過修葺和改造的這座老宅子,將以全新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 一座二進六間二側廂的建築,三個天井和一個庭院間隔其中,總面積400多平方米,占地不大,卻幽深別致,老井、月桂、天竺、臘梅、青磚石瓦……古樸中流露著情趣。
劉氏兄弟紀念館
2006年,市委、市政府撥出專款對劉氏故居實施全面維修,並將劉氏兄弟的文化元素結合在周邊環境的美化、綠化之中,建成“光明園”綠島。去年年底,故居維修工程結束,並於1月底通過了省文物、古建專家組成的專家驗收組的驗收。

文物來源

文化部門面向社會徵集了一批老家具、老器物,還有一些熱心市民捐贈了一批老家具,按照上世紀20年代劉家的生活起居形式,劉氏故居進行了重新陳列布展,並點綴以一則則劉氏三兄弟的小故事,市民不僅能感受“劉氏三傑”的風采及他們的家族史、成長史,還能重溫當時的居家民俗。故居免費對外開放。
劉氏兄弟紀念館

劉氏兄弟

劉半農,是中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家、語言學家。他首創了“她”字,1920年6月,劉半農在《“她”字問題》論文中,以縝密的論證,介紹了他所創造的“她”字。3個月後,劉半農寫了一首著名的白話詩《叫我如何不想她》,詩中表達的對鄉土思念、祖國眷戀之情,引起了千百萬讀者的共鳴,而“她”字也便推廣開了。而他在新文化運動中,與錢玄同兩人搞起了“雙簧”,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成為歷史佳話。劉半農潛心於語言學研究,但不幸的是1934年他帶領學生到內蒙古考察當地語言時染上回歸熱,不久在北京去世,舉國上下一片嘆息。
劉天華(1895~1932),民族音樂家。江蘇江陰人。原名壽椿。劉半農之弟。1909年進校,1911年本校肄業。輟學歸里後,曾參加“反滿青年團”軍樂隊。翌年赴滬參加“開明劇社”樂隊。1914年返里任教。次年受聘於本校(時稱江蘇省立第五中學)任音樂教師,組織學生軍樂隊和絲竹合奏團。其間還曾向周少梅沈肇洲學習二胡、琵琶,並專程赴河南學琴,向僧道和民間藝人學習多種民間樂器,記錄民間樂譜,開始音樂創作。1922年北大音樂傳習所執教,先後還任過北京女高師丶北京藝專丶北平女子文理學院音樂系教職。 1927年與友人成立“國樂改進社”。後又創辦《音樂雜誌》,開設樂友社,積極提倡民族音樂革新,並經營樂器、樂譜。先後學習過三弦拉戲、崑曲小提琴、和聲學、理論作曲等。在廣泛學習中國民間音樂和西洋音樂基礎上創作了《病中吟》、《月夜》、《悲歌》、《除夜小唱》等。用五線譜和工尺譜準確地記錄了梅蘭芳唱腔,蒐集了《安次縣吵子會樂譜》、《佛曲譜》。編寫了47首二胡練習曲、15首琵琶練習曲,奠定了二胡專業創作和演奏的基礎。代表作品有二胡曲《良霄》、《光明行》、《空山鳥語》和琵琶曲《歌舞行》等。
劉北茂原名壽慈,1903年生於江陰城內西橫街。劉半農、劉天華之胞弟。在其兄影響下,自幼酷愛詩詞、音樂。1927年畢業於燕京大學英文系,先後從事莎士比亞作品選讀、詩學、作文指導等專業英語課的教學和研究。為繼承二哥劉天華“改進國樂”的遺志,刻苦鑽研二胡、琵琶演奏技巧,從事民族樂曲的創作實踐。1942年毅然放棄西北聯合大學英語教席,轉任重慶青木關國立音樂院教授,全力投入音樂教學、創作和演奏工作。所作《漢江潮》、《前進操》、《漂泊者之歌》、《小花鼓》等二胡獨奏曲在解放區廣為流傳,並成為二胡演奏和教學的常用曲目。1947年參與演出人民音樂家聶耳名曲《翠湖春曉》。解放後,任中央音樂學院安徽藝術學院安徽師範大學教授。一生創作百餘首二胡獨奏曲。晚年,雙腿癱瘓,病魔纏身,仍懷著對革命先輩的尊敬,創作《哀思》和《流芳曲》。1981年9月24日去世。
從“五四”時期到八十年代長達60多年的歷史跨度中,劉氏三兄弟前赴後繼,不斷追求進步,以科學求實的精神,為弘揚和發展祖國民族文化嘔心瀝血,體現了中國優秀知識分子和藝術家的高尚品德。他們的不朽業績贏得了人們的尊敬和愛戴,被譽為江陰劉氏“三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