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從明

劉從明

劉從明,畢業於長沙政治學院、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化管理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山東莫名書社成員,現居濟南。曾多次入展中國書協舉辦全國書法大展並獲獎,在《美術報》、《書法報》、《青少年書法報》、《書法導報》、《中國書法》《書法》等報刊發表作品專題多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從明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山東臨沂
  • 出生日期:1976年4月
  • 職業:書法家、評論撰稿人
  • 畢業院校:解放軍藝術學院
  • 主要成就:書畫創作
  • 代表作品:《墨道心痕 劉從明書法選》《古逸清雄--劉從明書法作品集》
中國書法家,藝術簡介,傍山居隨筆(節選),作品賞評及介紹,劉從明書法選,

中國書法家

藝術簡介

1976年4月生,山東臨沂,郯城縣人。1998年起先後在長沙、濟南、北京等地舉辦個展和群體展,有多篇書法評論和專題作品在《中國文化報》、《解放軍報》、《中國書畫報》、《書法導報》、《美術報》等媒體刊發,2005年著有《墨道心痕 劉從明書法選》。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化管理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山東莫名雅集主要召集人。
劉從明 行草小品劉從明 行草小品
入展:全國二屆行草展、八屆全國展、全國名家工程展、全國公務員展、全國杏花村電視書法展、紀念鄧小平誕辰100周年全國書法展、全國二屆流行書風展、全中國二屆代表書家赴日展、南潮北風書壇精英展等全國各類書法展和邀請展。
獲獎:曾獲第八屆全國書法篆刻展“全國獎”提名、總政紀念毛澤東誕辰110周年書法展一等獎、全軍首屆電視書法大賽二等獎、解放軍報紀念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書法展二等獎、二屆“神內杯”全國書法篆刻大展青年組銀獎、首屆南方長城杯全國書法展銀獎、首屆“林散之獎 南京書法傳媒三年展”優秀獎、“盛世國風”中國書畫年展二等獎、四屆中原書法大展二等獎、二屆湖南書壇新人展優秀獎(最高獎)、六屆山東省青年書展二等獎等
入編《96全國禪佛文化書法美術大展作品集》、《北京奧林匹克運動會青島書法展作品集》、《當代書法名家代表作邀請展作品集》等數十部辭書。1999年4月在湖南省慈善總會、湖南省經濟電視台聯合主辦的《 書畫家獻愛心作品義賣》中,一件八尺行書對聯作品現場拍賣8800元人民幣,捐獻湖南災區國小。同年5月,長沙電視台製作播出《劍膽琴心---劉從明及其書法藝術》專題片。12月應邀參加總政宣傳部、中央電視台舉辦的慶祝建國50周年全軍電視書法大賽頒獎晚會。有作品被國內許多博物館、紀念館、碑林收藏和刻石。

傍山居隨筆(節選)

自留地里的耕耘
文/劉從明
劉從明臨古日課劉從明臨古日課
常有朋友戲問我,寫字是不是需要一種狀態,是酒後揮灑潑墨見激情、還是有紅袖添香更能達其性情?云云。其實,書法創作就在於一種自然狀態下的任意揮灑,或許夜窗聽雨,竹影婆娑之際,揮翰落筆,最見胸次襟懷。亦或酒酣耳熱,解衣磅礴之時落墨,更見那種“長劍一杯酒,高樓萬里心”的性情風韻。再或是“晨起看竹,日影露氣皆浮動,胸中勃勃遂有畫意”之際吞硯吐墨,更養得一種古韻清氣,而此時,字里秋意,全在胸中了。
誠然,每個人的成長經歷、生活環境、家庭背景乃至稟性修為都不可能一樣,但應有自己健康向上的精神追求,誠如魏老啟後說的“用書法愉悅人生”、史鐵生所云“寫作不過是為心魂尋一條活路,在汪洋中找到一條船”,這是精神家園,是一種境界、信念和支撐。“書,心畫也”。寫字讀書就是寫心、養心、養氣、養神,我比較喜歡前人的一幅對聯“古劍不磨留養氣,異書多讀當加餐。”
傍山居一覽傍山居一覽
我一般早晨五點多鐘起床進入書房,有時就是靜靜地坐在那裡,或者翻翻那些古書舊帖,或者讀一段自己喜歡的文字,興致來時,或臨或寫,一寓於書。有時利用出差的機會,也會儘量擠出時間拜師訪友,探尋名勝古蹟,領略名山大川。十多年前在開封當兵時,我經常在節假日攜帶墨跡未乾的習作,請李逸野先生點撥迷津,獲益良多。也到禹王台觀摩康有為的行書四條屏,到龍亭、繁塔領略古建築的風貌等。在長沙讀書時,也常到嶽麓書院、博物館等處感受湘楚文化氛圍。久而久之,書法就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就如洗衣做飯看孩子一樣,是極平常的事情,她不可能承載太多,但的確又可以潤澤、撫慰我們在塵世中疲憊的心靈。
近些年來,我對劉墉書法情有獨鐘。劉墉是清代帖學之集大成者,後人論其書“味厚神藏、含蓄內斂”。想想他所處的時代環境,也就明白了他的作品為什麼不張揚。我臨石庵書作,更有助於自己從心態上沉潛下來,靜靜地享受池水盡墨的專注坦然以及傍山而居的淡定悠閒,多讀一些歷史文化書籍,多臨一些經典名帖名碑,不為頻頻展事所擾,不為身外浮名寸利遮望眼,不亦快哉。書友趙遠方笑我現 在的狀態是以“不閒之身養閒情逸緻,養一份精緻的情懷,養一縷清貴之氣”。呵呵,遠方兄言過了,不過那確是我的嚮往。
半山翠景半山翠景
“書法講法在於器,書法無法貴於道”。我的理解,書法作品首重氣息格調,切忌雕飾造作。如同一個人由內而外透出的精神氣質,作品氣息自然要追求雅逸清正、味厚神藏,格調既要高古又要體現時代氣息,要經得起品讀,要有餘韻,要力求體現書家的性情品位。尤要摒棄創作中為形式而形式的裝扮成份,挖空心思的經營布置、拼接修飾等書法本體以外的畫蛇添足式的手法,切忌“戴著假面具跳舞”;其次在審美取向上追求古逸清雄、拙樸厚重。審美取向是書家個性語言表達和作品風格形成的重要牽引,是藝術創作的靈魂。在審美追求中,既要多與古為徒,又要嘗試獨抒性靈。要堅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感受自然生靈和天地造化,脫去胸中塵濁,才能更加達觀通透。通過多讀書,多思考、多積累,多從生活中感悟人生,多用辯證的眼光看事物發展,始終用敬畏的心態對待中國傳統文化,不斷磨練、砥礪和提升自己的文化品格,努力讓自己的心態沉潛、安靜下來,筆墨中流淌的心性、靈氣才會愈加古逸、清純、渾厚;再次要注重作品規模氣象,追求文心內涵。要有貫通意識,追求作品金石氣和書卷氣的融合,儘可能包含多的中國文化內涵信息,魏晉氣度、漢唐精神、宋元寫意等等,取其一點而融通貫之。
總之,在創作中要有講究,有取捨,有情性。“思慮通審,志氣平和,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當然,這一切是建立在紮實的筆墨技法錘鍊基礎和一定的人文藝術修養素質積累之上的。

  
藝術品格的彰顯與塑造
文/劉從明
創作近影創作近影
中國當代書法在新時期三十年的發展中,尤其是最 近十年的發展中,在推動民眾書法普及及繁榮藝術創作方面成效顯著,但受展廳文化和評審機制及社會文化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影響與制約,展覽呈現的弊端也日趨明顯。毋庸置疑,當前已進入書法“展覽時代”。中國書協每年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全國性書法大展,令人目不暇接,眾多書法人展覽情結嚴重,大多投稿參展人就像趕廟會、大集一樣,樂此不疲、趨之若鶩。林林總總的書法大展大多偏重作品形式製造追求,展覽出現的拼貼做舊、模仿抄襲、工藝製作、代筆造假、重複製造等等現象,使當前書法創作呈現製作化、庸俗化、低端化,走入展廳千人一面、千展一面,毫無新意,乏善可陳。究其原因,不外乎是由於大多書法人的獨立藝術品格、時代精品意識淡化及書法學養修為不夠造成的。儼然,書法展覽已成名利場,展覽背後的操守缺失、功利思想、浮躁心態等等問題,值得書法界反思、深思。
那么,書法“展覽時代”的發展趨勢會怎么樣?最 近中國書協推出的2013首屆全國“三名工程”五十家書法大展,應該視為書法“展覽時代”的一個拐點。中國書協歷時三年,由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全資支持,以歷史經典文學名篇為創作素材,提名評審確定當代書法代表名家,打造時代書法名作為目的,這樣的“三名工程”一經推出,便受到全國矚目,從展出實際收效看,備受好評。這樣的展覽,無疑會促進時代經典與代表作的出現,是對書家主體精神品格的凸顯與塑造,是當下書法發展多元化生動景象的錘鍊與提升,一般意義上的全國評審評獎書法展無可比擬。但此種展覽屬國家級高端展覽,畢竟參展書家少之又少,於全國書壇眾多名手、高手來說,也只能望洋興嘆。
劉從明臨古日課劉從明臨古日課
鑒於此,書壇主流高端展覽、全國性評審展覽之外,尋求一種新的展覽模式便應時而生。當下,由圈內人提名邀請、自發組合的展覽模式方式悄然興起,大有燎原之勢。如“行草十家展”、“上巳雅集“、“蘭亭七子”、“70後代表書家展”、“莫名雅集”展等,其中採取由地方藝術機構或專家提名邀請、聯姻文化擔當企業給予保障,提供經典文學名篇創作素材,讓書法人不受展覽體制的牽絆與干擾,回到書法本體自由創作,“散諸懷抱”、“一寓於書”,充分享受自然揮灑的意趣和心路歷程。可以說,這樣的展覽操作方式為書家們帶來久違的創作體驗,尤其體現了對書家創作審美追求和獨立藝術品格的充分尊重和關懷,一經推出,便受到書家的普遍歡迎,參與者眾、且積極性大增,這種展覽模式一定程度上有助於緩和書家創作心態,有利於促進優秀作品產生,有益於書法生態環境改觀,契合書法藝術時代發展脈搏,符合書法發展歷史規律,值得倡導和大力推廣。
“二安詩詞”——當代書法名家濟南邀請展,就是源於這種展覽思路、理念驅使下,由十藝節濟南籌委會、濟南市委宣傳部、濟南高新區委宣傳部、濟南大陸機電有限公司等單位精心策劃組織實施的一次嘗試和實踐活動。豪放派詞人辛棄疾、“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均是濟南歷史文化名人,也是我國南北宋時期豪放詞派和婉約詞派代表人物,其一號幼安居士、一號易安居士,文學史上稱“濟南二安”。可以說,“濟南二安”是中國文化歷史星空的兩顆璀璨明珠,詩人的家國情懷、民族大義、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精神品格的生動顯現,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在當下日益駁雜的社會文化生態環境下,尤值得大力弘揚和傳承。
此次展覽藉助於第十屆中國藝術節在濟南舉辦的良好時機,邀請全國書法名家、精英,創作濟南“二安詩詞”名篇,薈萃書法經典名作,通過展覽活動充分挖掘和展示濟南的歷史文化資源,擴大提升天下泉城——濟南文化影響力、輻射力和塑造城市人文情懷,這和全國的“三名工程”書法大展有異曲同工之妙。
書學問道---李逸野老師書學問道---李逸野老師
展覽主辦方邀請的100餘位優秀書法家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60歲以上書家5人,50歲以上書家20人,40歲以上書家55人,30歲以上書家26人。年齡最大的77歲,最小的32歲,其中60後、70後書家占展覽作者比例的80%。可以說,囊括了當代書壇老中青三代書法人。特邀書家中既有早已功成名就的當代書壇名家如婁以忠、張坤山、苗培紅等;又有全國書法界實力派中堅人物如顧亞龍、燕守谷、謝少承、張維忠、龍開勝等;亦不乏70後代表書家如張東明、方建光、胡紫桂、周劍初、稽小軍等;以及時下少部分全國書法大展屢次摘金奪銀的80後書法新銳。應該說,50後、60後以上作者大多是在改革開放以後,伴隨中國書法復興的三十年成長起來的一批書家,作品以傳統經典為根基,繼承中有所揮發。70後作者正值盛年,書法創作觀念清晰,技法能力突出,大都有專業院校培訓的經歷,具備了相當紮實的創作實力水平,基本保證了作品的精度和厚度。80後作者善於學習,精力旺盛,作品雖有缺憾,但才情突出、潛力十足,值得期待。
可以說,書法是書寫漢字的藝術,是中國文化傳承發展的最好載體,全世界任何國家的文字都無法比擬。詩詞應該是中國文學精神的靈魂,是中國文化精神的核心,故有“書道千秋”、“文以載道”之說。此次展覽力主倡導書法創作和詩詞文化相融合,凸顯時代精品意識和地域文化品位特色。展出的105件“二安詩詞”書法作品,主題鮮明、筆墨精良,可謂詩書合璧、相互生髮、相得益彰,基本做到了詩詞內容和書法形式的融合統一。展覽選取部分“二安詩詞”名篇,如“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等等,這些千古名句或豪放清雄、或婉約典雅,雖風格迥異,皆為千古絕唱。
看望李逸野老師看望李逸野老師
此次展覽邀請書家在創作中大多受詩詞魅力的影響,在創作這些詩詞時激情被激發,精神為之一振,自然會產生“下筆當有千古之幽思”的時空暢想,把個人對詩詞意境、氣魄的理解感受轉化於腕下筆墨,豪情一揮、一氣呵成。作品沒有裝飾製作、拼接貼上等流行形式,而是在追尋、回歸傳統的自然書寫中傳遞出了人文情懷和時代審美意趣。展覽作品以行草書為主,集結全國各地書家好手,作品面貌或清新雅致、古意盎然,或開張清雄、瀟灑出塵,或凝練厚重、古樸稚拙,皆風格獨立、異彩紛呈,大有滿目琳琅、氣象萬千之狀,令人賞心悅目。
“二安詩詞”——當代書法名家邀請展,在濟南尚屬首次,展覽凸顯了地域文化自信、時代審美格調及獨立藝術品格,隨著時間的推移,展覽的價值意義必將愈加顯現而垂之久遠。

作品賞評及介紹

古逸清雄,文章之氣
——劉從明書法藝術淺析
呂文明
黃庭堅有云:“士大夫處世可以百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醫也。”從明兄身上最大的特點就是不俗,其為人處事如此,寫字讀書作文亦是如此。他不奉承人,不亂誇人,做事向來是直來直去,所以,他與人交流極少談現實中的是是非非,他喜歡就書法而談論書法,一說起書法的問題他眼裡就立即開始閃光。從明讀書極精,他喜歡有思想有深度的書,所讀之書往往需要細讀數遍方能有收穫,然而他的這種讀法卻是讀一部頂十部,讀到的知識很快便引發了他思維的運動,思想深處的靈感便快速發散出來,所以,從明說自己讀書不多,但我感受到的劉從明卻是充滿了智慧和靈氣的文化青年。從明兄的書法不像是個年輕人寫的,用筆的老辣、厚重讓人不敢置信,而同時因為受到劉墉和何紹基的影響,他的書作又帶有強烈的靈動氣息,他的行筆過程小動作極多,但又幾乎看不出來,行筆的痕跡都被他打磨掉,只有用心去體味才能感覺到他行筆時的靈巧。從明兄的學書觀念亦很新穎,有人說他不好好學二王而去學明清,意境不夠,從明兄哈哈大笑:但凡能學到精髓,明清就足矣,何需二王?可謂一語驚人,讓人不禁為之擊節。他主張學書法不要僅僅描摹字形,他說那是技的層面,太膚淺了,還是要學古人的書法精神,把作者身處的時代背景了解詳細,了解作者的生平,回歸到那個歷史現場,讓自己變成劉墉,變成何紹基,只有如此,我們才敢談作品有古人的氣息。從明兄的這一觀點對當代書壇應該是很有啟發的,我曾在《王羲之書法的符號性意義與當代書法的“偽二王”問題研究》中提到過類似的問題,這應該是引起當代書壇重視的重大問題,從明兄於此可謂是先知先覺。
劉從明
張旭曾雲,“唯言倍加工學臨寫,書法當自悟。”從明兄學書的歷程讓我們情不自禁地說出“不容易”三個字。其少年學書,青年從軍,十幾年的軍旅生涯讓他不能像其他學書者一樣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書法,更何況身為軍人為紀律所囿,身不由己,然而,從明一直在堅持著,利用各種機會為自己創造學習的條件,他把幾乎全部的業餘時間都搭到了書法創作上,而這一過程又主要靠他個人的領悟。這樣的過程是漫長而痛苦的,然而每一次進步又都是刻骨銘心的,在他的心底激發出更大的藝術潛質,所以,在他邁出了書法創作質變的第一步的時候,他便如一匹脫韁的野馬,整個藝術的思緒都飛動起來,他迅速地衝到了中國書壇最高獎的領獎台前——八屆國展提名獎,那一年,這個平頭小伙剛滿27歲。從明進步的速度是驚人的,然而其背後的辛酸只有他自己知道,而他又是個不甘於停滯不前墨守成規的人,所以,他不斷對自己提出新的要求,他說自己現 在正朝著古逸清雄的風格特徵做努力,希望自己能在不惑之年達到理想的藝術目標,辦一次總結性的展覽,給自己鼓鼓勁。而他在這樣的追求中又越來越安靜,他開始注重內功的修煉,更加用心讀書,讀書法史論和書法美學方面的書,他說要通過這樣的內功修煉讓自己的創作慢下來,把巧勁和靈動包孕在字勢的古逸清雄中。這真是一個有思想的青年,他知道書外功能讓他成名,但書內功才是使書法本身成功的關鍵。
書友雅集書友雅集
從明好寫文章,尤其是隨筆性的文字,能隨心所欲地表情達性,可謂是獨抒性靈,獨出機杼,而他在這些文章中又把自己對於書法和文化的深刻理解化在其中,再加上他對於歷史的獨到鐘情,使得他的文章充滿了他書法藝術所追求的古逸清雄之氣,而這樣的文章又反過來影響著他的書法,“予謂東坡書,學問文章之氣,鬱郁芊芊,發於筆墨之間,此所以他人終莫能及耳。”(黃庭堅《跋東坡書遠景樓賦後》)讀書和作文使得從明的書法帶上了厚重的書卷氣,其書法藝術風格特徵明顯,表現出不落俗套巋然獨立的精神面貌。
黃山谷雲,學書要胸中有道義,又廣以聖哲之學,書乃可貴。從明一直在踐行著這樣的古訓,他的書法藝術風格正在其書法思想的指引下,再加上他對於古人和古帖的深刻理解,而逐漸完成書風的嬗變,向著其所渴望的充滿學問文章氣的古逸清雄和靈動巧勁的方向一路追尋。從明是我所理解的書法思想者和追夢人。
(作者系山東師範大學講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劉從明書法選

請欣賞:
劉從明
劉從明
劉從明
劉從明
劉從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