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守玟

劉守玟

劉守玟(1920—1938),女,1920年出生於湖南漢壽縣新興鄉,軍劉村人,抗日女英雄。1938年5月於台兒莊戰役中,因搶救傷員而犧牲,時年18歲。

劉守玟1935年考取長沙周南女中,1937年參加隨譚道源22軍丁玲所帶領的女學生衛生隊赴上海淞滬戰役。因傷亡慘重,所部回湖南整編到50師衛生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守玟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湖南漢壽縣新興鄉劉村
  • 出生日期1920年
  • 逝世日期:1938年
  • 職業:抗日女英雄
  • 畢業院校:長沙女中,今稻田中學
人物經歷,尋女英雄,臨終托書,書損遺恨,英雄2人,不言放棄,劉氏迎靈,告別儀式,

人物經歷

1938年春天,中日雙方激戰於山東南部台兒莊地區。當時,譚道源率部參加魯南兵團孫連仲部,歸湯恩伯指揮,到前線後加入禹王山、下邳之線。5月10日進入陣地後,即發生激烈戰鬥,譚部裝備屬低劣的輕武器,而日軍倚仗武器好,火力強,並有空軍配合,發動一次又一次的進攻。雙方反覆拼殺,直殺得屍橫遍野。譚自進入陣地後,五天五夜沒合過眼。這一場阻擊戰,阻延日軍磯谷師團南下合圍,掩護其主力得以跳出包圍圈。
劉守玟所在連隊在台兒莊東18里處邳縣禹王山附近遭遇日軍襲擊,戰鬥激烈,連長倒在血泊中。還沒來的及搶救,連長被衝上來的一個日本軍官揮刀砍死。劉守玟抓起地上的一塊石頭砸向日軍軍官,日軍軍官當場倒地身亡,腦漿滿地。劉守玟還沒站穩,一顆子彈從背後擊中,當場昏迷,被民工救走,送到陳塘村傷兵所,甦醒後劉守玟吃力地從兜里掏出一封信、兩塊大洋和一張照片,請求陳開靈的祖母幫她轉寄回家。由於失血過多,搶救無效,當晚劉守玟犧牲了,時年18歲。後安放在陳塘村東的亂葬崗。1967年4月,紅衛兵將陳塘村東的亂葬崗填平,陳開靈在祖母的帶領下偷偷地築起一座小墳,並在旁邊插了一根柳條。2004年清明,陳開靈通過徐州《都市晨報》尋找到劉守玟的湖南親人。同年7月,劉守玟的遺骸從江蘇移送回鄉,安放在湖南革命陵園藝術墓園。

尋女英雄

(女兵生向中國軍人敬禮:紀念70年前一位湖南女兵前留下的唯一照片)
劉守玟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位值得所有中國人肅然起敬的美麗抗日女兵
70年前,一位18歲湖南女兵犧牲在抗日戰場上
70年後,那位18歲湖南女兵的臨終願望還是沒能實現
一位值得所有中國人肅然起敬的美麗抗日女兵
1938年,一位18歲湖南女兵在抗日戰鬥中,為搶救戰友,在江蘇省徐州市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臨終前,女英雄托當地一位老奶奶捎一封信回故鄉。66年後,為完成英雄遺願——找到這位無名女兵的家人,徐州市銅山縣柳新鎮口上中學50多歲的陳開靈老師向媒體求助,尋找英雄故鄉的親人。

臨終托書

陳開靈老師說,1967年4月,他剛14歲。一天,紅衛兵將陳塘村亂墳崗都給填平了。那天中午散工後,奶奶見人們都走光了,偷偷地在平過墳的地方又築起一座小墳,並悄悄向他敘述了一件往事。
奶奶說,1938年,徐州淪陷前不久,保長突然通知她家,把東屋收拾出來接傷兵。第二天中午她家就住進了五六名傷兵,其中有一名模樣清秀的年輕女兵。
抬擔架的民夫告訴奶奶,頭天晚上,日本鬼子和中國軍隊在台東18里路的地方遭遇,這名女兵是戰地救護員,她見連長倒在血泊中,便前去搶救。這時,突然衝上來一個日本軍官,揮舞軍刀將連長砍死了。女兵憤怒地舉起一塊石頭把鬼子軍官當場砸倒,最後連砸數下,把鬼子的腦漿都砸了出來,不料她剛站起來,一顆子彈就擊中了她。
民工走後,這名女兵微微睜開眼睛,她攢了好一會兒勁,才吃力地從兜里掏出了一封信、兩塊大洋和一張她在學校時的照片,示意奶奶幫她寄回家。奶奶接過東西後不禁號啕大哭。
當晚,這名女兵就犧牲了,兩個民夫用擔架將她送到村東的亂葬崗,奶奶也跟著擔架來到墓地,親眼看著將女兵下葬。

書損遺恨

後來,奶奶通過打聽,知道這個女兵只有18歲,是當時的湖南長沙女中一名中學生,為抗日救亡,她千里迢迢來到徐州戰場。
奶奶說,信還沒來得及寄,她逃難去了,把信藏在箱子底下,等逃難回來時發現信皮、信紙因受潮全漚爛了,字跡已無法看清,只有那張照片和兩塊大洋還在。因為曾經看過信,奶奶記得信的大致意思:“女兒離家參軍沒有告訴父母,現在有可能身死他鄉,望父母不要悲傷。現將身邊的兩塊銀元和在校時的一張照片寄回,留作紀念。”由於想不起詳細地址,奶奶一直未能完成女兵的遺願。
聽了奶奶的敘述後,當天下午陳開靈偷偷跑到奶奶築好的小墳前,插了一根柳條,然後又深深地鞠了三個躬。
陳開靈老師說,從1967年到1983年,在這16年的歲月里,他和奶奶每年都要偷偷到女兵的墳上燒把紙。後來,他插的柳條已長成參天大樹,奶奶也走不動了,她便叮囑孫子去上墳。1995年,85歲的奶奶去世,她去世前還反覆囑咐孫子,千萬不要忘了去上墳。
2012年5月初,為完成奶奶的遺願,陳開靈老師來到徐州的都市晨報社,要求報社幫忙尋找無名女兵的家人。5月24日,《都市晨報》報導了這一感人故事,部分網站轉載了這一報導。
看完這一報導,許多人的心靈感受到了一種震撼,有的讀者哽咽不能語,有的讀者在網上留言,稱“看了這個故事,男兒有淚不輕彈的我怎么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眼淚刷刷地不斷涌了出來…”更多的網友則希望有熱心人能伸出援手,幫這位無名抗日巾幗的英魂早歸故里。
沒有女英雄的名字,沒有女英雄生前就讀學校的確切名稱,僅憑几條簡單的線索,記者昨日幾經尋訪後得知:1938年犧牲在徐州的湖南無名女英雄,很可能出自當時的湖南私立周南女子中學,也就是現在的長沙周南中學。
周南中學位於長沙市通泰街附近,校門口旁邊是一棟建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初的青磚老樓。據了解,革命教育家朱劍凡於1905年創辦了這所學校,當時命名為“湖南私立周南女子中學”,這也是湖南省最早的一所女子中學,向警予、楊開慧、蔡暢、丁玲等著名革命志士都曾在這裡求過學。
負責校友會工作的周南中學退休教師韓文斌和周南中學校慶辦公室符笑汀老師看過本報報導後表示,這位無名女英雄很可能出自周南中學。據兩位老師介紹,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有共產黨地下工作者在這裡開展工作,當時學生從事革命活動也是最活躍的。上世紀三十年代,很多學生在老師的鼓勵下,悄悄離開學校,奔赴陝北革命根據地,投身革命事業。這位無名英雄可能正是這批學生中間的一位,從陝北到徐州戰場參加救護工作。由於被日軍轟炸,學校在1938年搬遷到湘潭,很多當時的記錄遺失了,學校難以查找到當年學生的去向。
“你找一下李士璜女士吧,她從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到1944都在這個學校。”符笑汀老師說。隨後,記者找到了家住省婦幼保健院宿舍的李女士。
李女士回憶說,1937年抗戰開始不久,學校就派出4名女學生參加戰地救護團。“當時我還在念初一,那4名女生都是初三的!這4名女生先是去了上海,接著又奔赴徐州的戰場。”
這4名女生與無名女英雄的經歷有很多吻合的地方,記者心中不禁一喜。“我知道有一個女生叫肖喜英,不過已經過世了!”李女士當即撥通1937年在該校念高中的王靜宜女士的電話,但王女士對其他三名女生沒有印象。通過校友錄,記者查到1937年確實有一個“喜英”的初三女生,不過叫張喜英。
記者從周南中學退休教師蔣鏡榕那裡了解到,1937年她在周南中學讀初二,認識張喜英。但她認為無名英雄可能並不是張喜英的同學,當時17歲的女學生應該已經上了高中。
李士璜說,在那個戰火連綿的年代,校園裡愛國熱情高漲,很多熱血青年都是瞞著家裡人奔赴戰場。查找工作又一次陷入困境。
記者將調查的範圍擴大,請韓文斌老師調出1937年在校學生的資料,一一翻查,試著找出健在學生的聯繫方式,並且把當年老照片也找了出來,攤在桌上,和無名英雄照片對比。黑白照片上,多數女生都留著與無名女英雄一樣的髮型,穿著一樣的服裝,臉龐年輕而秀氣。
據了解,長沙有6所女子中學成立於上世紀三十年代以前,記者將繼續查找無名英雄的家人,幫英雄魂早歸故里。
昨日,記者一面繼續通過周南中學的老校友打聽當年參加抗戰救護隊的女學生的情況,一面從當時參戰的湖南軍隊入手查找隨軍衛生隊的情況。據了解,當時湖南的女學生積極投身抗戰,紛紛報名參加隨軍衛生隊。1938年參加徐州會戰的湖南部隊是當時國民黨第22軍軍部以及22軍50師,湖南部隊參戰的戰場離女英雄犧牲的地點徐州市銅山縣非常近。
通過多方聯繫,記者找到了1937年在周南中學讀初三的劉湘宜女士。67年前,她曾在長沙火車站歡送奔赴戰場的校友。1937年左右,丁玲帶領一批女學生組成戰地救護隊,從長沙火車站出發奔赴前線。“大約有二三十人,載歌載舞地登上了火車。”當時才15歲的劉湘宜,手裡舉著三角形的小旗子夾雜在送別的人群中,看著比她大不了幾歲的女孩子們,在熱烈的氣氛中離開長沙。劉湘宜沒能想起當時參加戰地救護隊的女學生的名字。
據史料記載,唯一參加徐州會戰的湘軍是當時的國民黨第22軍軍部和第22軍50師,軍長是譚道源,隨軍衛生隊隊員大部分由在校女中學生組成。
據譚道源的孫子譚正介紹,1937年抗戰開始以後,22軍18師和46師率先開赴上海參加淞滬戰役,由女學生組成的衛生隊隨軍到了上海。在淞滬戰役中,18師和46師損失慘重,回到湖南後,部分軍人被整編到50師,部分衛生隊員也轉到了50師。1938年5月,譚道源親率22軍軍部和50師抵達魯南前線,加入下邳禹王山至台兒莊防線,其活動範圍與徐州銅山縣非常接近。在徐州淪陷前不久,22軍主要負責掩護大部隊突圍。
1937年7月,抗戰全面爆發,淞滬戰場吃緊,蔣任命譚道源為第10軍團軍團長,令其速率第18師、第45師,抽調老兵三千餘人馳赴上海參戰。這次戰役,45師不少官兵為國捐軀。
“那次戰鬥打得非常慘烈!”譚正在回憶當時他奶奶敘述時說,整個22軍軍部六七十名高級軍官以及衛生隊隊員,只有軍長譚道源和參謀長李家白倖存,其他人全部犧牲在抗日戰場上。
譚正描述的時間和經過與李士璜女士的記憶大致相同,無名女英雄犧牲的時間和地點也與22軍戰鬥的時間、地點大致相同。據譚正敘述,22軍軍部衛生隊隊員在徐州會戰中全部壯烈犧牲,無名女英雄也許就是其中的一位。
同時,譚正也提到了22軍和周南中學的淵源。抗戰開始後,周南女中很可能派出了一些女學生隨46師參加了淞滬戰役,此後又隨22軍參加了徐州會戰。
當時的22軍軍人或戰死沙場,倖存者也早已分散各地,查找非常困難。是否還保留有當時22軍衛生隊的花名冊,這也是一個未知數。本報連續報導女英雄的事跡後,接到許多熱心市民提供的線索,記者將繼續為女英雄尋找故里。
“讓女英雄回家吧!”昨日,許多讀者致電本報熱線,希望能將遠在徐州荒墳中遙望故鄉66年的18歲湖南女兵的遺骨接回故鄉,讓女英雄在故鄉的懷抱里安息。
“我們也希望能讓女英雄回家鄉。”昨日,省民政廳優撫處副處長楊小軍看了本報報導後說,湖南能有這樣的女英雄是湖南人的驕傲,優撫處更加希望女英雄忠魂回歸故里。“要想讓女英雄魂歸故里,唯一的希望就是儘早找到無名女英雄的家人,核准事實後,將女英雄追為烈士。這樣,就可以將女英雄接回故鄉的烈士陵園安息了。”讓我們一起幫無名女英雄早日魂歸故里。
為了幫助您找到您的親人,完成您的遺願,本報記者昨日匆匆趕到了徐州,來到了您當年犧牲的徐州市柳新鎮陳塘村
66年了,您的音容笑貌還保留在徐州人民的心裡。儘管您的照片被歲月侵襲得皺皺巴巴,但您的笑容還那么燦爛。50歲的陳塘村村民王家金先生,特意翻拍了150張您的照片。他讓記者帶回家鄉,分發給那些能夠提供哪怕一丁點兒線索的老人。
“我從報紙上看到這張照片就哭了,我想像得出她當時吃力地從上衣口袋裡掏照片的樣子。”王家金先生指著您的照片說,“她身後有一棵柳樹,再後面是一堵圍牆,她躺下的位置是一塊草地。這張照片肯定是在學校拍的。”
站在您的墳前,這裡的鄉親都圍上來跟記者握手,都說:“這下好了,湖南女兵的家鄉人來了。”眼淚打濕了我的眼眶,您有您自己的名字,您為了保衛這塊土地離開了家鄉,我們連您的名字都不知道,這裡所有人都稱您是“湖南女兵”。幾天來,我和我的同事四處聯繫、查找,但沒有任何結果。您是在山東台兒莊戰場上負傷被戰友抬到徐州的,當年徐州屬山東管轄,江蘇方面沒有您的任何記錄。在徐州檔案局,我和我的同行只查到當年湘軍參戰的部隊番號,只知道22軍50師的弟兄們當年曾浴血奮戰在台兒莊戰役的戰場上。
徐州檔案局的工作人員還說,到台兒莊紀念館去吧,那裡或許能夠找到您的資料。當地人說,山東台兒莊距離徐州市銅山縣柳新鎮只有70公里左右。今天,記者將奔赴台兒莊紀念館,繼續查找您的相關資料。
李藩珍:生前所在部隊為50師296團2連,為該連下士士兵,祖籍湖南瀏陽,其父叫李燕湘,母親謝氏,有一個弟弟叫李藩初。
蔣芸:生前所在部隊為50師296團3連,為該連下士士兵,祖籍湖南祁陽,母親羅氏,有一個弟弟叫蔣梅生。
為求證李藩珍、蔣芸是否就是我們要找的湖南女兵之一,記者記下了陸軍22軍50師在1938年那次戰役中部分陣亡、負傷將士的名字,他們分別是:瀏陽籍陣亡的有李家保、吳聲慶、李日明、張安庭、蕭新楷、張惟貴等人;而祁陽籍只有蔣芸一人。不過,祖籍湘鄉的朱連成的親屬或許能提供進一步的情況,朱連成系2連中尉排長,他在此次戰役中負傷。

英雄2人

瀏陽籍的李藩珍、祁陽籍的蔣芸很可能就是我們要尋找的女兵之一,尋找湖南無名女兵一事有了轉機!
為完成湖南女兵遺願,連日來,本報特派記者輾轉山東台兒莊,江蘇徐州、南京等地,繼續追尋湖南女兵及其所在部隊當年血灑疆場的英雄足跡。
昨日上午,記者在位於南京市中山東路的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查閱厚厚一疊資料時,終於找到了第22軍50師當年參加徐州會戰時的具體戰鬥方位,兩名分別叫李藩珍(瀏陽籍)、蔣芸(祁陽籍)的陣亡士兵同時躍入了記者和檔案館工作人員的視線。檔案館工作人員分析,其中一位很可能就是本報要尋找的湖南女兵之一。
2012年6月8日上午,記者在徐州《都市晨報》、徐州電視台記者的陪同下,來到了坐落在山東省棗莊市古運河畔台兒莊區的台兒莊大戰紀念館。
該館館長林廣俠得知記者的來意後,馬上吩咐工作人員幫忙查找。工作人員隨後搬出一大疊厚厚的資料。 遺憾的是,該館沒有22軍50師的任何資料。
2012年6月9日,記者馬不停蹄趕到南京市,來到了位於該市中山東路的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該館一位姓蔣的工作人員在得知記者來意後,當即協助記者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開始查找。
在厚厚一疊《陸軍22軍50師官兵病故傷亡撫恤名單》的案卷中,記者終於找到了該師當年參加台兒莊大戰時的具體戰鬥方位,所有陣亡將士死亡地點都是在江蘇邳縣。這說明,當年這支部隊具體作戰方位在邳縣一帶。
邳縣現屬徐州管轄,靠近台兒莊及徐州銅山縣。檔案館工作人員根據其地理位置分析,這支部隊的受傷人員極有可能被送往銅山縣柳新鎮,因為柳新鎮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屬後方。
找到了50師的具體戰鬥方位後,尋找湖南女兵的範圍也就大大縮小。
翻閱史料,記者發現,這支部隊在1938年進行的那次戰役中,陣亡將士共有223人。在這些名單中,沒有出現本報9日報導的肖(蕭)喜英、楊亦男、傅淑雲、杜尚美等人的名字。
在以上223名陣亡將士中,有221人被註明系男性,其撫恤金由其妻領取。唯有“李藩珍”、“蔣芸”兩人未被註明性別,在其撫恤金由誰領取一欄內是一塊空白。史料記載,以上兩人於1938年在同一個戰場上陣亡。檔案館工作人員分析,從名字和撫恤金未領這兩點來看,她們應當為女性。所以,其中的一位很有可能就是我們要找的湖南女兵。
同時,全國數家媒體轉載、報導了女兵的故事。根據女兵臨終前留給徐州老鄉的話,她曾是長沙女中的一名學生,而稻田中學最早的名字就叫長沙女中。
2012年9月的一天,稻田中學校友會的譚映天收到了一個名為王杏華的老校友的來信。信中說,從報紙上看見女兵故事和女兵照片,使得老人想起了當時同班的一名叫劉守玟的同學。“我們普12班是1935年春招生進去的,同學的名字基本還記得,音容笑貌不模糊,女兵生前的照片從眼部至頭頂極像劉守玟……”

不言放棄

劉守玟為什麼要在盧溝橋事變後退學?同時,一位名叫黃蓴的老校友的子女也找到譚映天,稱自己母親看了報紙後,也認出她即為同學劉守玟。當天,譚映天找到了黃蓴,病榻上的黃蓴雖然不能開口說話,但她看著女兵照片,在紙上準確寫出了“劉守玟”三個字。“我問她,劉守玟是哪裡人,她寫了‘桃源縣’。而劉守玟當年的同窗好友王杏華說劉守玟是漢壽口音,兩地方挨得很近,應該就是那塊地方了。”譚映天說。
同時,王杏華還稱,她們進入高中第一學期就有“護士訓練課”,畢業那年(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班上有一些同學拿著家裡的一伙食費,在學校報到後,就遠赴前線了。難道女兵就是劉守玟?譚映天立即找來1935年至1937年關於學生情況登記冊。她驚喜地發現,在1935年、1936年的日誌里,普12班確實有一個名叫劉守玟的學生!但奇怪的是,到了1937年,花名冊里劉守玟的名字不見了。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為了找到謎底,譚映天來到湖南省檔案館查詢劉守玟的情況。經過多方查找,終於在成績冊里找到了“劉守玟”。“在1937年上學期的成績冊上,劉守玟的名字下方蓋著一個印,寫著‘退學’二字。”譚映天說。
譚映天當即決定到漢壽去尋找女兵家人。2012年10月20日左右,譚映天與中央電視台記者一起專程趕到漢壽縣。由於不能確定女兵家的具體位置,他們像大海撈針一般,在漢壽縣的各個村鎮裡來來回回,到處打聽女兵的身世和家庭。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漢壽縣新興鄉一個村子裡的農民告訴她:“這裡,曾有一個姓劉的大戶人家,其女兒於1935年前往長沙女中讀書……”就這樣,譚映天在這裡找到了女兵的家。

劉氏迎靈

在軍劉村劉氏族人的強烈要求下,湖南長沙革命烈士陵園終於同意將“女兵”遺骸移交故里。10月25日上午10時,劉氏家族在軍劉村舉行隆重的迎靈儀式,幾乎所有族人都來到現場。嗩吶奏響,鞭炮齊鳴,香燭點燃,焚燒紙錢,少先隊員舉手敬禮,全體族人磕頭跪拜,迎接抗日英雄的遺骸和遺像回到老家。
《半邊天》欄目組把從長沙帶回來的錄像資料,在劉守玟的犧牲地———銅山縣柳新鎮陳塘村現場播放。一直幫助“女兵”尋找家人的熱心讀者王家金先生、數十年如一日為“女兵”上墳燒紙的陳開靈先生觀看了錄像後,激動得熱淚盈眶。他們說:抗日英雄,你終於真正回家了!

告別儀式

10時10分,人群肅立,默哀。禮炮轟鳴,樂聲陣陣。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黃河大合唱》那雄渾激昂的樂聲,在靈堂里迴蕩,前來祭奠的人們,仿佛被拉到了66年前那個血肉橫飛的戰場——在那裡,清秀的無名女英雄為了對祖國的忠誠和故土的熱愛,永遠閉上了美麗的眼睛。
“嗚呼湘女,生而為英,死則實苦。當神州之多敵,遇日寇之狼虎,侵我半壁江山,殺我萬千男婦……及天下之魔鬼,實眾仇之倭虜……嗚呼湘女,魂兮歸來,英靈千古。”何光岳老人沉痛的音調,感染了在場所有的人。60多年前,他的爺爺慘死在日本侵略者的手中,戰火遠去,記憶猶新。何光岳先生清晨奮筆疾書,30分鐘寫就一篇《祭抗日英雄湘女文》。
隆國東飽含感情地說,“湖南女兵回來了,雖然經過多番努力,長達一個多月,也沒有找到她的親人。但是,我想我們在此的諸位都是她的親人。她的家在哪,我們不知道,但是我想,我們湖南就是她的家,我們長沙就是她的家,我們革命陵園就是她的家……”
10時40分,《送戰友》的樂曲在靈堂內奏響。
人們自動排起長隊,來到無名女英雄的遺像前鞠躬致敬,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累積多日的情緒在這一刻迸發,一位80歲的白髮老人再也忍不住放聲大哭起來,人群受到感染,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哭泣,感動無聲地流淌蔓延。
迎靈儀式和祭奠活動結束後,抗日女兵的遺骸被放進了革命陵園雄魂閣的長安苑內,她的遺像,被稻田中學的學生們捧在手中。“您雖然離開我們66年,但是您的英雄事跡深深地感動了我們,您的精神將永遠激勵我們。今天,我們代表長沙女中幾經易名而來的稻田中學2000餘名師生來看望您。雖經歷史滄桑,找不到您的親人,我們就是您的親人,我們將每年來看望您。”
我們奔跑在近兩千個日子裡,在事件真相之間,在事件和報社之間,在報社和我們讀者的眼睛之間,不停地奔跑,不停地記錄,不停地報導;我們逼近現場,記錄事實,揭示真相,傳播真知,幫助讀者和市民釐清認識,廓大視野。
穿越66年的漫漫時空,那是一位18歲少女的不朽青春。66年前,她離開家鄉,遠赴江蘇,投入了抗日的洪流,在一次與日寇的遭遇戰中不幸犧牲。66年後,往事被瀟湘晨報披露出來,牽動著萬千三湘父老的心。2004年6月4日,本報開始了長達3個月的連續報導。7月,湖南女兵的遺骸被安放至湖南革命陵園藝術墓園。
2004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73周年,湖南抗日女英雄魂歸故土。在立碑儀式上,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常務副總經理、瀟湘晨報社社長龔曙光充滿深情:“一張保存了66年的照片,我們已經無法送達,從徐州墳頭的年年柳色到長沙故土的戀戀不忘,我們只能把你送到我們的心間,我們只能用最廣闊的故鄉把你深情地安葬。”
2005年8月12日,《無名女兵魂歸故里》系列報導獲第十四屆湖南新聞獎一等獎。此事還被評為“2004年湖南十大公益事件”之一。
2004年6月4日,本報轉載了徐州《都市晨報》一篇名為《遙望故鄉66年》的文章。一位18歲的湖南女兵犧牲在台兒莊戰場,她的遺願就是回到家鄉。從此,2004年的6月變得不再尋常。徐州震撼了,湖南沸騰了。本報立即派出兩名記者奔赴徐州採訪。從那一刻起,記者感受到了肩頭擔子的分量。
劉守玟
2012年6月7日,徐州市柳新鎮陳塘村。田野空曠,一座墳靜臥在田埂上,墓旁的柳樹已經枯死。女兵被埋葬在陳塘村一名叫陳開靈的村民家的地里。當年,女兵就是托他奶奶向家鄉托信的。“這下好了,湖南女兵的家鄉人來了。”老鄉們激動地握住記者的手,因為都不知道她的名字,大夥都稱她“湖南女兵”。而這位18歲的湖南女兵已經長眠在此遙望故鄉66年了。望著這個小小的墳塋,記者的眼睛模糊了,心中默默念道,一定要讓她回家,一定為她找到家人。
記者接女兵回家
連續幾天的報導,無名女兵的故事已經在湖湘大地傳播開來。每天上百讀者致電本報詢問女兵情況。網友也在網上轉載本報報導,尋求網友的幫助。同時,讀者接女兵回家的呼聲越發強烈。
2012年7月4日,本報記者和兩名熱心讀者一道,再次奔赴徐州,接女兵回家。徐州人民為難了,66年了,他們早已經把女兵當成了親人!但為了成全女兵遺願,陳開靈只好忍痛從他家地里取出女兵骨骸,裝進罐子,用紅布蓋好,交給記者。
2012年7月7日,女英雄遺骸啟運回故鄉。後被安置在湖南革命陵園藝術墓園。告別儀式進行了一個多小時
七律 悼湘女劉守玟
日寇屠掠逞凶狂,守玟投筆上戰場。
弱身壯死葬齊魯,少女英名映穹蒼。
烈士照片顯朦朧,英雄形象爍光芒。
緬懷鬥士祭忠魂,慰藉先烈訴衷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