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均(愛國民族工商業者)

劉國均(愛國民族工商業者)

劉國鈞 (1887-1978),名金生,字國鈞,號麗川,江蘇省靖江市生祠鎮。是我國現代傑出的實業家、著名的愛國民族工商業者。劉國鈞幼年因家境貧寒,11歲進私塾,讀書半年被迫輟學,13歲到槽坊做苦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國均
  • 別名:名金生,字國鈞,號麗川
  • 出生日期:1887年
  • 逝世日期:1978年
  • 職業:實業家
  • 主要成就:我國現代傑出的實業家、著名的愛國民族工商業者
劉國均簡歷,創業之初,紡織巨子,經營理念,致富思源,劉國均故居,劉國均之女,劉國鈞中學,

劉國均簡歷

1901年,15歲隨同鄰居到常州西門外奔牛鎮劉吉升京貨店學徒。
1908年,劉國鈞與17歲的同鄉鞠秀女士結婚。
1909年,劉國鈞在奔牛鎮與人合開和豐京貨店。
1915年,劉國鈞抓住機會,投資一萬元與蔣盤發、劉寶森等人合資,在常州建立一百台木機的大輪機器織布廠。
1918年春,劉國鈞收回大綸投資,獨資創辦了廣益布廠,開工不到一年就盈利三千餘元,此後也年年獲利。1922年,又建了廣益二廠,成為當時常州最大的布廠。
1927到1930年間,為適應市場需要,劉國鈞將廣益廠、廣益二廠合併,又與滬、常友人集股,接盤大綸久記紡織廠,改名大成紡織印染股份有限公司。
1933年春,劉國鈞將獨資經辦的廣益布廠併入大成紡織印染股份有限公司,定名為大成二廠。
1934年春,劉國鈞重金聘請日本割絨工人來華傳授割絨和磨刀技術。兩三年間,開創了我國民族紡織工業中最早生產絲絨、燈心絨成功的先例。
1937年9月,大成二廠毀於日機轟炸,他為半生心血橫遭戰禍而潸然淚下。大成公司員工分散在漢口、上海、常州三處慘澹經營。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的訊息傳來,他欣喜若狂,並隨即趕回上海,迅速籌集大成復廠需要的物資,使常州三個廠在短期內恢復了生產。經過兩年的努力,庫存原棉、機物料、成品、流動資金均超過戰前水平。
1948年,在這中華民族處於偉大變革的時代,劉國鈞徬徨苦甚,憂心如焚,愴然赴港。
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勝利渡江,南京、常州等地相繼解放。1950年春,劉國鈞毅然將香港東南紡織有限公司交給漢堃、漢棟,偕夫人回到內地,隨即去北京會晤黃炎培,受到中央領導同志的親切接見。
1951年,中國民主建國會在蘇南地區籌建地方組織,劉國鈞負責常州市的籌備工作。六月,民建常州市委會成立。同年他建議創辦常州紡織工業學院,培養人才。在如火如荼的抗美援朝運動中,大成共捐獻五十億元,劉國鈞個人捐獻二億六千五百萬元,並主動將留存於上海、香港的毛紡工業獻給國家。
1954年4月,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大成紡織印染公司公私合營,成為江蘇地區第一批實行公私合營的企業。劉國鈞任副董事長兼總經理。大成公私合營之後,劉國鈞有較多的機會參與社會活動,他對共產黨和黨的政策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1953年第一屆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當選為省人民代表。1954年4月,當選為江蘇省工商業聯合會副主任委員。
1954年9月起,劉國鈞先後被選為全國人大一至五屆人民代表;全國政協五屆委員;江蘇省人大一至五屆人民代表;江蘇省政協一、二、三屆常務委員和四屆副主席。
1956年,江蘇省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劉國鈞當選為江蘇省副省長,遂由常州遷居南京。為了關心家鄉工業的發展,仍然往返於寧、常之間。
1959年6月,在江蘇省工商聯合會第二次代表大會上,劉國鈞當選為江蘇省工商業聯合會主任委員,並任中國民主建國會江蘇省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
1960年2月,在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第三屆代表大會上,劉國鈞當選為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副主任委員。
同年,他出資購回一百二十萬港幣的肥料和十台東風牌手扶拖拉機支援家鄉農業生產,動員子女調進外匯三十五萬元參加華僑投資公司支援國家建設,並多次向江蘇省和常州市建議創辦無梭紡織布廠和其他新興項目。
1969年底,劉國鈞當選為全國第四屆人民代表,1973年,領導為他安排了梅園新村新居,並請他參與社會活動。
當時,已屆九旬高齡的劉國鈞雖身體漸呈衰弱,但由於熱心家鄉建設,仍經常來往於寧、常之間,並出資贊助常州、靖江等地公益事業,並將收藏在南京、常州的部分字畫分贈南京市博物館和常州博物館。
1977年12月,劉國鈞當選為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和江蘇省政協副主席。
1978年1月29日晨,劉國鈞因坐椅脫空,股脛骨折斷,送南京工人醫院治療。終因並發肺炎搶救無效,於3月8日晨6時逝世,享年91歲。
住院期間,他仍時時不忘祖國的四化建設,對前來探望的省委、省政府領導和同志們說:"現在是我們為國家出力的最好時機。"並對親人再三囑咐:"你們要為祖國四化多作貢獻!"

創業之初

1887年春天,劉國鈞出生在江蘇靖江縣祠堂鎮的一個讀書人家。他的父親是一個窮秀才,一直考不上舉人,只好在家鄉當私塾先生,教書餬口,家中經常是顧得上吃顧不上穿。劉國鈞7歲那年,正當青黃不接的春天,家中又揭不開鍋了。父親再也承受不住貧困的沉重壓力,精神崩潰,成了瘋子,連書也教不成了。養家餬口的重擔落到了母親肩上。母親是個好強的女人,她要小國鈞照顧好父親,就到外面給人家當傭人去了。
父親的精神病時好時壞,清醒的時候也知道煮點東西吃。一旦發作起來,小國鈞便嚇得只好逃到街上去。7歲的小國鈞已經懂得了生活的艱辛,他也學著鄰居的樣子,用一條白布帶扎在短褂上,販點水果、酒釀在街頭叫賣,掙一點錢幫助母親。母親不忍心讓這么小的孩子就背負起生活的重擔,在鄰居的資助下,把小國鈞送進了私塾。可是一年沒讀完,小國鈞就因為飢餓不得不丟開了書本。
1900年,14歲的小國鈞被送到縣城一家釀酒的糟坊去當學徒,他實在忍受不了那繁重的勞動和惡劣的環境,終於逃回家中。按照當時的規矩,學徒3年,是不允許半途中斷的。糟坊主人追到他家中要人,嚇得他躲在舅母家不敢出門。還是鄰居趙大叔同情他的處境,推薦他到常州奔牛鎮上的劉吉升京貨店當學徒,並且借10塊銀元給他做路費,劉國鈞才得以開始新的生活。
奔牛鎮地處滬寧鐵路線上,南臨太湖,北靠長江,中貫運河,交通便利,商業也就相當發達。劉國鈞一心想好好學習做生意的本領,將來能多掙點錢養活父母,可是這家京貨店因為經營不善,第二年就倒閉了。幸虧老闆沒有忘記勤勞能幹的劉國鈞,特意將他介紹到元泰京貨店去當學徒。劉國鈞起早貪黑地為老闆幹活,也學到了不少做生意的經驗。轉眼間3年過去了,劉國鈞學徒滿師,老闆正式錄用他做店員。劉國鈞能憑自己的雙手掙錢了!他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積攢起10塊銀元,買了一份禮物,回到家鄉去感謝趙大叔的恩情。然後,他便將在外鄉做傭人的母親接回家,對父親說:“現在我能夠掙錢養家了。”鄰居們都羨慕地誇獎他:“國鈞真是個孝子啊!”
劉國鈞20歲那年,和同鄉鞠秀成了親。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劉國鈞的志氣也更大了,他決心自己開一家京貨店。經過這幾年的磨鍊,他已經逐漸掌握了京貨店的經營訣竅,與常州等地的批發商也有了較深的交往;他善於觀察和揣摩顧客的心理,進的貨總能很快銷出去……這都證明他完全有獨立開店的能力。但是,開店得有一大筆本錢才行,從哪裡去找這樣一大筆錢呢?
他決心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攢這筆錢。
當時還是清朝,男人也流著一根長辮子。劉國鈞注意到,江南人總喜歡用五彩的辯須扎辮子,他靈機一動,便買了絲線回家,讓母親和妻子編織成扎辮子的須帶,由他帶到奔牛鎮去賣。這項生意本小利大,一年下來,劉國鈞淨賺200銀元。與此同時,他替元泰京貨店到常州等地進貨,批發商們為了拉生意,私下答應按進貨金額付給劉國鈞一定比例的回扣,一年下來也有200銀元。他與朋友們在一起搭了個銀會,他中獎又得了200銀元。劉國鈞就像母雞孵小雞一樣,硬是一點一滴地積攢起了600銀元。
1909年,雄心勃勃的劉國鈞與一姓華的同鄉合夥開了一家和豐京貨店。他看準了當時染色布的利潤大,就設了一個土染坊,從外地買進白坯布,自己加工染成青布和黑布出售。由於品種多、花色全,生意越做越大。在全鎮7家京貨店中,和豐京貨店後來居上,成了最大的一家。可是那個華老闆,卻迷上了鴉片和賭博,為了還賭債,他硬要把自己那份股金讓給劉國鈞。這樣一來,兩個老闆成了一個老闆,生意做得更加順手。劉國鈞於脆把父母和妻子都接到奔牛鎮,生活上方便了,生意上也多了幫手。
轉眼到了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了。上海、南京一帶炮火連天,常州局勢也很不穩定。奔牛鎮上人心惶惶,許多店鋪關起門不敢再做生意。劉國鈞的父母也提心弔膽,問兒子要不要停業。劉國鈞仔細盤算著:幾年來好不容易掙起的這一點家業,萬一毀於炮火,當然很可惜;但眼前的情況,戰爭畢竟還沒有打到奔牛鎮,這時候誰敢冒風險,誰就可能賺大錢!
他決心冒一回險。他和家裡人將500塊銀元埋在地下作為後路,然後照常開店營業。一時間全鎮的生意,都集中到了“和豐”一家店裡。到了冬天,常州的批發商害怕戰亂,也將部分存貨暫存到劉國鈞的店裡。同樣因為怕打仗,不少農民紛紛把子女的婚嫁日期提前了,可是到處買不到做嫁妝的衣料,最後都找到劉國鈞的店裡來。“和豐”的布匹銷售一空,劉國鈞又去勸說常州的批發商,要他們將存貨折價賣給“和豐”。批發商要現錢,買布的農民只有稻子,劉國鈞只得以“和豐”店作抵押,先把貨弄到手,待賣掉稻子再還錢。當時秋收剛過,糧賤銀貴,一擔稻子只能賣到一兩半銀子;可到了第二年春天,糧價漲到每擔三兩銀子!劉國鈞順利地賣掉了稻子,還掉了貨款,還從中賺到了巨大的差價。到年底一算,“和豐”店的淨利高達5000銀元!劉國鈞又買下了一家倒閉的京貨店,改名為同李京貨店。到1914年,赤手空拳進奔牛鎮的劉國鈞,已經擁有兩家京貨店,成了一方聞名的富戶了。

紡織巨子

這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西方帝國主義顧不上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使中國的民族工業有了一個發展的機會。江浙一帶更是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中心。原本就從事布匹印染的劉國鈞,看準了這是個千載難逢的良機,毅然棄商從工,請結義兄弟蔣盤發邀集常州工商界人士,集資9萬銀元,組成大綸紡織公司,由蔣盤發擔任經理,劉國鈞任協理。辦事穩重的劉國鈞,雖然手中有資本3萬銀元,但只投資了1萬,留下了萬一失敗的退路。
1916年,大綸紡織廠開工投產了。新辦的工廠,技術力量薄弱,碰到難題就無法解決。劉國鈞決定親自到上海去,設法學習一些新技術回來。可是,上海的紡織廠雖多,卻都十分保守,根本不允許別人進廠學習。上下班的工人,都穿著廠里統一的“號衣”。劉國鈞急中生智,找到了英國商人開的怡和紗廠的一個工人,坦率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他,要借他的號衣用。那個工人同劉國鈞談得很投機,便答應下來。第二天,劉國鈞就穿上號衣,代替那個工人進廠上班。他一邊同別的工人一樣操作,一邊偷學技術,一雙眼睛一刻都沒有停過。沒過幾天,這個勤勞好學的工人就引起了英國職員的注意。兩個英國職員叫住劉國鈞,一查問,發現他不是本廠工人,便要把他抓走。幸虧周圍的中國工人幫忙,劉國鈞才能趁亂翻牆逃走。然而那個借號衣給劉國鈞的工人,卻被英國商人打得遍體鱗傷。劉國鈞知道後,立即為受傷的工人聯繫醫院,並承擔了全部醫藥費。這位工人傷好後,基於愛國熱情,就主動邀集另一位技術工人,利用星期天趕到常州,幫助大綸廠解決技術難題。
由於劉國鈞管理有方,大綸紡織廠投產當年就盈利,第二年盈利過萬,第三年的發展勢頭更好。可是常州一批股東,這時不但不感激劉國鈞這個有功之臣,反而想排擠掉他這個外鄉人。劉國鈞憤而辭職,收回自己的1萬元投資,只將盈利部分留在大綸廠作為股金。朋友們都為劉國鈞抱不平,劉國鈞卻說:“我在大綸廠學到了一套辦廠的本領,投資又如數收回,等於一文學費沒花,這是我平生最便宜的一筆交易。”
1918年,精明強於的劉國鈞決意獨資辦廠。他購買了80檯布機,自己任經理,讓母親管理搖紗,讓妻子管理布機兼燒飯,一家人齊上陣,辦起了“廣益布廠”。雖然設備落後,資本微薄,但他狠抓設備的保養和維修,努力提高工人的生產技術和產品質量,第一年就盈利3000銀元。到1923年,他憑廣益布廠積累的利潤,創辦了廣益二廠。它是當時常州最大的染織廠。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外國資本和商品大量湧入中國市場,使我國的民族工商業再次面臨嚴峻的局面。為了確保廣益廠的生存和發展,劉國鈞一面努力學習國內外同行的經驗,一面加強對國內外市場行情的了解,以決定工廠的經營方向。1924年,劉國鈞和友人一起,專程到日本考察,研究日本發展工商業的經驗。他發現,日本工廠的優勢在於成本低,而降低成本的關鍵在於科學管理和精簡工序。回國後,劉國鈞綜合分析了各方面的情況,果斷地決定改變“廣益”的生產方向,由原來生產斜紋布和白平布,改為生產藍布、絨布、貢呢、嗶嘰等色布,避開與其它廠的重複。與此同時,他又大力進行技術改造,淘汰舊設備,採用先進工藝,減少工序,降低成本,大大提高了利潤。“廣益”生產的各種布,在南京舉辦的中華國貨展覽會上一舉奪得優等獎,使一些資金雄厚的紡織廠也不得不佩服。劉國鈞所採用的產品商標也很有意思,一個叫“蝶球”,圖案是大小蝴蝶飛舞在地球之上,寓意是“無敵於天下”,因為上海話“蝴蝶”與“無敵”發音相近;另一個叫“征東”,圖案上薛仁貴橫刀立馬,寓意是“征服東洋貨”,顯示了劉國鈞要同洋貨一比高低的志向。這兩種商品的質量都很好,不僅在國內市場站住了腳,而且還銷往國外。
劉國鈞的廣益廠蒸蒸日上,趕走了劉國鈞的大綸廠卻江河日下,幾年來連續虧損。負責人喪失信心,不得不出賣產權。
劉國鈞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經過談判,大綸的出讓價商定為40萬銀元。當時大給的股東,都想早點擺脫這個倒霉的廠,見有人肯出錢接收,紛紛要把股本提走。可是劉國鈞一個人也拿不出這樣一筆巨款,他先在大綸的原股東中做工作,使一些賠了錢不甘心的股東,決心同劉國鈞一起再搏一搏,沒有退股;接著又招募到一批新股東。這樣他成功地接下了這個廠,改名為大成織染股份有限公司,劉國鈞自任經理。
可是這個半死不活的廠,資金缺乏,機器殘舊,一時難以投入生產。劉國鈞想,古人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把事情做好,沒有好的設備是不行的。所以他以工廠地皮作抵押,向上海銀行貸款40萬銀元,大刀闊斧地整修設備。該修的修,該換的換,該拆的拆,半年時間用去了20萬。股東們紛紛議論,認為開銷這樣大,將來收不回,豈不是大家又要賠錢?有的人就來對劉國鈞的辦廠方針進行干涉。劉國鈞信心十足地對股東們說:“諸位不必擔心,資金不夠,可以從我的廣益廠周轉。誰害怕投資虧損,可以不算入股,算存款在大成,到時候本息照付,決不賴賬!”股東們見劉國鈞這樣有把握,又想到他經營廣益廠確實有一套,才算放了心。
有了好設備,還要有好的操作人員。過去大綸廠虧損嚴重,就是因為產品質量不過關。大成開工以後,又出現了棉紗質量不合格的問題。劉國鈞非常焦急,日夜在車間裡摸情況,卻找不到改進的辦法。於是,他不惜重金,禮聘國內著名的紡織專家陸紹雲工程師進廠。他將陸紹雲的年薪定為5000銀元。而當時一擔米才值三四元,等於陸紹雲每天能拿到好幾擔米,有人覺得付的代價太高了。劉國鈞卻說:“我寧可以100元的月薪用一個能人,也不願以25元的月薪用4個庸人。像陸總這樣的專家,一個人就抵得上我們所有的人。”
陸紹雲果然沒有讓劉國鈞失望,在他的指導下,棉紗質量很快就達到標準。工人的操作水平也提高了,產量不斷上升,生產走上了正軌,第一年就盈利10萬餘銀元;第二年又大獲厚利,除了發放股息、紅利外,還淨餘50為銀元。股東們一致同意將這些錢全部作為投資,公司的資本猛增到100萬銀元!

經營理念

人才第一
劉國鈞從經營“廣益”的時候起,就認識到人才的重要,他常說:“既懂經營管理,又懂技術,是一等人才;懂管理不懂技術,是二等人才;懂技術不懂管理,是三等人才。”並且以此為標準,量才錄用。因此,他很重視人才的培養。隨著“大成”的發展,廠里招收了大批青年員工,分別加以培訓。其中稍有文化的女青年千餘名,開辦養成工班,培養擋車工;國小畢業生百餘名,開辦藝徒班,培養機工;國中文化的青年四五十人,開辦練習生班,培養初級管理人員。所有的學員全部是考試錄取,不徇私情。學員一律住在廠里,白天跟班實習,晚上讀書,學習紡織、數學、繪圖、外語、語文、算術、機械維修等知識。這些人後來都成了廠里的骨幹。劉國鈞還規定,練習生班可以自由報考,優秀的畢業生可以由廠里保送出國留學,因此有效地調動了廣大青年學文化、鑽技術的勁頭。劉國鈞雖花費了不少投資,但工人提高技術為工廠所帶來的收益,是難以統計的。當時人們都讚嘆劉國鈞有遠見。
集中發展
為了集中精力發展大成,1932年劉國鈞向股東大會提出,把自己獨立經營的“廣益”和“大成”合併,免得自己再心掛兩頭。“廣益”是劉國鈞的“聚寶盆”,每年至少有幾萬元的淨利潤,劉國鈞肯這樣做,股東們當然非常高興。這樣,“大成”共擁有紗錠2萬餘枚,線錠近5000枚,布機640台,染整設備齊全,資本140萬元,職工達2500人,年產值450多萬元。一個年年虧損的企業,到劉國鈞手中,短短3年中,就發生了這樣神奇的變化!劉國鈞常常以這樣一句話鞭策自己:“日日行,不怕千萬里;常常做,不怕千萬事。”他就是以這樣腳踏實地的精神,不斷追求更新更高的目標。到1936年,大成公司的資本增加到了400萬銀元。劉國鈞在事業上的興旺發達,引起了國內經濟學界的重視,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先生曾讚嘆道:“像大成這樣,8年增長8倍的速度,在民族工商業中實在是一個罕見的奇蹟!”他認為,如果不是日本侵華戰爭的發生,大成公司完全可以發展成與日本紡織業相抗衡的強大對手。
“三個一點點”
劉國鈞辦工廠的訣竅,是著名的“三個一點點”:“質量好一點點,成本低一點點,價格高一點點。”他在點點滴滴上下功夫,絕不放過經營管理中的任何一個環節。為了提高產品質量,他十分重視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將日本紡織業作為自己趕超的對象。1932年和1934年,他兩次去日本考察,甚至像當初在上海怡和紗廠那樣,親自偷學絲絨和燈芯絨的生產竅門,終於開創了民族資本工業中成功生產絲絨和燈芯絨的先例。同時,他也十分注意提高工人的勞動積極性。他深知先進的管理方法對企業發展的作用,所以堅決廢除了傳統的封建工頭制度,聘請專家管理工廠,建立了一套科學的管理制度。他定期召開管理會議,每次都請各廠廠長和工程師參加,鼓勵大家反映問題,發表意見,集思廣益,使整個公司的工作能很好地協調起來。

致富思源

劉國鈞在他作的廠歌中寫道:“提倡國貨,對外競爭,出品力求精,成本力求低,挽回權利,富國利民。”在對工人工作嚴格要求的同時,劉國鈞也能關心工人的福利。大成公司不但工資比同行要高一些,而且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工人的生活,培養工人以廠為家、以廠為榮的思想。他建造職工宿舍,辦起職工食堂、商店、保健站、國小,工人看病免費,職工子女上學可以領到補貼;廠里還舉辦青年集體婚禮,甚至購地建公墓,建造“功德堂”,為亡故職工舉行追悼會,將對企業有功者的骨灰送入功德堂,立碑紀念;每逢年節,劉國鈞都要宴請職工,並挨桌給大家敬酒……在當時的企業中,像這樣對職工的生老病死都給予關心的,確是鳳毛麟角!劉國鈞常對工人說:“我們廠就是個社會,進了廠就要安心在廠里,吃在廠里,住在廠里,生活在廠里,老在廠里,安葬在廠里。”他這樣說了,也這樣做了,所以當時的大成公司,對工人確實很有吸引力。
1936年,劉國鈞正好50歲,這年清明,他回老家掃墓,並應邀對全鎮父老和學校師生髮表演說。家鄉的老年人還記得劉國鈞當年流落街頭賣水果、酒釀的情景,如今他卻成了全國聞名的大富翁、大企業家!天真的學生們問劉國鈞最大的快樂是什麼,劉國鈞不假思索地回答:“是辦廠。辦廠是我最大的愛好,我一有錢就想著要再多辦一個廠!”

劉國均故居

劉國鈞故居坐落在他的衣胞之地生祠鎮,與岳王廟相鄰。
走近古色古香的門樓,劉海粟先生的手跡“弘毅園”三字道勁有力。劉國鈞故居由舊居、善余廳、敬修堂和新建的國鈞堂組成。整座建築既有迴廊相連,又有天井相隔,幾井幾樓,疏密有致,渾然一體。給人留下最深印象的當屬大門左側的舊居,泥磚青瓦,苔蘚斑駁,低矮的瓦房裡,一張舊竹床,一架紡車,一部織布機仿佛一本塵封的清苦勤儉的教科書,在靜靜地敘說著劉國鈞先生這位中國民族工業驕子的艱辛而輝煌的創業史。
舊居的牆上掛著一條幅,發人深省。“問我平生少時苦,一生學費錢八百。日食三餐元麥糊,夜臥一張竹編床。半生事業萬人功,富就安樂不忘貧。”
步出舊居,穿過前院迴廊便進入意為“敬業修身”的“敬修堂”。這是劉國鈞先生一生恪守的為人準則。肅穆的敬修堂里掛著劉國鈞先生及其家人的照片。劉國鈞先生15歲就從生祠小鎮出發闖天下,晚年他又榮歸故里,似乎畫了一個圓,但劉國鈞先生在50年中情牽故鄉,多次捐資興辦教育、疏浚圩港、修建岳廟。敬修堂里有一幀劉國鈞先生端坐書,房的照片,其身後掛了一幅由我國著名書畫大師徐悲鴻創作的《馬》,畫中的馬不是奔馬,而是一匹低頭飲水之馬,正是劉國鈞先生飲水思源之情的寄寓,這飲水思源之美德一直延續到他的後人身上。他的女兒劉璧如女士每每回鄉掃墓或回歸故里,總要傾囊支援家鄉的經濟建設,如建校辦學,興辦工業,發展三產等。
出敬修堂,穿過樹影婆娑的迴廊向前,便到了善余廳。客廳正中懸掛著“人老心不老,永遠跟黨跑”字聯,是依照他的手跡而寫,非常醒目。此廳得名於民國年間劉國鈞先生曾在家鄉創辦善余染織廠,“善余”是對他最好的紀念。這裡面還有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本來此布廠叫善余布廠,但劉國鈞先生在“善余”後面加了個“恆”字,以追思當年他母親對他的教育。記得15歲的他要出門闖天下,母親就比劃著名自己的紡織動作送給兒子一個“恆”字,她說:“沒有恆心,這一團棉花怎能變成一根根紗,一根根紗又怎能變成一匹匹布呢?”從此,他記住了母親的教誨,並自撰了一幅字聯自勉:“日日行,不怕千里萬里;常常做,不怕千事萬事。”今善余廳已成為客人吟聯品意的廳堂,廳內布置著名人字畫,雅致新。
從善余廳步出到廳園,園內春蘭秋桂,綠意蔥蘢,花紅飄香,劉國鈞先生後人栽種的香櫞樹一年四季鬱鬱蔥蔥,高枝觸檐,兩株白玉蘭煞是惹眼,生長茂盛,樹冠直指蒼穹。花季一到,幽香四溢,滿枝“白玉”,晶瑩剔透,仿佛向人們展示著劉國鈞先生的高潔品格。自善余廳穿越兩側廂房可抵達故居西南一側的陳列室。陳列室以照片和實物資料生動地再現了劉國鈞先生這位著名實業家和愛國人士在各個時期的歷史記錄,四周的櫥窗內以翔實的史料記錄了他的創業歷程,牆上高掛著陸定一、胡子昂、劉靖基等歷任領導同志的題詞,飽含著對他的敬仰、懷念之情。睹物思人,當年劉國鈞先生為了和日商競爭,首開了中國生產絲絨和燈芯絨的先河,還創下了令日商大為惱火的名牌商品。1950年春,全國剛解放不久,思鄉愛國心切的劉國鈞先生又衝破重重阻撓,毅然從香港返回祖國大陸,投身火熱的社會主義建設,他的高尚情懷長存人間。
出陳列室東行數十米,便是新世紀落成不久的“國鈞堂”。國鈞堂正中置著重18噸,高3.5米的劉國鈞先生漢白玉雕坐像,其慈眉善目,溫和友善,正眺望著他終生思念熱愛的故土。雕像上方是陸定一題寫的“慎愛勤誠”。這4個字金光熠熠,正是對劉國鈞先生的恰當的評價。劉國鈞先生一生最敬佩的人是岳飛,他始終認為是岳飛“精忠報國”的精神激勵著他的事業從成功走向輝煌,所以他和他的後人四修岳廟。劉國鈞先生思鄉愛國的故事一直在靖江人民中間流傳,並深得仰慕。其子女對家鄉的建設也十分關心,捐資建設圖書館、生祠中學,設立劉國鈞先生獎學基金等等,在家鄉傳為美談。
劉國鈞先生一生從一個奔牛鎮的學徒到富商,然後再從富商到一個敢於與日商競爭的民族工業驕子,再成長為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江蘇省副省長,正是由於他“善余恆”,正是由於他“弘毅”“敬修”,正是由於他愛國愛家鄉。劉國鈞先生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劉國均之女

劉璧如女士1919年6月3日出生,祖籍江蘇靖江生祠,現居於香港,在劉國鈞府中排行第二,是劉國鈞、鞠秀英夫婦的掌上明珠。1929年初,10歲的劉璧如先後向孔子牌位和老師行了大禮,入劉氏私塾。在私塾里,劉璧如和其他小孩一起隨當時常州著名詩人蘇滌塵、錢小山等學習儒家經典和中國古典詩詞,她從小就是一個"愛爭對仗比新詞"的詩童,對聯、寫詩常受到老師的嘉許。近年來,劉璧如在香港、在國內、在海外發表了不少古典詩詞,是實業界一位名聞遐邇的女詩人。
劉璧如女士在香港婦女界是位出類拔萃的人物,與其夫婿查濟民先生一道經營中國染廠。中國染廠有限公司創立於1948年。在創業初期,雇有60多名員工,月產量僅為50多萬碼,產品也只限於漂白和染色。她不僅實際參與管理,且親自過問車間內的印花、圖案設計等技術工作。至今,劉璧如女士仍擔任香港名力集團董事長及中國染廠集團董事之職。

劉國鈞中學

靖江市劉國鈞中學是以劉國均先生命名的一座學校,座落在生祠鎮西街思中路20號,占地63511平方米,學校現有35個班,在校學生3800多名。教職工300多名,高、中級職稱教師83人,研究生12人。
1948年9月,一所新型的學校"靖江中學"在侯河區的普濟庵誕生,1949年春改名為"蘇北靖江聯合中學"。1950年遷至現在所在地,改名為"蘇北生祠初級中學";1952年改名為靖江縣"生祠初級中學";1958年增設高中班,更名為"靖江縣生祠中學"。2001年5月被江蘇省教育廳確認為省級重點高中,2002年5月經市政府同意,省教育廳批准更名為"靖江市劉國鈞中學"。
學校擁有先進的現代化教學設施及相應的文藝、體育和生活設施。高標準的實驗樓、語音室、雙控室、多媒體教室、音樂室、美術室、體育室、運動場、圖書館及師生食堂、浴室、醫務室等一應俱全。教師辦公室還配備了電腦,圖書館藏書7.2萬餘冊,報刊雜誌300餘種。
生祠中學高舉素質教育之拳,創教育改革之新,育全面發展之才。近年來,先後有百餘名學生在全國和省級、泰州市、靖江市學科競賽中獲獎,獲獎人數、獎項檔次,在同類學校中名列前茅,高考成績令人矚目,本科上線率穩步上升,在同類學校中處領先地位,有較好的社會聲譽。先後獲江蘇省德育先進學校、泰州市文明單位、泰州市花園式單位等數十項榮譽稱號。學校的辦學特色和辦學業績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可,《泰州日報》曾多次予以重點介紹。
面向新世紀,確定新目標,培養新人才,創造新輝煌,劉國鈞中學這所古老而又充滿現代化氣息的新型學校,將以省重點中學的姿態,搶抓機遇,迎接挑戰,昂首闊步邁向新的明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