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歷史的漢武帝

創造歷史的漢武帝

《創造歷史的漢武帝》是1984年01月06日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金惠

基本介紹

  • 書名:創造歷史的漢武帝
  • 作者:金惠
  • 類別:人文社科
  • 出版社:台灣商務印書館
  • 出版時間:1984年01月06日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創造歷史的漢武帝作者: 金惠
圖書分類: 人文社科
書號: N\A
發行時間: 1984年01月06日
地區: 台灣
語言: 繁體中文

內容簡介

漢武帝時代的民族精神
我們說“漢武帝時代”,通常是指漢武帝執政的歷史階段,也就是劉徹漢景帝後三年(前141年)正月即帝位到漢武帝後元二年(前87)二月去世這一時期,前後54年又一個月。如果是指漢武帝生活的年代,則從劉徹於漢景帝前元年(前156)出生到漢武帝後元二年(前87)去世,前後近70年。
對於“民族”的定義還存在不同意見。如果我們姑且使用一般理解的“民族”一語的涵義,承認漢王朝管理地域的民眾可以看作一個民族共同體,那么,是可以討論當時這個共同體的時代精神的。也就是說,可以通過回顧當時歷史文化的面貌,認識漢武帝時代的民族精神。
魯迅曾經由鑑賞漢代銅鏡這樣的藝術品,發表過對漢代文化特徵的評論。他說:“遙想漢人多少閎放,新來的動植物,即毫不拘忌,來充裝飾的花紋。”“漢唐雖也有邊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於為異族奴隸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絕不介懷。”對於美術風格,魯迅也曾經說:“惟漢代石刻,氣魄深沈雄大,唐人線畫,流動如生,倘取入木刻,或可另闢一境界也。”這裡所說的“魄力”、“氣魄”,當然已經不限於藝術,而涉及了文化精神。
所謂“閎放”和“雄大”,其實既可以看作對漢武帝時代社會文化風格的總結,也可以看作對當時我們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表述。當時的漢人,比後來一些時代有更多的率真,更多的勇敢,更多的質樸,更多的剛強。而我們國民性中為近代激進學者所深惡痛絕的虛偽與懦弱,曲折與陰暗,在當時還並不明顯。有人說,當時是中國文化的少年時代,是有一定道理的。《太平御覽》卷七七四引《漢武故事》記錄了著名的顏駟事跡:漢武帝有一天乘輦來到郎署,看到一位白頭髮白鬍子的“老郎”。漢武帝問:“公何時為郎,何其老也?”回答說:“臣姓顏名駟,江都人,以文帝時為郎。”漢武帝詫異這位在自己祖父當政時就已經作了“郎”的顏駟,何以始終未得提升,又問道:“何其不遇也?”顏駟答道:“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好老,臣尚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漢武帝時代“好少”,如果超越帝王個人情趣,理解為當時的社會習尚,可能也是適宜的。
有人在談到漢武帝的時候說,“漢武帝所有的事都‘愣’,都過度,荷爾蒙旺盛,當一個人的人性得到最張揚的發揮時,肯定是他人的邊界被壓縮到最小的時候。漢武帝做事,除了他自己痛快,誰都不痛快。”這樣的評斷,不免簡單化絕對化之嫌。專制帝王“做事”,自然大都是“除了他自己痛快,誰都不痛快”。然而進行跨時代的歷史比較,以漢武帝和宋代以後的歷史時期對照,所謂“愣”,所謂“過度”,所謂“旺盛”以及“人性”“張揚”等等,是漢武帝的個性特徵,同時可能也是當時社會的一種共同的特徵。
當時雖然是在專制制度之下,依然有不少敢想敢說敢作的人,他們的心理,並沒有完全被臣民的奴性鎖錮。俠風的盛起,就是這種精神傾向的社會表現之一。
當時所謂“遊俠”,指壯勇豪放,重義輕死,雖然未必據有權位和財富,然而在民間的影響卻十分顯著的人。荀悅在《漢紀》卷一○《孝武一》中說:“立氣勢,作威福,結私交,以立強於世者,謂之‘遊俠’。”司馬遷《史記》特別為他們立傳,又稱述其獨異於社會其他人等的品格,說他們能夠“救人於厄,振人不贍”,“不既信,不倍言”,所謂“仁者”、“義者”,與他們相比,也有不足。他們實際上在另一層次上實踐了“仁”“義”。當時的“遊俠”,其實是社會文化活潑生動之特色的一種人格代表,也是時代精神豪邁閎放之風貌的一種人格象徵。司馬遷在《史記·遊俠列傳》中,開篇就說到遊俠的文化品格:韓非說,“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 二者都受到批評,而社會聲譽依然很高。“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為了實踐諾言,救人危難,往往奮不顧身。遊俠的行為雖然並不遵循傳統的社會規範,但是他們的誠信品德與犧牲精神,表現出強有力的文化影響。司馬遷注意到遊俠精神傳遞的悠遠,這種傳遞,並不憑藉經典文獻而得以承繼;也注意到遊俠社會聲譽的廣大,這種聲譽,也並不憑藉權勢地位而得以張揚。司馬遷寫道:世間“閭巷之俠”,“匹夫之俠”,雖然往往違犯當時法禁,對於社會卻並無貪求,因而值得肯定。其名聲之遠播,民眾之追隨,不是沒有原因的。對於放縱私慾,奴役貧民,欺凌孤弱的行為,遊俠其實也是鄙視的。司馬遷不滿意將遊俠與“暴豪之徒”等同的官方見解,似乎反映了一種“體制外”的思想個性。然而他的見解,也是大體符合歷史真實的。漢武帝時代的“遊俠”曾經進行過引人注目的表演。他們的活動和影響,為當時的社會風貌塗染了鮮麗的色彩。而司馬遷的態度,則表現出較高層次的文化人的情感傾向。看來,當時文化“正統”的力量還並不十分強大,人們堅持與執政者不同的立場,發表與執政者不同的意見,尚有一定的自由空間。《漢書·遊俠傳》分析遊俠興起的背景時所謂“禁網疏闊,未之匡改也”,應當說是客觀的分析。
一個民族的精神風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所不同,這種變化往往也是與文化節奏的歷史差異有關的。漢武帝生活的歷史時期,社會有一種積極進取的時代精神。借用當時人的表述習慣,這種時代精神表現出“奮迅”、“騁馳”、“奔揚”、“馳騖”的節奏特徵。漢武帝執政,用事四夷,以武力拓邊,尚武之風益起,影響到社會生活節奏轉而更為驟急。當時人們熱心一種飛車競驅的“馳逐”運動,《史記·貨殖列傳》和《漢書·東方朔傳》中都有反映。被《淮南子·說林》稱作“追速致遠”的這種追求高速度的競技形式,為社會上下普遍喜好。漢武帝喜好親手擊殺熊和野豬,挽弓縱馬,追逐野獸,也可以看作相關社會風尚的表現。
《漢書·陳湯傳》記載,西漢晚期,甘延壽、陳湯經營西域,克敵立功,有“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壯語。這種強烈的國家意識,應當是在漢武帝發動大規模的對外戰爭時開始形成。這種意識的心理基礎,是民族自尊心。不過,我們在進行相應的心理分析時,應當考慮到當時的歷史背景,注意與民族沙文意識和軍事霸權主義劃清界限。我們看到,漢武帝決策發起對匈奴的遠征,有足夠的雄心和魄力,但是他本人的民族情結,其實卻一點兒也不狹隘。比如匈奴貴族子弟金日磾受到信用,甚至受顧命,輔幼主,就是明顯的例子。著名秦漢史學者勞榦在為《創造歷史的漢武帝》一書所寫的序言中說,“舊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然自武帝託孤於休屠王子,天下向風,共欽華化,而金氏亦歷世為漢忠臣,雖改朝而不變”。這樣的歷史事實,值得我們深思。當時漢王朝的主力軍中有“胡騎”部隊。“巫蠱之禍”時,和政府軍抗爭的太子劉據爭取“長水胡騎”和“宣曲胡騎”的支持而未遂,是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漢人私自越境前往匈奴地區的諸多“亡人”,也把中原先進技術帶到了草原地區。而張騫和蘇武都曾經娶匈奴女子為妻,也體現當時民族關係中,在戰爭的怒濤之下,也有親和的緩流。
就漢武帝時代社會文化風格的總體趨勢而言,按照魯迅的表述,“閎放”是基於“自信”,“雄大”的另一面,則是“深沈”。這是我們認識和理解漢代社會的精神現象時應當注意的。

圖書目錄

一 漢武帝像
二 漢武帝時代疆域圖
三 序文
第一篇 緒論
第一章 漢武帝的家世
第一節 先世史略
第二節 母系家世
第三節 立儲經過
第四節 后妃與皇子
第二章 漢武帝的賦性
第一節 幼少時顯露的稟賦
第二節 即位後表現的性格
第一項 賦性天真親情濃厚
第二項 愛好田獵居心公義
第三項 既饒感情又重理智
第四項 氣魄雄偉意志堅毅
第五項 好賢納諫改過革新
第六項 仁心義行恤老憐貧
第三章 漢武帝的才智
第一節 文學方面的發揮
第一項 辭賦
第二項 詩歌
三 太乙歌
五 落葉哀禪曲
第三項 詔文
一 元光元年(前134年)親策董仲舒
元光五年(前130年)策詔儲儒
三 元朔元年(前128年)議不舉孝廉者罪詔
四 元朔五年(前124年)勸學詔
五 封三皇子詔
六 元朔元年(前128年)春赦詔
七 元狩元年(前122年)夏遣謁者巡行天下詔
八 元封五年(前106年)求賢詔
九 定禮儀詔
十 報桑弘羊等請屯田輪台詔
第二節 人事方面的統御
第一項 賜莊助
第二項 敕責楊仆
第三項 激發李廣
第四項 許胡建行法
第五項 詔報石慶
第六項 折服汲黯
第七項 鐵腕誅戮滌垢除腐
第八項 立子去母託孤霍光
第四章 漢武帝所處的時代背景
第一節 政治狀況
第二節 經濟形態
第三節 四夷情勢
第四節 學術思想
第五節 社會風尚
第六節 宗教信仰
第五章 重要的輔弼
第一節 重要的丞相與謀士——公孫弘主父偃
第二節 著名的儒家與作家——董仲舒,司馬相如
第三節 打敗匈奴的主要將帥——衛青霍去病
第四節 理財重臣——桑弘羊
第五節 開通西域的使節——張騫
第二篇 本論
第一章 政治方面的創製
第一節 建年號
第二節 改正朔
第三節 求賢育士
第一項 察舉
第二項 上書言事
第三項 徵召方伎名士
第四項 育士任官
第四節 削除封國
第五節 置部刺史
第二章 文教方面的創立
第一節 尊崇儒術
第二節 興辦太學
第三節 設定郡學
第四節 建設秘府——中國首創的圖書館
第五節 創立樂府
第三章 水利方面的創修
第一節 改良漕運兼溉民田
一 穿渠引渭
二 溉田引汾
三 鑿穿褒斜
第二節 鑿井渠與塞瓠子口
第三節 開渠引川溉田
第四章 農業方面的創設
第一節 農田的墾開與田產的限制
一 賜民苑地
三 倡種宿麥
四 移民墾殖
五 興辦屯田
第二節 農業技術的改進
一 推行代田
二 改良農具
第五章 財經方面的創行
第一節 統一貨幣
第二節 初算車船緡錢
第三節 山林鹽鐵酒酤收歸國營
第四節 均輸平準
第五節 創行諸法的得失
第六章 交通方面的創建
第一節 整修馳道
第二節 開通西南夷道路
第三節 開建河西大道
第一項 甘肅黃河以東的道路
第二項 河西大道的興建
第三項 西長城及其附屬工程
第四節 船尾舵的發明
第一項 中國水運工具的演進
第二項 樓船的式樣與結構
第三項 船尾舵的發明
第四項 南洋各地航運的發展
第五項 船尾舵的傳播及其影響
第七章 軍事方面的創舉
第一節 當時情勢應否作戰
第二節 當時國力能否作戰
第一項 馬政
第二項 交通
第三項 兵制
第一目 兵役制度
第二目 京師軍
第三目 郡國兵(鄉兵)
第四目 邊防軍(戍軍)
第五目 屬國兵
第六目 校閱
第四項 國民講武和經濟富裕
第三節 對匈戰爭的始末
第一項 試探性的序幕戰
第一目 馬邑誘敵
第二目 關市出擊
第二項 戰略地的爭奪戰
第一目 戰略形勢
第二目 作戰經過
第三目 漢與匈奴戰後國家地位的改易
第三項 政治性的軍事行動
第一目 廓清河西走廊
第二目 招降與離間
第四項 後期決戰
第一目 戰前情勢
第二目 第一次決戰
第三目 第二次決戰
第四目 第三次決戰
第五項 兩期征伐匈奴的利弊及其結果
第八章 國境(疆域)方面的創辟
第一節 拓辟四境的意義
第二節 收復閩越
第三節 平定南越
第四節 通西南夷
第一項 探察經過
第二項 區域概括
第三項 建立郡縣
第五節 征服朝鮮
第六節 河南河西先後置郡
第七節 托辟後的疆域
第一項 闢建後的郡縣
第二項 西域諸藩國的分布及其感略
第九章 外交方面的創興——經略西域
第一節 外交活動
第一項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
第二項 張騫死後產生的效果
第二節 軍事征伐
第一項 破樓蘭姑師
第二項 遠征大宛
第三節 領護西域
第一項 領護始末
第二項 經略西域政策
第四節 經略西域對於東西文明的影響
第一項 經濟交流
第一目 往來使節
第二目 絲貨西銷
第三目 皮毛東來
第四目 蔬果及特產異物的傳入
第二項 文化交流
第一目 穿井,鑄鐵,及織絲技術的西傳
第二目 西域技術東漸
第三目 西域樂器傳入對歌舞的影響
第三篇 餘論
第一 揭開史記【今上本紀】(即武帝本紀)闕失之謎
第二 司馬遷卒年新考證
第三 李陵降敵始末及其評議
第四 漢武帝經濟措施的前因後果
第五 司馬遷對漢武帝不公不實的重要記述
第六 漢武帝是否【信惑神怪巡遊無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