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瑪竇和外國傳教士墓地

利瑪竇和外國傳教士墓地

全稱利瑪竇墓及明清以來外國傳教士墓地。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城區車公莊大街北京市行政學院院內。最初的利瑪竇墓,墓穴為長方形,坐北朝南。墓後建有西式拱頂六角亭,供奉十字架。墓前列有石供及明順天府尹王應麟撰書的石碑1通。整個墓地以磚牆圍繞,南門外有一石墁甬道,墓前立有石門牌坊1座,大書“欽賜”2字。故後人又稱為石門墓地。明及清的一些外國傳教士相繼葬於此墓地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利瑪竇和外國傳教士墓地
  • 墓高:1.5米
  • :2.4米
  • :1.3米
總體情況,歷史淵源,墓地布局,建築風格,

總體情況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義和團運動中墓地遭破壞,一些附屬建築也被損毀。後清政府重修墓地,並新建教堂,將77尊墓碑嵌在教堂的外牆上。“文化大革命”期間,利瑪竇墓與附近諸傳教士墓又被夷平,教堂被拆毀,利瑪竇等人的墓碑被埋入地下。重修的利瑪竇墓,坐北朝南,。墓前列有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耶穌會士利公之墓”碑,其碑為螭首方座式,碑高2.7米,寬0.94米,碑座高0.6米,寬1.2米。碑後約1米是墓冢。1987年劃定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保護範圍即現利瑪竇墓碑圍牆以內。

歷史淵源

由明及清的一些外國傳教士相繼葬於此墓地中。
利瑪竇和外國傳教士墓地利瑪竇和外國傳教士墓地
1984年墓地被修復,重修的墓地分為坐北朝南、東西毗連的2個墓院,四周皆以磚砌花牆圍繞。東院南北長25.7米、東西寬15.5米,為利類思等60位明清傳教士墓碑碑林。西院較東院向北縮進15米,為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3位傳教士的墓院,其中利瑪竇墓居中,湯若望與南懷仁墓分列右、左兩側。三墓均為前碑後冢格局。

墓地布局

整個墓地分為兩個部分,其一是原來的利瑪竇墓,在利瑪竇墓的左右兩側又葬了清代的兩位最重要的傳教士湯若望南懷仁,成了三墓一園的一個單獨組合。這是一個恰當的組合。明清兩代的外國傳教士中,這三位無疑是最傑出的人物,他們不僅在傳教事業上獲得顯著成功,更重要的是在傳播西方的現代科學技術方面以及向世界介紹中華文明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們都獲得過中國皇帝的信任和重用,曾經擔任過重要的宮廷官職。
利瑪竇墓正中是一尊大理石墓碑,用方磚砌護。 上刻“耶穌會士利公之墓”八個大字,右側的小字是:“利先生瑪竇,號西泰,大西洋義大利亞國人。自幼入會真修。明萬曆壬午年,航海首入中華衍教,萬曆庚子年來都,萬曆庚戍年卒,在世五十九年,在會四十二年。”左側是內容大體相同的拉丁文。墓碑周圍環繞著有著宗教意味的玫瑰花,墓碑頂部卻是一條中國龍纏繞著西方的十字架。石碑後面是灰身黑頂圓拱式的長方形磚砌墳墓,墓高1.5米、長2.4米、寬1.3米。這就是“利瑪竇墓地”。
緊挨著利瑪竇墓的東側就是明清時期其他西洋傳教士墓園,如今共保留有63名傳教士的墓碑。他們來自葡萄牙、義大利、德國、法國、比利時等歐洲各國。

建築風格

最主要的特點是,這批洋人都是按照中國的墓葬習俗建造他們的墓地的。所有的墓碑都是中國式的,墓碑頂部全是石雕的中國蟠龍。墓地裝飾也都是中國式的。但同時兼顧到了西方的習俗,尤其是天主教的習俗。最有趣的是兩點。
一是墓碑上的蟠龍懷抱著基督教的十字架。
二是傳教士墓園前蹲著的不是獅子等中國的鎮墓之獸,而是一隻羊。根據基督教的理念,教徒都是迷途的羔羊,神職人員就是牧羊人,神甫又叫“牧師”,他們的工作就是把迷途的羔羊引上正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