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諸弟

別諸弟

本詩是魯迅存世最早的舊體詩,魯迅生前未發表過該詩。本詩是寫他又回到南京後想家的心情以及離家回寧一路上的離情別緒。詩由周作人供稿,曾經唐弢編入《魯迅全集拾遺續編》。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別諸弟
  • 創作年代:1900年
  • 作品出處:《魯迅全集拾遺續編》
  • 作者:魯迅
全文及作者,作者簡介,創作背景,釋義,註解,

全文及作者

別諸弟》 作者:魯迅 1900年
謀生無奈日賓士,有弟偏教各別離。
最是令人淒絕處,孤檠長夜雨來時。
還家未久又離家,日暮新愁分外加。
夾道萬株楊柳樹,望中都化斷腸花。
從來一別又經年,萬里長風送客船。
我有一言應記取,文章得失不由天。

作者簡介

魯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毛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人民稱為“民族魂”。

創作背景

本詩是魯迅存世最早的舊體詩,魯迅生前未發表過該詩。
魯迅初於1898年5月進江南水師學堂學習,1899年2月因不滿水師學堂的“烏煙瘴氣”,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這詩是1900年初,他第二次回家度寒假後,回到南京學校時寫的,並托人帶到紹興家裡。周作人1900年4月14日(陰曆三月十五日)的日記記有:“接金陵十八日函,並洋四元,詩三首,系托同學帶歸也。”這“十八日”,是陰曆二月十八日,陽曆3月18日。可見魯迅這詩寫於1900年3月18日之前。周作人這天的日記還錄下了詩三首的全文,署名為“豫才未是草”。周作人日記1901年4月12日(陰曆二月二十四日)重錄此詩時,署名為“戛劍生未是草”。很可能原詩無署名,忽兒署這個名,忽兒署那個名,都是周作人代署的。“未是草”,意即“未定稿”。 戛劍生是魯迅當時自取的別號。周建人說:魯迅到南京讀書後,“刻了兩顆圖章,一顆是‘文章誤我’,一顆是‘戛劍生’,意思是說,以前讀古書,做古文,耽誤了我的青春,現在我要‘戛’的一聲拔出劍來,參加戰鬥了”。

釋義

這三首詩文字上都很通暢、易懂。魯迅少年時期,家境逐漸衰落。為了尋找謀生的出路,他只好去南京進當時洋務派辦的洋學堂。這在某些人看來,仿佛是走異路逃異地似的。他在《吶喊·自序》中說:“我的母親沒有法,辦了八元的川資,說是由我的自便;然而伊哭了,這正是情理中的事,因為那時讀書應試是正路,所謂學洋務,社會上便以為是一種走投無路的人,只得將靈魂賣給鬼子,更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而況伊又看不見自己的兒子了。”這段話可以作為魯迅詩中“謀生無奈”的注釋。“日賓士”不能照字面的解說。他在學校里讀書,不至於要每日為生活而奔波。這裡的意思是:為了謀求生活的出路,他只得奔走到他鄉,在異地生活。檠,是燈架,這裡借指燈。在異地他鄉,孤燈夜雨,最使人感到淒絕,也最令人想家
本詩第一首是寫他又回到南京後想家的心情,第二首則是寫他離家回寧一路上的離情別緒。“還家未久又離家”是指他寒假回家不久又要離家返校了。一路上夜暮茫茫更增加了他的思親之念。楊柳容易使人產生依戀之情,如《詩·小雅·鹿鳴》:“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古人因而有折柳贈別的風俗。《三輔黃圖·橋》載:“霸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古時有一首抒述離別之情的曲也就叫《楊柳曲》,古人詩文中多有寫及,如唐代孟郊《折楊柳》詩:“樓上春風過,風前楊柳歌,枝疏緣別苦,曲怨為年多。”斷腸花,元代伊世珍《琅環記》引《采蘭雜誌》載:相傳有一女子,思念情人,淚滴在地上,長出了斷腸花,即秋海棠。後人也常泛指花期不長而容易引起離情別緒的花木,如唐代劉希夷《公子行》所寫:“可憐楊柳傷心樹,可憐桃李斷腸花。”魯迅這一聯詩的意思是:在返校的路上,兩邊不是楊柳樹,就是斷腸花,這更激起我對親人們的思念。
本詩第三首是說:“從來一別又經年”,是指魯迅只能一年回家一次,每次一別就要分離一年;而又相隔萬里,要經陸路和水路,仰望長空,深感路途的遙遠。千言萬語,並為一句,要說的是:可要努力學習啊,“文章得失”靠我們的勤奮好學,而不能聽天由命呵?杜甫《偶題》詩:“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聲豈浪垂。”後人認為,前一句是“少陵一生精力,用之文章”的總結,而後一句,“作者殊列,名不浪垂”,是“千古文人之總括”。
本詩由周作人供稿,曾經唐弢編入《魯迅全集拾遺續編》①,1958年版和1981年版《魯迅全集》均編入。

註解

①戛,原是戈戟之類的古兵器,但周建人的上述解釋很生動、形象,可供讀者參考。周作人當時別號為“躍劍生”,更可見周建人對戛劍生的解釋大概合乎魯迅的原意。
魯迅的“文章得失不由天”,很可能受到杜甫《偶題》的啟發而來。有的注家認為,魯迅這句詩是反對“文章憎命達”的說法的。杜甫《天末懷李白》:“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人生道路坎坷,常能寫出好文章;生命歷程一帆風順,富貴榮華,倒未必能寫出好作品。杜甫這意思是不錯的。魯迅所說的“天”和杜甫所說的“命”顯然是兩回事。也有的注家認為,魯迅這句詩是反對“文章本天成”的說法的。陸游《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粹然無瑕疵,豈復須人為。”陸游是說:文章本應自然而成,好像妙手偶然得之似的;這樣才粹然無瑕疵,而不須人為的造作。魯迅所說的“不由天”和陸游所說的“天成”,雖都是“天”,但所指不同,也是不能扯在一起的。 隨著這三首詩,魯迅把學校里發給他的生活零用錢或獎金節省下來托人帶回家,數目雖然不大,但更可見他對老母弱弟的掛念。1898年剛到南京不久,他的一則《戛劍生雜記》就曾反映了他的思親之情:“行人於斜日將墮之時,暝色逼人。四顧,滿目非故鄉之人;細聆,滿耳皆異鄉之語。一念及家鄉萬里,老親弱弟,必時時相語,謂可當至某處矣。此時真覺柔腸欲斷,涕不可抑。故予有句云:日暮客愁集,煙深人語喧。皆身所歷,非托諸空言也。”這種柔腸欲斷的遊子思親情懷,和本詩是一致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