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初發心,即初發求菩提之心也,亦即發願往生淨土之心也。晉譯《華嚴經·梵行品》曰:“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知一切法真實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 初發心:初發求菩提之心
  • 亦即:發願往生淨土之心也
  • 出自:《華嚴經·梵行品》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初發心,即初發求菩提之心也,亦即發願往生淨土之心也。晉譯《華嚴經·梵行品》曰:“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知一切法真實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是為顯華天兩宗圓頓極意之經文。然華天於此文異其義,天台謂初發心者初住也,便成正覺者,破一分無明而現八相成佛之作用也,是為圓教初住成佛之意。華嚴謂若約於寄位而顯,則始自十信乃至佛地,雖有六位不同,然得一位隨得一切位,相即相入,主伴圓融,故於經中十信之滿位得一切位及佛地,此謂之信滿成佛。是於初心成究竟之正覺也。(《佛學大辭典》)
【初發心四十一義】 初發心的四十一種特徵:一是心不雜一切之煩惱。二是心相續不貪異乘。三是心堅牢,一切外道無能勝者。四是心一切眾魔不能破壞。五是心常能集善根。乃至四十是心護念,諸佛之神力故,四十一是心相續,三寶不斷故。見《十住毗婆沙論》一。
菩薩初發心,即成正覺
朱鏡宙居士《論地藏經是佛對在家弟子的遺教》
菩薩本有地上與地前之分。登地菩薩,自初地至十地,皆稱法身菩薩。而地前菩薩,則為凡夫菩薩的總稱。系指能發大心的凡夫,雖未登地,而其發心廣大,不為自己功名富貴,或子孫福祿,而時能為法界一切有情,求生淨土,速證菩提,像這樣發心的在家弟子,始可稱為初發心菩薩。世尊嘗言:“菩薩初發心,即成正覺。”發心就是發願,這說明了菩薩發願的重要性。菩薩發願求生淨土,上度下化,終必得證菩提,過去諸佛為菩薩時如是,現在諸佛為菩薩時如是,未來諸佛為菩薩時也如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為菩薩時,皆無不如是。是以《大智度論》卷七十八云:
‘發心菩薩有二種,一者,行諸波羅蜜等菩薩道。二者,但密發心。此中說行菩薩道者,是人雖事未成就,能勝一切眾生;何況成就。如歌羅頻伽鳥,雖在殼中,未發聲,已能勝諸鳥;何況成就。菩薩亦如是,雖未成佛,行菩薩道,說諸法實相音聲,破諸外道,及魔民戲論;何況成佛。有人言:若有能一發心,言“我當作佛,滅一切眾生苦”,雖未斷煩惱,未行難事,以心口業重故,勝於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皆自求樂,自為身故,愛其所親。阿羅漢、辟支佛,雖不貪世樂,自為滅苦故,求涅槃樂,不能為眾生。菩薩心生口言,是故勝。譬如一六神通阿羅漢,將(帶領)一沙彌,令負衣缽,循路而行。沙彌思維:“我當以何乘為入涅槃?即發心:佛世尊,最上最妙,我當以佛乘入涅槃。”師知其念,即取衣缽自擔;推沙彌在前行。沙彌覆復思維:“佛道甚難,久住生死,受無量苦;且以小乘,早入涅槃。”師復以衣缽囊還與沙彌令擔,語在後行。如是至三。沙彌白師:“師年老耄,狀如小兒戲;方始令我在前,已復令我在後,何其太速?”師答:“汝初念發心作佛,是心貴重,則住我師道中。如是人,諸辟支佛尚應供養,何況阿羅漢?以是故,推汝在前。汝心還悔,欲取小乘,而未便得,去我懸遠,是故令汝在後。”沙彌聞已驚悟:“我師能知我心,我一發意,已勝阿羅漢,何況成就。”即自堅固,住大乘法。’
又引《摩訶衍論》云:“或有人如是言:其有發大乘心者,雖復在弊惡小人中,猶勝二乘得解脫者。”小乘、二乘,皆指聲聞比丘。菩薩一發心,即超過小乘、二乘,則菩薩之非聲聞比丘,更為明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