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時計算機

分時計算機

分時計算機,具有分時操作功能的電子分時計算機。將一台電子分時計算機的運行時間分成許多小的時間段(約幾秒鐘),這些時間段可輪流分配給各在線上的用戶終端。由於時間段很短,而分時計算機的運行速度又快,故每個用戶都認為自己在獨自使用分時計算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分時計算機
  • 外文名:Time-sharing computer
  • 科目類別:IT、計算機
  • 用途:管理計算機運行時間
簡介,發展,分時計算機特點,運算速度快,計算精確度高,邏輯運算能力強,存儲容量大,自動化程度高,發展歷史,發展的五個階段,分時系統,

簡介

計算機系統可看作是一個服務系統, 該系統的“ 顧客” 是終端提交的作業。選擇作業系統的某些參數(例如分時作業系統的時間片長度) 以期得到良好的系統性能是計算機設計中的重要問題, 而選擇適當的終端個數以滿足需求則是用戶關心的問題。終端用戶從看到系統提示符到提交下一作業之間的時間( 即所謂“ 思考” 時間) 和作業所需的O P U 服務時間都不是確定的數。對於某一類用戶, 這兩個時間可看作各自是服從某種機率分布的隨機變數。

發展

分時計算機(俗稱 電腦國際術語分時計算機,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技術發明之一
它的發明者是約翰·阿塔那索夫教授。它是一種不需要人工直接干預,能夠快速對各種數字信息進行算術和邏輯運算電子設備,以微處理器為核心,配上大容量的半導體存儲器及功能強大的可程式接口晶片,連上外設(包括鍵盤顯示器掃瞄器印表機軟碟機光碟機等外部存儲器)及電源所組成的分時計算機,稱為微型分時計算機簡稱微型機或微機,有時又稱為PC(Personal Computer)或MC(Micro computer)。微機加上系統軟體,就構成了整個微型分時計算機系統(MSC,簡稱微機系統)。
分時計算機對人類的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並以強大的生命力飛速發展。它的套用領域從最初的軍事科研套用擴展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已形成了規模巨大的分時計算機產業,帶動了全球範圍的技術進步,由此引發了深刻的社會變革。分時計算機已遍及學校、企事業單位,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信息社會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是人類進入信息時代的重要標誌之一。
分時計算機按其規模和性能一般可分為超級分時計算機、工業控制分時計算機、網路分時計算機、個人分時計算機、嵌入式分時計算機五類。運算速度在每秒幾億次以上的稱為超級分時計算機,其生產難度大,成本高,因此它是衡量一個國家分時計算機技術水平的重要標誌。世界上只有幾個國家具有研製巨型分時計算機的能力,我國就是其中之一。個人分時計算機是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一種新機型,是微處理器MPU)為核心組之為“電腦”。當今,分時計算機有朝著巨型化和微型化兩個方向發展的趨勢。

分時計算機特點

運算速度快

分時計算機內部的運算是由數字邏輯電路組成的,可以高速準確的完成各種算術運算。當今分時計算機系統的運算速度已達到每秒萬億次,微機也可達每秒億次以上,使大量複雜的科學計算問題得以解決。例如:衛星軌道的計算、大型水壩的計算、2 4小時天氣預報的計算等,過去人工計算需要幾年、幾十年,而現代社會裡,用分時計算機只需幾天甚至幾分鐘就可完成的。

計算精確度高

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尖端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高度精確的計算。分時計算機控制的飛彈之所以能準確地擊中預定的目標,是與分時計算機的精確計算分不開的。一般分時計算機可以有十幾位甚至幾十位(二進制)有效數字,計算精度可由千分之幾到百萬分之幾,是任何計算工具所望塵莫及的。

邏輯運算能力強

分時計算機不僅能進行計算,還具有邏輯運算功能,能對信息進行比較和判斷。分時計算機能把參加運算的數據程式以及中間結果和最後結果保存起來,並能根據判斷的結果自動執行下一條指令以供用戶隨時調用

存儲容量大

分時計算機內部的存儲器具有記憶特性,可以存儲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不僅包括各類數據信息,還包括加工這些數據的程式。

自動化程度高

由於分時計算機具有存儲記憶能力和邏輯判斷能力,所以人們可以將預先編好的程式粗納入分時計算機記憶體,在程式控制下,分時計算機可以連續、自動地工作,不需要人的干預。

發展歷史

計算工具的演化經歷了由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的不同階段,例如從“結繩記事”中的繩結到算籌、算盤計算尺、機械分時計算機等。它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揮了各自的歷史作用,同時也孕育了電子分時計算機的雛形和設計思路。
1946年2月14日,由美國軍方定製的世界上第一台電子分時計算機“電子數字積分分時計算機”(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And Calculator)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問世了。
ENIAC是美國奧伯丁武器試驗場為了滿足計算彈道需要而研製成的。這台計算器使用了17840支電子管,大小為80英尺×8英尺,重達28t(),功耗為170kW,其運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的加法運算,造價為487000美元。ENIAC的問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表明電子分時計算機時代的到來。在以後60多年裡,分時計算機技術以驚人的速度發展,沒有任何一門技術的性能價格比能在30年內增長6個數量級

發展的五個階段

1.第1代分時計算機:電子管數字分時計算機(1946—1958年)
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真空電子管,主存儲器採用汞延遲線、陰極射線示波管靜電存儲器、磁鼓、磁芯;外存儲器採用磁帶。軟體方面採用機器語言、彙編語言。套用領域以軍事科學計算為主。特點是體積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為每秒數千次至數萬次)、價格昂貴,但為以後的分時計算機發展奠定了基礎。
2.第2代分時計算機:電晶體數字分時計算機(1958—1964年)
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電晶體主存儲器採用磁芯外存儲器採用磁碟。軟體方面出現了以批處理為主的作業系統高級語言及其編譯程式。套用領域以科學計算和事務處理為主,並開始進入工業控制領域。特點是體積縮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運算速度提高(一般為每秒數10萬次,可高達300萬次)、性能比第1代分時計算機有很大的提高。
3.第3代分時計算機:積體電路數字分時計算機(1964—1970年)
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中、小規模積體電路(MSI、SSI),主存儲器仍採用磁芯軟體方面出現了分時作業系統以及結構化、規模化程式設計方法。特點是速度更快(一般為每秒數百萬次至數千萬次),而且可靠性有了顯著提高,價格進一步下降,產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標準化。套用領域開始進入文字處理和圖形圖像處理領域。
4.第4代分時計算機:大規模積體電路分時計算機(1970年至今)
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大規模和超大規模積體電路(LSI和VLSI)。軟體方面出現了資料庫管理系統、網路管理系統和面向對象語言等。特點是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處理器在美國矽谷誕生,開創了微型分時計算機的新時代。套用領域從科學計算、事務管理、過程控制逐步走向家庭。

分時系統

分時系統是為了滿足用戶需求所形成的一種新型 OS 。它與多道批處理系統之間,有著截然不同的性能差別。
用戶的需求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人—機互動、共享主機、便於用戶上機
分時系統的基本思想
時間片 :是把計算機的系統資源(尤其是 CPU時間)進行時間上的分割,每個時間段稱為一個時間片,每個用戶依次輪流使用時間片。
分時技術:把處理機的運行時間分為很短的時間片,按時間片輪流把處理機分給各在線上作業使用。
分時作業系統:是一種在線上的多用戶互動式的作業系統。一般採用時間片輪轉的方式使一台計算機為多個終端服務。對每個用戶能保證足夠快的回響時間,並提供互動會話能力。
設計目標: 對用戶的請求及時回響,並在可能條件下儘量提高系統資源的利用率.適合辦公自動化、教學及事務處理等要求人機會話的場合。
工作方式: 一台主機連線了若干個終端,每個終端有一個用戶在使用,互動式地向系統提出命令請求 ,系統接受每個用戶的命令,採用時間片輪轉方式處理服務請求,並通過互動方式在終端上向用戶顯示結果 ,用戶根據上步結果發出下道命令,分時系統實現中的關鍵問題 及時接收,及時處理。
特徵
互動性:用戶與系統進行人機對話。
多路性:多用戶同時在各自終端上使用同一CPU。
獨立性:用戶可彼此獨立操作,互不干擾,互不混淆。
及時性:用戶在短時間內可得到系統的及時回答。
影響回響時間的因素
終端數目多少、時間片的大小、信息交換量、信息交換速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