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電子計算機

採用中、小規模積體電路製造的電子計算機。1964年開始出現,60年代末大量生產。中國於1970年研製成第一台積體電路計算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第三代電子計算機
  • 詞語: 第三代電子計算機
  • 注音:dìsāndàidiànzǐjìsuànjī
  • 釋義小規模積體電路製造的電子計算機
簡介,電子計算機發展階段,

簡介

時間:1962~70年代
特點:採用積體電路(每個電路片有4一100個門)和軟設備系統化時代。
基本技術:以操作系就為中心,進行軟備系統化研究,成果之一即為分時系挽的研製,廣泛使用小型計算機。
其機種多樣化、系列化,外部設備品種繁多,並開始與通信設備相結合而發展為由多機組成的計算機網。運算速度可達每秒幾百萬次,甚至幾千萬次、上億次。

電子計算機發展階段

自從1946年研製成第一台電子計算機E-NIAC以後,電子計算機的發展過程握歷了幾
代的變化:
(一)第一代(1949一1956)
特點:電子管計算機體系確立時代,器件採用其空電子管。
基本技術:提出程式存貯方式,採用二進制碼,考慮自動運算控制方式,發明變址暫存器,研製各種存貯器,確立程式設計概念等一系列計算機技術基礎。
第二代(1956~1962)—1948年發明電晶體。
特點:確立輸入輸出控制時代,器件採用半導體電晶體。
基本技術:機器穩定性提高。磁芯存貯器和各種輔助存貯器使用更為發展。採用中斷觀念,主要矛盾逐步轉向軟設備。
第三代已經介紹過
第四代(70年代開始)
特點:採用大面積積體電路(每個電路片有l,000個門以上),毫微秒操作速度及10億位存貯容量。硬設備和軟設備融合時代。
基本技術:硬設備不會有什麼革命性的技術發展,所利用的是標準的積體電路技術,只是強調機器在拮構,體制、計算技術的高度利用和程式設計技巧方面有所變化。
第五代
特點:模擬人類視神經控制系擾。稱為“視感控器”或“空間電路計算機”。
基本技術:結構與功能和現有計算機概念完全不同,具有模擬——數字混合的機能,本身具有學習機理,能模仿人的視神經電路網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