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風公益基金會

凱風公益基金會

凱風公益基金會於2007年3月設立,是國家民政部主管的非公募公益基金會。也是首批由企業發起、國家民政部批准設立,並由國家民政部作為上級主管部門的公益基金會。凱風之名源於《詩經·邶風·凱風》:“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 棘多刺而難長,和風卻滋潤如故,不由得讓人感念慈母的辛勞。凱風同仁願以此寄寓基金會回饋社會的感恩之心。

凱風公益基金會主要通過機構合作方式,對在學術研究、政策研究、教育和公益實踐方面獲得重要成果、具備實力和潛力的學術精英和公益精英,進行資助和獎勵,進而達到提升公共福利、增加公眾利益、傳播公益思想的目的。凱風公益基金會的戰略合作夥伴包括國內外頂尖的綜合性大學和研究機構、專業藝術院校、國內外一流的NGO。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凱風公益基金會
  • 組織性質:非公募公益基金會
  • 成立時間:2007年3月
  • 掛靠單位:泰鴻投資集團
業務範圍,建設宗旨,企業文化,組織項目,凱風學者項目,凱風研究項目,凱風學子項目,凱風工程項目,

業務範圍

凱風公益基金會與國內外頂尖的大學、科研院所、藝術機構以及非政府組織合作,主要資助領域為人文、藝術和社科。在藝術領域,基金會通過與國內外高端藝術機構合作,集中關注音樂、美術、建築等藝術門類,發掘有潛質的藝術人才,促進中西方藝術交流,推動藝術人文教育。在人文領域,基金會圍繞“中國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這一核心方向,積極倡導文化交流,與卓有成就的人文學者合作,在繼承自身傳統的同時保持開放的全球眼光,在吸收其他文化優長的同時堅持中國文化的主體性,力求在這一方向上有所建樹。在社科領域,基金會立足於整合國內外一流學術資源,為中國社會轉型期重大問題的解答提供獨立的視角,探索中國轉型期的制度建設之道;並以系統地資助開展巨觀性、戰略性、長期性和跟蹤性的研究。

建設宗旨

秉承“融通財智,惠澤社會”的宗旨。

企業文化

願景
推動人類進步,促進和諧發展。基金會目前資助的項目主要有三個方面:凱風工程、凱風研究、凱風學者和凱風學子。
使命
推動人類共同價值的理解;
推動人類多元文化的共生。
促進社會轉型的平穩實現;
促進社會公正的普遍建立。

組織項目

凱風學者項目

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文化一直面對著現代性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時至今日,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與綜合國力的提升,隨著全球化趨勢的日益深入,現代性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不僅未曾消失,反而愈加凸顯。為自覺應對挑戰、積極抓住機遇,凱風學者項目將“中國文化的現代性建構”確立為核心方向,積極倡導文化交流,在繼承自身傳統的同時保持開放的全球眼光,在吸收其他文化優長的同時堅持中國文化的主體性,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承續,建構中國文化的現代性。
凱風學者項目是一項針對人文學者的全面而持續的支持計畫,致力於通過富有創新性和影響力的系列實踐,實現高端社會資源與學術資源的良性互動。它甄選並支持人文領域最有成就的一批學者,是高端的學者支持計畫;它倡導資金資助之外的全面支持,是實踐型的學者支持計畫;它強調各方的互動與交流,是合作型的學者支持計畫。
本項目將遴選一批卓有成就的人文學者,給予他們持續性的資助,協助他們參與、組織高水平的國際交流及創新性的文化實踐,激勵他們在已有學術成果的基礎上,對中國文化的現代性建構進行深入地理論思考和系統研究,從學院思入社會、從中國溝通世界、從歷史通往未來。
匯聚一批擁有相似理念的精英學者,相互切磋砥礪,探尋文化之道。首批凱風學者包括清華大學陳來教授、劉東教授、李伯重教授,南京大學劉迎勝教授,復旦大學姚大力教授,美國杜克大學阿里夫·德里克(ArifDirlik)教授,英國劍橋大學艾倫·麥克法蘭(Alan Macfarlane)教授,法國法蘭西學院巴斯蒂(Marianne Bastid-burguière)教授、賓夕法尼亞大學梅維恆(Victor H.Mair)教授。
陳來教授,祖籍浙江溫州。1976年畢業於中南礦冶學院(現中南大學)地質系;198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獲哲學碩士學位;198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博士學位。1990年起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現任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學研究院院長,並擔任全國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朱熹研究會會長、馮友蘭研究會會長、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全國古籍整理規劃小組成員等。此外,他還兼任香港科技大學、武漢大學等多所高校兼職教授,並先後客座於美國哈佛大學、日本東京大學、關西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台灣中央大學等著名學府。
劉東教授生於1955年。1981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哲學系,1985年考入中國社科院,師從李澤厚先生,1989年夏完成有關宋代美學的博士論文《審美文化的興盛與失落》,並於次年通過答辯獲得學位。先後任教於中國社科院外文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任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並任國學研究院副院長,主持日常院務及《王國維紀念講座》和國學工作坊。
劉迎勝教授生於1947年,1981年獲南京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1985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學博士學位。現任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民族與邊疆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特聘兼職教授兼學術委員會主任,合作主持陳寅恪紀念講座,並長期擔任中國元史研究會會長、中國蒙古史學會副會長、中國海交史研究會與中國蒙古學學會副理事長。
德里克教授1940年生於土耳其,原是美國杜克大學教授,最近剛以俄勒岡大學“耐特社會科學講座教授”(Knight Professor of Social Science)的身份榮休。他既是著名的漢學家,也是著名的社會理論家,既精通漢語和中國歷史,又深通馬克思主義與後殖民主義。正因為這樣,他既被當代的土耳其人視作本國的國寶,也被當代美國漢學家中的左翼,視作本陣營的領軍人物。
麥克法蘭教授1941年出生於印度,早年在英國接受教育,曾先後在牛津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和倫敦大學東方和非洲研究學院(SOAS)學習歷史和人類學,並獲博士學位。他此後在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系工作了32年,任教授、系主任,2009年榮休。他還是國王學院院士、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會員、皇家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及榮譽副所長、英國學術院院士、歐洲學術院院士。

凱風研究項目

中國,在傳承儒家精神的古老國度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新興強國的雙重身份之下,如何實現文化復興與長期可持續發展,是當下必須投入精力去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凱風公益基金會立足於整合國內外一流學術資源,對這一問題的解答提供獨立的視角,探索中華文化再次中興、成長、發展之道。從成立至今,基金會先後資助了《我國能源利用效率系統分析與改善途徑研究》、《中國創新企業的培育與發展研究----YBC為例》、《中國非盈利組織人力資源管理》等項目的研究,並資助美國哈佛大學政府系教授Michael Sandel在中國大陸進行巡迴學術演講。在這些項目試點運行基礎上,2011年凱風公益基金會與清華大學聯合成立了“清華大學凱風發展研究院”,以機構化的方式建立一個長期、高水平的學術平台,對中國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研究予以更強關注,投入更多資源,提供更大支持。

凱風學子項目

青少年是一個國家的未來,是人類的希望。梁啓超先生曾經說過:“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 中國經濟的飛速增長,綜合國力的顯著提高,基礎教育的廣泛普及,給莘莘學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然而,日益細緻的現代學科劃分、日益昂貴的高等教育成本、日益激烈的就業競爭以及整個社會的商業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他們的全面健康成長。如果伴生現代教育普及的是近於流水線式的人才標準化生產,凱風仍然希望,每一位學子都有機會去領略或許已經永遠失落、又或許從未有人實現過的“完人”理想,並在這一理想的照耀下修身進學、兼濟天下。
會議現場會議現場
凱風學子項目致力於資助品學兼優的學生,協助他們組織、參與各種形式的培訓、交流、公益活動及社會實踐,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升領導力,塑造全面才能,樹立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凱風工程項目

中國社會的成熟與完善離不開公民社會的建立和健全,和諧發展需要大批具有實踐能力的公益組織和人才充分參與和推動。凱風公益基金會始終把為構建公益社會貢獻力量視為責無旁貸的使命。目前已經對“中國青年創業國際計畫(YBC)”、清華大學“凱風社會管理MPA獎學金”、“中國非公募基金會發展論壇”、《社團管理研究》雜誌和“民政部美國非贏利組織運作與管理考察團”等多個項目提供了大力支持。凱風工程項目將主要致力於提升企業、個人的社會責任感,為進一步創造和諧、公平的社會做出貢獻。
凱風社會管理MPA頒獎凱風社會管理MPA頒獎
作為中國社會組織促進會、中國非公募論壇和團中央中國青年就業創業基金會的理事單位,凱風公益基金會在構建社會公益網路的過程中,既重視“政-社合作”,也強調“同業共進”,更提倡“公益創新”。基金會從成立伊始就持續對同業創新、公益領袖發展和公益網路建設三個方面進行資助,力圖在政府監管和行業自律的框架內,打造一個和諧持續的公益生態環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