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磧石

冰磧石

冰磧(qì)石是指冰河削切兩旁及河床的土壤和岩石,並夾帶碎石往下移動,堆積成塊狀或長條狀的土塊。

冰磧石一般選擇性地沉積在堅硬的岩石表面上,因此有相當一部分古老的冰川表面寸草不生。但是,彈頭形和龜背擦痕的冰磧石具有鑑定古冰川作用的意義。

帶擦痕和擦面的冰磧石具有區別於其他沉積物的基本特徵,如無分選、稜角狀或次稜角狀、大小混雜、缺乏層理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冰磧石
  • 外文名:moraine
  • 主要分布:在曾經出現過大量冰川的地區
  • 分布地區:北歐、加拿大等
  • 定義:是冰川沉積物中的礫石、冰漂礫等
  • 特點:大小混雜、缺乏層理、分選差等
概念,特點,研究與運用,

概念

冰磧石是指凍結在冰川中的石塊,主要分布在曾經出現過大量冰川的地區,比如北歐、加拿大等地。上述地區均為第四紀冰川的中心,不僅存有相當數量的冰磧石,更有大量的冰磧湖

特點

冰磧石是由捲入冰體的岩屑,通過互相碾壓、撞擊、磨蝕而形成的。冰磧石和其他沉積物的最大區別就是它的分選性差,大小混合,還有磨圓度也很差,稜角分明。大多數冰磧石具有多棱及多面體特徵,以五面體和熨斗狀最具代表性。
在高山地區,更新世冰川聚集在小溪山谷中,形成U型冰川波谷。當高山或山谷冰川停止形成時,它們儲存了大量的剩餘物質,並用冰磧石的形式控制融化的水,形成了許多高山湖,許多這樣的湖泊還存在於今。冰磧石風化分解的沉積作用可以形成母質土壤
冰磧石可以在冰川的底部、內部及表面上進行搬運。在冰川底部的冰磧石,它摩擦冰床,所以稜角多被磨去,表面具擦痕,在冰川表面的冰磧石,因冰是固體,故不下沉,隨冰川前進,一般稜角顯著,同時也沒有擦痕。
表面有冰川擦痕的冰磧石的擦痕長度可達數厘米至數十米,深度一般數毫米或幾厘米。藉助擦痕可以判斷冰川運動的方向,是鑑定冰川作用的關鍵證據之一。

研究與運用

①通過近些年的廬山科學考察,發現了烏龍潭岩石表皮構造,並對採集的冰磧石的變形特徵進行了曲率計算和顯微組構分析,岩石應力—應變規律表明其均是冰川作用的產物;基礎地球物理測量資料的研究也表明,廬山斷塊山地是郯廬大斷裂的南延部分,它的運動形式受鄱陽湖斷陷盆地內部地塹—地壘構造系統的控制,第四紀冰期—間冰期氣候變化與區域構造的升降程式具有一定的耦合關係。
②通過對獨庫公路三岔河道班溝等處土石流扇形地上不同形態的土石流堆積、冰川堆積和岩屑坡的沉積礫石組構對比研究,發現:在不同沉積相中,礫石ab面的組構特點互不相同,都隨其不同的沉積動力和地形等沉積條件的差別而有別,所以利用礫石組構這一研究方法,不但可劃分不同的沉積相,而且在第四紀地質沉積學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