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磧

流磧

流磧指沿冰川表面流動的冰川沉積。流磧多起源於融出磧,它的沉積過程是在大氣壓力下發生的,顆粒間的應力高於零。由於它接近或處於液限,故能沿冰川表面流動。屬冰磧物成因類型的一種冰川沉積。

流磧可分為冰面流磧和冰下流磧。流磧的形成環境與融出磧相似,均形成於正常的大氣壓力下,這不同於液體中懸移物質的沉積過程。

流磧不同於融出磧在於經過黏滯性流動作用,因此它有一定的分選性,發育平行斜坡的斜層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流磧
  • 外文名:flow till
  • 定義:冰川表面流動的冰川沉積
  • 本質:冰川沉積
  • 所屬分類標準:按照冰磧物的成因
  • 起源:多起源於融出磧
  • 分為:冰面流磧和冰下流磧
冰磧,冰磧物的分類,消融磧,滯磧,融出磧,變形磧,升華磧,

冰磧

中文名稱:冰磧
英文名稱:till
定義:由冰川侵蝕、搬運和沉積的物質。
其主要沉積特徵是大小混雜、無分選、不分層。其中礫石稱為冰磧石。形態以次稜角狀居多,且由於搬運過程的撞擊多有斷口斷面
典型的冰磧石是經過摩擦的,叫做擦痕石(striated boulder),具有一個甚至多個擦面,其上擦痕細長緻密,都順著礫石長軸方向延伸,反映其在冰川運動時調整為易於克服阻力的方向。
冰磧的沉積特徵及其礫石形態和表面特徵,均顯示固體介質侵蝕搬運的特點,是鑑別冰川沉積真偽的關鍵性標誌。巨大的冰磧石叫做漂礫
冰磧按其脫冰方式可分為滯磧(lodgement till)、消融磧(ablationtill,melt-out till)、擠出磧(squeezetill)。
按冰川的動力作用可分為推磧(push till)、變形磧(deformationtill)、鼓丘(drumlin)。
按脫冰至沉積間的過程行為區分為卸磧(dumptill)、流磧(flow till)等。
1979年國際第四紀研究聯合國(INQUA)關於冰磧成因分類規定,尚未脫離冰川的物質統稱為冰川岩屑(glacial debris),只有當其沉積下來之後,才能稱為冰磧(till)。
按此,原所謂表磧(superglacial till)、內磧(englacial till)等概念均應廢除。在冰川作用的山谷中,只有當冰磧物堆積而形成冰磧壟(moraine)時才對重建古冰川規模有意義。如終磧壟(end moraine,terminal moraine)和側磧壟(lateralmoraine),它們形成於冰舌末端和兩側。其沉積過程是,在冰川趨於停頓時,岩屑先融出於冰面,再自由滑落而向外加積的,故又被稱為卸磧壟(dump moraine)。
這種冰磧岩屑沉積後顯示有規律的排列方式。終磧壟如果受到冰川前進推動而整體前移,則謂之推磧(pushed moraine)。冰川在後退過程中階段性停頓形成的冰磧壟叫做後退冰磧(recessionalmoraine),不能代表冰期
冰磧物質來源於冰川侵蝕基岩產生的岩屑、冰川外圍岩壁寒凍和熱力風化產生的岩屑和風力吹揚於冰川的沙塵三部分。匯入冰川後,在消融帶低溫水中也發生微弱的化學風化作用,形成一定的黏土組分。冰磧在地層中膠結成岩甚至變質,就成為冰磧岩,是古老冰川作用的證據。

冰磧物的分類

冰磧物根據其成因可分為六類。消融磧、滯磧、融出磧、流磧、升華磧和變質磧。

消融磧

在冰川的末端,因冰川消融而堆積形成的冰磧物被稱為消融磧(melt-out till)。當氣溫和供冰量比較穩定時,冰舌的位置基本不變,冰川就源源不斷地把搬運來的碎屑物質在冰舌的位置堆積下來,形成大量的冰磧物;當氣溫升高時,冰舌的位置後退,那么冰磧物堆積的位置也隨之後退,堆積在冰蝕谷的底部;如果氣溫下降,供冰量增加,冰舌的位置向前推進,碎屑物便被搬運到更遠的地方堆積下來。

滯磧

在冰川的底部,在較高圍壓和較低的有效應力下,通過卸載作用堆積在冰床上的冰磧物稱為滯磧。
滯卸作用的方式主要有冰川壓力融化、阻滯作用和貼上作用三種,冰川壓力融化致使冰川底部的碎屑釋放到冰床上形成滯磧;
阻滯作用是因冰床與冰川底部所夾碎屑間摩擦力致使碎屑滯留下來堆積在冰床上形成滯磧過程;
貼上作用是冰床上已有較細粒的冰磧物對冰川底部的碎屑“粘住”或被壓人其中“卡住”而滯留下來形成滯磧的過程。在形成的過程中,由於受到冰川壓力、摩擦和冰川前進的影響,滯磧的固結性好,孔隙率低,含粉砂、粘土較高。

融出磧

在正常的大氣壓力下,冰面或冰下冰體發生熱力融化,將冰川冰所含的碎屑物質堆積下來形成的冰磧物稱為融出磧(melt-out till)。它發生在冰面上,稱為冰面融出磧;發生在冰下空穴或冰下河道中,稱為冰下融出磧。由於在正常大氣壓力環境中形成,融出磧的固結性差,多由大小不一的角礫石構成,分選及磨圓均差,礫石排列極差,表面也少見擦痕。

變形磧

變形磧(deformation till)是冰川流動過程中因有很大壓力,底床的基岩表面變形破碎,並被冰川帶動很小的距離而仍可從其形態上恢復基岩原始結構而形成的冰磧。
變形磧是冰底受冰川改造而基本未經搬運或僅短距離搬運,且未經持續研磨和壓實的冰磧物。它們可以是鬆散物質,也可以是破壞了的基岩。若為基岩則表現為雖經冰川擠壓、穿插而變形。但原始結構通常仍可辨別。

升華磧

在寒冷乾燥的極地地區,冰川的升華作用形成的冰磧物稱為升華磧(sublimation till)。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