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吧,哥倫布

再見吧,哥倫布

尼爾·克魯格曼是一位耽於幻想的猶太青年,他與姑媽生活在一起。一次,他在游泳池見到一位叫布倫達·帕蒂姆金的姑娘,她那優美的泳姿、金褐色的頭髮和俏美的身材迷住了他,他對她一見鐘情。於是他便打電話約布倫達出來。他們在網球場見面,經過了解,布倫達也開始喜歡上這個充滿風趣的小伙子。

基本介紹

  • 書名:再見吧,哥倫布
  • 作者:菲利普·羅思
  • 年代現代
  • 體裁小說
基本信息,內容概要,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名稱】《再見吧,哥倫布》
【年代】現代
【國家】美國
【作者】菲利普·羅思
【體裁】小說

內容概要

一次,他在游泳池見到一位叫布倫達·帕蒂姆金的姑娘,她那優美的泳姿、金褐色的頭髮和俏美的身材迷住了他,他對她一見鐘情。於是他便打電話約布倫達出來。他們在網球場見面,經過了解,布倫達也開始喜歡上這個充滿風趣的小伙子。
第二天,他們一道去游泳,並結識了布傳達的哥哥羅納德·帕蒂姆金。游完泳,布倫達邀請尼爾去她家吃飯,這樣尼爾使認識了帕蒂姆金一家,尤其是布倫達的小妹妹朱莉。晚飯時大家談話不多,食量卻很大,尼爾覺得有點乏味。酒足飯飽之後,尼爾參加了帕蒂姆金一家的活動,並同朱莉打籃球;他有意讓朱莉贏了,因為他喜歡朱莉,可是他不喜歡帕蒂姆金太太,儘管她是個標緻的美人。
翌日,尼爾去圖書館上班,見到一個小黑孩,把美術部叫成“心臟部”。他對這個黑孩子很同情,熱心地向他解釋。晚上,他駕車去帕蒂姆金家,見布倫達穿一身連衫裙,非常驚訝。因為他認為林肯學院的女生一般只穿短衫短褲。這一夜,尼爾便留在布倫達的家裡。
在後來,尼爾感到生活中似乎只有兩個人存在:布倫達和那個喜愛高更作品的小黑孩。他在白天幫助小黑孩借書、找資料,晚上同布倫達一起徜徉在愛情的海洋里。他向布倫達講敘了自己的身世,他說他自己什麼打算也沒有,沒有任何理想。夏天就這樣一天天過去。每晚尼爾都和布倫達約會,游泳,散步,乘車兜風,以看電影為由去跳舞和逛酒吧。
有一天,布倫達徵得父親的同意,約尼爾來她家度一周的假期。尼爾喜不自禁,他向姑媽道別,向圖書館告了假,並讓小黑孩把要看釣帶回家去,然後得意洋洋地去了布倫達家。
他一進門便聽朱莉說羅納德要結婚了,新娘是哈麗特。布倫達告訴他,一旦哈麗特到這裡,大家都會忙亂不堪,因此他可以呆上兩個多月。
羅納德來到他的房間,問他是否喜歡音樂,並向他推薦《哥倫布》唱片。
羅納德結婚一事使帕蒂姆金一家非常興奮。朱莉和布倫達因為要做姑姑而歡喜欲狂。
晚上,布倫達帶領尼爾到一間髒亂潮瀑的儲藏室,她相信那裡藏有一大筆錢,是她小時候父親給她的。但是他們什麼也沒有找到。
第二天晚上,尼爾聽見羅納德播放《哥倫布》那張唱片,他聽到平穩地呻吟著的鐘聲及和著鐘聲響著的柔和的愛國曲調,壓過鐘聲和樂聲的是一個憂鬱的低音:“再見吧,哥倫布……再見吧……”尼爾又在布倫達家裡住了一個星期,但是他的心情似乎總覺得有點抑鬱。哈麗特就要嫁過來了,似乎是不知不覺的,而布倫達有一天也會不知不覺地離去。一想到此,他便感到一股排遣不了的惆悵。一天,尼爾來到帕蒂姆金開的商店,它坐落在紐瓦克市黑人區的中心。這裡是另一番景象:忙亂、嘈雜、充滿生氣和活力。帕蒂姆金先生說:“如果一個人努力乾,他會得到報償。你要明白,坐在那裡你不會有什麼出息……成功可不是件容易事兒……”這種生活在尼爾看來就像是另一個世界。
布倫達懷孕了,尼爾勸她去私人診所看看,布倫達感到害怕,但是最終她還是去了。尼爾在外面等得不耐煩,便進了一所教堂,他一面默默地祈禱,一面想:現在醫生就要把我和布倫達結合在一起,我說不準這是不是最好的辦法。我愛的東西是什麼?為什麼我已經選擇?布倫達是誰?人生旅程何等短暫,我應該停下來思考嗎?羅納德和哈麗特舉行了隆重的婚禮,雙方的親戚幾乎都來了。婚禮的慶祝活動一直延續到深夜,大家拚命地吃、喝、跳舞。最後,大廳里只剩下尼爾和布倫達以及桌旁的接待員。布倫達已經在一張長沙發上睡了。尼爾把她叫醒,他們驅車駛出城市,這時天差不多亮了。轉眼已是秋天。天氣漸涼,樹葉變黃了,一夜之間,滿地都是落葉。布倫達已經離開紐瓦克市,去上學了。尼爾又回到圖書館,他再也沒有見到那個小男孩。他整日愁眉不展,經常默默沉思。一天,布倫達來信說將於猶太新年時回來,尼爾高興萬分,他決定去波士頓看她。
他又見到了布倫達,但發覺她與從前大不相同。他們相互親吻、擁抱,可是彼此總感到有些異樣。布倫達給尼爾看她父母的兩封信。原來,布倫達的父母已經知道他們之間發生的事,雖然沒有嚴厲地指責,但是希望她吸取教訓,過新的生活。布倫達和尼爾為此發生爭吵,雙方各執己見、互相責備,最後,尼爾拿起旅行包,穿上大衣,離開了房間。尼爾走進以前從不曾去過的哈佛大學校園,來到雪蒙特圖書館門前。他想起布倫達曾經告訴他,這座圖書館的洗手間裡裝著帕蒂姆金水槽。他思忖:在他的體內,究竟是什麼東西已由追求、攫取而變為愛情,然後又顛倒過來?什麼東西又使“得”轉變為“失”,然後又使“失”轉變為“得”呢?儘管他知道自己已經不愛布倫達了,但是他不知道要多少時間之後才能與任何女人親熱得像與她一般。在猶太新年的第一個早上,一輪紅日冉冉東升。尼爾又回到了紐瓦克。

作品鑑賞

《再見吧,哥倫布》是羅思的成名之作,它通過一個猶太青年的愛情故事,展示了美國猶太中產階級的生活。小說的篇幅雖然不長,但卻以較大的時空跨度為讀者創造了一個情節跌宕、人物眾多、場景豐富的生活畫卷。整個故事從開始到結束,經歷了兩個月的時期。愛情的開始和結束都非常突然,給人以深刻的對抗和困惑的印象。故事的展開與季節的變換形成兩條平行的線。夏季是萬物生長的季節,愛情萌生了;而在秋天猶太人新年時(九月初),收穫的是分離。小說中人物有幾十個,包括猶太人、異教徒、黑人等。場景也經常變換。由此可見,羅思關注的絕不僅僅是兩個青年人的愛情,而是整個社會。
小說不僅靠交織各種社會層而和各種地位的人物來實現其主體結構,它還用了主題上的種種相反的東西實現其風俗畫的內在主體感,諸如:進取與退避、愛的獲得與喪失、性愛的快樂與道德的責任、不同階層的融會與隔離、人的融洽與對抗、信念與妥協等等。尼爾和布倫達雖然真誠相愛,但是他們的愛情如同世外桃源里的花朵,經不起現實生活的磨礪。他們感到悵惘和惶惑,因為他們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冷峻的現實。這種空中樓閣式的愛情,是不可能持久的。
羅思主要是一個諷刺作家,他對於尼爾玩世不恭和無知也進行了譏刺。正如猶太評論家凱津所指出的:羅思看到了猶太人“身上的一切資產階級跡象並予以強調。他諷刺了紐瓦克市及其郊區猶太人中資產階級的生活,既批評猶太人,也批評中產階級。”
羅思常常從心理分析角度描繪個人的精神世界和內心衝突,因此也有人稱他的小說為心理小說。在這部作品裡,心理描寫也占了不少篇幅。可以說,尼爾在沉浸於愛情的同時,一直在反思自己。羅思淋漓盡致地揭示了他的內心世界,一方面對他的反抗意識寄予同情,一方面又批判他的情性和幼稚。
布倫達在小說里基本上是一個配色,但是她也具有獨立的意義。她並不是被動地接受尼爾的愛情,而是時常主動出擊。她把尼爾介紹給家人,並邀請尼爾來家裡度假,表現出戰後新一代美國青年的自主意識和敢作敢為的精神。當然,這個形象仍比較簡單,不像尼爾那么豐滿、深刻。但在羅思以前,美國文學中這種形象還是很少見的。
在小說的結尾,作家以象徵手法告訴人們,尼爾的生活將翻開新的一頁。這表明當時還很年青的作家對未來是充滿希望的。也難怪,當時人們都在做著美國夢,相信明天會更美好。一旦這個夢破滅了,留給人們的是更深的沮喪和迷惘,這些在羅思的後期作品中均有所表現。

作者簡介

菲利普·羅思(1933—),美國小說家。生於新澤西州的紐瓦克市,猶太血統。祖父母來自奧匈帝國,父親是保險公司的推銷員。他自幼在紐瓦克市的猶太人聚居區長大,高中時即主編校刊,大學時代主編過文學雜誌。1954年畢業於巴克內爾大學,次年入芝加哥大學獲碩士學位,在美國陸軍中服役1年後回芝加哥大學當英國文學講師,此後一直在大學任教和寫作。1959年出版過小說集《再見吧,哥倫布》,一舉成名,次年該書獲得全國圖書獎。1962年他創作了第一部長篇小說《放任》,描寫一位年輕的猶太知識分子在芝加哥大學和紐約等地的經歷。不久又寫了《當她是好女人的時侯》,這本書的風格不同於羅思的其他小說,不寫猶太人的生活,而是刻畫了中西部地區一位信奉新教的主婦,致力於改造父親和丈夫,結果失敗了。1969年,他創作了最有爭議也是最著名的小說《波特諾的怨訴》,該書通過對猶太青年亞歷山大·波特諾的性變態心理和行為的揭示,諷刺了紐約的猶太中產階級的醜態。羅思的主要作品還有:《我們這一夥》(1971)譏刺尼克森政府;《乳房》(1972),描寫一位文學教授像卡夫卡的人物一樣一夜間變成一個巨大的乳房的故事;《偉大的美國小說》(1973),通過一位棒球明星的隕落影射美國的政治和社會;《我作為男人的一生》(1974),描寫一位作家的生活和文學上的挫折;《情慾教授》(1977),是《乳房》的前篇,寫主人公在變形前作為情慾的犧牲品在慾海中沉浮的情形。此外還有《鬼作家》(1979)、自傳體系列小說《解放了的朱克曼》(1981)和作品《欺騙》(1990)。
羅思是戰後美國猶太作家的傑出代表之一。他擅長表現當代猶太中產階級的生活和心理,反映他們在多變的美國社會中的處境和失落感。他同索爾·貝婁、艾薩克·辛格、諾曼·梅勒伯納德·馬拉默德一起被稱為猶太小說家五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