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污穢

人性的污穢

《人性的污穢》是美國作家菲利普·羅斯創作的長篇小說,該故事發生在1998年,主人公科爾曼是一個有著黑人血統的大學教授,隱姓埋名地作為猶太人在美國社會中度過幾乎是輝煌的一生,直到在晚年的一次意外事件中被誣為種族主義者。之後,與一個年輕女清潔工建立情人關係,兩人在一起蓄意的車禍中喪生。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人性的污穢
  • 外文名稱:The Human Stain
  • 文學體裁:長篇小說
  • 作者:(美)菲利普·羅斯
  • 首次出版:1972年
  • 作品字數:244千字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特色,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科爾曼是一個膚色極淺的非洲裔美國人,他隱姓埋名地以一個猶太人的身份進入美國社會,並成功地在一所雅典娜學院的古典文學系擔任系主任。似乎,命運之神不但寬宥了他的背叛而且對他甚為垂青。然而就在他71歲那年的一次課堂上,由於將兩個缺課的黑人學生稱為“幽靈”而被誣為種族主義者,不料,引發校園幽靈——黑鬼事件發酵。真實身份是黑人的科爾曼反而成了鄙視黑人的種族主義者。經過這次事件的科爾曼與清潔女工福妮雅開始有“偷情”的交往。福妮雅是只有科爾曼一半年齡卻經歷複雜的女清潔工。她在14歲時離家出走,後與一個越戰老兵萊斯結婚又離婚,其間兩個孩子意外死亡。她靠做服務員之類的工作養活自己。最後科爾曼與福妮雅在萊斯的暗算下一起走向肉體的毀滅。

作品目錄

第一章
人人皆知
第二章
躲閃重拳
第三章
你拿一個識不了字的孩子怎么辦
第四章
哪個瘋狂者的構想
第五章
淨化儀式
(參考資料)

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美國是一個由移民組成的多種族、多元文化的國家,其種族歧視問題由來已久。從1619年第一批非洲黑人被運到新大陸開始,黑人便作為奴隸長期在美國備受歧視與奴役。雖然1865年美國聯邦憲法第13條修正案宣布廢除奴隸制,但奴隸制並沒有因此而在美國絕跡,美國的密西西比州到1995年3月才正式宣布廢除奴隸制,成為美國最後一個宣布廢除奴隸制的州。
在二戰中,美國有90多萬非洲裔美國人被召入軍隊,但是,在美軍內部實行著種族隔離。美國大後方的黑人同白人一樣積極獻血,支援前線。但是美軍野戰醫院要求,黑人的血要和白人的血分開儲存。白人的血只能輸給白人,黑人的血只能輸給黑人。
事件背景
柯林頓性醜聞事件:1998年1月17日,網際網路上出現了一篇文章,由這篇文章引發了一系列美國總統性醜聞。莫妮卡·萊溫斯基這個名字開始聞名全球。隨後的1年中,柯林頓否認、作證再到說出“我撒謊了”三個字,在世界面前丟盡了臉。年僅21歲的萊溫斯基當上了白宮的一個實習生,她開始給柯林頓送外賣,與他調情,接著便開始了與美國總統長達18個月的偷情。醜聞曝光後,萊溫斯基向幫自己出傳記的英國作家安德魯·莫頓講述了這一切。隨後,她開始頻繁地被媒體採訪,並主持了一個真人秀節目。隨後,她試圖淡出公眾視野。
創作靈感
《人性的污穢》,以20世紀美國歷史和社會為背景,以種族問題為切入口,通過歷史的類比,反映美國少數族裔的生存狀態中普遍存在的侷促感、壓迫感、邊緣感以及對融入的渴望。《人性的污穢》故事,從1998年美國白宮的醜聞,即柯林頓和萊溫斯基一案找到創作小說的靈感。

人物介紹

科勒曼·希爾克
主人公科爾曼是一個出生於非裔家庭、膚色較淺的業餘拳擊手與全優學生。科爾曼渴望擺脫黑人身份。通過個人的不懈努力,科爾曼以卓越的教學成就晉升為雅典娜學院的系主任,並且通過徹底的教學改革,為學術領域引進年輕的師資,推動了雅典娜學院的教學創新,也帶動了封閉落後的紐瓦克地區的發展。
他是美國雅典娜學院的大學教授科勒曼·希爾克。這位教授的生活正在走上窮途末路。“幽靈事件”置歷來我行我素的古典文學教授於輿論的風口浪尖,而與一個三十幾歲的文盲女清潔工有偷情行為使這位教授徹底斯文掃地,丟了教職。在特定的政治、道德文化背景之中,科勒曼·希爾克陷入一場“無法言說”的身份悖論構成的創傷事件中。他年邁強硬的妻子因此殞命。而他與另外一個具有童年創傷體驗的清潔工的忘年不倫之戀,讓傷痕累累的心靈又加上致命一擊。福妮雅的丈夫,一個忍受著戰爭後創傷應激反應症的越戰老兵忍受不了前妻與猶太佬的苟合,最終製造了一起神秘事故,結束了這起悲劇。
德芬妮
德芬妮是來自於法國的一位女性知識分子。她是一個沒有個性、永遠不能真正成功的人。德芬妮擺脫傳統家族環境的束縛,憑藉勇氣隻身來到美國。她期待有朝一日衣錦還鄉能聽到:“她成功了。她做到了。隨後德芬妮憑藉其特有的學術積澱,獲得了耶魯大學的博士學位,並且被雅典娜學院聘用。她在學術刊物上發表的文章為其贏得了學術界的榮譽,並且升為雅典娜學院的系主任。德芬你似乎憑藉個人特立獨行的努力實現了學術上的成功夢。
萊斯特
萊斯特是來自於一個下層階級的對未來充滿期望的積極向上的青年。他擁有成群的朋友,擁有青年人所擁有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希望通過個人努力建立一個自主經營的農場,並組建一個幸福的家庭。然而,正值構建生活的美好時期,他被政府召集參加越南戰爭。經過艱苦的軍事訓練,他被送往越南戰場,在這裡接受戰爭的洗禮。當萊斯特從叢林回到文明的國度時,萊斯特仍然不乏對理想的渴望,不乏對幸福生活的追求。他與福妮雅建立了一個家庭,並且經營一家牛奶廠,而且聽從政府的安排擔任一名公路保養工。他通過個人堅持不懈的努力追尋著年輕時的幸福夢。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幻滅的美國夢
美國夢只是一個不可企及的神話:突發的“幽靈”事件把科爾曼送上雅典娜黑人協會與校委會的審判席,並判以莫須有的種族主義者罪名。盛怒之下,科爾曼辭職而去,妻子艾麗斯也在無休止的官司中猝死。在同事、朋友和子女疏遠的同時,科爾曼與福妮雅相依為命。然而不幸的是科爾曼的猶太身份引起了萊斯特的憎恨,並被萊斯特謀殺。具有諷刺意義的是:作為黑人,科爾曼被扔出白人妓院;作為猶太人,科爾曼被黑人冠以種族歧視者;因為猶太人的身份科爾曼被謀殺。面對“幽靈”事件的拷問,科爾曼若承認其黑人身份,就能擊敗所有的虛偽的指控,同時就能避免一切的悲慘的結果。然而,如果承認其黑人身份,那么他建立在謊言基礎上的生活也將土崩瓦解。科爾曼處於承認與否認黑人身份的兩難境地。然而,作為一個不受任何外在制度束縛的自由的人,科爾曼沒有承認黑人身份,最終對自由夢的追尋也以死亡而告終。
同化與異化的矛盾:德芬妮認同美國夢的價值觀,通過個人的才智和努力取得成功。憑藉其法蘭西文學積澱在雅典娜學院擔任法國文學教授,並升為系主任。然而,她的法蘭西風格卻使她難以融入美國主流社會。首先,雅典娜學院的人文主義者對她的學識和號召力加以嘲笑,對其學術成功不懈一顧。“在教職員會議上他們直言不諱,你會認為他們應該那樣;在課堂上他們敢於說出他們的感受,而同樣你也會認為他們本該如此;結果,在他們面前她直不起腰桿。”其次,“三茅草”也因她具有的法蘭西風格而對她誤解、蔑視、排斥、甚至敵視。總之,她既不屬於法國,也不屬於美國。她生活於兩者之間。既不能徹底理解美國進而融入美國社會,也不能返回法國實現她的成功夢想。介於兩者之間,她是一個精神流浪者。
執著與絕望的困境:萊斯特懷著幸福的夢想奔走于越南叢林與文明的美國社會。當他兩次奔赴戰場歸來時,他接受的不是國人熱烈的歡迎,不是英雄的待遇,而是國內的反戰運動。他遭遇著嚴重的戰後創傷症、國人譴責的眼神、以及政府冷淡的待遇。儘管如此,萊斯特仍然不乏對幸福的渴望,他主動接受美國政府的撫慰金和安眠藥,接受越戰老兵的幫助,希望從戰爭的陰影中走出來。他滿懷希望地與福妮雅建立家庭、經營牛奶廠,並且生養了兩個孩子。然而,婚後生活因為戰後創傷症的折磨而陷於水深火熱之中。離婚後兩個孩子因火災窒息而死讓萊斯特再次遭受打擊。最後,當福妮雅與猶太人科爾曼的事件激怒了萊斯特,他謀殺了福妮婭和科爾曼。執著與絕望的衝突中,萊斯特的幸福夢被殘酷的現實徹底擊垮了。
美國夢幻滅的根源:美國是一個由來自世界各地移民組成的國家。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使美國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二十世紀隨著盎格魯撒克遜白人主流文化的逐漸解構,處於邊緣地位的美國少數族裔文化逐漸得到重視和發展。在這種文化背景下,美國提出了“政治正確性”的要求。尤其是美國白人,不能對少數族裔和地位較低的階級使用帶有歧視性的言語。在雅典娜學院,科爾曼僅僅因為“幽靈”一詞而被指控為違反了“政治正確性”的種族主義者。“幽靈”被誤解為對非裔美國人存在種族歧視的“黑鬼”。其實違反“政治正確性”只是一個莫須有的罪名,真正的原因在於科爾曼對於雅典娜學院進行徹底改革的過程中,侵犯了那些曾經對雅典娜學院有過貢獻的年老學者們的利益,並且在聘用年輕學者之後仍然使用過於嚴格的管理模式,這一切都在無形中為他樹立了勁敵。同時,作為系主任的德芬妮也因為科爾曼的傲慢冷漠,以及教學方法上發生爭吵而對科爾曼心存芥蒂。被科爾曼錄用的黑人教師赫伯特在強大的反對勢力面前也不能與科爾曼站在一起為科爾曼辯駁。
事實上,科爾曼並非違反了“政治正確性”的種族主義者。這只是反對者們迫害科爾曼的一個虛偽的幌子。清教傳統的迫害精神:清教是源於歐洲宗教改革而產生的新教中的一種。作為反對英國國教中天主教成份的清教徒抵達美洲新大陸,在這裡建立了清教傳統。清教傳統相信所有的人生來有罪,只有通過嚴格地遵守清教教規,才能獲得救贖。位於新英格蘭的雅典娜學院是美國社會的縮影。在柯林頓與萊溫斯基的性醜聞發生時,美國全國上下掀起了一場淨化熱。同樣當科爾曼與福妮雅發生偷情行為時,德芬妮作為正義的代表對其進行虛偽的誹謗和迫害。在將科爾曼批判為種族主義者的同時,她將自己美化為正義的化身。其實德芬妮對其它少數族裔也存在嚴重的歧視。在將科爾曼逐步擊垮的過程中,她逐漸失去了唯一的精神支柱,而且人性中邪惡的勢力逐漸暴露無遺,成功夢也逐漸毀滅。
越戰的戰爭創傷:越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持續最久,死傷最多,最失敗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不僅粉碎美國永遠勝利的神話,也造成了越戰後一代人的精神創傷,毀滅了他們的美國夢。與前兩次世界大戰不同,戰場歸來的士兵們能夠得到政府的各種補貼和各種學習機會,為他們在戰後的生活創造一定的條件。越戰老兵的經濟條件和生活水平遠遠低於前兩次世界大戰的士兵。他們一方面經受著戰爭創傷惡魔般的折磨,難以適應現實的社會環境;另一方面婚姻破裂、家庭瓦解,成為酒徒和戰爭的犧牲品。總之,越戰老兵在絕望與希望之間堅持的幸福夢在現實面前逐漸瓦解,淪為社會的棄兒。
美國夢,作為美國理想和美國神話,在很大程度上是屬於占美國主流社會的白人盎格魯撒克遜的美國夢。對於少數族裔和下層階級而言,美國夢只是一個不可企及的神話。因為平等與歧視之間的悖論、民主與專制之間的矛盾使美國不再是一個希望之鄉,而是一個幻滅之地。他們美國夢悲劇是時代悲劇和社會悲劇。

藝術特色

敘述視角
1、第一人稱內聚魚:第一人稱內視角的“我”,抹殺了該小說故事和情節與真實的距離,使原本虛構的一切變得不容置疑,羅斯用自己的本領和手段讓讀者深信確有其人、其事。“我”是如何順理成章地取得科爾曼的絕對信任這一細節,可見一斑。身為作者身份的“我”——朱克曼,曾經因為渴望師長的提攜而拜望過同為猶太人並且寫過一個短篇小說的科爾曼,這次相識為後來科爾曼在遭遇“幽靈事件”後,忽然闖到“我”的隱居之地,埋下了伏筆。因為“我”名作者的身份,科爾曼理所當然想起了“我”,決意讓“我”充當自己不幸遭遇的箭靶子,幫他在最痛苦的時刻寫出一部影射“幽靈事件”的作品來,表示對學院和當局的不滿。“我”既然已是科爾曼別無選擇的傾訴對象,科爾曼一定對“我”己經到了無話不講、無話不說的地步。科爾曼對“我”的絕對信任換取了讀者對“我”的絕對信任,這是朱克曼充當第一人稱內聚焦視角的妙處之一。
其次,第一人稱內視角的“我”,通常會一點一點地進行層層遞進式解釋,在這種解釋以後,讓讀者對解釋中闡述的已有事實深信不疑,但恰在此時,“我”卻全盤否定先前的提法,使讀者陷入更深的疑惑之中。通過讀者對種種疑惑的不解,創造出懸念,從而起到勾起濃厚閱讀興致的作用。比如,面對年逾七十的科爾曼同福妮雅(還不到科爾曼歲數的一半)之間的戀情,“我”搶在讀者知道更多細節之前“說”出了“我想不通,而且,起初,“我”怎么也不相信”的心聲。
“我”講的故事進展到科爾曼激動不己地對“我”訴說,訴說他的福妮雅,訴說他同福妮雅之間的“偷情”關係,訴說他打算衝破世俗藩籬的決心。“我”在此刻充當了最忠實的聽眾,“我”如實地將大段大段的話,用引號括起來作了記錄。不過,“我”在這些如實記錄之外,時而不時地跳出來評論。這些評論看起來很自然地是“我”邊聽邊觀察、邊思考作出的反應。
這些反應,先從同樣身為男性的角度,剖析了科爾曼為何會激動到非說不可;再從“我”是患難時刻的真朋友角度考慮,認為科爾曼可能因此才會無所顧忌地和盤托出;最後又從人之常情的角度,肯定這是科爾曼因愛情而沖昏頭腦所致。因此,在這層層遞進的解釋之後,讀者已經深信乃人之常情使得“我”能從科爾曼處聽到這段被世俗唾棄的不倫之戀的故事細節,恰此時,“我”卻全盤否定了前面的看法,用內心獨白“道”出驚人的一句:“是的,‘我’想,撰寫幽靈己不再是對羞恥的反彈,跟福妮雅偷情才是。但還有別的什麼在逼迫他。”而根據後文可知,“逼迫他”的正是的科爾曼自己。他為了走向成功,不擇手段地隱瞞自己是黑人,假裝猶太人,卻最終諷刺性地因種族歧視事件而走出了雅典學院這一光環所在地,過著名譽掃地的晚年生活。真實的科爾曼,此時需要為靈魂找一個釋放的出口,他選擇了福妮雅。這一真相的引線,是由“我”帶領讀者去聽,去認識,去反思,去發現,此處便是在羅斯精心“安排敘述”下,“我”作為第一人稱內聚焦視角的妙處。
2、第三人稱內聚焦:科爾曼充當第三人稱內聚焦視角時,次要人物普賴姆斯,不再是全知視角下年輕有為的律師,而是一個自以為是的晚輩;次要人物萊斯特法利,與背負身份慌言的科爾曼相比,不再是第一人稱內聚焦所敘述的十惡不赦的科爾曼“情敵”,而是作為一個愛恨感情流露分明、罪惡行徑毫無遮掩、沒有謊言和隱秘之事的對照性人物而存在;次要人物德福妮雖是恩將仇報,但她同科爾曼相似,有著不可告人的隱秘之事,所以,他拿她無奈的同吋,也有幾分刻意的忍讓。

作品評價

《人性的污穢》再現了現代大學在種族、身份、性別、和表征政治等問題上的文化多元主義訴求。
——曾艷鈺(湖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人性的污穢》聚集了廣義的文化創傷和原初意義的創傷理論的主題。
——洪春梅(寧夏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

作者簡介

菲利普·羅斯(Philip Roth),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紐瓦克市的一個中產階級猶太人家庭,1954年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州巴克內爾大學,1955年獲芝加哥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後留校教英語,同時攻讀博士學位,但在1957年放棄學位學習,從事寫作。作品有:《再見吧,哥倫布》、《放任》、《她是好女人的時候》、《波特諾的抱怨》、《我們這一幫》、《乳房》、《偉大的美國小說》、《我作為男人的一生》、《情慾教授》、《鬼作家》、《解放了的朱克曼》、《解剖學課》、《被束縛的朱克曼》、《反生活》、《事實:一個小說家的自傳》、《欺騙》、《遺產——一個真實的故事》、《夏洛克在行動》、《安息日的劇院》、《美國牧歌》、《我嫁給了共產黨人》、《人性的污穢》 、《垂死的肉身》、《反美陰謀》、《凡人》、《退場的幽靈》、《憤怒》、《羞辱》、《復仇女神》等。
菲利普·羅斯菲利普·羅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