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雙花燈

六雙花燈

廣東省茂名信宜市鎮隆鎮六雙花燈是廣府文化、高涼文化、壯瑤文化的結合體,是粵西地區保存得最完整最原始的農耕文化形式。六雙花燈以竹篾為骨,以宣紙為面,以祝語為表,以燭火為心,純手工製作,其品種繁多,製作精巧,具有原始農耕性、歷史傳承性和濃郁的鄉土性,滲透著濃濃的嶺南文化色彩。

六雙正月十七鬧花燈大巡遊活動歷史悠久,歷經百年傳承,每逢新年正月十七當晚,六雙會舉行浩大的花燈巡遊活動。各村的花燈隊伍在廣場集結,隊伍中有老人、青壯年、孩童、均有參與。巡遊隊伍由大鑼開路、神轎、十二生肖燈、八寶燈、吊燈、走馬燈、宮燈、木偶、醒獅、白花燈、禾桿龍的順序,中間配以火水筒照明,在家家戶戶門口行經遊行,隊伍綿延數公里。巡遊隊伍經過每家每戶門前,村民擺香案祭祀,上香,祈福。花燈巡遊耗時三個小時,遊走數十公里,環繞6個村落後,重回廣場,在廣場上燃放煙花慶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六雙花燈
位置及基本信息,歷史背景,賞析,榮譽,

位置及基本信息

六雙村,位於廣東省茂名信宜市鎮隆鎮六雙村委會。
信宜市屬縣級市,屬地級市茂名市管轄。信宜市位於廣東省西南部,東與陽春市相接、南與高州市交界,西與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流市、容縣毗鄰,北與羅定市接壤。
信宜全市總面積3101.7平方公里,下轄19個鎮(街道辦),384個村委會,市政府駐東鎮街道辦。2010年戶籍人口140萬,有旅居海外華
僑、港澳台同胞53萬多人,是廣東省著名僑鄉,是粵西最大的僑鄉。信宜市境內道路交通網路發達,207國道、省道352線以及洛湛鐵路越境而過。
信宜市被譽為“南玉之都”、“中國長壽之鄉”、金沙玉原石產地。
信宜市鎮隆鎮總面積75平方公里,古稱竇州,轄21個村(居)委會,總人口62543人。是全國重點鎮、廣東省中心鎮。先後獲得全國體育先進單位、全國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先進鎮、廣東歷史文化古鎮、廣東省文明鎮、廣東省體育先進鎮。
六雙村屬鎮隆鎮管轄,位於信宜市西南部,距鎮隆鎮7公里,交通方便。六雙村現有自然村11條,全村人口約3300人,以農耕為主。花燈覆蓋範圍包括紅旗村、潭爭村、前進村、雙東村、紅星村、鋪頭村在內的6個自然村。
六雙花燈富含濃烈的農耕文化,如:植五穀,飼六畜,農桑並舉,耕織結合,治水植林等,花燈承傳了儒家思想精華,濃縮了忠義、禮孝、向上、團結等寓意;奉行書香,激勵讀書,報效國家;六雙花燈,夾集了中國書畫技法、剪紙技法、編制技法、裱糊技法等,多種傳統技法融合,使花燈惟妙惟肖,蘊含文化價值和學術價值,是嶺南傳統文化流傳至今的瑰寶。
新時代,六雙花燈已由最初酬神、祈福等單一形式,演變為今天積極向上、文化傳承、鄉土民情、豐富基層人民民眾文化生活的綜合性活動。它以愛家、愛國為主要題材,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社會價值、教育價值和經濟價值。

歷史背景

明朝中期,戰事連連,受羅旁戰事影響,大批廣府人與客家人為避戰亂,遷徙至信宜市,在此定居並繁衍生息。
其中一支姓氏甘氏等一部分其他姓氏遷至六雙,帶入中原文化和廣府文化,在當地開始製作花燈。所製作的花燈,與當地風土人情相結合,形成別具一格的花燈款式,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就是六雙傳統白花燈。
明末清初,粵西各地發生多起封建政權的農民起義。受起義動亂影響,加上該地區出現鼠疫,六雙人丁減少,當地村民在明朝崇禎二年即1629年元宵節期間,將各村各戶花燈齊集一起,舉行花燈游燈活動,因燈和丁諧音,花燈進行巡遊祈求和平祥和,祈求添丁,祈求農耕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等,因此形成鬧花燈的傳統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清朝雍正乾隆年間,六雙花燈經過世代沿襲和改良,一部分客家人如張氏遷入,帶入新鮮的文化,花燈品種和款式不斷增加,如八寶燈,走馬燈等,便是這個時期出現,逐漸形成燈式百花齊放景象。
清朝光緒年間,村民甘安培提議將扎花燈巡遊的形式及時間固定下來。至此,花燈的製作時間,統一是正月歲初;而花燈巡遊活動,定期是正月十七當天。且在花燈巡遊隊伍當中,融入粵西木偶、古法照明火把、南派醒獅、北派舞龍、粵劇元素等等,六雙花燈達到全盛時期。
清朝末期,六雙花燈在粵西一帶已小有名氣,為紀念世代對花燈作出貢獻的傑出人士,六雙花燈樓建立。花燈樓由青磚建造,建築風格帶有濃郁嶺南文化色彩。
1949年新中國成立,於1951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受當時社會局限性影響,六雙花燈巡遊活動被禁止舉行,六雙花燈進入塵封年代。
1978年改革開放,各種文化活動恢復,被一度停止的六雙花燈活動,也迎來了春天,開始慢慢地復甦。包括丟棄多年的製作技藝、花燈款式、花燈種類等等,逐個的恢復,一點點的豐富起來。

賞析

1、制燈
每年農曆正月初五開始,六雙村委會便安排村民在六雙祠堂製作花燈,然後將製作好的花燈分發到各戶。有部分村民也會在自己家中製作花燈。六雙花燈通常分為吊燈、座燈、壁燈、提燈幾大類,以竹木、綾絹、明球、玉佩、絲穗、羽毛、貝殼為材料,經竹扎、裱糊、編結、刺繡、再配以剪紙、書畫、詩詞等裝飾製作而成的綜合民間手工藝品,以品種繁多、製作精巧、考究,形狀大方而高雅,外觀引人而著稱。
2、“點燈”
到了正月十七年例這天,村民便提著花燈到祖祠“點燈”,然後分別吊在家裡,稱為“吊喜燈”。
3、賞燈
正月十七晚上7時,各家各戶的村民陸陸續續提著製作好的花燈到村廣場集中,供遊人觀賞,並按順序,排列好隊形,準備好大巡遊的開始。
4、游燈
正月十七晚上8時,各村的花燈隊伍在廣場集結,人數有數千之多,隊伍中有老人、青壯年、孩童、均有參與。巡遊隊伍由大鑼開路、其後是“橋燈”,上面書寫“六雙元宵”大字;神轎緊跟其後,神轎里供奉著菩薩,包括李廣將軍、土地靈神、冼太夫人;緊跟其後的是八寶燈,其上書寫農、林、副、牧、漁、齊、發、展大字;再其後是各村各隊伍的依次排列,提著各種各樣的花燈,例如十二生肖燈、吊燈、走馬燈、宮燈、木偶、醒獅、白花燈、禾桿龍。中間配以火水筒(竹筒,裡面灌以煤油,以火紙為引)照明,鑼鼓齊鳴,向家家戶戶門口行經遊行,隊伍綿延數公里。
巡遊隊伍經過每家每戶門前,村民燃放炮竹煙花,迎接巡遊隊伍。每家門口更要擺設香案貢品祭祀,上香,祈福添丁,祈求新年好順景。
花燈巡遊圍繞6條自然村依次行進,耗時三個小時,遊走數十公里,晚上11時,環繞6個村落後,花燈隊伍重回村廣場集中,之後各家各戶將花燈提回家中,懸掛於門庭之上。隊伍散去後,村廣場上統一燃放煙花炮竹慶祝,方為活動結束。

榮譽

2011年,六雙村被評為“茂名市首批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花燈之鄉)”
同年,六雙村被評為“幸福廣東·和諧家園”首屆廣東社區文化節“優秀文化社區”
獲廣東省優秀文化社區獲廣東省優秀文化社區
2013年,六雙花燈參加廣東省第二屆花燈文化節,榮獲金獎。
2015年,六雙花燈被評為【茂名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5年,六雙花燈被收錄進入【信宜市博物館】
廣東省花燈金獎廣東省花燈金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