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軍區

六大軍區

六大軍區是於建國初期成立的六個大軍區,即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軍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六大軍區
  • 成立時間:建國時間
  • 軍區數量:6個
  • 組成:東北軍區、華北軍區等
簡要介紹,六大軍區,東北軍區,華北軍區,華東軍區,中南軍區,西南軍區,西北軍區,

簡要介紹

1950年2月,“六大軍區體制”正式成型,分別是:東北軍區華北軍區華東軍區中南軍區西北軍區西南軍區。“六大軍區”與當時的“六大行政區”高度吻合,採用了黨政軍一體化的權力架構。

六大軍區

東北軍區

東北軍區成立於解放戰爭時期。1949年4月,高崗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李富春任副政治委員,伍修權任參謀長,周桓任政治部主任,段蘇權任副參謀長。抗美援朝戰爭期間,高崗仍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賀晉年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李富春、張秀山任副政治委員,周桓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1951年6月,莫文驊任政治部主任,1954年4月,杜平任政治部主任。轄遼東、遼西、吉林、熱河、松江、黑龍江軍區等。1954年2月,鄧華任第一副司令員、代理司令員。3月,撤銷東北鐵道運輸司令部,成立東北軍區司令部軍事交通部。4月,軍區各特種兵機關分別改編為軍區空軍部、防空部隊部、炮兵部、裝甲兵部、工程兵部、公安部隊部。5月,林楓任副政治委員。8月,遼東、遼西軍區合編為遼寧省軍區,松江、黑龍江軍區合編為黑龍江省軍區。東北軍區對組織志願軍抗美援朝作戰,特別是負責志願軍的後方供應工作,做出了巨大貢獻。

華北軍區

1948年5月,成立華北軍區。1949年10月,聶榮臻任司令員,薄一波任政治委員,唐延傑任參謀長,朱良才任政治部主任,張南生、張致祥任政治部副主任。按照華北地區的行政區劃,陸續建立了平津衛戍區(華北軍兼)、天津警備區(第二十兵團兼)及內蒙古、察哈爾、綏遠、河北、平原、山西等軍區。1950年6月,楊成武任天津衛戍區副司令員,1950年12月,又將綏遠國民黨起義部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三兵團,隸屬華北軍區建制。1951年12月,劉瀾濤任副政治委員。1952年8月,楊成武任副司令員,1954年2月,朱良才任副政治委員。王長江、王平、孫毅、韓偉、陳正湘、徐深吉、曾美先後任副參謀長,謝良、袁昇平、黃振棠先後任政治部副主任。

華東軍區

1949年6月13日,華東軍區與第三野戰軍兩個領導機關合併,陳毅任司令員,饒漱石任政治委員,粟裕、張雲逸任副司令員,譚震林任副政治委員,張震任參謀長,舒同任政治部主任,轄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兵團和山東、浙江、蘇北、蘇南、皖北、皖南軍區及淞滬、南京警備區等。7月第八兵團撤銷,8月又建立福建軍區。1950年1月,亦稱第三野戰軍兼華東軍區,統一領導野戰部隊和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福建等5個軍區,淞滬警備區及軍、兵種部隊,總兵力達120萬人。1950年4月,根據中共中央決定,撤銷野戰軍、兵團兩級機構(第三野戰軍番號實際上沿用至1955年),稱華東軍區。至1951年底,相繼組成華東軍區海軍、空軍、公安部隊、防空部隊和炮兵、工程兵、裝甲兵等領導機關。1952年1月,皖南、皖北軍區合併為安徽軍區。11月,蘇南、蘇北軍區合併為江蘇軍區。華東軍區與第三野戰軍合併後,粟裕、許世友先後任華東軍區副司令員,譚震林、唐亮先後任副政治委員,張震、張愛萍先後任參謀長,舒同、唐亮先後任政治部主任,蕭望東任代政治部主任,周駿鳴、張翼翔、王德先後任副參謀長,鐘期光、鮑先志先後任政治部副主任。

中南軍區

根據中央軍委1949年12月26日的決定,1950年1月1日,第四野戰軍華中軍區於漢口改稱為中南軍區林彪任司令員,羅榮桓任第一政治委員,鄧子恢任第二政治委員,譚政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蕭克任第一參謀長,趙爾陸任第二參謀長,聶鶴亭、李聚奎任副參謀長,陶鑄任政治部副主任,1950年3月為主任。轄第十二、第十三、第十五、第二十一兵團和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軍區及特種兵、軍政學校等。共150萬人。1950年4月,第四野戰軍機構取消,但第四野戰軍的番號慣用到1955年4月。1951年5月,以廣東軍區為基礎擴建的華南軍區,歸中南軍區建制。1952年7月,軍區領導機關由漢口移駐廣州市,華南軍區番號撤銷,其領導機關併入中南軍區機關,林彪任司令員,葉劍英任副司令員、代司令員,羅榮桓鄧子恢譚政任政治委員,黃永勝任參謀長。陶鑄任政治部主任,文年生任副參謀長,梁必業、邱會作任政治部副主任。爾後黃永勝、王樹聲、陳再道分任第二、第三、第四副司令員,韓先楚任參謀長,楊至誠任副參謀長。

西南軍區

1950年2月9日,由第二野戰軍領導機關與率領第十八兵團入川的西北軍區機關一部於重慶合併組成西南軍區賀龍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陳賡、周士第、李達任副司令員,宋任窮、張際春、李井泉任副政治委員,李達兼參謀長,張際春兼任政治部主任,張經武、李夫克任副參謀長,張子意,王新亭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轄第三、第四、第五、第十八兵團以及川東、川南、川西、川北、西康、貴州軍區和4月成立的雲南軍區。同年5月,第二野戰軍番號撤銷,所屬各兵團,軍改歸西南軍區指揮,但第二野戰軍的番號慣用至1955年4月。1950年初至次年11月,西南軍區所屬第十八軍及第十四軍一部,在西北軍區騎兵部隊配合下進軍西藏,並於1952年2月建立了西藏軍區,1952年10月1日,撤銷原川東、川西、川南、川北軍區,成立四川軍區。這時,西南軍區下轄四川、雲南、貴州、西藏、西康等5個軍區。1952年12月,王新亭任西南軍區政治部主任。1954年2月,謝富治任西南軍區副政治委員兼雲南軍區司令員和政治委員,賀炳炎任西南軍區副司令員兼四川軍區司令員,王新亭任西南軍區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鐘漢華任政治部副主任。4月,李成芳任副參謀長。

西北軍區

1949年2月,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區改稱西北軍區賀龍任司令員,習仲勛任政治委員,王維舟任副司令員,張經武任參謀長,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朱早觀任副參謀長。下轄晉綏、綏蒙、晉南等3個軍區及3個直屬軍分區。同年5月,晉南軍區併入晉綏軍區,新建陝北軍區,並將原綏蒙軍區劃歸華北軍區,原中原軍區的陝南軍區歸建。8月,又將晉綏軍區所轄之晉西北,晉西南軍區劃歸華北軍區建制。10月,新建寧夏、甘肅、青海軍區。11月,賀龍率西北軍區機關一部進軍四川,後併入西南軍區。11月30日,第一野戰軍與西北軍區合併,西北軍區兼第一野戰軍,彭德懷任司令員,習仲勛任政治委員,張宗遜、趙壽山任副司令員,甘泗淇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閻揆要任參謀長,王政柱、韓練成任副參謀長,張德生任政治部副主任,黎化南任後勤部部長,劉海濱任後勤部政治委員。至12月,相繼成立陝西、寧夏、青海、新疆軍區。此時,第一野戰軍暨西北軍區下轄第1、第2、第19兵團,第22兵團(由國民黨軍新疆起義部隊改編),陝西軍區(第19兵團兼)、甘肅軍區(第2兵團兼)、寧夏軍區(第65軍兼)、青海軍區(第1軍兼)、新疆軍區(第1兵團兼)和獨立第2、第3軍(獨1軍已縮編為獨1師,隨第18兵團南下),獨立第2師,騎兵第2、第6師,以及軍政大學、軍政幹校。1951年5月,第一野戰軍番號取消,但第一野戰軍番號慣用至1955年4月。1951年5月,成立西北軍區公安部隊司令部。同時組建西北軍區騎兵司令部。6月和9月,分別成立西北軍區炮兵司令部和空軍司令部。1952年4月,彭紹輝任參謀長。8月,廖漢生任政治部主任。9月,馬明芳任副政治委員。1952年11月,騎兵第6師與西北軍區騎兵司令部合編為西北軍區司令部防空處。1954年3月,彭紹輝任副司令員、廖漢生任副政治委員,冼恆漢任政治部主任,劉瑞方(回族)任政治部副主任。1954年8月,根據國務院關於寧夏行政區劃歸甘肅省的決定,撤銷寧夏軍區機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