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77年

公元777年

公元777年,丁巳年(蛇年);唐大曆十二年;南詔長壽九年;日本寶龜八年;渤海國大興四十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元777年
  • 性質:時間
  • 歷史年代:唐大曆十二年
  • 大事年表:諸薩克森謁查理曼軍門降
歷史紀事,西方紀事,人物出生,人物逝世,文物遺址,

歷史紀事

殺宰相元載
公元777年,殺宰相元載,貶王縉。吏部侍郎楊炎等以載黨貶官。載權勢太盛,因而得罪。籍沒家產,莊田數十區,胡椒至八百石,他物亦相稱。載字公輔,鳳翔岐山(今屬陝西)人。以楊綰、常袞為相。增京官俸。令諸州除部團練使外,罷團練守捉使。定諸州兵數,凡招募後,發給家屬口糧、春冬衣裳者,稱“官健”;差點當地居民,春夏歸農,秋冬召集,只給本身口糧、醬采者,稱“團結”。因州縣官俸不一,刺史月給千緡至數十緡不等,規定節度使以下到主簿、縣尉俸祿。楊綰死。綰字公權。華州華陰人。以儉約聞名。召顏真卿還京,仍任刑部尚書。李正已移治鄆州(今山東東平西北)。正已本有淄、青等十州,及攻李靈曜,又得曹、濮、徐、兗、鄆五州。
韓愈被貶韓愈被貶
公元777年,升中書令和門下侍中為正二品,就廢除了“同中書門下三品”的職銜。
公元777年,大曆十二年,韓愈被貶為韶州刺史
公元777年,大曆十二年十一月,唐蕃和好,宋衡吐蕃以“二百騎盡室護歸”長安。
公元777年,元載王縉為相時,代宗每天皆賜以內廚御饌,可夠十人食用,以後遂為定製。大曆十二年(七七七)八月二十四日,常袞與朱泚上言:食料錢已足夠多,乞求停賜饌。代宗許之。常袞又辭堂封(宰相所封食邑),因同列官不同意而止,當時有人譏笑常兗,說:朝廷厚祿,是為了養賢;如果無能,應該辭位,不當辭祿。
公元777年,大曆十二年秋雨多,河中府池鹽多敗。而戶部侍郎判度支韓滉恐鹽戶減稅,十月九日,上奏說雨雖多,不傷鹽,還有瑞鹽生。代宗疑其所奏,遣諫議大夫蔣鎮前往視察。十一月回報:“瑞鹽實如韓滉所言。”仍上表賀,代宗因賜號“寶應靈應池”。時人醜之。京兆尹黎乾上奏說秋雨多,損傷莊稼,韓滉又奏乾說不實,代宗又命御史按視,二十九日,御史還奏說:所損共三萬餘頃。獨渭南縣令劉澡自稱境內秋稼不損,御史趙計所奏亦與澡同。代宗說:“大雨普降,怎么渭雨獨無災損!”又命御史朱敖視察,報稱損三千餘頃。代宗聽後,嘆息說:“縣令是民眾的父母官,就是不損都應該報損,怎么能如此不仁呢!”於是貶澡為南浦(今四川萬縣)縣尉,計為澧州(今湖南澧縣)司戶,伹沒有問滉罪。
公元777年,大曆十二年(七七七)四月一日,以太常卿楊綰為中書侍郎,禮部侍郎常袞為門下侍郎,並同平章事。綰性清儉簡素,制下之日,朝野慶賀。郭子儀正在宴客,聞之,即減坐中聲樂五分之四。京兆尹黎乾,從騎甚盛,當日即省之,只留十騎。御史中丞崔寬,宅舍宏麗,急撤毀之。元載為相時,因仕進者多樂在京師,惡其逼已,故制俸祿,厚外官而薄京官,以至京官不能自給,常從外官乞貸。楊綰、常袞為相,遂奏言京官俸祿太少。四月二十八日,詔加京官俸錢,每年約為十五萬六千餘緡。
公元777年,大曆十二年(七七七)五月一日,代宗下詔除都團練使外,悉罷諸州團練守捉使(見大曆八年九月“郇模請罷團練使”條)。又令諸節度使非軍事要急,不得擅自召刺史或停其職務,差人權攝。又定諸州兵,都有常數,其召募給家糧及春冬衣者,稱為“官健”。差點當地人,春夏歸農,秋冬追集,給身糧醬菜者,稱為“團結”。從安史之亂以來,州縣官俸給不同,加以元載、王縉隨情徇私,有的刺史月給俸錢至千緡,有的才數十緡,至此,始定外官節度使以下至主簿、縣尉俸。減多加少,上下有別,法制粗立。

西方紀事

公元777年,諸薩克森謁查理曼軍門降。而西班牙穆斯林內亂,伍麥葉王朝與阿拔斯王朝交相攻擊。查理曼自忖無後顧之憂,遂勞師遠征南越庇里牛斯山,軍於薩拉戈薩城下。戰事未能取得進展,查理曼僅僅劫掠了附近幾個城鎮,就因為薩克森人騷動又起而班師。歸途中,查理曼誤以為潘普洛納是穆斯林摩爾人的城市而將其夷為平地,此舉觸怒了同為基督徒的納瓦拉地區巴斯克人。

人物出生

皇甫湜(777年—835年),字持正,睦州新安(今浙江淳安)人。唐代文學家。元和進士,官至工部郎中。裴度闢為判官。皇甫湜韓愈門下,從韓愈學古文,思想傾向與韓愈相近,為文亦言聖道,但其闢佛不若韓愈積極。文章奇僻,今存詩三首,《全唐詩》僅收其《題浯溪石》一首。《答李生書》三篇,是皇甫湜文論的代表作,反覆論辯“奇”與“常”在文章中的關係。他說“夫意新則異於常,異於常則怪矣;詞高則出於眾,出於眾則奇矣。”又說:“夫文者非他,言之華者也,其用在通理而已,固不務奇,然亦無傷於奇也。”宋人輯有《皇甫持正文集》。皇甫湜跟他的老師昌黎一樣,常給人家寫墓志銘一類的文章,稿費不菲,價碼是“每字三匹絹,更減八分錢不得”。韓文公似特重皇甫湜,囑咐他寫墓志銘,李翱只令作行狀。曾作《昌黎韓先生墓志銘》、《韓文公神道碑》是研究韓愈的重要史料。

人物逝世

元載(?-777年),字公輔,鳳翔岐山(今陝西鳳翔縣)人,唐朝中期政治人物。《舊唐書》稱他“性惠敏,博覽子史,尤學道書”,天寶初,因熟讀莊子、老子、列子、文子之學,而考上進士,後任新平尉,肅宗時,因與掌權宦官李輔國之妻同族而受到重用,管理漕運,代宗時,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即宰相),後又授與天下元帥行軍司馬。因先後助代宗殺了李輔國以及後來的魚朝恩兩個掌權宦官而更加受到皇帝信任,“志氣驕溢,每眾中大言,自謂有文武才略,古今莫及,弄權舞智,政以賄成,僭侈無度。”宋代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一書中感嘆:“臭襪終須來塞口,枉收八百斛胡椒”。其著作有全集十卷,《全唐詩》收有一詩《別妻王韞秀》。
大曆十二年(七七七)。散文家獨孤及卒,年五十三。獨孤及,字至之,河南洛陽人,天寶十三年(七五四),應道舉。代宗時為左抬遺,大曆九年(七七四),任常州刺史,所以世稱獨孤常州。他與蕭穎士、李華齊名,反對駢文,提倡古文,強調文章要以儒家經典為依據,成為韓柳古文運動的先驅。所作《仙掌銘》、《函谷關銘》,為人稱頌。有《毗陵集》二十卷傳世。
六頂山古墓
3.元載被誅
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元載專橫已久,黃門侍郎、同平章事王縉又從而依附之,二相皆貪贓納賄。載妻王氏及子伯和、仲武,縉弟、妹皆同。又以政事委於群吏,士子求進者,如不結其子弟及主書卓英倩等,則無由自達。代宗已容忍多年,但載、縉怙惡不改。於是代宗欲誅除之,恐左右泄其事,獨與左金吾大將軍吳湊(代宗母舅)謀之。時有人告發載、縉夜醮圖謀不軌,大曆十二年(七七七)三月二十八日,代宗臨延英殿,命吳湊收載、縉於政事堂,又收系仲武及卓英倩等於獄中。命吏部尚書劉晏與御史大夫李涵等審問之,載、縉皆伏罪。遂賜載自盡。載請求說:“願得快死!”主事者遂脫襪塞其口而殺之。王縉因系從犯,貶為括州刺史元載妻王氏及子伯和、仲武、季能皆被殺。有司籍載家產,光胡椒就有八百石。四月二日,詔貶元載黨吏部侍郎楊炎、諫議大夫韓洄包佶、起居舍人韓會等十餘人。五月二十日,遣中使發元載祖父之墓,剖棺棄屍,毀其家廟,燒其木主。
4.楊綰
楊綰拜相後,代宗想倚靠其改革弊政,而綰體弱多疾,大曆十二年(七七七)七月二十日,病卒。為相僅三月代宗十分痛心,對群臣說:“天不欲朕致太平,何奪朕楊綰之速!”綰為相時,擬進賢,與常袞薦外官湖北刺史顏真卿入為刑部尚書,又薦淮南判官關播入為都官員外郎。
5.貞慧公主
貞慧公主是渤海國第三代王大欽茂的次女,生於公元737年,死於公元777年,終年40歲。葬於六頂山古墓群六頂山古墓群是渤海國早期王族和貴族的陵寢。是古渤海時期重要文化遺存之一,墓地共有兩個墓區,一百餘座墓葬,第一墓區在西側,以貞惠公主墓為主。第二墓區在東側,是個很規整的椅子形山坳。

文物遺址

1.唐.懷素自敘帖
《自敘帖》唐書法僧懷素草書。書於唐大曆十二年(公元777年)。藏台灣故宮博物院。中華第一草書。內容為自述寫草書的經歷和經驗,和當時士大夫對他書法的品評,即當時的著名人物如顏真卿、戴敘倫等對他的草書的讚頌。《自敘帖》是懷素流傳下來篇幅最長的作品,也是他晚年草書的代表作。明文徵明題:“藏真書如散僧入聖,狂怪處無一點不合軌範。”明代安岐謂此帖:“墨氣紙色精彩動人,其中縱橫變化發於毫端,奧妙絕倫有不可形容之勢。”紙本,縱28.3厘米,橫775厘米,共126行,698首六行早損,為宋蘇舜欽補書。帖前有明李東陽篆書引首“藏真自序”四字,後有南唐升元四年(公元940年)邵周、王囗囗重裝題記。鈐有“建業文房之印”、“佩六相印之裔”、“四代相印”、“許國後裔”、“武鄉之印”、“趙氏藏書”、“秋壑圖書”、“項元汴印”、“安岐之印”、“乾隆”、“宣統鑑賞”等鑑藏印。
《自敘帖》《自敘帖》
2.天下第二泉即惠山泉
天下第二泉即惠山泉,又稱陸子泉。此泉開鑿於唐大曆元年至十二年(766-777年)。水質甘香重滑。中國古代著名的茶道專家,唐朝人陸羽在他的《茶經》中,稱天下水品二十等,惠山泉為天下第二泉宋徽宗時,此水成為貢品。唐宋以後,一些著名的詩人常來此遊歷,留下了許多盛讚此泉的詩句,從此,天下第二泉聞名大下,此泉共分上、中、下三他。泉上有“天下第二泉”石刻。是清代吏部員外郎王澍所書。上池八角形,水質最好,斟過杯口數毫米而茶水不溢。水色透明,甘洌可口。中池方形,築有泉亭。下池長方形,鑿於宋代。此處有二泉亭、漪瀾堂、景徽堂及明代的觀音石,螭首等。坐在景徽堂的茶座中,品嘗用二泉水泡的香茗,欣賞二泉附近景色,石刻螭首中,泉水從螭口中潺潺流出,叮咚有聲。民間音樂家瞎子阿炳(華彥鈞),曾在此作《二泉映月》二胡名曲,曲調悠揚,如泣如訴,更使二泉美名遠播天下。
3.六頂山古墓
六頂山古墓六頂山古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