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普利茲克建築獎首位中國籍得主)

王澍(普利茲克建築獎首位中國籍得主)

王澍,漢族,1963年11月4日出生於新疆烏魯木齊市,建築師。東南大學(原南京工學院)建築系的本科以及碩士畢業,2000年獲同濟大學建築學博士。現為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建築學學科帶頭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

2012年2月27日獲得了普利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成為獲得該獎項的第一個中國人。

2016年4月,王澍入選2015年度“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澍
  • 外文名:Wang Shu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新疆烏魯木齊市
  • 出生日期:1963年11月4日
  • 職業:藝術家,建築師,教授
  • 畢業院校:東南大學、同濟大學 
  • 主要成就:普利茲克建築獎首位中國籍得主
    2013年入選美國《時代》雜誌
    受聘哈佛大學丹下健三榮譽教授
    2011年獲法國科學院建築學院金獎
    2010年獲威尼斯雙年展建築大獎
    2016年入選2015年度“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名單
  • 代表作品:中國世博會寧波滕頭案例館,寧波藝術館,海寧青少年宮;
  • 祖籍:山西省呂梁市 
人物經歷,早年經歷,職業生涯,生活趣事,主要成就,建築觀點,個人榮譽,個人生活,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1963年11月4日王澍出生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烏魯木齊市,祖籍山西省呂梁市交口縣野家坡村。成長於新疆、北京、西安。國小、國中均畢業於中鐵一局西安子弟學校。
王澍王澍
1981年畢業於中鐵一局西安中學。1981年後遊學江南。
1981年被東南大學(時稱南京工學院)建築系錄取。
1985年畢業於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建築系獲學士學位。

職業生涯

1988年從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獲建築學碩士學位(導師:齊康院士),碩士畢業後來到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從事舊樓改造,及環境與建築關係的研究。1988至1995年在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工作。
王澍把中國奢華建築稱為“驢糞蛋表面光”王澍把中國奢華建築稱為“驢糞蛋表面光”
1990年建造的海寧青少年宮是王澍的處女作。
1997年王澍與妻子陸文宇一起成立了“業餘建築工作室”。在一篇叫做《業餘的建築》的文章里,王澍闡釋“業餘”:“強調一種建築觀是業餘的,實際上就是在強調自由比準則有更高的價值,並且樂於見到由於對信用掃地的權威的質疑所帶來的一點小小的混亂。”
中國建築師王澍獲普利茲克獎中國建築師王澍獲普利茲克獎
業餘工作室只有六個人:王澍夫婦和王澍的四個弟子,他們通常要和一些大型設計院合作,來完成全部的施工圖設計。
行內的規矩是,工作室做好設計方案,設計院配一套施工圖,就動土開工了。陸文宇不放心,和設計院達成了“新規矩”:第一遍做好的施工圖得拿回工作室補充、完善,再請設計院二次矯正,然後給回工作室最終檢查、定案。別人只做一道的工序,“業餘工作室”得做四道。
2000年畢業於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獲博士學位(導師:盧濟威),建築設計與理論專業城市設計方向。取得博士學位後開始擔任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
中國美院象山校區中國美院象山校區
2002年,他出版了專著《設計的開始》。
2011年,王澍成為第一位擔任哈佛大學研究生院“丹下健三客座教授”的中國本土建築師
2011年底,王澍受聘哈佛大學研究生院丹下健三榮譽教授,做了題為“自然形式的敘事與幾何”的演講。
2012年獲得“建築界的諾貝爾獎”普利茲克建築獎
2013年,美國當地時間2013年4月18日,《時代》雜誌發布2013年度全球100位最有影響力人物名單,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王澍入選。中國美院象山校區、寧波博物館、杭州南宋御街、上海世博會滕頭館、蘇州大學文正學院圖書館、五散房等都是他的建築作品。
王澍在人民大會堂領獎王澍在人民大會堂領獎
王澍在建築中所用的“瓦爿牆”都是用回收來的舊磚瓦做成的,他在作品中頻繁使用再生材料,一直抗議建築材料的浪費。《時代》雜誌特別提到了7年前王澍用66000塊來自舊房拆毀的青瓦創作的作品《瓦園》,當時曾經引起了建築界對當下中國城市問題的關注,並掀起了國際建築舞台上的中國熱潮。還提到了在第十二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上,王澍以“衰變的穹頂”獲得特別榮譽獎,成為了首位以個人名義登上該世界第一大建築展領獎台的中國建築師。(美國《時代》雜誌年度全球100位最有影響力人物名單,每年都會評選一次,從政界、商界到體育界、文化界,涵蓋了各行各業具有影響力的人物。到2013年底,《時代》周刊已經連續10年進行了全世界100位最有影響力人物評選,2013年的評選中這100位人物被分為五個組,分別是:巨人組、領導人組、藝術家組、先鋒組和偶像組。王澍屬於藝術家組入選人物。)

生活趣事

王澍上大學從大二開始自學,讀博士期間,一年四季洗冷水澡,一周踢幾場球。畢業論文交到導師盧濟威手上時,盧教授稱讚該論文是篇好論文但是看不懂,並請求同事幫忙參閱。
王澍碩士論文《死屋手記》王澍碩士論文《死屋手記》
王澍的博士論文以“虛構城市”為題,直到2012年王澍獲獎,他當年在同濟的師兄師弟和老師,開始依稀回憶那部手寫的博士論文。有人至今珍藏,仍說看不懂。
王澍的碩士學位論文《死屋手記》批判了當時的整箇中國建築學界,他在答辯時把論文貼滿了答辯教室的牆壁,還聲稱“中國只有一個半建築師,楊廷寶是一個,齊老師算半個”。雖然論文全票通過,但學位委員會認為過於狂妄沒有授予他學位。直到一年後經過重新答辯,王澍才獲得碩士學位。

主要成就

作品名稱備 注作品名稱備 注
1985-1987,已建成
自宅室內
1997,已建成
浙江海寧陳默藝術工作室
1998,已建成
1998-2000,已建成
上海南京東路頂層畫廊
1999-2000,已建成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規劃及建築設計
已建成
南京三合宅
已建成
寧波五散房
2003-2006,已建成
金華瓷屋
2003-2006,已建成
杭州中山路綜合保護與有機更新工程
2007-2009,已建成
寧波美術館
2005,已建成
南宋御街陳列館
2009,已建成
2010年中國世博會寧波滕頭案例館
已建成
2010年 衰朽的穹隆(The decay of Dome,
威尼斯雙年展之第十二屆國際建築展參展作品
  • 建成並已拆毀
作品名稱備 注作品名稱備 注
杭州國旅航空售票處
1989,建成並已拆毀
海寧市青少年宮
1988-1989,已建成
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國際畫廊
1991,建成並將拆毀
杭州孤山室內小劇場
1991,建成並已拆毀
杭州斗樂橋人防地道口
1991,建成並已拆毀
瓦園
2006,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 方案作品
作品名稱備 注作品名稱備 注
中國美術學院杭州湖濱校園改造規劃
1993,方案
中國美術學院雕塑系館
1993,方案
中國杭州虎跑禪心茶道園
1994,方案
一個退休建築教師的住宅
1996-1999,方案
以上作品及多篇專業論文陸續發表在《中國當代青年建築師作品選》、《東南大學建築系理論與創作叢書--青年建築師作品選》、《中國室內設計精粹》、《建築師》、《今日先鋒》、《時代建築》、《室內風景》、《室內》、《時尚》等國內書刊上。

建築觀點

我們要想探尋王澍的建築觀點,必須從其具體作品中尋得。最能體現王澍建築觀點的非他的中國美院象山校區莫屬,中國美院院長許江慧眼識珠,將整個新校區交給王澍來做,而王澍也沒有辜負其信任,並沒有將位處中國最具詩情畫意的城市杭州的中國美院新校區做成當代大學統一的現代建築規劃模式,而是將其打造成一個具有桃花源般美麗的、具有傳統田園特質的新型校區。在象山校區中,王澍拋棄了現代建築經典規劃手法,去除了沒有現場意義的軸線關係,對稱關係等手法,而是將周圍環境作為建築規劃的最大依據,從而形成了自由的、外松內緊的、擁有清晰場所關係的規劃模式。王澍在校園內保留了一片農田,使用了因城市化而拆除的傳統建築的舊磚瓦,建築造型上也試圖用一種飽含傳統記憶而又簡潔優美的造型來達成其建築與場地的關係。

個人榮譽

2003年,“垂直院宅-錢江時代高層住宅群”項目獲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銀獎;
2004年,蘇州大學文正學院圖書館項目榮獲中國建築藝術獎。
2005年,寧波五散房項目榮獲HOLCIM豪瑞可持續建築大獎賽亞太地區榮譽獎。
2005年,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園一期工程獲中國建築藝術年鑑學術獎。
1999年6月,參加北京國際建協大會中國青年建築師實驗建築展。
2008年,“垂直院宅-錢江時代高層住宅群”項目獲德國全球高層建築獎提名。
2010年,作品“衰朽的穹隆”獲該年度威尼斯雙年展特別獎。
2010年,與妻子陸文宇一起榮獲德國謝林建築實踐大獎。
2011年,榮獲法國建築學院金獎。
2011年底,王澍受聘哈佛大學研究生院丹下健三榮譽教授。(“丹下健三”榮譽講席教授是哈佛大學授予世界範圍內有突出成就的建築師,每年評選出一位,王澍教授是獲得這一榮譽的第一位中國籍建築學者。)
2012年,榮獲世界建築學最高獎項普利茲克獎,成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中國籍人士,也是繼1983年貝聿銘之後,第二位獲此殊榮的華人建築師,世界第4年輕的普利茨克獲獎者。( 2012年5月25日,普利茲克建築獎(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頒獎典禮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
2014年,獲頒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社會科學博士學位。

個人生活

王澍的妻子陸文宇是他的同學,也是他“業餘建築工作室”唯一的合伙人。由於獲普利茲克獎時王澍正在美國講學,首先面對國內媒體的任務便落到陸文宇頭上。王澍妻子陸文宇的“功勞”遠不止面對媒體那么簡單。他們建築工作室的所有除涉設計的工作,都是靠陸文宇。有關王澍的一切事物,都要經過他老婆。
王澍(普利茲克建築獎首位中國籍得主)
陸文宇是王澍的初戀,從東南大學讀研相遇,正式嵌入了王澍的歷史。那時王澍在學校已經是個風雲人物。廣為流傳的一件,是他當著導師齊康(中國科學院院士)的面口吐狂言“中國只有一個半建築師,楊廷寶是一個,齊老師算半個。”
王澍與陸文宇生活、工作幾乎完全重合在一起的。她幾乎包攬了王澍所有乾不來或不願意幹的事。比如,開車、電腦、答記者問。所以,王澍對她非常依賴。離了她,很多事就“玩不轉”。當然,二人日久天長也有磕磕碰碰,只是王澍權且將其視為修煉心性。不僅禮讓,還從男女思維方式的差異上,得出了種種的好:關注沒有意義的存在是女性與生俱來的特質。而男人永遠想做有意義的事情。而有意義的事又常是危險的、對生活是有傷害的。

人物評價

和很多知名設計師有“海歸”背景不同,王澍土生土長,在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讀了本科,在東南大學讀了碩士,同濟攻讀博士,如今任教於中國美院。但業界人士也曾意味深長地說過一句話,“王澍摘獲的有含金量的獎項里,來自本土機構的極少。”
王澍王澍
“非主流”,這似乎是王澍踏進這個行業起就被貼上的標籤,論歷史,一直可以追溯到大學時代。“看不懂”,也是很多人對王澍建築作品的評價。最初的蘇州大學文正學院圖書館,後來作為獲獎代表作的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寧波美術館,以及他參與的住宅項目“錢江時代”,爭議從未平息。王澍的昔日同窗好友也不忘再“火上澆油”。“在大學的時候,王澍就沒有被定義為優秀學生;他的博士論文,在同濟也沒拿到優秀論文。”
王澍,作為活躍在中國建築第一線的建築大師,他的作品總是能夠帶給世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即使是對那些建築司空見慣的人而言。憑著對項目場地的獨特見解,對中國傳統文化在建築中的高超表達,以及對不同建築材料組合的巧妙把握,使得王澍的作品有著一種獨特的象徵性和延續性。
的確,當年學業有成的他並未急於獲取利益,而是在杭州以一種“隱居”的方式生活著。在此期間,他與工匠一同幹活上工,以一種最原始也是最樸實的途徑,來一步一步走近他理想中的中國建築藝術。也許正是這六七年時間的反省,使得王澍能夠在浮躁的社會和喧囂的環境中靜下心來,細細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魅力,並發掘其與建築內在的微妙關係。這使得王澍的一些作品中具有和國畫中相同的一些性質,
王澍是睿智的,因為他在浮華的世風下能保持平和的心態去發現建築的本質;王澍是睿智的,因為他在自己的作品設計是能夠體現出自己獨到的視角和對中國文化的高深見解,並貫穿始終。
普利茲克獎評審會主席帕倫博勳爵曾經這樣評價王澍:“他的作品能夠超越爭論,並演化成紮根於其歷史背景永不過時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築。”
“中國建築的未來沒有拋棄它的過去。”這是《時代》雜誌最認可王澍的理由,另一種認可源自王澍選擇建築材料的“環保”理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