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83年

公元前383年是公元紀年,即周安王驕十九年、戊戌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元前383年
  • 外文名:In 383 BC
  • 時代:東周-戰國
  • 核心人物:楚悼王、秦獻公
概述,大事件,魏破趙於兔台,秦遷都櫟陽,

概述

公元前383年,周安王驕十九年。戊戌年。中國的東周戰國時期。以下為本年發生的大事。

大事件

公元前383年—楚悼王
1、公元前383年:周安王十九年,秦獻公二年秦築櫟陽城(今西安市閻良區武屯鎮東),並從雍遷都於秦國東部、地近河西地的櫟陽(今陝西省臨潼北)。獻公遷都一方面是向國人表明他要奪回西河之地重振秦國國威的決心,另一方面是要擺脫奴隸主聚集的舊都雍的束縛。當然,在這個時候,秦獻公還沒有徹底廢除奴隸制的決心。秦獻公為了對地主和自耕農兌現了自己的行政綱領,決定繼續推行初租禾,得到了地主和自耕農的普遍支持。秦獻公的改革與都城東移,有利於封建統治的加強與邊防的鞏固,為後來商鞅變法奠定了基礎。
2、楚悼王十九年(公元前383年):趙國在剛平(今河南省清豐西南)築城,構建攻衛據點,目標直指衛國的都城濮陽。趙國在對衛國的攻擊中,奪取了大片的土地,兵臨衛都濮陽城下,衛國要亡國的危險。衛國向魏國求救。魏國一直控制著衛國趙國攻衛嚴重損害了魏國的利益。魏武侯正有出兵救衛之意,對於衛國的求救,魏國立即出兵。由於魏武侯有代田和求封諸侯之恩,魏武侯要求齊國派兵助戰。魏軍和齊軍很快就擊敗了趙軍,衛軍趁機攻取了剛平。趙軍被魏軍、齊軍一路猛打,被趕回了趙國,衛軍進而圍攻趙國突入在衛國境內的舊都中牟。趙國在魏、齊、衛聯軍的打擊下,情況十分危急。趙敬侯楚悼王求救。楚悼王毫不猶豫,立即出兵救趙,敗魏軍,兵鋒直抵黃河兩岸。趙國乘機發起反攻,占領了魏國的棘蒲(今河南省武)。
3、公元前383年:著名軍事家吳起投奔楚國,受到楚悼王重用,拜為令尹。他實行變法,其鋒芒直指舊貴族,革新楚國政治、經濟和軍事。打擊舊貴族勢力,精簡國家機構,獎勵耕戰之土,由國家統一指揮軍隊,厲甲兵以爭天下。吳起變法僅一年,楚國由弱變強,曾一時使“諸侯患楚之強”。
4、公元前383年秦獻公時羌人南遷至蜀後,隨季節、逐水草、逐年向南遷移形成最初的通道,路經今漢源、甘洛、越西、喜德、冕寧、西昌等地。

魏破趙於兔台

趙敬侯四年、衛慎公三十二年(前三八三),趙國向衛國發動較大規模的進攻。衛國在危急之中向魏求救,魏國舉兵攻趙,並在兔台(今地不詳)擊敗趙師。

秦遷都櫟陽

秦獻公即位進(前三八三),將都從雍(今陝西鳳翔)遷往櫟陽(今陝西富平東南),以加強對魏國的防禦。此時魏已占有關中東部的黃河西岸,兵鋒直逼秦國,而秦國的都城還遠在關中西部的雍(今陝西鳳翔),因而在同魏國作戰時,秦君對前線的指揮總有鞭長莫及之感。為了扭轉這種局面,秦獻公決定遷都櫟陽(今陝西富平東南)。櫟陽原是東西往來的必經之路,經濟比較發達,商業貿易也很繁盛,“東通三晉,亦多大賈,”而且距離魏國很近,是重要的戰略要地。秦獻公遷都毅然於此,表明了秦國統治階級經營東北的決心。其後,又在原城基礎上進一步修建,城東西寬一千八百零一米,南北長二千二百三十二米,城內有正街三條,東西向兩條,南北向一條,城門六座。城外有郭,規模宏大,反映了秦國收復河西之地的決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