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52年

公元前352年

公元前352年,己巳年周顯王十七年,此時是中國的戰國時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元前352年
  • 外文名:In 352 B.C.
  • 性質:公元紀年
  • 所屬朝代:中國的戰國時期
中國大事記,國際大事記,

中國大事記

以下是該年發生的大事。
公元前352年:秦出兵伐魏,一舉攻占了魏西河郡和上郡,接著秦和義渠摩擦又起。秦國義渠國內亂,派兵攻打義渠,並平定義渠內亂,義渠便臣服於秦。此後雙方時戰時和。公元前352年(楚宣王十八年):齊聯合宋、衛攻圍襄陵(今河南省睢縣),魏惠王以韓國軍隊擊敗了齊等三國聯軍,齊國無奈,只得請楚將景捨出來調停,與魏國和解(《水經·淮水注》引古本《竹書紀年》)。次年,魏又歸還趙都邯鄲,迫趙盟於漳水之上,強迫泗上宋、魯等十二諸侯國來朝。
公元前352年:秦孝公提升商鞅為“大良造。”此爵位秦國二十級爵制中列第十六級,其職權相當於丞相(秦國正式設定丞相職在秦武王二年即公元前309年,見《史記·秦本紀》)。史傳“商鞅相孝公”當指從此年開始。同年,商鞅統率大軍強渡黃河。兵圍魏國的日都安邑,迫使守軍投降。當此時,魏國在東線因中孫臏“圍魏救趙”之計在桂陵(今河南省長垣縣西南)大敗於齊,在西線又屢敗於秦,以前魏強秦弱的軍事態勢已發生重大轉變,秦國在河西地區的爭奪戰中已占據了主動、優勢地位。
公元前352年:腓力二世利用希臘城邦危機和彼此傾軋削弱之機,開始向希臘擴張勢力。
秦孝公十年(前三五二),秦國的變法取得初步成果,衛鞅也因功晉升為大良造,控制了秦國的軍政大權。此年,魏國與齊、趙交戰,相持不下,衛鞅趙魏國後方空虛之機,率領秦軍穿過河西,直搗魏國幫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迫使安邑投降。儘管此年魏國在洛水一帶修築長城,但未能阻止秦國的進攻。
衛鞅變法,使得秦國有了長足發展,對外作戰也節節勝利。秦孝公十年(前三五二),衛鞅因功由大庶長晉升為大良造,其地位與中原各相國兼將軍的官職相當。
3.魏築長城
魏惠王十八年(前三五二),魏國在北洛水堤防的基礎上修築長城,南起鄭(今陝西華縣),越過渭水,沿洛水東岸的堤防一直修到洛川西北,以此防備秦軍進攻。
4.魏敗齊宋衛聯軍
魏惠王十八年、齊威王五年、宋剔成十八年、衛成侯十年(前三五二),齊、宋、衛三國聯軍包圍了襄陵(今河南睢縣),但被魏、韓兩國聯軍打敗。齊國請楚將景舍向魏國求和,齊、魏之戰遂告結束。
公元前352年初,西部戰場的趙軍無視趙成侯的停火命令,與秦軍聯手攻破了魏國的舊都安邑。進入邯鄲的龐涓逼迫趙成侯連派數名公子到西部戰場,傳達趙成侯的命令,河東、河西的趙軍才被迫停止了軍事行動。趙軍退出戰鬥後,秦軍就單獨面對魏軍和韓軍了。很快,魏軍和韓軍就扭轉了西部戰場的局勢,向秦軍反攻,秦軍不利,只保留了安邑少梁等幾個軍事據點。西部戰場的魏軍和韓軍穩定住局勢後,抽調出一部分兵力援助龍賈與公子壯交戰。經過幾個回合的較量,公子壯率領的秦軍被全殲。
龍賈收復了榆關以南的失地後,便率領魏、韓向西進軍,援救襄陵的太子申。大梁城中的魏惠王命令大梁守軍重建出城道路,直搗反覆無常的宋、衛,切斷了宋、衛對田忌大軍的補給,田忌率領的齊、宋、衛聯軍只能向楚國尋求供給。魏軍在各個戰場都扭轉了局勢,楚宣王見大勢不妙,命令景舍停止對魏國的軍事行動,向魏惠王求和,歸還楚軍占領的睢水、穢水間的魏地,同時切斷了對田忌大軍的供給。龍賈率領魏、韓聯軍與襄陵城內的太子申軍夾攻田忌率領的齊、宋、衛聯軍,取得了大勝。齊威王讓田忌請景舍代為向魏國求和,魏惠王向齊威王索要了一大塊土地,才算完事。

國際大事記

公元前352年4月,馬其頓王國的國王腓力攻打雅典的奧林索斯,併吞並了哈爾基季城邦,制服了當地的部族首領以費都·吉斯基古,使他組織小服部隊對雅典各城都進行騷擾,然後腓力二世派人從中滲入希臘各個地區,向希臘各城邦提出要宗主權,並加緊控制伊利亞人、帖撤利亞人,接著進攻希臘的薩茨雷斯鎮,奪取塞薩洛尼基港口,占領品都斯山脈以東的大部分地區,並向定居在阿謝洛奧斯河西岸城邦的吉卜賽族人,聯合起來參加對波斯國的戰爭,成立希臘聯軍。經過對希臘、保加利亞索非亞貝爾格勒布加勒斯特、地拉那城邦的長期征戰。公元前337年2月1日,腓力二世率領大軍開進希臘科林斯公國,在這裡召開了具有歷史意義的科林斯會議(史稱希臘會議),建立科林斯同盟,除斯巴達城邦外,45個城邦公園都宣誓遵守盟約,並推舉腓力二世為聯盟霸主,各城邦公國遇到外敵入侵由聯盟霸主腓力二世提供軍隊或船隻給予出戰。腓力二世,勤奮工作,歷力精圖治,加強了對外擴張,在20年的時間裡,由一個貧窮閉塞落後的小國,騰飛為希臘的大公國,成為希臘半島和巴爾幹半島的聯盟霸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