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陣合變圖說

八陣合變圖說

《八陣合變圖說》是明代軍事著作,由龍正所著,該書以三國時期諸葛亮的“八陣圖”結合《易經》思想所著。龍正,字嚴從,明武都(今甘肅省隴南市)人。

基本介紹

  • 書名:八陣合變圖說
  • 作者:龍正
  • 年代:明代
  • 地區:中國
  • 內容:軍事
序言,作者簡介,目錄,內容,點校凡例,八陣合變圖說提要,八陣號令,天覆陣贊,地載陣贊,風揚陣贊,雲垂陣贊,龍飛陣贊,虎翼陣贊,鳥翔陣贊,蛇蟠陣贊,八陣圖跋,

序言

昔者漢之諸葛大名垂於宇宙,而成於八陣居多。諸葛之八陣,昉於黃帝風后,而實得於心法,非專推演也。故其壘石於沙,縱橫皆八,其曰天衡,地軸,天前沖、後沖,地前沖、後沖,與夫曰風曰云者,陣之名也。六十有四者,陣之多寡相乘之數也。布之各有其方,列之各有其位。游兵二十四陣,在六十四陣之後,名曰卻月陣,開合作止,間隊與八陣皆同。下營之際,環衛於後,出入神速,應敵取勝者,此總圖之合歟?若其內外之分,為天覆、地載;左右之分,為風揚、雲垂;前後四隅之分,為龍飛,為虎翼,為鳥翔,為蛇蟠者,此八圖之變歟?合不自合,而包含無盡;變不徒變,為應敵無方。堅如磐石,觸之者碎;熾如烈火,犯之者焦。此司馬懿所以甘受巾幗之辱,而終不敢輕出以取敗也。
武侯已矣,而陣圖在白帝城魚復洲者,固自若也。晉馬隆以三千步卒破(署)〔樹〕機能數萬騎〔一〕,以復涼州者,按此圖也。自是厥後,兵家者流但以資談說,而不以教行伍。雖《師律提綱》具載圖說,而於「總圖」後少「卻月陣圖」。少卻月陣,是無游兵也,無游兵,何以取勝而御猝然之變也哉!且於擺陣未有號令之詳,變陣未有旗幟之色,雖教用之,不可得已。
此吾東萊藍公以大都憲章典兵漢中之時,所以景慕諸葛武侯,遣使魚復,圖其猶在之壘石,而諦觀之。加以推演,詢問講究之久,一旦恍然,似有以得其指要者。復得武都士人龍姓正名者,諳練陣圖,與語脗合,深加賞識。遂命取小石於廳事後,布以合之,起以變之,其合其變,應手而成。於是以其法教諸將士,驗其可與有為也,遂著之圖說。比舊加詳,而擺陣變陣之舉,發所未發也。刊以成書,自將領以至士卒,人手給一本,誦而習之。無何精熟,敵愾之氣,十倍尋常矣,乃制為沖陣之法,遴選勇銳以沖之。沖則見擒,無能脫者,將士欣躍,思欲一逞。由是威武奮揚,屢戰屢獲,漢南搗賊,於次授首,斬獲降散,無慮數萬計,漢中乂安。班師奏凱,論功推擢,雖公之忠貞智勇有過人者,何莫而不自八陣圖說中來耶?惜其刊於漢中者,傳希未廣。今公以少司寇兼都憲,清理兩淮等處鹽法,而士大夫之道囗者〔二〕,皆訪陣圖之說囗囗囗囗〔三〕,頓於應酬。爰囗兩淮運司同知高君朝用翻刊原本〔四〕,冀代應酬,且廣其傳焉。
君承命偕其僚佐,屬敘於余。余雖不佞,而稔聞漢中之功,成於陣圖之習;陣圖之習,成於藍公之教,而亟羨其人存政舉也,是固不辭而次第其概如右。以復若夫陣圖之說之用於方來,則亦存乎其人也云爾。
正德丙子春二月吉旦
賜進士第朝列大夫前廣東布政司右參議維揚徐昂識。
〔一〕「署機能」,《晉書.馬隆傳》、《文集》本作「樹機能」,據正。
〔二〕「道」下一字模糊難悉,姑闕疑
〔三〕「說」下四字模糊難悉,姑闕疑
〔四〕「爰」下一字模糊難悉,姑闕疑

作者簡介

龍正,字嚴從,明武都(今甘肅省隴南市)人。

目錄

點校凡例
書籍目錄書籍目錄
提要
八陣合變圖說敘
八陣號令
天覆陣贊
地載陣贊
風揚陣贊
雲垂陣贊
龍飛陣贊
虎翼陣贊
鳥翔陣贊
蛇蟠陣贊

內容

點校凡例

一.本次點校,以《四庫存目叢書》影印明黃邦彥刻《諸葛武侯心書》附刊本為底本,以明崇禎刻《諸葛忠武侯文集》本(中國書店1996年排印本,以下簡稱《文集》本)、《叢書集成初編》本(商務印書館據清《學津討原》本排印,以下簡稱《初編》本)對校。
二.底本遇有版刻疏失,如理據充足,且有校本可從,則作校改。如無別本可依,則僅於校記說明疑義。
三.底本與對校本文字有重要不同,而義可兩存者,於校記註明。惟一般異文不另注出,以免繁瑣。
四.凡有所校補,於句末標出校碼。原文誤字用小字括以( )號,校正之文字括以〔 〕號。
五.古體字、異體字、俗體字一律徑改,不另出校記。
六.影本模糊難悉處,均不妄補,仍守古人闕疑之例,以囗別之。
七.書後附提要、著錄,以備讀者參詳。

八陣合變圖說提要

《八陣合變圖說》一卷,明龍正撰。正,武都人。藍章跋稱「予奉詔致討,督師駐漢中,因取『八陣圖』而推演之」,又雲「三復考訂,命武都人龍正圖而注其左」,則書蓋自藍氏草之,而定於正手也。是書首載「八陣號令」,述總陣、變陣號令。次列「八陣圖」,下述總陣行伍及布列之法。次為「八陣變例」,先列變陣圖例,下系世傳馬隆所作《八陣總述》,繼敘布列之法。古之言陣勢者,鹹推諸葛亮八陣,惜其圖久已不傳,是故後人爭相演述,此書亦其一也。其數組頗巧,似有所本。如「八陣圖」者,即《續武經總要》所謂「正義分配八陣」也,特前地軸、前地沖之鉤連微異矣。徐昂序稱將士誦而習之,由是「威武奮揚,屢戰屢獲」云云,而趙本學論武侯八陣,謂「後世有以天、地衡軸沖分配者,有演為天覆、地載、風揚、雲垂、龍飛、震翼、鳥翔、蛇蟠者,不足信也」,則藍章漢中之功,非區區圖說之習耳。俞大猷言駐陣貴隨時演布,安得以一圈為隊,一畫為行,先筆之紙上,誠知言也哉!是書敘號令、擺隊甚詳,讀此以識古人數組之法可也,若謂其果從武侯八陣中來,則不免拘執之譏矣。
〈著錄〉
《千頃堂書目》卷十三:
藍章《八陣合變圖說》一卷。(東萊人。一作雷震北)
龍正《八陣圖演注》一卷。
《國史經籍志》卷四下:
《八陣合變圖說》一卷(雷辰化)。
八陣圖演注》一卷(龍正)。
《明史.藝文志》卷九十八:
龍正《八陣圖演注》一卷。
《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
八陣合變圖說無卷數 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龍正撰。正,武都人。正德中,萊陽藍章巡撫四川,駐兵漢中,遣人至魚復江,圖八陣壘石。正時在章幕中,遂推演為圖說,刊於蜀中。
《鄭堂讀書記》卷三十八:
八陣合變圖說一卷 學津討原本
明龍正撰(正字嚴從,武都人)。《四庫全書》存目。《宋志》有《武侯八陣圖》一卷,久已不傳。至正德中,四川巡撫藍章典兵漢中,因遣使魚復,圖取忠武所遺八陣之壘石,而諦觀之,得其指要。乃取小石於廳事後,布以合之,起以變之,其合其變,應手而成。於是以擺變陣之舉,竟發其所未發。嚴從時在章幕中,遂為之圖並說,付之刊印,自將領以至士卒,俾各誦而習之。其書自六十四壘分內、外、前、後、四隅,又變而為八陣,縱橫開闔,鉤聯蟠屈,各有條理。以之訓練,而行伍自嚴整可觀矣。書成於正德丙子,廣東參議徐昂為之序。末有跋,不著名氏,中有「予奉詔致討,督師漢中」語,知即章所作也。
顯之按:周氏所記,大抵采綴徐昂序及藍章跋文。所稱「末有跋,不著名氏」云云,蓋《學津討原》本偶失之矣。至謂龍正字嚴從,不知何據。

八陣號令

凡遇操練之日,侵晨赴各地方,每隊七行七層,以三千人之上,四隊合為一隊;二萬人之上,四陣合為一陣;二十萬人之上,四部合為一部,俱分兩層駐札。
書籍插圖書籍插圖
聞中軍號笛響,馬步官旗詣中軍,聽發放訖,回還各隊,傳令諭眾,不許喧譁及錯亂隊伍。
聞中軍第一聲哱囉響,各隊步兵皆集,騎兵解絆牽馬。第二聲哱囉響,步兵舉旗,騎兵乘馬。第三聲哱囉響,點鼓,間隊出緩行,一鼓一蹻。至十八步,中軍放炮一個,磨旗三次,發喊三聲。戰聲喇叭響,發鼓,急行十八步,金響止,單擺開。鑼響,放銃,弓弩、槍牌各作戰勢,官軍齊唱「護、護、護」三聲。{口別}咧響,發喊。摔鈸響,收隊,駐為第一陣。
再點鼓,後面隊盡出緩行,過第一陣前十八步,放炮一個,磨旗一次,發喊一聲。戰聲喇叭響,發鼓,急行十(七)〔八〕步〔一〕,金響止,單擺開。鑼響,放銃,弓弩、槍牌皆作戰勢,齊唱「殺、殺、殺」三聲。{口別}咧響,發喊。摔鈸響,收隊,駐為第二陣。
三次點鼓,後第一陣又間隊出緩行,過第二陣前十八步,放炮一個,磨旗一次,發喊一聲。戰聲喇叭響,發鼓,急行十八步,金響止,單擺開。鑼響,放銃,弓弩、槍牌皆作戰勢,齊唱「突、突、突」三聲。{口別}咧響,發喊。摔鈸響,收隊,駐為第三陣。
四次點鼓,後第二陣亦間隊出緩行,過第三陣前十八步,放炮一個,磨旗一次,發喊一聲。戰聲喇叭響,發鼓,急行十八步,金響止,單擺開。鑼響,放銃,弓弩、槍牌如前作勢,齊唱「訶、訶、訶」三聲。{口別}咧響,發喊。摔鈸響,收隊,駐為第四陣。
中軍放起火三枝〔二〕,點鼓,每陣皆間隊出,前行十八步正〔三〕,各趨原分地方下營。左、右、前、後縱橫擺成行列,面俱朝外,金響止。戰聲喇叭響,單擺開,如陣總圖,隅落鉤連,以成八陣之規。{口別}咧響,發喊。摔鈸響,收隊。
若欲沖演變陣者,先整前哨金鼓旗二對、響器二副金二口、鑼二面、鼓十二面、摔鈸二個、大銃四口,中軍金鼓旗旛如舊,聽本哨官入天陣內用。次中軍舉玄、黃二色旗,為一變天覆、地載二陣〔四〕,放炮一個,點鼓,該天陣隊往南緩行,布天陣;該地陣隊往(比)〔北〕緩行〔五〕,布地陣。各至地界,磨旗一次,發喊一聲。戰聲喇叭響,發鼓,急趨下營,金響止,單擺開。鑼響,放銃,弓弩、槍牌皆作戰勢,齊唱「護、護、護」三聲。{口別}咧響,發喊。摔鈸響,收隊。中軍放起火三枝〔六〕,二陣皆動,復回總陣。打得勝鼓,哱囉、喇叭、號笛齊響,各歸原地。
若再變陣,亦如前撥旗鼓響器等件,聽左哨官入陣用。中軍舉五彩、五暈二旗,則為第二變風揚、雲垂二陣。放炮一個,點鼓,該風陣隊往西緩行,布風陣;該雲陣隊往東緩行,布雲陣。其進止、動盪、回營、號頭,皆準前例,但唱「殺、殺、殺」三聲。
若再變陣,右哨官入陣,中軍舉青、白二旗,為第三變龍飛、虎翼二陣。放炮一個,點鼓,該龍陣隊往東南,布龍陣;該虎陣隊往西北,布虎陣。但唱「突、突、突」三聲,其進止、動盪、號頭,皆同前例。
若再變陣,後哨官入陣,中軍舉赤、黑二旗,為第四變鳥翔、蛇蟠二陣。放炮一個,點鼓,該鳥陣往東北,布鳥陣;該蛇陣往西南,布蛇陣。但唱「訶、訶、訶」三聲,其號頭皆與前同。
校勘記
〔一〕「十七」,《初編》本作「十八」,據正。
〔二〕《初編》本「火」下有「箭」字。
〔三〕「正」,《文集》本作「止」、《初編》本作「上」。
〔四〕據下文例,「一」前當有「第」字。
〔五〕「比」,《文集》本、《初編》本均作「北」,據正。
〔六〕《初編》本「火」下有「箭」字。
推演八陣,始於隊伍,而成營陣。伍者,五行生成之數也;陣者,八卦之象也;游兵者,二十四氣之數也。所以五人為伍,十伍為一隊,加五旗,軍而五十有五,終於生成之數也。八隊為一陣,有四百四十人。八陣為一部,有三千五百二十人,而為小成,可變兩陣也。八部為一將,有二萬八千一百六十人,而為中成,八陣齊可變也,終於六十四卦也。八將為一軍,有二十二萬五千二百八十人,而為大成,故韓信曰「多多益善」。其布列陣營,以將台左列四陣,右列四陣,分作兩層駐札,而為小將。左列四部,右列四部,亦分兩層,而為中將。左列四將,右列四將,亦分兩層,而為大將。
其制:陣以千人,可布六華陣,每面用六十步。以小成三千五百二十人,可布八陣,每面用一百二十步。以中成二萬八千一百六十人,每面用六百步。以大成二十二萬五千二百八十人,每面用一千二百步。其小成,每隊相離十八步。中成,每陣相離八十六步。大成,每部相離一百七十二步。內餘數步,加中軍而為閏也。以天后沖四隊,東北、西北風雲各二隊,定作一號;以地後沖四隊,東北、西北風雲各二隊,定作二號;以後地軸、地後沖各二隊,定作三號;以後地軸四隊,左、右後天衡各二隊,定作四號;以前地軸四隊,左、右前天衡各二隊,定作五號;以前地軸、地前沖各二隊,左、右前天衡各二隊,定作六號;以地前沖四隊,東南、西南風雲各二隊,定作七號;以天前沖四隊,東南、西南風雲各二隊,定作八號,書於本隊旗上,布陣下營,不得錯亂。
聞中軍舉號,每陣皆間隊,一、二、五、六號先出三十六步,止,單擺開。戰畢,仍收作八陣,為第一陣。二次舉號,三、四、七、八號出,過第一陣前三十六步止,單擺開。戰畢,仍收作八陣,為第二陣。三次舉號,第一陣又間隊,每陣出五、六號,過第二陣前三十六步止,單擺開。戰畢,仍收作八陣,為第三陣。(曰)〔四〕次舉號〔一〕,第二陣又間隊,每陣出七、八號,過第三陣前三十六步止,單擺開。戰畢,仍收作八陣,為第四陣。
次視中軍舉起火,點鼓,每陣又間隊,一、三、五、七號不動,二、四、六、八號出,前行十八步止。天前沖四陣居前,天后沖四陣居後,天衡十六陣居兩端,地軸十二陣居中間,地前沖六陣居前,地後沖六陣居後,風八陣居四維,雲八陣居四角,自然而成八陣之規也。
游兵二十四陣,分列兩哨。每哨十二陣,三陣定作一號,共作四號,分列兩層,進止、開闔、間隊,與八陣皆同。惟下營之際,掣環於後而伏之,取勝衝擊,全在乎游兵也〔二〕。
校勘記
〔一〕「曰」,《文集》本、《初編》本作「四」,據正。
〔二〕《初編》本「也」字後有「是可忽乎哉」五字。

天覆陣贊

〔八陣變例〕〔一〕
天陣十六,外方內圓。四為風揚,其形象天。為陣之主,為兵之先。善用三軍,其形不偏。
〔八陣變例〕
內外之分為第一變
外之分,變為天覆陣。有風無雲。用總陣外面之隊,以右天沖二佇列前,居正南。以東南、西南風各二隊,列天沖兩維。以左、右天衡各四隊,列前中。以左右天前、後沖各二隊,列兩端。以左、右後天衡各四隊,列後中。以左天后沖二隊,列後。以東北、西北風各二隊,列後兩維。謂風附天而形圓也。

地載陣贊

地陣十二,其形正方。雲主四角,沖敵難當。其體莫測,動用無窮。獨立不可,配之於陽。
內之分,變為地載陣。有雲無風。用總陣中間之隊,以左地後沖三佇列前,居正北。以東北、西北雲各二隊,列地後沖兩角。以左、右後地軸各三隊,列左、右、中。以左、右前地軸各三隊,列後地軸之左右。以左、右前地後沖各三隊,列地軸之兩端。以右地前沖三隊,列後。以東南、西南雲各二隊,列地前沖兩角。謂雲附地而形方是也。

風揚陣贊

風無正形,附之於天。變而為蛇,其意漸玄。風能鼓物,萬物撓焉。蛇能為繞,三軍懼焉。
左右之分為第二變
右之分,變為風揚陣。有風無雲。用總陣右一半隊,以右天前沖二佇列前,居正西。以西北、西南風各二隊,列天前沖兩維。以右前地軸三隊,列前中。以右前、後天(沖)〔衡〕各四隊〔二〕,列地軸左右。以東北、東南風各二隊,列衡兩端。以後地軸三隊,列後中。以右地前、後沖各三隊,列地軸兩維。以右天后沖二隊,列後。謂風附衡而形銳是也。

雲垂陣贊

雲附於地,始則無形。變為翔鳥,其狀乃成。鳥能突擊,雲能晦冥。千變萬化,金革之聲
左之分,變為雲垂陣。有雲無風。用總陣左一半隊,以左天后沖二佇列前,居正東。以左、右地前後沖各三隊,列天后沖兩維。以左後地軸三隊,列前中。以左前、後天衡各四隊,次列後地軸之左右。以左前地軸三隊,列天衡之中。以東南、東北雲各二隊,列天衡兩端。以左天前沖二佇列後,居正西。以西南、西北雲各二隊,列天前沖兩維。謂雲附衡而形有聚有散也。

龍飛陣贊

天地後沖,龍變其中。有爪有足,有背有胸。潛則不測,動則無窮。陣形赫然,象名為龍
前後之分為第三變
後之分,變為龍飛陣。有雲無風。用總陣後一半隊,以東南、東北雲各二佇列東南,為兩翼。以左後天衡四隊,列前為首。以左天后沖二隊,列天衡次。以左地後沖三隊,列天沖次。以左、右後地軸各三隊,列地沖中。以右地後沖三隊,列地軸次。以右天前沖二隊,列地沖次。以右天沖四隊,列後為尾。以西南、西北雲各二隊,列衡二維,為翼。謂雲從龍而形象龍也。

虎翼陣贊

天地前沖,變為虎翼。伏虎將搏,盛其威力。淮陰用之,變為無極。垓下之會,魯公莫測。
前之分,變為虎翼陣。有風無雲。用總陣前一半隊,以西北、西南風各二隊,列西北二維,為前足。以右前天衡四佇列前,為首。以右天前沖二隊,列天衡之次。以前左、右地軸各三隊,列中之左右。以左、右地前沖各三隊,列地軸兩廂,為翼。以左天前沖二隊,列地軸之次。以左前天衡四佇列後,為尾。以東北、東南風各二隊,列天衡二維,為後足。謂風從虎而形象虎也。

鳥翔陣贊

鷙鳥將摶,必先翱翔。勢凌霄漢,飛禽伏藏。審之而下,必有中傷。一夫突擊,三軍莫當。
四隅之分為第四變
東北、西南二隅,變為鳥翔陣。有雲無風。用總陣二隅之隊,以左天后沖二佇列前,居東北,為首。以右天前沖二佇列後,為尾。以左後地軸三隊,列天沖右。以右前地軸三隊,列天沖左。以左後天衡四隊,列地軸右〔三〕。以右前天衡四隊,列軸左。以左地後沖三隊,列天衡右。以右地前沖三隊,列天衡左。以東北、東南雲各二隊,列地沖右,為羽翼。以西北、西南雲各二隊,列地沖左,為羽翼。謂雲附沖而形象鳥翔也。

蛇蟠陣贊

風為蛇蟠,附天成形。勢能圍遶,性能屈伸。四奇之中,與虎為鄰。後變常山,首尾相因。
西北、東南二隅,變為蛇蟠陣。有風無雲,用總陣二隅之隊,以右後地軸三佇列前,居西南,為首。以右前地軸三佇列後,為尾。以右後天衡四隊,列地軸右。以(右)〔左〕前天衡四隊〔四〕,列地軸左。以右地後沖三隊,列天衡右。以左地前沖三隊,列天衡左。以右天后沖二隊,列地沖右。以左天前沖二隊,列地沖左。以西北風二隊,列天沖右。以西南風二隊,列天沖左。以東北風二隊,列西北風右。以東南風二隊,列西南風左。謂風附軸而形象蛇蟠也。
校勘記
〔一〕「八陣變例」四字原在「其形不偏」後,惟「八陣變例」當為總綱,今據《文集》本移置篇首。
〔二〕「沖」,《初編》本作「衡」。觀風揚陣圖,可知作「衡」為是,據正。
〔三〕《全集》本、《初編》本「軸」上均無「地」字。
〔四〕「右」,《初編》本作「左」。觀蛇蟠陣圖,可知作「左」為是,據正。

八陣圖跋

諸葛武侯推演兵法,作「八陣圖」。孟獲觀之,曰:「公,天威也。」司馬懿按行之,曰:「天下奇才也!」嚴從謂其出於風后《握機文》,以余言之,《握機文》乃依託為之者,非風后也,寔「八陣圖」之注耳。獨孤及之《圖記》,以為得於《黃帝》書之外篇者,亦非也。馬隆《八陣贊》,又《握機文》之注耳。其見於李靖《問對》者,亦阮逸之偽書也。圖之跡有四:一在沔陽、一在新都、一在魚復、一在南市。予嘗至沔陽拜武侯之墓,而訪其舊壘,已不可識。聞新都、南市者亦殘破不可考,唯魚復者迄今如故。余使人圖而觀之,六十四壘布於前者,八陣也;二十四壘環於後者,卻月陣也。六十有四,重《易》之卦也;二十有四,作《易》之畫也。卦定於方以知,故八陣象之;畫起於圓而神,故卻月陣象之。卦自畫起,方自圓生。壁門者,陰陽之象也;握奇者,虛中之象也,奇正之變,皆出於此。奇亦為正之正,正亦為奇之奇,彼此相用,循環無窮。桓溫曰「是常山蛇勢者」,亦妄言耳。常山蛇謂之「率然」,蓋高直陣也,非八陣也。李筌《太白陰經》以天、地、風、云為正,以龍、虎、鳥、蛇為奇,亦出臆見,至謂教戰有圖,而戰陣無圖,尤大謬也。
頃者蜀盜弄兵,予奉詔致討,督師駐漢中,因取「八陣圖」而推演之。自六十四壘分內、外、前、後、四隅,又變而為八陣,縱橫開闔,鉤聯蟠屈,各有條理。以之訓練,而行伍始嚴整可觀矣。三復考訂,命武都人龍正圖之而注其左,付郡守楊秉衡刻梓,自將領以至士卒,人給一本,誦而習之。嗚呼!廢陣形而用兵者,妄也;執陣形而求勝者,愚也。平居練兵,如身運臂,而臂運指,無不如意,則禦寇而搏擊焉。一陰一陽,變化出沒,而莫有逆吾命者矣。孫武曰:「鬪亂而不可亂,形圓而不可破」非武侯之圖,其孰能與於此哉!
正德八年癸酉仲夏既望
賜進士嘉議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東萊藍章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