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大橋

八一大橋

八一大橋(Bayi Bridge),又名南昌八一大橋,是中國江西省南昌市境內一座過江通道,東起陽明路,跨越贛江,西接廬山南大道,北連昌北開發區,接昌九高速公路,是連線湘、鄂、皖及贛北各地的重要通道。

八一大橋建成於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本名中正大橋,系木面橋樑。1949年後,南昌市對中正大橋進行了改建,並將其“中正”更名為“八一”。當時“八一大橋”橋寬僅為10米,後來,橋上交通日益繁忙,“八一橋”顯得越來越不堪重負,於1995年11月5日動工興建新八一大橋,1997年9月29日正式建成通車。

新八一大橋位於原橋上游50米處,全長3000多米,是江西省第一座斜拉橋,也是江西省南昌市最長的一條斜拉索橋。由主橋、引橋、引道三部分組成,全長約6公里,其中主橋1040米、南引橋2017米、北橋1314米。橋面有效寬度26米,雙向四車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八一大橋
  • 外文名:Bayi Bridge
  • 始建時間:1936年
  • 投用時間:2012年7月3日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建設歷程,橋樑位置,建築設計,建築結構,設計參數,大橋趣聞,

建設歷程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中正大橋建成。
中華民國時期南昌市中正橋(解放後改名為八一橋)中華民國時期南昌市中正橋(解放後改名為八一橋)
1949年後,南昌市對中正大橋進行了改建,並將其“中正”更名為“八一”。
1995年11月5日,新八一大橋動工興建,是南昌乃至江西最長的一座斜拉索橋,創造了多項全國之最。
1997年9月29日,新八一大橋正式建成通車。

橋樑位置

“八一大橋”東起陽明路,跨越贛江,西接廬山南大道,北連昌北經開區和昌九快速路。

建築設計

建築結構

新八一大橋由南昌城市規劃設計院、江西交通設計院設計,中國建築集團施工。主體設計為雙獨塔雙索麵扇形密索體系鋼筋混凝土預應力斜拉橋。工程由主橋、引橋引道三部分組成,全長約6公里。其中主橋1044米,南引橋2017米,北橋1314米。橋面有效寬度28米,雙向四車道,設計速度為60公里/小時,20年遠景交通流量為2.6萬輛/晝。主墩4米大直徑樁8根,為國內最大直徑的樁基,副孔墩採用2米直徑樁44根。主孔為4×160米跨斜拉橋,塔高103米,副孔6×50米跨連續梁,主孔通航淨空10米,為三級通航標準。1997年10月1日建成通車。大橋建設資金4.4億,總投資6.6億元(含兩岸道路工程)。
八一大橋八一大橋
在醞釀了一系列關於“八一橋”的改、擴建方案後,1995年,省委省政府決定重建一座具有時代特徵的現代化大橋,以此取代“八一橋”。訊息一出,引來了一些爭議,畢竟這座橋已經伴隨著南昌人走過了半個多世紀的風雨,大家對它有著很深的感情。車宇琳和新橋設計建設工程部的所有同志頂著壓力開始了設計施工,這必須是一座跨世紀、具有一流設計水平的新大橋。經多次討論,最後在十餘個橋型方案中選定了對稱布置的“雙獨塔、雙索麵、密索體系斜拉橋”橋型。新八一大橋設計建設工程部大膽採用4米樁徑為主塔基礎,使主塔基礎和工程數量僅為國內同等跨度斜拉橋的32%,創造了當時的國內第一。在全國同類規模的橋樑中,八一大橋建造時間最短、造價最低。1997年9月29日,大橋建成通車。
南昌一碧如洗 八一大橋如“火”龍臥波南昌一碧如洗 八一大橋如“火”龍臥波

設計參數

八一大橋由主橋、引橋、引道三部分組成,全長約6公里,其中主橋1045米、南引橋2017米、北橋1314米。橋面有效寬度28米,雙向四車道,設計速度為每小時60公里,是江西省第一座斜拉橋。北連昌北開發區,接昌九高速公路,是連線、皖及贛北各地的重要通道。整座大橋宛如巨龍橫臥在贛江之上,成了南昌一道新的風景線。

大橋趣聞

八一大橋橫跨贛江東西兩岸,雄偉而有氣勢。大橋的西端有兩隻威武的石獅子雕塑,寓意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獅、思、事諧音相似)。有趣的是大橋東端,是兩隻貓的雕塑,一黑一白,黑貓的爪子還壓著一隻老鼠,老鼠抓著一枚銅錢,白貓跳躍起伏,準備撲向黑貓手中的獵物。
這裡有一個不知是真是假的小故事:中央某位領導人來南昌視察,八一大橋還沒有完全竣工,這位大領導首先看見了大橋北端的石獅子,非常滿意,就問地方官員:“橋的那一頭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石獅子呀?”地方官員用方言濃重的國語說:“還沒(冒)。”這位大領導聽成了“黑貓”。馬上聯想到總設計師的那句名言“不管白貓,黑貓,只要抓到老鼠就是好貓。”對地方官員說道:“為什麼不在那邊放一隻白貓一隻黑貓呢?”地方官員連連稱好,於是就有了橋頭堡一黑一白兩隻貓。
八一大橋夜景八一大橋夜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