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盆臟器清除術

全盆臟器清除術

全盆臟器清除術(exenteration of total pelvis)是用於治療盆腔疾病的手術方法。適用的情況為:婦科晚期癌瘤侵犯膀胱直腸輸尿管等盆腔器官,但宮旁、直腸旁受累未達盆壁,無盆腔外轉移,且患者全身和心理狀態良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全盆臟器清除術
  • 外文名:(exenteration of total pelvis)
  • 作用:用於治療盆腔疾病
  • 類別:手術方法
麻醉方法,手術時機選擇,術前準備工作,手術範圍,步驟及要點,體位,切口,分離後盆臟器,分離前盆臟器,清除淋巴結,人工膀胱,乙狀結腸造口,重建盆底,會陰部手術,縫合盆底組織,縫合皮膚創面,陰道重建,併發症處理,陰道出血,術後感染,

麻醉方法

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

手術時機選擇

術前需根據症狀、體檢結合各種檢查如B超CTMRI血管造影腎盂造影等,確定病變範圍、了解盆腔器官的受累程度,做好術前準備。因為該手術比“單純前盆或後盆內臟清除術”更為複雜,故應與患者及其家屬充分交流後始行手術。

術前準備工作

與後盆臟器清除術相同。

手術範圍

1、盆腔的臟器,包括膀胱、直腸、陰道尿道以及相關的鄰近組織的切除(圖1)。
2、左下腹壁人工肛門形成術。
3、右下腹壁人工尿道形成術(圖2)。

步驟及要點

手術步驟及操作要點

體位

與後盆臟器清除術的體位相同。

切口

中下腹正中繞臍切口。

分離後盆臟器

(1)切斷乙狀結腸,沿乙狀結腸在骶前分離至直腸後面。如採用結腸代膀胱,可同時將腸段選好備用(方法與後盆腔器清除術相同)。
(2)打開盆腹膜,高位結紮骨盆漏斗韌帶,切斷子宮圓韌帶,游離下段輸尿管,在進隧道前切斷輸尿管、直腸側韌帶和宮旁的宮骶韌帶、主韌帶以及陰道旁組織的分離同後盆臟器清除術。

分離前盆臟器

從圓韌帶向前打開膀胱底腹膜,沿恥骨後分離膀胱及尿道前的疏鬆組織,直至尿道外口附近。

清除淋巴結

清除盆腔淋巴結

人工膀胱

可選用乙狀結腸或迴腸代膀胱,但全盆內臟切除術多採用後者。
(1)乙狀結腸代膀胱:選擇乙狀結腸段,長度視腹壁厚度而定,通常約長12~15cm,包含兩個動脈分支,以利血液供應。腸段近心端縫合(兩層)封閉(圖3、圖4)。
將游離好的乙狀結腸移於右下腹,游離足夠長度的輸尿管吻合在結腸的無系膜側。在輸尿管連線埠一側縱切一小口,如圖4所示A點,擴大其吻合面積,再與圖4中結腸代膀胱上的相應位點A、B、C對應吻合。用可吸收縫線間斷全層縫合,黏膜層需很好對合。吻合前應置輸尿管支架。吻合方法與前盆臟器切除術相同。
游離的乙狀結腸遠端與右下腹壁開口縫合,方法同後盆清除術的結腸造口。
(2)迴腸代膀胱:選用距回盲部10~15cm的迴腸段,長約15~20cm,切斷此段迴腸,使其成游離腸段,近心端縫合封閉,保留血運。原迴腸端端吻合,以保持連續性。關閉腸系膜孔,以防止小腸疝進入。
將雙輸尿管吻合於游離迴腸的近心端,遠心端與腹壁武器縫合(與前盆臟器切除術相同)。

乙狀結腸造口

方法與後盆清除術中的乙狀結腸造口術相同。

重建盆底

沖洗腹腔後,從前腹壁或側腹壁分離一片腹膜,覆蓋於盆底,間斷縫合固定。腹膜後的空腔用凡士林紗堵塞,一端由會陰部位引出。盆底可加用多孔膠管作負壓引流。分層關腹。包紮傷口。

會陰部手術

基本同後盆腔器清除術。切口從陰蒂前開始,沿左右兩側陰道前庭而下,匯合於肛門尾骨前(圖5)。切除尿道、陰道和直腸的方法與廣泛全宮加全陰道切除術、前盆臟器切除術相同。分離完畢可從會陰部位取出整個標本(圖6)。

縫合盆底組織

盆底創面缺損較大,與腹部手術組配合徹底止血,縫合盆底組織,縮小創面。

縫合皮膚創面

縫合會陰皮膚、堵塞盆底創面
方法與後盆臟器清除術相同。

陰道重建

需要者待術後病情穩定,會陰傷口有足夠的肉芽、且很清潔時,可行陰道成形術進行陰道重建。

併發症處理

陰道出血

術後陰道引流量多,顏色鮮紅,可能有活動性出血,應使用止血藥物,必要時重新堵塞陰道紗。保守治療無效時,應及時開腹止血。

術後感染

此手術創面較大,容易污染,術後宜選用較強抗菌藥物。體溫持續在39℃以上者,應及時取陰道分泌物和血液樣本作細菌培養藥敏試驗,並在藥敏結果指導下用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