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高格斯台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內蒙古高格斯台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內蒙古高格斯台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北部。保護區以阿魯科爾沁旗罕山林場為主體,北與阿魯科爾沁旗的罕蘇木蘇木毗鄰;南與巴林左旗和阿魯科爾沁旗的罕蘇木蘇木接壤,東與內蒙古通遼市扎魯特旗相連,西鄰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地理坐標介於東經119°03′-119°39′,北緯44°41′-45°08′之間,總面積106284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35594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33.4%。

內蒙古高格斯台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對象為:保護大興安嶺南麓山地典型的過渡帶森林-草原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保護西遼河源頭的重要濕地生態系統;保護棲息於該生態系統中的野生馬鹿(東北亞種)種群;保護國家重點保護鳥類大鴇、黑鸛及其它珍稀瀕危鳥類的繁殖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內蒙古高格斯台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地理位置: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北部
  • 氣候: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
  • 級別:國家級
  • 區域面積:106284公頃
  • 類型:森林生態系統類型
  • 保護對象:森林、草原、濕地生態系統及珍稀動物
  • 批准時間:2011年4月16日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氣候,地質地貌,土壤,水文,區域範圍,保護目標,綜述,植物,動物,管理措施,開發利用,科學研究,旅遊信息,生態價值,作用意義,

歷史沿革

1997年,經阿旗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高格斯台罕烏拉自然保護區。
內蒙古高格斯台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蒙古高格斯台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999年,保護區晉升為市級保護區。
2001年,保護區晉升為自治區級保護區。
2011年4月16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批准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理環境

位置

內蒙古高格斯台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北部。

氣候

內蒙古高格斯台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中緯度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春季乾旱多大風,蒸發量大;夏季雨熱同季,降水集中;秋季短促,氣溫下降快,秋霜降臨早;冬季漫長而寒冷,光照充足,積溫有效性高。平均溫度3.8℃,極端最高氣溫40.6℃,極端最低氣溫-42.0℃。無霜期為在115天。≥0℃的活動積溫為1750℃,≥10℃的活動積溫為2586.0℃。年日照時數平均為3119小時,年降水量為437.3毫米,多集中在6-8月,降雨322.7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73.8%。年蒸發量1958.1毫米,是降水量的5倍。最大凍土深度在2米以上。年平均風速一般在3米/秒左右。
內蒙古高格斯台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蒙古高格斯台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質地貌

內蒙古高格斯台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範圍為大興安嶺褶皺帶東側的褶皺火山岩帶,以不完全的褶皺為主,發育有華夏系北東向和東西向的壓扭性斷裂及部分斷層,在烏蘭山周圍有環狀分布的山脊和溝谷,構成蓮花狀構造,屬旋扭構造。
內蒙古高格斯台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處於大興安嶺山脊部位阿爾山支脈,地勢較陡,由於降水量較為豐富,相對濕度大,因而侵蝕地形發育,地形切割較深,山地分布了較多的山溝和沖谷,從而形成了以山地為主的地貌,山體呈東北至西南走向。區域地形高差不大,海拔高度在800-1500米之間,屬中低山和丘陵河谷地形。地貌類型主要有冰川地貌、河谷地貌、重力堆積地貌。

土壤

內蒙古高格斯台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中、低山地,在漫長的地質歲月中,地表岩層經自然風化和雨水的侵蝕作用,形成坡積屑狀和沖積層狀成土母質。之後,成土母質在地形、氣候及植物的進一步綜合作用下,逐步發育成為山地獨有的淺層灰色森林土和地帶性棕色針葉林土。此外,在山間谷地和沼澤地帶還存在著一定數量的草甸土和沼澤土,與灰色森林土、黑鈣土、暗棕壤等共同組成保護區的土壤。根據土壤分類的原則和依據保護區土壤分類系統,保護區土壤分為6個土類,12個亞類,28個土屬,39個土種。
內蒙古高格斯台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蒙古高格斯台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水文

①地下水
內蒙古高格斯台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下水以第四紀孔隙水為主,其含水層厚度大,顆粒粗,分選性好,面積分布較廣,徑流條件良好,交替作用強,含水豐富,而基岩裂隙水雖面積大,但分布不均,富水性差異大。保護區境內的黑哈爾河谷兩側的一、二級階地,為保護區的最低處,成為保護區的地下水匯集區。保護區境內含有基岩裂隙水和山間河谷平原孔隙水兩個類型。
②地表水
保護區的河流屬於西遼河流域,境內共有14條河流發源於保護區境內,分別是黑哈爾河、呼老吐河、阿拉洪都爾河、霍林河、達拉林河、蘇吉河、寶日嘎斯台河及一些匯入鄰區的無名河。向南流向西拉木倫河,向北流向錫林郭勒草原,是補充阿魯科爾沁旗南部農區和錫林郭勒草原地下水的主要來源。

區域範圍

內蒙古高格斯台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阿魯科爾沁旗罕山林場為主體,北與阿魯科爾沁旗的罕蘇木蘇木毗鄰;南與巴林左旗和阿魯科爾沁旗罕蘇木蘇木接壤,東與內蒙古通遼市扎魯特旗相連,西鄰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地理坐標介於東經119°03′-119°39′,北緯44°41′-45°08′之間,總面積106284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35594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33.4%。

保護目標

綜述

內蒙古高格斯台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對象為:保護大興安嶺南麓山地典型的過渡帶森林-草原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保護西遼河源頭的重要濕地生態系統;保護棲息於該生態系統中的野生馬鹿(東北亞種)種群;保護國家重點保護鳥類大鴇、黑鸛及其它珍稀瀕危鳥類的繁殖地。
保護區風景保護區風景

植物

(1)植物科屬組成
據不完全統計,內蒙古高格斯台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高等植物842種,隸屬116科388屬,其中種子植物700種,隸屬75科308屬,分別占保護區高等植物科、屬、種數的64.7%、79.6%、79.4%;蕨類植物10種,隸屬6科7屬,占保護區高等植物科、屬、種數的5.2%、1.5%、1.8%;苔蘚植物132種,隸屬35科73屬,分別占保護區高等植物科、屬、種數的30.1%、18.9%、18.8%。有野生大型真菌160種。
(2)植被類型
內蒙古高格斯台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植被劃分為5個植被型組,7個植被型,15個植被亞型,20個群系組,32個群系。
(3)保護植物
內蒙古高格斯台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共有國家級珍稀瀕危保護植物1種,即紫椴;有列入《國際野生動植物種貿易公約》保護的植物5種,即手掌參角盤蘭紅門蘭綬草大花杓蘭;有內蒙古珍稀瀕危保護植物12種。
手掌參手掌參
(4)經濟植物資源
保護區蘊藏著豐富的植物資源,這些植物資源既是可持續利用的基礎,為人們提供衣、食、住、行等生存必需品的原料,又是重要的種質資源與遺傳基因庫。根據調查,保護區內的植物資源,按其經濟用途,可劃分為10大類,即藥用植物資源,纖維、飼料植物資源,澱粉植物資源,單寧植物資源,芳香油植物資源,油料植物資源,農藥植物資源、食用植物資源、工業用植物資源、觀賞植物資源。

動物

(1)野生動物組成
經調查確定,內蒙古高格斯台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脊椎動物241種,分屬於26目68科144屬,占內蒙古脊椎動物種數(712種)的33.8%,其中,魚類11種(2目4科10屬),占保護區脊椎動物種數的4.6%;兩棲類4種(1目2科2屬),占保護區脊椎動物種數的1.7%;爬行類7種(1目2科4種),占保護區脊椎動物種數的2.9%;獸類有37種(6目15科30屬),占保護區脊椎動物種數的15.4%;鳥類182種(16目45科98屬),占保護區脊椎動物種數的75.4%。有大鴇大天鵝蓑羽鶴白枕鶴黑琴雞雕鴞烏雕紅腳隼等國家重點保護鳥類38種,有馬鹿猞猁等國家重點保護獸類2種。有昆蟲1293種,隸屬19目204科,優勢類群為鱗翅目(42科303屬436種);鞘翅目(28科162屬253種);雙翅目(22科85屬163種);半翅目(20科98屬161種)。其中有中國昆蟲新記錄種1種。在保護區境內發現半翅目昆蟲新種一種,定名為巴氏直緣長蝽,保護區是該種昆蟲模式標本採集地。
馬鹿馬鹿
(2)脊椎動物地理區劃
內蒙古高格斯台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脊椎動物,在中國動物地理區劃中屬於古北界、東亞亞界、東北區、松遼平原亞區的松遼平原省。在新石器以前這裡仍覆蓋著茂密的原始森林,直到19世紀以後,原始森林植被大多絕跡,形成山地森林-草原植被的過渡地帶。保護區與北部的大興安嶺省歷史上緊密相連,和蒙新區無明顯屏障,又處於東部季風區,所以,動物區系反映出東北區、華北區及蒙新區成分相互滲透的特徵。如:東北區成分的黃脊游蛇黑琴雞雉雞東北鼢鼠小毛足鼠等。蒙新區成分有大鴇亞洲短趾百靈斑翅山鶉草原鼢鼠長爪沙鼠三趾跳鼠五趾跳鼠等。華北成分有灰喜鵲大倉鼠等。
(3)脊椎動物分布型特徵
內蒙古高格斯台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現代動物區系具有複雜性和多源性,這是由於歷史形成過程和現代生態環境決定的,按照張榮祖(1999)著《中國動物地理》確定的動物分布型,保護區有12類分布型。分布於保護區的230種動物,古北界成分占比例最大,達93.2%,具有絕對優勢。由此可見,保護區脊椎動物區系反映出北方特色。
(4)保護動物
由於內蒙古高格斯台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動物棲息地類型複雜,動物地理類群多樣,因此,保護區珍稀動物較多。保護區有國家級保護動物39種,其中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2種(均為鳥類),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37種(獸類2種、鳥類35種)。被列為《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的有17種,包括兩棲類1種,鳥類14種,獸類2種。被列為《世界受脅鳥種》的有5種。屬於《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簡稱(CITES)附錄所列的物種有36種。

管理措施

內蒙古高格斯台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管理機構為內蒙古高格斯台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內蒙古高格斯台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初步形成了布局較為合理、類型較為齊全、功能較為完備的保護區網路,在維護生態平衡,改善生態環境,保護野生動植物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內蒙古高格斯台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進一步加大了封山禁牧工作力度、整治力度和打擊處罰力度。堅持日常檢查和大檢查相結合,通過檢查督促,使違法違規放牧現象得到了遏制,實現了全年封山禁牧檢查零違規。

開發利用

科學研究

在確定內蒙古高格斯台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生食用植物種類組成的基礎上,對食用植物的生活型、水分生態類型、食用方式、食用部位等進行分析;並採用層次分析法建立綜合評價模型,對保護區內野生食用植物的野生蔬菜用植物資源、飲料用植物資源以及水果用植物資源分別作了綜合評價。根據評價結果提出了合理利用和保護的建議。
研究和分析結果如下:
1、保護區野生食用植物有223種(包含1亞種、7變種、1變型),隸屬於52科137屬。在植物科的等級上,含植物種數最多的是菊科,有41種;其次是薔薇科,含24種;第三是百合科,有21種。這三個大科所含植物種數分別占該保護區野生食用植物總種數的18.39%、10.76%和9.42%。在植物屬的等級上,蔥屬和蒿屬包含植物種數最為突出。
2、保護區野生食用植物以多年生草本植物為主,占絕對優勢,而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水分生態類型以中生植物為主。因此保護區野生食用植物主要是中生多年生草本植物。
3、按食用方式把保護區野生食用植物資源分為糧食用、飲料用、蔬菜用、水果用、食用油用和調味品用等6種主要類型。這些食用植物涉及到的食用部位包括植物的整體部分、器官、器官組合、特殊部位等21種類型。食用部位與食用方式也有它們的相關性。
4、運用層次分析法建立評價模型,對保護區野生蔬菜植物資源、野生飲料用植物資源、野生水果用植物資源分別進行評價,劃分了Ⅰ級、Ⅱ級、Ⅲ級、Ⅳ級四個開發利用評價標準分別對野生蔬菜、野生飲料以及野生水果進行分類,並根據評價結果和植物利用情況對保護區具有開發利用價值的15個重點種類進行簡單介紹。
5、在對保護區部分野生食用植物資源進行分析和評價的基礎上,提出了對高格斯台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生食用植物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的建議。

旅遊信息

根丕廟位於阿魯科爾沁旗北部、巴彥包力格蘇木境內,亦稱“拉西根丕廟”,漢名“廣佑寺”。背靠群山、腹臨平川,建於嘉靖20年(公元1815年),盛時喇嘛數達320名。丙子年間,楊松活佛第二世巡遊各地,路過這裡,看見此地山勢險峻,地勢平坦、森林密布,水草肥美、風水脈絡清晰,便選定此地建廟。四周有八個白塔和群山相映,遠眺白雲藍天,山頭塔形、小溪流水、別有一片風光。此處建築規模宏偉、廟宇壯觀,影響非常之大。對阿旗的社會、經濟、文化諸方面的影響具有重要研究價值。
達拉哈湖面積為8000餘畝,屬淡水湖,盛產鯉魚、鰱魚、鯽魚等各種魚類,湖的四周蘆葦密布,北面是一望無際的黃柳、沙棘等沙地植物群落,南部是雪白的沙灘,東西兩側與其他小湖連線,中部有沙島一處。春夏季節,白天鵝、鴻雁、灰鶴、水鴨等水鳥嬉戲湖面,妙趣天成。在湖面北部植被較好地帶,點綴著一座座蒙古包,開設的旅遊項目有草原觀光、騎馬、射箭、乘勒勒車等。在湖面四周及中間沙島上建有涼亭和釣魚平台,設有機動快艇和遊船。遊客在這裡既可盡享蒙古包的古樸、奶茶的芳香、縱馬賓士的豪情,領略草原人的強悍、豪放,又可持桿垂釣,泛舟湖上,觀賞水鳥嬉戲。

生態價值

內蒙古高格斯台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大興安嶺南段山地中部,是蒙古高原與東北平原、森林與草原、華北植物區系與東北植物區系過渡的典型地段,有森林灌叢草原濕地等多樣的生態系統。保護區森林茂密、草原廣袤、溪流縱橫、物種豐富。對阻擋蒙古高原風沙向南侵襲具有重要的生態屏障作用。不僅有多樣的生物資源和自然生態系統,還有第四紀冰川期遺留的豐富地質景觀。步入高格斯台,冰川切割形成的三角面、冰坎地貌、心形山、冰川漂礫等地質景觀隨處可見,是學習地質知識的天然教科書。

作用意義

內蒙古高格斯台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將有效地防止保護區內森林、草原植被破壞,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淨化空氣、減少污染,調節氣候、阻擋風沙,宣傳教育等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產生巨大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潛在的經濟效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