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唐三韓人研究

入唐三韓人研究

《入唐三韓人研究》是2010年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姜清波。

基本介紹

  • 書名:入唐三韓人研究
  • 作者姜清波
  • ISBN:9787811354409
  • 頁數:257 
  • 定價:32.00元
  • 出版社暨南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03月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歷史資料,

內容簡介

三韓是指半島南部三個部落聯盟包括馬韓辰韓弁韓
《入唐三韓人研究》是在筆者的博士學位論文基礎上修改成的,博士論文又從碩士論文拓展而來。雖然筆者在寫作時注意論從史出,但畢竟功底淺陋,書中難免有謬誤之處。真誠期待專家學者不吝賜教,這會使筆者的學業得以再進步。筆者的博士導師紀宗安教授悉心指導了《入唐三韓人研究》從大綱擬定到最後定稿的過程,特別在資料蒐集和引見有關專家學者觀點方面提供了很多幫助,讓我開闊了眼界。2002年的冬天,筆者的碩士導師馬馳教授拿出他一個月的退休金,托人從西安帶給當時還在暨大攻讀博士學位的筆者和同樣經濟不寬裕的一位師兄,這種激勵至今銘記心問。兩位導師的為人和治學給筆者的影響是恆久的。

作者簡介

姜清波(1973),男,山東海陽人,歷史學博士,現工作於暨南大學華人留學文化研究所,主要從事中外關係史研究。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三韓人的入唐概況
第一節 高麗人入唐概況
第二節 百濟人入唐概況
第三節 新羅人入唐概況
第二章 入唐三韓使者考論
第一節 入唐高麗使者情況考論
第二節 入唐百濟使者情況考論
第三節 入唐新羅使者情況述論
第四節 新羅對唐納質宿衛述論
第三章 入唐的原百濟、高麗王室以及權臣事跡考論
第一節 唐朝對原百濟王室、高麗王室及權臣的安置
第二節 高麗王室後裔和百濟王室後裔在唐(武周)朝事跡述論
第三節 高麗權臣泉氏家族成員在唐(武周)朝的不同命運
第四章 兩《唐書》列傳記載的三韓籍蕃將事跡叢考
第一節 兩《唐書》立傳記載的高麗人仕唐事跡評述
第二節 史書中列傳記載的百濟人事跡述略
第五章 未被史書列傳記載的三韓籍蕃將事跡叢考
第一節 散見於史籍記載的仕唐三韓人
第二節 志石資料和筆記小說中所見的三韓人事跡考
第六章 參與發動或平定唐朝宮廷政變的三韓人
第一節 唐中宗時期參與(平定)宮廷政變的三韓人
第二節 參與唐玄宗宮廷政變的三韓人
第七章 唐朝商業領域內的三韓人
第一節 三韓使者在國家交往中的商人成分
第二節 三韓商人階層在唐朝的活動
第三節 唐朝境內與新羅商人有關的物產、地名及事跡
第八章 入唐的三韓僧人
第一節 捲入政治事務的三韓僧人
第二節 與三韓僧侶有關的唐朝地名
第三節 入唐三韓僧侶的漢語水平考辨
第四節 三韓僧侶在唐的其他事跡
第九章 唐朝的三韓籍奴婢
第一節 由戰俘而被變為唐朝奴婢的三韓人略說
第二節 被劫掠販賣及因災荒而入唐為奴的三韓人
第三節 入唐的新羅奴與崑崙奴比較
總結
附錄試論唐代的押新羅、渤海兩蕃使
參考文獻
後記
……

歷史資料

三韓是指半島南部三個部落聯盟包括馬韓辰韓弁韓
王氏高麗立國於高句麗滅亡250年之後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了朝鮮半島的另一個政權新羅,翌年又滅亡了後百濟國,統一了半島中南部大部地區。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麗的大臣李成桂廢王自立,並在1393年以“朝鮮、和寧等國號奏請”明朝,明賜李成桂為朝鮮王,王氏高麗遂改號朝鮮,學界一般稱之為李氏朝鮮或簡稱李朝。此即我國明清時期的朝鮮國。
歷史上,曾出現過兩個名為高麗的政權。一是立國於公元前37年,在我國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境內出現的名為“高句麗”的地方政權,我國史書也稱之為“高麗”。另一個立國於公元918年,在朝鮮半島,也名為“高麗”。為將其區分,學界一般以“高氏高麗 ”稱呼前者,因為其統治者姓高;以“王氏高麗”稱呼後者,因為其統治者姓王。因為兩個政權都名為高麗,後人或以為二者有前後相繼的關係,或將其混為一體,致使人們對高句麗歷史的認識產生極度混亂,而實際上二者是兩個性質截然不同的政權,主要體現在:
一、兩個政權立國時間懸殊,歷史發展歸屬不同
高氏高麗建國於公元前37年,最初為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管轄,後逐漸強盛,但並未斷絕和中央王朝的臣屬關係,進入隋唐時期後,因其不遵從隋唐兩朝詔令,不斷擴張,並阻塞朝鮮半島其他政權入貢中原王朝的道路,結果導致隋唐兩朝的征討。公元668年,高氏高麗終於為唐朝統一。高氏高麗的轄境最初完全由唐朝安東都護府(治所最早在今平壤)管轄,幾十年後有一些轄境為我國歷史上另一個地方政權渤海占據,一些劃歸興起於朝鮮半島南部的政權新羅,一些仍由安東都護府管轄;高句麗族則絕大部分被唐朝遷徙到中國內地,後和漢族融合,小部分融入周圍各族之中,其王族後也絕嗣,立國7個世紀之久的高氏高麗最終消失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而王氏高麗立國於高氏高麗滅亡250多年後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朝鮮半島的另一個政權新羅,翌年又滅後百濟國,統一了半島中南部大部地區。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麗的大臣李成桂廢王自立,並在1393年以“朝鮮和寧等號奏請”明朝,明賜李成桂為朝鮮王,王氏高麗遂改號朝鮮,學界一般稱之為李氏朝鮮或簡稱李朝,此即我國明清時期的朝鮮國,其疆土發展為現在的朝鮮人民民主主義共和國和韓國,人民發展為現在的朝鮮族和韓族。
二、統轄區域不同
高氏高麗初立國於我國境內的鴨綠江支流渾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區,後擴展到鴨綠江以東以南地區和圖們江附近,統治中心最初在今遼寧桓仁縣,後遷至今吉林集安,公元427年遷至平壤。高氏高麗在我國南北朝時期達到極盛,最強盛時期的疆域四至大致是:東至日本海,西以遼河為界,北達今吉林省琿春市一帶,南到北漢江以北。據《高麗史·地理志》載,王氏高麗在建國110年後的疆域最北在今大同江以北龍興江一線,其北是我國歷史上的地方政權渤海國的轄境,渤海滅亡後是我國的邊疆民族女真人的活動地域。也就是說,王氏高麗的轄境基本上是繼承了新羅的疆域,其北部地區雖然有一部分與高氏高麗的轄境重合,但在高氏高麗滅亡初期即已經歸新羅所有。由此看,王氏高麗統轄的區域並非高氏高麗的舊地,早期在今平壤以南,一在南一在北,王氏高麗占據平壤以北是後來的事情,全部占有半島鴨綠江以東和圖們江以南地區則是14世紀末葉,但此時王氏高麗已經為李朝取代,因而在統治區域上兩個高麗也難以構成繼承關係。
三、轄境內民族構成不同
高氏高麗轄境內的人民以高句麗族為主。高句麗族的族源是我國上古時期古老民族穢貊人東遷後的夫余、高夷、沃沮、小水貊、東穢等,後又融合了衛氏朝鮮遺民的後裔、漢人鮮卑人等。這些來自於不同民族的成員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漸融合一體,史書和學界一般以高句麗族稱之。王氏高麗轄境內的人民以新羅人為主。王氏高麗本即是新羅國民所建政權,兼併新羅和後百濟之後,新羅人和百濟人成為了王氏高麗的主要居民。新羅人主要是源於朝鮮半島南部地區的辰韓弁韓人,高氏高麗滅亡後雖然有一部分高句麗人加入其中,但不是新羅人的主源。百濟則主要是源於朝鮮半島南部的馬韓人。也就是說王氏高麗的主要居民以來源於朝鮮半島南部的“三韓”人為主,大量的史書記載也表明王氏高麗人和我國古人是把王氏高麗看作“三韓氏舊”的。這些源於半島南部的民族成員,在王氏高麗數百年的歷史發展中逐漸融合為一族,史書和學界一般稱之為高麗族。王氏高麗為李氏朝鮮取代後,朝鮮也因此取代高麗,成為其族稱,並沿用至今。
四、王氏高麗非高氏高麗後裔王氏高麗的王族也並非是高氏高麗的後裔
關於王氏高麗建國者王建的族屬,《高麗史》的作者認為“高麗之先,史闕未詳”,但據我國學者考證,王建極有可能是西漢樂浪郡漢人的後裔,因為王氏是當時樂浪郡的望族,且人戶很多。王建在臨死時親授的《十訓要》中不僅未言自己是高氏高麗的後裔,而是說自己出身平民,並稱“賴三韓山川陰佑”,統一了馬韓、辰韓和弁韓“三韓”,其後代也多以擁有“三韓”自居。以常理推之,如果王建是高氏高麗後裔,出於統治的需要,定當會大肆宣傳,也可證王氏不是高氏的後裔。
總之,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講,王氏高麗都難以和高氏高麗構成繼承關係。
1. 高句麗民族是古代東北地區夫餘人所建立的。其領土主要部分處於漢朝的遼東菟、樂浪、帶方四郡。公元前37年,夫餘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麗縣轄區內建立政權,國都為紇升骨。
2. 高句麗歷史上,對中國時叛時附。高句麗帝國的擴張大致上始於大武神王高無恤時代,也就是王莽竄漢時代。王莽貶高句麗為下句麗,從此引發了戰火。高句麗連戰得手,擊敗新莽政權,占有樂浪。併吞並了周圍的小國,勢力進入朝鮮半島。後光武帝劉秀擊敗高句麗,收復樂浪,以朝鮮半島上清川江為界,以北歸東漢,以南歸高句麗。後來,高句麗趁五胡亂華時期大舉入侵,名義上尊奉北方政權,但暗中掠奪土地,到南北朝末,不僅占有了遼東四郡,而且征服了朝鮮半島上的新羅、百濟政權,迫使其臣服。
3. 隋統一後,為收復遼東四郡地方,發動了對高句麗的戰爭,隋煬帝失敗引發國內的叛亂。隋亡後,唐王朝仍然不忘收復四郡,終於在公元668年滅亡高句麗,高句麗人大部分被唐軍俘虜後帶入內地,分布在河北山東地區,一部分逃入百濟,新羅。百濟,據說是高句麗貴族所建立的國家,後來唐也滅亡了位於朝鮮半島的百濟。
4. 在高句麗滅亡後250年,新羅人的大將王建弒主自立,建立了王氏高麗政權。之所以叫高麗,是新羅曾經臣服於高句麗,自居為高句麗繼承者。但是,新羅人是朝鮮半島上的三韓人(馬韓、弁韓、辰韓)的後裔,與夫餘人的高句麗沒有血緣關係,有高句麗人融入其中,不等於就是高句麗人。王氏高麗為李氏高麗取代,李氏高麗臣服於中國,自稱“中國孝子”(朝鮮《宣祖本紀》37),明清都是如此,直到1910年日韓合併,李氏高麗滅亡。李氏高麗是南北韓的前身。無論王氏高麗還是李氏高麗,領土都不出朝鮮半島。
5. 朝鮮人自己以前也不認為是高句麗後裔。建立王氏高麗的王建在臨終前的“十訓錄”中稱自己建國“賴三韓山川庇佑”,可見自認為是三韓後裔,不是高句麗人。在文化傳承上,王氏高麗直到今日朝鮮族繼承了高句麗很多,但日本繼承中國文化也很多,不能說中國歷史就是日本歷史
6. 人們之所以將王氏高麗錯誤地看作是高句麗的繼承者,和我國的史書記載有一定關係。我國古代將高句麗簡稱為高麗。高句麗又稱為“高氏高麗”。宋代以前,史書對高句麗的歷史定位是準確的,由於戰亂導致的文獻失散及王氏高麗的誤導等原因,到了宋代之後史書的記載開始出現了混亂,乃至明顯的錯誤。
舊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是最早將高氏高麗寫入王氏高麗傳的,《宋史》則是“王建承高氏之位 ”一語的始作俑者。這三部史書的記載直接影響到了以後的幾部史書。《明史》則較前幾史有了一個更大的發展,為對明王朝冊封李成桂為朝鮮國王有一個合理的解釋,不僅承襲了上述錯誤,而且為李氏朝鮮政權的沿革作出了一個完整但是錯誤的交代,將屬於中國歷史的箕子朝鮮、衛氏朝鮮、漢四郡、高句麗都納入到了朝鮮史中。其結果不僅“高麗”這一我國古代邊疆民族使用的稱號,為源出於三韓的新羅的繼承者王氏政權冒名頂替,而且作為王氏政權繼承者的李朝,又將箕子朝鮮所用的“朝鮮”戴在了自己的頭上。
因此,王氏高麗並不是高句麗的繼承者。漢代興起於朝鮮半島的馬韓、辰韓、弁韓發展為新羅、百濟;百濟為唐朝滅亡,新羅又為王氏高麗取代;後來李氏朝鮮取代王氏高麗,最終發展為近代韓國與現在的朝鮮半島南北朝。這些政權的疆域從來就沒有超出過朝鮮半島及其附屬島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