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經濟學

免費經濟學

“免費經濟學”(Freeconomics),是指將免費商品的成本進行轉移(轉移到另一個商品,或者後續服務上);或者將免費商品的成本極大地降低,低到趨近於零。

《長尾理論》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著書《免費:商業的未來》(Free: The Future of a Radical Price)率先提出並闡述了這一新學科。同名的還有韓國的羅俊皓出版的《免費經濟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免費經濟學
  • 外文名:Freeconomics
起源,理論支持,演變,成本轉移,成本降低,免費網際網路,充裕經濟學,創造客群,免費商業模式,增值服務收費,廣告,交叉補貼,零邊際成本,勞動交換,禮品經濟,理論成果,相關圖書,美版,韓國版,

起源

1903年,滿腦子烏托邦式幻想的推銷員金·吉列(King Gillette)已年近五十,卻渴望成為一個發明家。他花了四年時間發明的可更換刀片式剃鬚刀,在最初銷售的這一整年裡,只賣出了51副刀架和168枚刀片。
吉列公司創始人坎普·吉列吉列公司創始人坎普·吉列
但接下來,吉列做的事情卻創造了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他以極低的折扣將數百萬副刀架賣給美國陸軍,以期這些士兵退役還家後,可以變成吉列的忠實用戶。
軍隊自然將刀架當作生活必需品發給了士兵們。他將刀架賣給銀行,讓銀行作為禮品來送給新開戶的客戶。他設法將刀架和幾乎所有商品都捆綁在了一起——從綠箭口香糖到紅茶茶包,不一而足。僅僅又過了一年,他就已經售出了9萬副刀架和1240萬枚刀片。

理論支持

一個老掉牙的笑話何以搖身一變成為數字經濟學的定律。
1838年,寓居巴黎的數學家安東尼·庫爾諾出版了如今被視為經濟學名著的《關於財富理論之數學原則的研究》(儘管在當時並不為外界稱道)。在這本書中,他嘗試著提出了公司競爭的經濟學模型,並且在經過大量數學推算後得出結論:公司間的一切競爭關係都與他們生產產品的數量有關。如果市場中已經存在一個生產碗的工廠,而另一家公司也想開辦一個生產碗的工廠,那么就要注意避免產量過剩,因為市場上同類產品過多將造成價格下跌。無論如何這兩家公司都會不約而同且各自獨立地規劃產量,以儘可能使價格保持高位運行。
這本書很快就被外界遺忘了,即使對最具啟發意義的著作而言,這也是常有的事兒。當時在法國經濟圈占主導地位的法國自由學派對庫爾諾的理論並不感興趣,這無疑令他感到痛苦和沮喪。(不管怎么說他的學術生涯成就卓著、獲獎無數,他於1877年逝世。)他去世之後,後輩經濟學家重讀《關於財富理論之數學原則的研究》這一經典著作,並得出結論認為庫爾諾受到了他同代人不公正的忽視,他們呼籲重新對庫爾諾提出的競爭模型進行研判。
1883年,法國數學家約瑟夫·伯特蘭德決定對《關於財富理論之數學原則的研究》一書做出恰當評判。伯特蘭德討厭這本書。實際上庫爾諾得出的所有結論無一正確。的確,伯特蘭德認為庫爾諾將產量確立為左右企業競爭的關鍵因素這一做法過於武斷,以致他半開玩笑地將庫爾諾的模型重新界定為價格而非產量是決定競爭關係的關鍵變數。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如此一來他竟然發現了一種堪稱簡潔的模型(即使並非特別簡潔)。
伯特蘭德認為相比限制產量以提高售價、增加利潤,各大公司更有可能降低價格以獲取更多的市場份額。確實,他們嘗試著相互壓價直到價格僅比產品成本稍高,這種做法被稱為“邊際成本定價法”。而且,如果正如維星百科在介紹庫爾諾時所言,“更低的價格催生了更高的需求,那就再好不過了。
伯特蘭德的競爭理論可以被簡化成如下表述:
在一個競爭性市場中,價格等於邊際成本
當然,在當時並不存在那么多真正意義上的競爭性市場,至少與這些數學模型界定的情況差別很大,因為各企業生產同質產品(不存在產品分化)且企業相互間無串通行為。因此,其他經濟學家把他們歸入試圖以一種並非必要的方式將複雜的人類行為與各種剛性平衡對號入座的理論家之列。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里,隨著另一場學術爭論的興起,上述兩派經濟學家的爭吵已經被人們遺忘。
但是,隨著經濟學的發展步入20世紀且市場競爭性日益增強、市場可度量程度不斷增加,各路研究人員重又開始關注庫爾諾和伯特蘭德這兩位觀點相左的法國佬。一代一代的經濟學研究者皓首窮經試圖弄清楚庫爾諾競爭模式更適用於哪些行業而伯特蘭德競爭模型又適用於哪些行業。我將省略其中的細節,簡單來說就是:在各種市場類型中,在哪一類市場中易於獲得更多的原料,伯特蘭德競爭模型就更勝一籌,價格往往就與邊際成本相同。
倘若不是由於如今我們正在建設一個前所未有的最具競爭性的市場環境,伯特蘭德的競爭模型在很大程度上仍只能引起學術界興趣,這是一個各項服務和產品的邊際成本近乎為零的模型。在網際網路上,信息就是商品,而產品和服務很容易被複製,我們看到伯特蘭德競爭模型正以一種甚至會令伯特蘭德本人震驚的方式發揮著作用。如果“價格等於邊際成本”是市場規律,那么免費就不只是選項之一,它是無可迴避的終點,它是經濟規律所具有的力量,而你只能長期與它進行抗爭!
但是請稍等。軟體難道不是另一個邊際成本接近零的市場?難道微軟公司沒有向用戶收取數百美元的Office和Windows軟體使用費?答案無疑是肯定的。那么這又如何與伯特蘭德的理論相符?
答案在於“競爭性市場”。微軟創造了一種能從網路效應中獲利頗豐的產品:用某種產品的人越多,感到不得不採取同樣做法的人就越多。以Windows這樣的作業系統為例,最流行的作業系統能吸引大多數軟體開發商創造大多數能夠在其上運行的程式。而以Office為例,由於你希望能與其他人已分享檔案,因此你傾向於使用大家都使用的相同程式。
這兩個例子都易於造成贏家通吃的市場,這就是微軟成就壟斷霸業的方式。而且當你得到一項壟斷權時,你可以收取“壟斷租金”,也就是說裝在一個標有“Office”標誌盒子裡的兩張塑膠光碟售價300美元,而製造這些光碟的實際成本只有一到兩美元。

演變

成本轉移

100年前吉列刀片的盛行,給後世的商業留下了一個重要的遺產:提供免費(或者至少是廉價得近乎免費)的平台產品,然後通過耗材、或者補給、或者服務,來獲得真正肥厚的利潤和收入。
比如,中國移動會免費送你一部手機,當然,條件是之後兩年你每個月都要花很多錢打電話;咖啡供應商免費送一台咖啡機放在你辦公室里,不用說,他的收入主要是靠出售咖啡包給你;惠普的印表機最便宜一款才300元人民幣,但列印墨盒正是這家年營收逾千億美元的IT公司的主要利潤。因此,你也知道了,為什麼PlayStation 3遊戲機剛出來時600美元的售價是個大笑話——遊戲機廠商的利潤來自於從第三方遊戲軟體中的分成,索尼卻忘了本似的執著地要把主機賣個大價錢。
但在《連線》雜誌主編一書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看來,過去100年來這種模式不過是前奏,真正的免費經濟時代直到網際網路時代才算真正拉開了帷幕。事實上,吉列刀片模式,在現代經濟學上早被“交叉補貼”的標籤給釘住了:免費獲得A商品,但需要支付B商品的錢;或者免費獲得一個商品,但需要支付後續服務。

成本降低

安德森及其同行所總結的免費經濟學(Freeconomics),將不再是交叉補貼那么簡單。其基礎不是免費商品的成本進行了轉移(轉移到另一個商品,或者後續服務上),而是免費商品的成本極大地降低,低到趨近於零。
準確地說,是提供免費商品的邊際成本正趨近於零。當然,沉沒成本還是有的,但由於技術的發展,服務/商品的提供商可以觸及大量、甚至是海量的用戶,其沉沒成本可以因此攤得很薄,而每新增一個用戶、或者給每個用戶新增一項服務的邊際成本則在急速朝零靠攏。
是不是很理論?想一想谷歌(Google)吧。這家公司的伺服器全部是自己手工攢的,據估計有60萬台機器在一個“伺服器農場”(server farm)里同時運轉,通過寬頻網際網路,為全世界的網路用戶提供搜尋、郵件、地圖等服務。對於谷歌來說,新增一個用戶,或者給每個Gmail用戶新增 1GB位元組的存儲空間所需增加的成本幾可不計。所以,你看到,谷歌2004年愚人節推出的Gmail免費網路郵件服務的空間高達1GB,而當時雅虎 25MB(1GB的1/40)信箱還需要你交錢才能用。從那之後,Gmail的空間容量每秒鐘都在增加,如今已經達到了5GB。
免費的當然不止是谷歌和Gmail服務,紐約時報過去28年來的報導和文章你都可以免費從網上看到了。你可以免費創建、編輯Word和Excel文檔,無需花3000多元人民幣去購買微軟的Office套件。
全世界遊戲產業增長最快的是免費的網頁休閒遊戲——史玉柱的《征途》和陳天橋的《傳奇》你可以看作是交叉補貼的代表者,當然也可以視作免費經濟時代里的一種基礎模式,因為它們的前提也是每用戶邊際成本的降低。

免費網際網路

只要是技術驅動,商品/服務的價格就是普遍呈降勢的。在這方面,網際網路業給出了最完美的例子。當然,毋需我們再多說谷歌的好話,可以熟絡舊友、結交新朋的Facebook,可以收看今天幾乎所有被數字方式拍攝下來的短片的YouTube,無一不是免費。
安德森將這稱為“軟體經濟學”(成本和價格逐年遞減的),相比之下,以往則是“人力經濟學”(成本和價格逐年上升)。不奇怪,越來越多廠商會把商品和服務轉移為以網際網路為承載平台來提供。

充裕經濟學

克里斯·安德森的這一觀察,與他在《長尾理論》一書中的思路一脈相承。長尾理論認為,“充裕”將替代“稀缺”,成為今日經濟生活的主題,再小的需求也可以被滿足,“大眾市場”將不復存在。
安德森在籌備出版他的第二部作品——《免費——商業的未來》,就是要將這個話題進一步延伸。《長尾》是探討更多需求和更多供給的準確配對,《免費》試圖描繪的是一個邊際成本趨近於零的商業環境里,商品和服務為何必然走向免費,以及公司如何應對這一局面。
出現這一現象的前提,正是計算機、軟體和通訊技術的日新月異的發展——感謝一下“摩爾定律”吧,這位英特爾的聯合創始人當年預言稱,每個積體電路上的電晶體數量每18個月便會翻一倍,你差不多可以理解為,處理器晶片的計算速度會翻一番,但其更大的意義是,每18個月,同樣性能產品的價格會降低一半。
在摩爾定律的“詛咒”下,我們得以越來越低的成本去獲取越來越多的商品和服務,商品和服務的提供商也得以抵達最遙不可及、最不可思議的用戶。存儲技術的成本降低,使得亞馬遜沒有了普通書店那樣的貨架空間限制,每新增一本書的成本趨近於零;寬頻技術成本的降低,使得商品/服務提供商可以同時面向海量的用戶,並抵達他們。計算機技術成本的降低,讓普通用戶可以找到並獲得以往無法想像的書籍、音樂、以及各種信息。
數字時代帶來了信息的極大充裕(比如亞馬遜的圖書供應品類),同時通過將一部分物理商品數位化(比如音樂和電影),在這些商品供應領域也帶來了極大充裕,也讓這部分消費行為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充裕,給我們的心理、規則、管理方式、社會制度、決策機制帶來了巨大的衝擊。最重要的是,充裕將讓我們重新思考經濟學所力求回答的終極問題:在有限資源下如何進行選擇?
因此,當資源和供應出現極大充裕時,反而需求這端出現了瓶頸。與資源和供應相比,人類的需求永遠是無限,然而人類的注意力在任意一個時刻卻總是有限的。
是的,你注意到了,“注意力經濟”這個提法,自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破滅時被猛烈抨擊之後,今日再度“死灰復燃”。不過,也許谷歌已經給了一個典型示範:一個網站,如果做得出色(獲得注意力),那么在搜尋的時候就會被排到前面,網站的訪問人數會因此大增(注意力換成了流量),然後廣告收入也就隨之而來了(換成了錢)。

創造客群

但從充裕的層面上來說,免費經濟學也許暫時還只能存在於供應和資源不再稀缺的地方。比如對谷歌、亞馬遜、eBay來說,伺服器存儲空間和計算能力就不是稀缺品。因此,每用戶邊際成本趨於零的,多在技術產業。而就目前為止,免費經濟學似乎也只是在網際網路領域裡還能解釋清楚一點——谷歌是永遠舉不完的例子。但,其他呢?數字音樂代替CD、網路媒體代替報刊雜誌、谷歌檔案代替微軟Office,似乎只有傳媒業、娛樂業和軟體業會參與這個遊戲。
別忙,傳媒業的商業模式,也許將延伸到其他行業和領域裡去。傳媒業的特點就是,媒體產品本身是免費的(比如無線電波),但媒體捕捉和吸引到了有著共同消費特徵的讀者/觀眾/聽眾,媒體最主要的獲利方式,是將這些有價值的客群的眼球賣給廣告主,從後者那裡獲得收益。
因此,谷歌被人說是媒體公司,其實並不假,儘管他們自己總是不承認。但如果說諾基亞是一家媒體公司呢?不光沒有人這么覺得過,連諾基亞自己也不一定承認。但它和谷歌有著天然的聯繫。“我們都是在創造客群。”諾基亞負責維信的雅爾諾·約金農(Jarmo Jokinen)對本刊說,“蘋果做的也是同樣的事情。”
谷歌的搜尋引擎聚集起了全世界最多的網上搜尋用戶,諾基亞品牌的手機則握在了全球10億人的手中,蘋果則用iPod建立起了全球最大的網上音樂商店訪問者。
由此說來,未來諾基亞和iPod都會變得免費嗎?不一定。但至少,在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還是手機和MP3播放器時,他們不會這樣做。並且這些產品仍然是、也繼續會保持物理形態,製造和分銷的成本依舊很高。
但蘋果和諾基亞做的事情,與谷歌殊途同歸。他們向自己的產品用戶提供廉價的內容服務,或者是免費的地圖,或者是便宜的MP3音樂。在此基礎上,他們計畫將物理產品的用戶轉移為內容服務的用戶。然後,他們就會有一部分變成谷歌——移動網際網路上的谷歌。
說到這裡,也許傳媒業的商業模式,仍然是免費經濟學的主流。
當然,不要以為傳媒業只有廣告收入這一種方法收錢。通過廉價——儘管不是免費,但任何一份報刊雜誌的售價都遠遠不能補上印刷和發行成本——的優秀內容,吸引了大量有質量的客群後,傳媒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做很多事情,比如舉辦活動、品牌授權、客群群體分析等等……當然,這不是在教授你如何把你的生意變成媒體,只是在試圖打開你的思路。
但毫無疑問的是,更多商業會變成媒介平台。至少你已經看到手機和iPod越來越便宜了,一旦走上了這條道路,銷售物理形態產品的廠商們,就再沒有回頭的餘地。

免費商業模式

安德森認為,免費經濟學帶來的新商業模式,林林總總,不一而足,但目前來看,不外乎以下六種:

增值服務收費

免費:網路軟體和服務
面向:初級版用戶
最常見的網際網路商業模式:軟體、服務或內容分為幾類,既有免費的(free),也有收費的(premium)。Freemium模式的思路是,99%的用戶選擇免費版,只要有1%的付費用戶就可以支撐整個業務。因為服務那99%用戶的成本已趨近為零

廣告

免費:內容、服務、軟體,以及其他
面向:所有人
雅虎廣告條按頁面訪問數收費、谷歌文字廣告按點擊數收費,亞馬遜的相關產品廣告按交易收費,而如今Facebook開始按連線數向廣告主收費……免費產品/服務吸引大量興趣和需求特徵非常明確的用戶,他們正是廣告主所要抵達的人群

交叉補貼

免費:任何一個會讓你掏錢購買其他商品的免費東西
面向:所有願意最終掏錢的人
“免費的午餐”一詞的來源就是19世紀初年美國舊金山的酒廊,他們只要你掏錢買一瓶啤酒,就提供一頓免費餐食。移動運營商的“預存話費贈手機”活動,也是此理。驅動用戶消費的所謂低價,不過是心理因素,而非真實成本

零邊際成本

免費:可以極低成本散發給所有人的任何東西
面向:所有人
經濟學已經證明了,只要獲取、複製和傳播某種產品無需成本,那么無論是立法、宣傳、還是限制音樂複製的技術,都無法阻止盜版MP3泛濫。一些藝人已開始提供免費歌曲下載,他們的收入來源主要是靠演出、廣告代言等等

勞動交換

免費:網站和服務
面向:所有使用這些網站和服務創造新價值的用戶
需要你答幾個小題就能免費瀏覽的文庫,用戶自創內容的Digg網站、雅虎知識堂等,都採用這種模式——只要你參與,或者為他們做一些事情、創造一些對他們有用的信息,你就可以免費獲得服務。

禮品經濟

免費:開源軟體,或者用戶自創的內容
面向:所有人
免費贈送二手貨,主動花時間和精力去撰寫維基百科詞條以供陌生用戶免費閱讀……利他主義在數字時代有了更新的意義:個體的行為可以比以往製造範圍巨大的影響力。“共享”已經變成了一個產業。

理論成果

美國版作品總結
《長尾理論》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出版了一本新書《免費:商業的未來》(Free: The Future of a Radical Price)。
他指出,網際網路催生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趨勢,那就是免費!
凡是與網路有關的東西,或多或少,都可以免費得到。你可以免費地在網上瀏覽新聞、閱讀書籍、聽音樂、看電影、搜尋網頁、收發郵件,甚至還可以免費打電話。
剛開始的時候,大家以為這只是因為網際網路剛剛起步,商業模式不成熟,免費只是暫時的。後來發現,不對頭,免費簡直就是網際網路的天性,想拋棄都拋棄不掉,網際網路文化說到底就是四個字“免費共享”。那些嘗試全面收費的網站,都以失敗告終。而那些在網上活得最好的公司,恰恰都是本領域免費服務的主要提供者,這絕不是偶然的。
以唱片業為例,這是受網際網路衝擊最大的行業之一。因為音樂產品的mp3可以在網上免費下載到,所以唱片公司的收入出現了大幅下降。起初,唱片公司的策略是,禁止mp3檔案傳播。於是,這些公司不停地提起訴訟,後來發現實在是做不到,因為所有人都在下載,根本禁不完。他們就改變策略,允許蘋果公司的 iTunes網上商店銷售合法的mp3檔案,每首歌0.99美元,而且檔案上面都附有許可權管理技術(簡稱DRM),防止購買者將檔案拷貝給其他人。 2007年2月,蘋果公司的CEO賈伯斯寫了一封有名的公開信,建議唱片公司放棄DRM,因為盜版實際上無法防止,不如把自由還給消費者。如今,蘋果公司出售的歌曲,都是純粹的mp3檔案,沒有任何限制,隨便你怎么使用。現實就是,不管法律怎么規定,音樂實際上已經接近於免費產品了,就連唱片公司都已經開始默默接受這個事實了。
免費經濟學
為什麼免費是網際網路的主流?
這裡有兩個原因。
首先,網際網路產品有一個顯著特點,用經濟學語言說,就是它的邊際成本接近0。“邊際成本”指的是,新增一個用戶所產生的成本。一個網站,多一個人使用,或少一個人使用,成本不會有任何區別。人類歷史上,從未有任何一種產品,像網際網路那樣,可以零成本擴張用戶。如果一個網站有大量用戶(超過100 萬),那么分攤到每個用戶頭上的運營成本,實際上是很低很低的。更何況,網際網路的主要成本——頻寬、儲存設備、計算能力的價格——都在急劇下降,最終也接近0。
其次,二進制檔案的複製成本也接近零,而且複製非常快捷方便,根本沒有辦法防止,或者即使有辦法,也由於實施成本太高,而不可行。這就是說,只要一個網站賣的是可以被拷貝的東西,它就很難發展收費用戶,因為用戶之間互相分享的成本太低了。
你可以想一下,一家公司如果想大量發展用戶,它會怎么做?傳統的方法是,發放一些促銷品,供用戶免費試用。但是,如今的問題是,既然我的促銷品是零成本,而且用戶可以方便地互相拷貝,那么為什麼我不給所有人免費試用呢?要知道,沒有任何一種經營策略,比免費策略更有效了。另一方面,將複製成本為零的商品賣一個高價,實際上也是做不到的。所以,這就是免費模式在網際網路上大行其道、無法推翻的原因。
更要命的是,一旦公司的主要業務上了網,那么免費就不再是一個選項了,而是不可避免的唯一選項。因為即使你不免費,你的競爭對手遲早也會免費。就像前面說的,免費是最強大的競爭武器,誰先用誰就能占領市場,那么與其等著對手用,不如我先用,先把你趕出市場再說。2004年4月,Google宣布提供電子郵件服務Gmail,當時Google在電子郵件市場的份額是零,但是它率先提供了1個GB的免費空間,而當時其他公司即使是收費服務,也只提供幾十 MB空間,於是不出兩年,Gmail成了電子郵件網站的老大。這就是免費的力量,就這么簡單。
為什麼免費是最好的經營策略?
答案就是一句話,因為你可以在短期內快速擴展用戶。
很多公司只看到免費模式對利潤的衝擊,而沒有看到事情光明的一面,那就是免費可以帶來大量的用戶,讓一種默默無聞的產品快速成為大明星。而一旦大量的用戶在使用你的產品,你還怕賺不到錢嗎?事實上,許許多多企業家都夢想著免費奉送自己的產品,但是苦於存在製造成本,而做不到這一點,只有網際網路才能讓免費模式成為現實。
縫紉機的發明,就是一個例子,說明成本下降帶來用戶數量激增的好處。1851年,美國人辛格(Merritt Singer)發明了現代縫紉機的雛形,可以極大地提高製衣效率。原來一名針織女工需要14小時26分鐘,才能製作一件成衣,如今使用新機器只需要1小時 16分鐘。一開始,製衣工人對這種機器充滿敵意,害怕它搶走他們的飯碗。但是後來的歷史卻是,縫紉機大大發展了製衣業,而不是摧毀它,製衣工人的收入因為縫紉機而得到了大量增加。因為隨著成衣價格的下降,市場需求也增加了好多倍。這就是工業化生產為什麼能夠創造更多財富的根本原因之一。
免費模式也是如此,它實際上不會摧毀現有的行業,而只會創造出更多的財富,因為免費使得更多的人變得更有能力消費了。
如果免費提供服務,公司靠什麼賺錢呢?
克里斯·安德森總結了四種免費模式下的賺錢方法。
1. 增值服務收費(Freemium
這種方法指的是,用免費版本作為行銷工具,讓儘可能多的用戶使用產品,然後將其中少數用戶轉化為付費用戶,向他們提供更高級的功能。圖片儲存網站Flickr就是用這種方法,這是最常見的網站經營模式。
2. 廣告模式(Advertising)
這種方法指的是,用戶可以免費使用網站,但是必須同時接受廣告,網站通過廣告收入盈利。Google是這方面的先鋒。這種方法可以將流量轉化為收入,因此也很常用。
3. 交叉補貼(Cross-subsidies)
這種方法指的是,網站本身免費,但是相關的其他商品或服務要收費,通過收費產品補貼免費產品。這有點像印表機公司低價出售印表機,然後通過高價的耗材賺錢。前不久,科技網誌TechCrunch介紹了一個婚姻介紹網站,你使用它尋找約會對象是免費的,但是如果你想真正地和對方約會,就必須打網站提供的聲訊電話進行安排,而聲訊電話是收費的。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4. 勞務交換(Labor exchange)
這種方法指的是,用戶以提供自己的勞務作為代價,來換取免費服務。比如,上網的時候,往往會遇到人機識別的環節,網站要求用戶輸入一串圖片上的字元,以確定這是真實的使用請求。有一家公司叫做reCAPTCHA,就免費提供這樣的識別服務,它讓用戶識別古書上的單詞,以幫助提供書籍文字識別的正確率。
未來,免費模式會改變世界,整個商業模式都要在網際網路的基礎上重構,一切才剛剛開始。
引用一段克里斯·安德森的話:
“我們正在進入免費時代。免費不再是商業噱頭,而將成為經營的常態。這個變化有多大?你可以構想一個類似的例子:1954年,核能剛剛出現的時候,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的主席說,未來電力將可以免費使用,因為人類將擁有無限的核能發電。當然,他的構想落空了,核能具有一定的危險性,所以不能無限使用。但是,要是他是對的,會怎樣?如果電力真的可以免費使用呢?
一切都會改變。所有大樓都將改用電力製冷,我們將使用電力汽車,自來水將全部是蒸餾水,內陸的旱地和沙漠都會得到澆灌,化石燃料將不再使用,全球變暖將成為一個歷史名詞。
今天,真正免費的不是電力,而是網際網路。
人類用了幾十年時間,做到了計算能力不再需要分配,可以無限供給。我們使用頻寬和儲存設備的能力,才剛剛開始發展,只有我們的想像力才能限制它。未來的時代是免費網際網路的時代,網上的一切都是可以無限使用的,新一代的人類將使用免費網路長大,他們會改變世界。因為,人類需要免費,而且免費也日益成為現實。”

相關圖書

美版

美國克里斯·安德森出版的《免費:商業的未來》
序言
1 免費的誕生
金·吉利的剃鬚刀
21世紀的免費
第一部分 免費是什麼
2 免費101:如何理解“免費”
林林總總的免費
世界就是一個交叉補貼的大舞台
日常生活中的免費測試
三種價格
3 免費的歷史:零、午餐和資本主義的敵人
“沒有”的難題
“免費”的問題
資本主義和它的敵人
第一頓免費午餐
免費樣品和禮物
免費是一種武器
富足年代
遍地是玉米
奧利克打賭輸了
充裕的盲點
充裕制勝
4 免費心理學:你感覺免費如何?
一分錢的差別
零成本的成本
不付出成本,就不會重視
時間/金錢衡量
盜版:強加給你的免費
第二部分 數位化免費
5 太便宜,無所謂了:在網站上,如果有東西每年貶值一半,那么它的價格就會降到零
期待未來更便宜
摩爾定律為什麼會奏效?
米德定律
滾動的滑鼠
鐵和玻璃
充裕能做些什麼?
6 “信息想要免費”:界定數位化時代的一個小插曲
布蘭德自己的解釋
7 和免費競爭:微軟幾十年前就學會了,而雅虎在幾個月前才剛起步
免費試用
來自企鵝的攻擊
案例二:雅虎Vs.谷歌
8 去貨幣化:谷歌和21世紀經濟模式的誕生
最大化戰略
一聲巨大的吸氣音
免費的代價
9 新媒體模式:免費媒體並非新鮮事物,新鮮之處在於免費模式向其他線上領域的拓展
超越媒體的廣告
新興媒體如何改變傳統媒體
付費內容的終結
媒體模式的勝利
ORC經濟
免費音樂
免費圖書
10 免費經濟的“底盤”有多大:用美元和美分來衡量遠遠不夠
漢堡大王的行銷策略
免費經濟規模堪比一個國家

韓國版

韓國羅俊皓出版的《免費經濟學》
第一部分 免費經濟時代來臨了
第一章 什麼是免費經濟003
走出“價格崩潰”,走進免費經濟時代004
免費經濟的始祖——標準石油公司吉列公司006
媒體、網路產業一般都採用免費經濟的模式009
尋找免費經濟的本質與原理009
第二章 音樂產業從免費經濟中找到突破口015
免費發放新唱片的原因016
王子,用免費經濟做大生意018
電台司令,唱片的價格你來定020
九寸釘的免費行銷帶來的煩惱022
第三章 通信產業正在進行免費戰爭024
免費提供手機的原因是什麼025
網路電話擠出了固定電話028
網路電話2.0時代來臨了032
看廣告,手機通話就免費034
第四章 傳統產業中也颳起了免費經濟風037
用免費來吸引大學生客戶群038
現在這個時代連機票也免費043
電燈、冰櫃、汽車和工廠設備也免費046
第二部分 免費經濟也有不同類型
第五章 免費經濟大熱的原因及其類型059免費經濟產生的背景060
盈利模式來分類免費經濟063
第六章 業務重定義型免費經濟070
什麼是業務重定義型免費經濟071
主產品一耗材型:用耗材賺錢076
硬體一服務型:在服務上賺錢079
評測版一完整版型:用完整版賺錢085
大眾產品一高檔產品型:在高檔產品上賺錢089
業務重定義型免費經濟各小類的比較096
里程換算型——贊助者一企業虛擬貨幣發行企業:
追求權利型——贊助者一國家、國際機構116
追求權利型免費經濟的成功要點 124
第八章 價值轉移型免費經濟126
李代桃僵 127
單個商品型——為在競爭中取勝提供免費產品 136
複合商品型——捆綁的幾個產品中有一個是免費的
第九章 共享促進型免費經濟149
什麼是共享促進型免費經濟150
贈與經濟——無私奉獻的樹151
共享經濟一與全天下人分享的快樂是無窮無盡的
協作經濟——企業與用戶的融合167
免費經濟學
第三部分 免費經濟時代的矛和盾
第十章 免費經濟會出現在哪裡175
出現強有力的替代品,產品大眾化的產業領域176
早期投資費用高,邊際成本低的產業領域178
成熟的壟斷市場或中間利潤大的產業領域181
產品和服務發生融合的產業領域185
第十一章 免費經濟產業能否持續下去189
只有“好的”免費經濟才能持續下去190
免費經濟受經濟波動的影響 198
第十二章 怎樣運用免費經濟203
免費經濟項目的成功要點204
熊津豪威的Payfree項目 218
第十三章 如何應對免費經濟227
應對免費經濟的特殊技巧228
免費經濟時代的企業經營課題是什麼 23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