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膽管擴張症

先天性膽管擴張症(congenital dilatation of the bile duct)又稱膽總管囊腫(congenital choledochal cyst), 是小兒較常見的膽道畸形。本病癌變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故本病應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為宜。此病分為囊腫型和梭狀型兩種,嬰幼兒膽總管擴張超過5mm即可診斷此病。

基本介紹

  • 西醫學名先天性膽管擴張症
  • 英文名稱:congenital dilatation of the bile duct
  • 其他名稱:膽總管囊腫
  • 所屬科室:婦兒科 - 兒科
  • 發病部位膽管
  • 主要症狀腹痛黃疸腹部腫塊
  • 主要病因:病因不明
  • 多發群體:嬰幼兒
  • 傳染性:無傳染性
發病原因,臨床表現,多發人群,疾病症狀,疾病診斷,疾病治療,手術方法,

發病原因

膽管擴張症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有多種學說,由於嬰兒和兒童患者占大多數,很多學者認為與膽管發育異常,包括膽總管壁發育薄弱及膽總管遠端狹窄梗阻)等先天因素有關。目前認為胰膽管交接部結構變異,胰膽合流異常是造成該病的主要病因。

臨床表現

多發人群

亞洲人發病率較歐美為高;該病可在各年齡發病,10歲前被發現者約占2/3,約20%在成人期發病;女性發病率較男性為高,約為3:1。隨著胎兒檢查技術的提高和設備的更新,發現越來越多的胎兒新生兒患者。

疾病症狀

本病接近70%在嬰幼兒期發病,症狀出現年齡在3歲左右,有時在出生幾個月就發病。一歲以內患兒的臨床表現不典型,通常為黃疸白陶土樣大便,可有明顯肝大。一歲後的患兒症狀比較典型。腹痛,黃疸及腹部腫塊為本病的三個基本症狀,即所謂“三聯症”,但並非所有病兒在就診時均具有三個症狀,臨床上往往出現一個或二個,三個以上者僅占20%-30%。另外患兒在合併感染時會出現發熱嘔吐等症狀,囊腫破裂後會出現腹膜炎表現。

疾病診斷

若患兒具有黃疸腹痛、右上腹部囊性腫物3個臨床特徵,診斷並不困難,但大部分患兒僅有間歇性腹痛,反覆發作或間歇性黃疸發熱。通過超聲及MRCP(磁共振水成像)即可明確診斷。

疾病治療

本病一經確診,應儘早手術治療,若耽誤太久,不但增加病兒的痛苦,而且增加了併發症出現的機會。手術方式有開腹手術和腹腔鏡手術,隨著目前腹腔鏡手術技能的提高,腹腔鏡微創手術已是治療該病的最佳手術方式。

手術方法

1.膽總管囊腫切除,肝總管空腸Roux-Y吻合術。此術式是治療該病的理想術式。
2.膽總管-十二指腸吻合術或空腸吻合術。此術式有術後囊腫癌變的可能,已很少套用。
3.膽總管囊腫外引流術。此術式適合合併嚴重感染不能控制的患兒,外引流1-3月後再行根治手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