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氏族譜

元氏族譜

嘗謂家之譜,與國之史一也!蓋家之大宗如共主然,其支分派別而為諸小宗,亦猶列國之類是也!顧修一國之史,雖未足窺其全而合各國觀之,則一代之史存矣!輯一支之譜,雖未足擬其備而總各支觀之,則已一姓之譜見矣!人必有祖,猶木必有本;水必有源,故木無本則枝亡;水無源則流絕,況人之於祖而可忘乎?然欲不忘其祖,不得不假譜以聯之,人非不知譜之可以聯祖而卒至忘其譜者,其故有三:“一阻於兵戈而不暇輯,一艱於資費而不能輯,一積於因循而不肯輯”,積日累月愈遠愈繁,譜愈失矣!於既失之後而思復之,不憑空臆撰必冒引他宗名,雖有譜實巳消亡故!仁人孝子留心譜牒,必三十年為一世,而一修者以老成未盡凋謝,識大識小,自然無舛謬之失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元氏族譜
姓氏起源,拓跋氏,危氏,玄氏,元氏始祖,浯瀯元氏始祖,樂安元氏始祖,臨湘元氏始祖,寧鄉元氏始祖,天津元氏始祖,林州元氏始祖,忻州元氏始祖,光澤元氏始祖,族譜目錄,浯瀯元氏族譜,樂安元氏族譜,臨湘元氏宗譜,寧鄉元氏支譜,天津元氏族譜,林州元氏家譜,忻州元氏家譜,字輩,浯瀯元氏字輩,臨湘元氏字輩,寧鄉元氏字輩,肥東元氏字輩,其他字輩,祖訓,分布,

姓氏起源

拓跋氏

鮮卑拓跋氏至北魏孝文帝時下詔改姓為元氏。
鮮卑族拓跋氏,原為皇族宗室姓氏。傳到北魏孝文帝拓拔宏之時,將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於洛陽(今河南洛陽),之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於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下詔改漢姓為元氏,促進了民族大融合。此後,鮮卑族拓拔氏皆改漢姓為元氏,後逐漸融合於漢族之中,大多活躍於河南、河北、山西、安徽地區,逐漸成為當地望族,在歷史上能人名士輩出。

危氏

唐末期危仔倡改元氏。
危仔倡(?-909)字上練,又字忠練,唐末五代時人,籍貫江西南城,南城東興鄉四十一都蘇源村(今屬黎川縣荷源鄉)人。唐末信州刺史。撫州刺史危全諷弟。909年危仔倡危全諷一道攻打洪州時,被吳國將領周本擊敗,危仔倡投奔吳越王錢鏐。錢待仔倡為上賓,任命為淮南節度使。由於錢鏐認為“危”不吉利,便賜姓“元”。從此,仔倡子孫均仕吳越,留居杭州,並改姓元。

玄氏

清乾隆時期因避廟諱改為元氏。
濰坊民國己未三月重修《玄氏族譜》
我族本姓玄,清朝避康熙御諱,旁加一火字缺末點。十世祖慕周拔貢,具呈於上,欽定以元字代玄字,合族遂為元氏。

元氏始祖

浯瀯元氏始祖

元子哲(718年-770年),字子晰,號東山,河南羅山縣(今河南省信陽市羅山縣)人,北魏苗裔,天寶進士,766年崇仁知縣,大曆五年(770年)卒於衙內。時任撫州刺史顏真卿撰寫《元子哲遺愛碑》碑文。
《子哲公名宦傳》見府縣誌
唐元子哲河南汝寧信陽羅山縣人,唐代宗元年由進士令崇仁,治行循良為諸邑最,大曆五年尚書考功,符下崇仁,為建祠立碑於縣南五步,魯公顏真卿為書,緣兵荒未歸遂家於崇衙後之米倉巷,歿葬公廳後西。弘治十二年冬,縣今葉公天爵,勒公十四德於坊,詠以詩現祀名宦。
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燾--景穆帝拓跋晃--任城康王拓跋雲---任城文宣王王元澄—濮陽王元順—武陵王元雄—武陵公元胄—武陵公元仁惠—武陵公元懷景—莫州刺史元彥沖元子哲
元氏族譜

樂安元氏始祖

元從周,元子哲第九世孫。

臨湘元氏始祖

始遷祖思恭,明正統年間自江西武寧縣長樂鄉二十五都芒村永元坊遷岳州府臨湘縣冶湖裡,後復徙河西古塘坤居。

寧鄉元氏始祖

元仲修,字隆讓者,明正德十五年(1520)由江西樂安之象山寄籍寧邑之黃材。

天津元氏始祖

元友能,明洪武初,友能公同兄友德公,由江南鳳陽縣遷至靜海之邀鋪村,友德公無嗣,固族皆友能公後。

林州元氏始祖

元林字金聲,生於大清道光十一年(1831),學武,20歲時已拳藝精通。30歲左右出師到山西教徒傳藝,光緒五年(1880)病故,終年僅49歲。

忻州元氏始祖

元誼,宋宣和間官忻州神虎軍使,元祖元結,北魏苗裔。

光澤元氏始祖

危全諷(?-909年)字上練,唐末五代時人,籍貫江西撫州,撫州刺史。於唐末黃巢起義時以自衛鄉黨為名起兵,逐步據有撫州全境,割據稱雄。危仔倡之兄,固族於危全諷為始祖。

族譜目錄

浯瀯元氏族譜

江西崇仁縣浯瀯元氏族譜,始修於宋鹹淳五年1269年,至2009年10月已十一次修輯。
元氏族譜

樂安元氏族譜

江西樂安縣元氏族譜,於2004年十修。

臨湘元氏宗譜

湖南臨湘市元氏族譜,始修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
清同治十三年(1874)(臨湘)《元氏宗譜》云:始遷祖思恭,明正統年間自江西武寧縣長樂鄉二十五都芒村永元坊遷岳州府臨湘縣治湖裡,後徙河西古塘坤居。思恭兄弟三人,仲弟思讓,季弟思敬。

寧鄉元氏支譜

湖南寧鄉縣元氏支譜,始修於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寧鄉)《元氏支譜》 “序”曰:元氏系傳出自元嗄,遞傳至北魏,葬於河南而自東西。鼻祖諱覽,由河南徙江右南昌,在宋熙寧嘉定間迨後有遷撫州,有由撫州而徙衡湘者。來寧之初祖則玉受之孫思敬之子諱仲修,字隆讓者,明正德十五年(1520)由江右樂安之象山寄籍寧邑之黃材。子四:朝輔、朝相、朝堂、朝斌,堂、斌二房因兵燹他徙,輔孫明亮、相孫明宗二房仍聚族於斯。

天津元氏族譜

天津《元氏族譜》原譜序(乾隆十二年)。
族譜之作,所以敘世系,垂久遠,使本支百年不至失傳也。余族自前明洪武初,始祖友能公同兄友德公,由江南鳳陽縣遷至靜海之邀鋪村占籍焉。友德公缺嗣,我族皆友能公後也。
自友能公以至於今四百餘年,支分派遠別居各處,其莫考支派所自出並吉凶不相慶弔者,十有二三。夫吉凶不相慶弔,則與途人何異?眉山有云:吾所與相視如途人者,其初兄弟也。兄弟者,其初一人之身也。然則吾族之人,熟非友能公一人之身也哉!一人之身,分而至於不相聞問,且分而至於不知為誰何,嗚呼!木本水源之情,亦曾為之一動否耶?
余族大父汝顏公,常欲修輯家乘,苦無舊跡可稽核,蓋緣明季兵荒之際,人相逃竄,舊譜失亡,迄今代遠人湮,支派未悉,故將修之,而又止之。今新正,嘗與族眾聚語論及吾族先世,蓋有諱失傳者,有配氏無考者,有被兵虜去,與遷徒逃亡,缺嗣不可知者。
如二世盛興奉有四公,四世風雲雷三公,俱遷徒無考;更有一典公,(公系庠生,與小劉家村劉字石麟者,中表兄弟也。公有事外出,騎一蹇驢,劉見之戲曰:“一典騎驢驢一典”,公無以應。後至大悲閣前,有石龜,劉坐之,公因與劉曰:前對已對矣,“石麟坐龜龜石麟”,遂相與大笑);樂春公(村西南有公墳今呼之為樂家墳),而前不知所出,後不知所生,但傳其名有某某者;又有愛州、次州公(子俊中實即其後也。相傳大邑溫村有吾姓者,與之近支);諱昌字延潢公(本邑小韓莊元子安其後人也),後雖知其所生,而先數輩不知其支派所出者。是日無不欷歔悼恨,俱云:若不急為譜序,數傳而後,將今日之所知而亦不可得矣。遂與侄振星、振采等訪之各支,考之耆舊,同汝顏公聚而修整之。
第慮派遠支繁難以清晰,爰自始祖友能公,敘至三世斌公、越公,分為前後兩門。後門別有系譜,故敘至古樸公而止。前門自越公敘至孔揚公兄弟四位,分為四門,按各門敘下門各一譜世世續之。庶幾支分派明,永久不失焉。如遷徒被虜,逃亡缺嗣者,俱各為註明。其不可考者,注為失傳無考。至有失傳諱字與配氏者,第闕其諱字與配氏,而前後仍為敘明。若前不知所出,後不知說生者,吾譜暫不載也。後雖知所生,而前推不知所出者,吾譜亦暫不載也。俟後查明再為敘載。
今天津之苑家莊有吾姓者,相傳曰龍公後。山東之濰縣有吾姓者,相傳曰虎公後。京南采育鎮有吾姓者,相傳朴公後。故均系先人子侄,吾譜皆暫不載,以未考查詳明也。
譜既成,汝顏公閱之喜曰:凡我族人觀是譜者,水源木本之情,能無一動其心乎?禮云: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斯譜之作,收族也,敬宗也,尊祖也。雖然作譜收族,如所云愛州、次州等數支,本系吾宗,而譜不載,以俟將來查明,可收者即收之。果竟似非吾族也者,豈可乎哉!故列之序,因而記之,以示子孫,勿忘敬宗收族之義矣。
吾族本玄姓,後加金旁為鉉,又改元者,恭避廟諱也。

林州元氏家譜

河南林州市城郊鄉槐樹池村元氏家譜(文譜傳記),1994年稿。
元林字金聲,生於大清道光十一年(辛卯年)。元林自幼勤勞善學,受人愛戴。娶妻王氏,生有四男三女。他愛好武術,曾到外投師學藝,20歲時已拳藝精通。30歲左右出師到山西教徒傳藝,有賢妻王氏在家料理家務。從山西教徒回來後給大戶人家看家護院,也給當鋪做過“保全”。一家人過得比較富裕。時至光緒初年,連年荒旱,土薄石厚地里顆粒不收,田間地頭、家園路旁經常有人餓死,好多人外出逃荒要飯,餓死他鄉。元林想到自己家中人口多,很快就要缺糧斷炊。如何才能度過艱難?思來想去,他最後決定到山西找徒弟們借糧。他冒著危險背上扁擔去了山西。徒兒們給他攢集了幾斗糧食,他擔回家中,算是解決了燃眉之急。以後又連跑了幾次,從山西買回糧食到林縣賣出,賺糧顧口。後來又與河北村他的同師好友秦武松合夥,趕著四頭大牲口,山西買彰德賣,做起販糧生意。當時局勢險惡,路上經常遇強人打劫,他二人仗著武藝高強,與強人打過幾次交道後,對方不是他二人的對手,從此打開了生路,全家安全度過了光緒三年這歷史上罕見的人食人的特大災荒。並且家中還置買了些土地,大兒、二兒也娶妻成家。
由於過度操勞,元林在光緒五年不幸突然病故,終年僅47歲。當時環境使然,只能草率安葬。
以後,王氏帶領兒子、媳婦、女兒們,耕田紡織,辛勤操勞,度過了艱難歲月。三子、四子也相繼娶妻成家。三個女兒也陸續婚出成家。長子妻乃木篡村路氏;二子妻乃翟曲村董氏;三子妻乃木篡村牛氏;小兒子娶妻本村路氏。大女兒嫁大南山楊宅;二女兒嫁王家池王宅;侄女兒嫁舜王禹村秦宅。
兒女們都已成家能自主立業,王氏卻因操心過度,積勞成疾,不幸於60餘歲時病故。
將老人安葬後,兄弟四人商議,由北山村王譚主持分家為四股。
元林的長子元忠,嬬人路氏,生三男一女。長子太義,次子太明,三子太倉。小女愛妞婚嫁南平村楊宅。
元林的次子元誠,嬬人董氏。生三子:長子太初,次子太昌,三子太亨。
元林的三子元賓,嬬人牛氏。生二子三女:長子太開,次子太來,大女連妞婚出墁坡村張宅,三女月妞婚出南平村楊宅。
元林的四子元明,嬬人路氏。生二子一女:長子太華,次子太興,女兒燕妞婚出其林台村申宅。
元林的十個孫子從大排小依次為:義、明、倉、初、華、開、昌、亨、興、來。
元林的重孫共22個;五代孫52個,六代孫69個。七代玄孫寫譜之日是15個,往後增加多少沒法估計,詳細情況不能一一說明,且待後人再添續。

忻州元氏家譜

山西忻州元氏家譜,民國二十六年(1937)九月初四抄件。
遠祖元結,字次山,唐時官禮部侍郎。
始祖元誼,宋宣和間官忻州神虎軍使。
元氏家譜,著者待考,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農曆9月4日元喜紅手抄本,原譜存於遺山祠(元好問家祠),但已佚。元喜紅手抄《元氏家譜》現被收藏在山西省忻州市古城南十里處的韓岩村元喜紅處。

字輩

浯瀯元氏字輩

東麟銘海 桂炳堅華 從克爾經 世碧仲南
祖伯自華 榮宗欽延 以應維道 盛德裕崇
肇基浯瀯 仁義忠信 詩禮雍容 明良輔國
彬雅庚楊 智勇有松 君臣宇宙 仕宦廉敏
善策民富 財茂永魁 文武林立 儒學兼施
元氏族譜

臨湘元氏字輩

春日生光,廷祚永昌。為國崇賢士,盛名達家邦。隆平自此建,令望遠垂芳。孝友繼先緒,忠信啟後人。祖德宜紹述,宗功克纘承。共和開泰運,嘉祥紀宏文

寧鄉元氏字輩

朝楚明正應 國泰永昌榮
道立基先植 閒傳世澤長
振家資繼起 文運代生光

肥東元氏字輩

文開昌運,德兆邦家,繼興俊業,盛宗承傳;
仁輔基厚,善潤嗣良,國強民澤,偉紀華章。

其他字輩

廣東汕頭、靖海、天津靜海字輩:“啟士應宗春立榮茂登邦綿達永兆豐隆。
山東威海、昌邑元氏字輩:“海思仲仔珠貴世禮常為何發賀先仕克茂均興瑞”

祖訓

浯瀯元氏祖訓
仁愛以篤,其親謙沖,以養其度,積德積學,日而新之,月而盛之,灌溉熏蒸,則宇宙太和之氣,萃於吾門。

分布

根據元永潔女士2011年整理的關於全國元氏分布情況調查:
元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的大陸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灣省也名列第四百零五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九十一位,多以河南、忻州、錢塘為郡望。
元氏最初的發祥地在黃河流域的河南、河北兩省,元氏的最初的活動地區都是在黃河流域,如唐朝的大詩人元稹與名臣元結,就全是河南人。
現天津市的靜海縣,河南省的輝縣、周口市、開封市、洛陽市、安陽市林縣、湯陰縣,安徽省的合肥市肥東縣、鳳陽市,山東省的威海市、平度市、昌邑市,江西省的撫州市崇仁縣及樂安縣,福建省的寧德市霞浦縣、泉州市石獅市,廣東省的揭陽市惠來縣、汕頭市,山西省的忻州市、運城市、朔州市、大同市,河北省的廊坊市,湖南省的臨湘市,湖北省的荊州市、洪湖市,雲南省的麗江市,內蒙古自治區的包頭市,吉林省的長春市、延吉朝鮮族自治州,香港特別行政區,台灣省,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等地,均有元氏族人分布。
經過近二個月的查找,至今已建立聯繫的有江西撫州崇仁縣元家橋、福建霞浦縣、廣東揭陽市、湖南臨湘、山東昌邑、天津靜海,各處都有萬人以上居住,並有家譜可考。其中天津靜海元氏是在清乾隆年因避廟諱改玄為元,現山東濰坊同宗族人仍然姓玄。
另外,安徽肥東、安徽鳳陽、湖北荊州、河北廊坊、山西忻州、陝西白水、吉林長春也是元氏人居住地,雖都有族人在群里,但具體情況尚不清楚。據悉,甘肅有元氏萬餘人,河南情況最為複雜,居住地很分散,這二個地區尚未建立聯繫。
2012年初補充:
近一年裡建立聯繫的元氏人有:
山西臨汾及渭南蒲城、福建光澤、河南輝縣及信陽、河北邢台、甘肅通渭,都有元氏家族居住。其中福建光澤元氏為危姓所改,與江西撫州危氏同宗。
還曾遇到一四川樂山的袁姓人說,老人們傳說以前是姓元,具體情況有待考證。
元氏族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