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行政區劃

元朝行政區劃

元代開始,中國又出現了一種新的行政區劃制度,其最高一級的行政區劃單位為行省(簡稱為省),因此稱為行省制時期,該時期從13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歷經元、明、清三代。

元代中葉,將全國分為中書省直轄區、宣政院轄地,以及10個行中書省。省下有路、州(府)、縣,路歸省管。府和州有的歸路管,有的歸省管,還有的州歸府管。縣有的歸路管,有的歸府管,有的歸州管。

中書省直轄地區,稱作“腹里”,包括河北、山東、山西,以及河南和內蒙古的一部分,由中書省直接管轄,不屬於任何行省。“行中書省”的全稱為“某某等處行中書省”,簡稱“某某行中書省”或“某某行省”。

此外,元政府設立了宣政院(初為總制院),除掌管全國佛教事宜外,並負責統轄青藏高原(今西藏)地區的軍政事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元朝行政區劃
  • 朝代:元朝
  • 制度類型:行政區劃制度
  • 最高一級:行省
沿革,起源,變遷,確立,地圖,影響,疆域,直轄地區,行中書省,各省列表,特殊行省,

沿革

起源

省名起源甚早,魏晉時期已有尚書省中書省之稱,然皆為中樞要署,不直轄地方。公元588年(隋文帝於開皇八年)伐陳,曾置淮南行省於壽春,但不久即廢。
金入主中原之初,曾出現過行省制度,在外地設立行尚書省,但為時短暫。
元代的行省制是沿襲自金國行尚書省蒙古人興起之後,仿金實行行省制度。開始它和金國一樣,只是一種中央政府派遣在外的臨時機構。後來由於戰爭等各種因素,行省也開始干預地方政務,逐漸變成了最高一級的地方行政區域。
元世祖一方面將尚書省並為中書省,總理朝政;另一方面,在地方設立若干行中書省,作為朝廷中書省在外地的代理機構。它最初是一種臨時設定,並只管軍事,後演變為兼管民政,其長官也由中央官吏演變為地方官吏。
元朝初年的行省管轄範圍很大,改變也比較頻繁。到了中葉,開始穩定下來,將全國分為中書省直轄區、宣政院轄地,以及10個行中書省。省下有路、府、州、縣,路歸省管。府和州有的歸路管,有的歸省管,還有的州歸府管。縣有的歸路管,有的歸府管,有的歸州管。
其間從伐金到滅宋,歷經70餘年,平宋以後成了元朝的行政區劃單位。

變遷

1231年(蒙古在太宗三年)即滅金的前三年,始立中書省,以著名的政治家、地理學家耶律楚材為中書令。入主中原後於1251年(憲宗初年),在燕京等處置設行尚書省。1260年(中統初年),元世祖忽必烈改置行中書省,其後屢屢增多,但是一直到1295—1296年(元貞年間)行省的設定和轄區還都很不固定,即在忽必烈統一中國(1279年)後的20年中行省制並未固定下來,直到13世紀末、14世紀初的元成宗時期才開始固定,逐步形成元代省制行政區劃。

確立

1321—1323年(元英宗至治時),全國劃分為13個一級行政區:1箇中書省、1個宣政院轄地、11個行中書省。中書省為中央機構中書省的直轄地區,又稱都省、腹里,包括今北京、天津、山西、河北、山東以及河南和內蒙的部分地區。宣政院轄地主要是原吐蕃勢力範圍,宣政院轄地的建立,標誌著從元朝開始西藏正式成為隸屬於中央的一個行政區。十一行中書省嶺北行省遼陽行省陝西行省河南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湖廣行省雲南行省、四川行省、甘肅行省、征東行省。其中,征東行省即高麗國,行省負責人由高麗王兼,性質與內地行省不同,所以也有人認為只有10個行中書省。
元末,又分出許多行省,如中書省分出山東行省,江浙行省分出福建行省;有些行省區域過大,又劃置分省,如福建行省內置建寧汀州、泉州分省。可見,元末行省制也已開始混亂。
元代行省以下的行政區劃略同於宋,行省下轄路,路領府、州,府、州轄縣。但也有不轄縣的路、府、州;不隸於路的府、州,而直隸於行省。直隸於行省的府、州稱為直隸府、直隸州;隸於路的府、州,稱為散府、散州。當時與路平級的直隸州、直隸府為數不少。另外,元仿宋的“軍”行政區劃,置有軍和安撫司,為數不多,都在邊境少數民族的區域內置設。軍有直隸於行省的,也有歸路統轄的;安撫司都直隸於路。元代在一個中書省、11個行中書省下,置路185,府33,州559,軍4,安撫司15,縣1127。
此外,元政府設立了宣政院(初為總制院),除掌管全國佛教事宜外,還負責統轄青藏高原(今西藏)地區的軍政事務。
元代行省以下的行政區劃雖略同於宋,元代的行政區劃已與宋朝的有原則上的區別:
  1. 最高一級的行政區劃是行省(或簡稱省),已不是路。宋朝的最高一級行政區劃——路,在元朝已降為第二級行政區劃單位。
  2. 在宋朝,府、州是轄於路之下的,在元代已有相當數量的府、州成為直隸府、直隸州,與路並列。
  3. 宋是三級行政區劃系統,元則有三級、四級,而且以行省—路—府或州—縣四級區劃系統為主。

地圖

中書省中書省
中書省南部中書省南部
河南江北行省河南江北行省
四川行省四川行省
 
陝西行省陝西行省
甘肅行省甘肅行省
哈密力.北庭.哈剌火州哈密力.北庭.哈剌火州
江浙行省江浙行省
江浙北部江浙北部
江西行省.江西行省.
湖廣行省湖廣行省
湖廣中部湖廣中部
雲南行省雲南行省
雲南中部雲南中部
遼陽行省遼陽行省
嶺北行省嶺北行省
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察合台汗國察合台汗國

影響

“行省”的出現和制度化,屬於元朝地方行政體制的一個巨大而顯著的變化。它不僅加強了元朝的中央集權統治,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也極大地促進了各族人民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交流。這一制度的創設,對我國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建設是一個新的探索,並為後來明清兩代、民國和新中國省級行政體制機制的運行與發展開啟了歷史的序幕。公元1312年(元仁宗時),已形成嶺北行省、遼陽行省、河南江北行省、陝西行省、甘肅行省、四川行省、雲南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湖廣行省、征東行省等11行省。此外,在山西、山東、河北、河南北部、內蒙古中部以及東部等地區,則由中央的中書省直接管轄,稱為“腹地”即“內地”的意思,不再另設行政管理機構。

疆域

大蒙古國由鐵木真於1206年在斡難河河源建立。據蒙古秘史,其創始於斡難河河源,通常認為創建時間約為鐵木真征服蒙古高原各部落一統漠北。大蒙古國建立後開始對外擴張,成吉思汗在位時開始征服西夏西遼金國花剌子模沙朝等國,其繼承人又經過兩次大規模的西征,至1259年蒙哥去世前,蒙古已征服了包括塞北東北華北西域吐蕃中亞西亞北亞南部以及東歐大部在內的遼闊區域,建立起橫跨亞歐大陸蒙古帝國
蒙古帝國版圖蒙古帝國版圖

直轄地區

元代將首都大都及附近的地區稱作“腹里”(即中心之地),包括河北、山東、山西,以及河南和內蒙古的一部分,由中書省直接管轄,不屬於任何行省。此外,元政府設立了宣政院(初為總制院),除掌管全國佛教事宜外,還負責統轄青藏高原(今西藏)地區的軍政事務。

行中書省

各省列表

省名
治所
路名
轄區數目
府、州、縣名稱或備註
腹里
中書省直轄地
京師
大都
大都路
屬州
10
霸州、通州、薊州、順州、檀州……
上都路
屬府
1
順寧府——府轄州2:保全州、蔚州
屬州
4
認州、松州、桓州、雲州
興和路
屬州
1
寶昌州
永平路
屬州
1
灤州
德寧路
淨州路
泰寧路
應昌路
全寧路
寧昌路
保定路
屬州
7
易州、祁州、雄州、安州、遂州、安肅、完州
真定路
屬府
1
中山府
屬州
5
趙州、冀州、深州、晉州、蠡州
順德路
廣平路
屬州
1
磁州
彰德路
屬州
1
林州
大名路
屬州
3
開州、滑州、濬州
懷慶路
屬州
1
孟州
衛輝路
屬州
2
輝州、淇州
河間路
屬州
6
滄州、景州、清州、獻州、莫州、陵州
東平路
濟寧路
屬州
3
濟州、兗州、單州
益都路
屬州
8
濰州、膠州、密州、莒州、沂州、滕州、嶧州、博興
濟南路
屬州
2
棣州、濱州、
般陽府路
屬州
2
萊州、登州
大同路
屬州
8
弘州、渾源、應州、朔州、武州、豐州、東勝、雲內
冀寧路
屬州
14
汾州、石州、忻州、平定、臨州、崞州、管州、台州
晉寧路
屬府
1
河中府
屬州
9
絳州、潞州、澤州、解州、霍州、隰州、沁州、遼州
吉州
直隸府
1
砂井總管府
直隸州
8
曹州、濮州、高唐、泰安、德州、恩州、冠州、寧海
嶺北等處行省
和林
和林路
統漠北諸屯戍
遼陽行省
遼陽
遼陽路
屬州
2
蓋州、懿州
廣寧路
大寧路
屬州
9
義州、興中、瑞州、高州、錦州、利州、惠州、川州
建州
東寧路
瀋陽路
開元路
河南江北行省
汴梁
汴梁路
屬州
5
鄭州、許州、陳州、鈞州、睢州
河南府路
屬州
1
陝州
襄陽路
屬州
2
均州、房州
蘄州路
黃州路
廬州路
屬州
3
和州、無為、六安
安豐路
安慶路
揚州路
屬州
5
真州、泰州、通州、崇明、滁州
淮安路
屬州
3
海寧、泗州、安東
中興路
峽州路
直隸府
7
歸德府、南陽府、汝寧、高郵、安陸、沔陽、德安
陝西行省
奉元
奉元路
屬州
5
同州、華州、耀州、乾州、商州
延安路
屬州
3
麂州、綏德、葭州
興元路
屬州
3
鳳州、洋州、金州
河州路
脫思麻路
直隸府
5
風翔、鞏昌、平涼、臨洮、慶陽
直隸州
27
涇州、秦州、蘭州、寧州、會州、岷州……
四川行省
成都
成都路
屬州
7
彭州、漢州、安州、灌州、崇州、威州、簡州
嘉定府路
屬州
2
眉州、邛州
廣元路
屬府
1
保寧府
屬州
4
劍州、龍州、巴州、沔州
順慶路
屬府
1
廣安府
屬州
2
蓬州、渠州
永寧路
屬州
1
筠連州
重慶路
屬州
4
瀘州、忠州、合州、涪州
夔州路
屬州
7
施州、達州、梁山、萬州、大寧、開州、雲州
敘州路
屬州
2
富順、高州
馬湖路
屬州
1
戎州
屬軍
1
長寧軍
直隸府
3
潼川、紹慶、懷德
甘肅行省
甘州
甘州路
永昌路
屬州
1
西涼州
肅州路
漢之酒泉,唐與西夏之肅州
沙州路
漢之敦煌,唐與西夏之沙州
亦集乃路
亦集乃路,又作額齊納路
寧夏府路
屬州
3
靈州、鳴沙、應理
兀剌海路
兀剌海路,又作烏拉海路
直隸州
2
山丹州、西寧州
雲南行省
中慶
中慶路
屬州
4
嵩明、晉寧、昆陽、安寧
威楚路
屬州
4
鎮南、開南、威遠、南安
武定路
屬州
2
和曲、祿勸
鶴慶路
雲遠路
廣南西路
麗江路
屬府
1
北勝府
屬州
7
順州、永寧、通安、瀾州、寶州、巨津
東川路
茫部路
屬州
2
益良、強州
孟傑路
普安路
曲靖路
屬州
5
漢夜郎地,唐置南寧州後沒於南詔元憲宗收復
澄江路
屬州
2
新興、路南
普定路
建昌路
屬州
9
建安、永寧、瀘州、禮州、里州、闊州、邛部、隆州
姜州
德昌州
屬州
4
昌州、德州、威龍、普濟
會川路
屬州
5
武安、黎溪、永昌、會裡、麻龍
臨安路
屬州
3
建水、石平、寧州
廣西路
屬州
2
元江路
大理路
屬府
2
永昌、騰衝
屬州
5
鄧川、蒙化、趙州、姚州、雲南
蒙憐路
蒙萊路
柔遠路
茫施路
鎮康路
鎮西路
平緬路
麓川路
木連路
蒙光路
木邦路
孟定路
謀粘路
六難路
孟隆路
木朵路
蒙兀路
直隸府
2
仁德府、柏興府
江浙行省
杭州
杭州路
屬州
1
海寧
湖州路
屬州
1
長興
嘉興路
屬州
2
海鹽、崇德
平江路
屬州
4
崑山、常熟、吳江、嘉定
常州路
屬州
2
宜興、無錫
鎮江路
建德路
慶元路
屬州
2
奉化、昌國
衢州路
婺州路
屬州
1
蘭溪
紹興路
屬州
2
餘姚、諸暨
溫州路
屬州
2
瑞安、平陽
台州路
屬州
1
黃岩
處州路
寧國路
徽州路
屬州
1
婺源
饒州路
屬州
3
餘干、浮梁、樂平
集慶路
屬州
2
溧陽(至元年間升溧陽路轄廣德州、溧水縣、郎溪縣)、溧水
太平路
池州路
信州路
廣德路
福州路
屬州
2
福清州、福寧州
建寧路
泉州路
興化路
邵武路
延平路
汀州路
漳州路
直隸府
1
松江府
直隸州
2
江陰州、鉛山州
江西行省
龍興
龍興路
屬州
2
富 州、寧 州
吉安路
屬州
4
吉永州、安福州、太和州、永新州
瑞州路
屬州
1
新昌州
袁州路
屬州
1
萍鄉州
臨江路
屬州
2
新淦州、新渝州
撫州路
江州路
南康路
屬州
1
建昌州
贛州路
屬州
2
寧都州、會昌州
建昌路
惠州路
潮州路
德慶路
肇慶路
直隸州
9
南豐、英德、梅州、南恩、封州、新州、桂陽、連州
循州
湖廣行省
武昌
武昌路
岳州路
屬州
1
平江州
常德路
屬州
2
桃源州、龍陽州
澧州路
屬州
2
慈利州、柿溪州
辰州路
沅州路
興國路
清州路
天臨路
屬州
7
醴陵、瀏陽、攸州、湘鄉、湘潭、益陽州、湘陰州
衡州路
道州路
永州路
郴州路
全州路
寶慶路
武岡路
桂陽路
靜江路
南寧路
梧州路
潯州路
柳州路
思明路
太平路
田州路
來州路
鎮安路
雷州路
化州路
高州路
欽州路
廉州路
直隸府
3
漢陽、平樂、定遠
直隸州
13
歸州、茶陵、常寧、鬱林、容州、象州、賓州……
征東行省
開城
阿姆河行省
元太祖十三年(1218)內附,憲宗元年(1251)置阿姆河等處行尚書省,駐徒思城,轄河中地區。後廢,其地屬伊利汗國。
宣政院轄地
吐蕃等處宣慰司
斡端宣慰司
至元二十年(1283)置斡端宣慰司。至元二十六年(1289)廢,其地併入察合台汗國。
附註(不屬行省的地方):
1、瀋陽等路安撫高麗軍民總管府:元初獲高麗西京、都護、龜州等四十餘城,元憲宗六年(1256)以其民置高麗軍民萬戶,僑治遼陽城;中統二年(1261)改置安撫高麗軍民總管府,四年(1263)析置瀋州高麗軍民總管府;元貞二年(1296)合併為瀋陽等路安撫高麗軍民總管府(亦瀋陽路)
2、哈喇火州總管府:至元二十年(1283)置哈喇火州宣慰司。至元二十三年(1286)屬別失八里和州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至順元年(1330)置哈喇火州總管府,不屬任何行省。
3、北庭都元帥府:元太祖十三年(1218)內附,憲宗元年(1251)置別失八里等處行尚書省,駐忽氈,轄畏兀兒地區;至元十四年(1277)歸元朝所有,徙阿里麻里行中書省更名別失八里行中書省來治;至元十五年(1278)置提刑按察司;至元十八年(1281)改畏兀兒斷事官置北庭都護府。至元二十年(1283)置別失八里宣慰司;至元二十三年(1286)置別失八里和州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領天山南路,不屬任何行省。貞元元年(1295)置北庭都元帥府,領天山北路。
4、曲先塔林都元帥府:貞元元年(1295)置曲先塔林都元帥府,領天山南路。
5、阿里麻里元帥府:至元十二年(1275)置阿里麻里行中書省,駐阿里麻里;十四年(1277)東徙,更名別失八里行中書省,其地為察合台汗國專有,為汗庭所駐。至元十九年(1282)置阿里麻里元帥府,領天山北路;後廢。
6、耽羅軍民安撫司:至元十年(1273)置耽羅總管府,二十一年(1284)改置耽羅軍民安撫司,三十一年(1294)還屬高麗國;大德四年(1300)復置耽羅總管府,五年(1301)改置耽羅軍民萬戶府;同年還屬高麗國。本轄——①慶尚州道勸課使:元置,屬征東行省,大德五年(1301)廢,還屬高麗國;②東界交州道勸課使:元置,屬征東行省,大德五年(1301)廢,還屬高麗國;③全羅州道勸課使:元置,屬征東行省,大德五年(1301)廢,還屬高麗國;④忠清道勸課使:元置,屬征東行省,大德五年(1301)廢,還屬高麗國;⑤西海道勸課使:元置,屬征東行省,大德五年(1301)廢,還屬高麗國。
7、四大汗國:欽察汗國、察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伊利汗國。
8、高麗國:元朝附屬國,其政區與元朝不同,分為八道,道下設府郡。今附列其道。京畿道、忠清道、慶尚道、全羅道、江原道、平安道、黃海道、鹹鏡道。
9、安南國:全國分為路和鎮,其路一說十二路,一說十五路。今附列其可考路鎮。東都路、北江路、諒江路、三江路、天長路、龍興府路、建昌路、黃江路、長安路、天關路、新興府路、乂安府路、順化路、升華路;廣威鎮、天興鎮、太原鎮、諒山鎮、宣光鎮、清都鎮、望江鎮、西平鎮。
10、元朝部分地名考:別失八里——今吉木薩爾縣破城子;哈喇火州——今吐魯番市東境;斡端——今和田市;曲先——今庫車縣。阿里麻里——今霍城縣境;王京——今朝鮮國開城;耽羅——今韓國濟州島。

特殊行省

征東等處行中書省,以高麗王國置(簡稱征東行省,又稱日本行省或征日本行省),行省丞相由高麗國王兼任,自辟官屬,財賦不入都省,與元朝其他行省性質不同。交趾行省安南行省),以安南國置。荊湖占城行中書省(占城行省),為征伐占城成立的行省,唆都為右丞相,阿里海牙為平章政事。緬中行省,以緬國(蒲甘王朝)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