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朗古祠

元朗古祠

元朗的古祠並不古老,卻有著歲月雕琢的精緻,配以野樹、紅花、暗香,竟然有了歷史的味道。 遠離鋼筋叢林的喧囂,甚至沒了跑馬地跑車的呼嘯,生命寧靜得宛如一杯清茶。 遠離鋼筋叢林的喧囂,甚至沒了跑馬地跑車的呼嘯,生命寧靜得宛如一杯清茶。 不用吞下,只是靜靜地嗅著茶香,凝視當下的過往。 不用吞下,只是靜靜地嗅著茶香,凝視當下的過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元朗古祠
  • 景點:鄧氏宗祠
  • 類別:人文景觀區
  • 修建人:馮遜公
簡介,景點,鄧氏宗祠,下新圍,鄧氏宗祠,愈喬二公祠,張氏宗祠,麟峰文公祠,交通,

簡介

元朗新田大夫第、錦田吉慶圍、水頭村古蹟、聚星樓、廈村鄧氏宗祠;西貢上窯民俗博物館等構成了元朗古祠建築群的歷史人文景觀區.

景點

鄧氏宗祠

屏山鄧族的祖祠,由五世祖馮遜公興建,至今已有七百多年歷史。鄧氏宗祠是三進兩院式的宏偉建築,為香港同類古建築的表表者。建築物三進大廳上的梁架雕刻精美,刻有各種動植物和吉祥圖案,屋脊飾有石灣鰲魚和麒麟。後進祖龕供奉鄧族先祖神位。宗祠現仍用作屏山鄧族祭祖、慶祝節日、舉行各種儀式及父老子孫聚會等用途。鄧氏宗祠於2001年12月14日列為法定古蹟。
活動
為一系列舞蹈及表演藝術推廣節目,將現代舞及環境舞蹈帶入新界鄉間,以舞蹈的獨特表述,探索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多空間」期望透過《香港歷史系列II–舞在圍村》帶出新界發展的樣貌,加深人們對鄉郊文化保育的認識,並進一步喚起公眾對逐漸被邊緣化的圍村生活及鄉郊文化的關注,為傳統圍村增添色彩。
地址:元朗屏山(坑頭村)(可乘港鐵西鐵線至天水圍轉乘輕鐵線761P至坑尾村站落步行約10分鐘)
下新圍 下新圍 下新圍屬於元朗新田鄉,又叫福興里新圍村,在新界很多地方叫新圍,都是在原村內土地不足套用,遷居到鄰近地域,封稱新圍。下新圍屬於元朗新田鄉,又叫福興里新圍村,在新界很多地方叫新圍,都是在原村內土地不足套用,遷居到鄰近地域,封稱新圍。不過下新圍未見有什麼圍牆,這地方亦稱之作「圍」,可能是習慣了的稱呼,看來有空要去附近的原村「新圍村」看看。不過下新圍未見有什麼圍牆,這地方亦稱之作「圍」,可能是習慣了的稱呼,看來有空要去附近的原村「新圍村」看看。

下新圍

在村內跟一位長老聊天,他告訴我這條村是姓楊的,在清未時期當過台汕縣縣官,其後遷到香港買地皮創建農莊安居的,已經住上了好幾代。元朗北歷史建築里有紀載,下新圍這幾家4至12號是屬於歷史建築及古舊建築,當時興建一間這樣子的大屋需要三仟銀錢,其實昔日不只這幾家大屋,只不過白蟻為患,屋檐金鐘頂的橫樑被白蟻注蝕下榻,所以後人索性改建,也造成新界舊日建築特色漸減了。磚牆結構磚牆結構長老介紹這幾家磚屋結構,外牆的青磚編排透露出舊人的智慧,每隔五行青磚便有一排橫置的,於是在外牆裡頭夾雜一條空心管道,也是它令到屋內在夏天特別涼快。村外有一間開明學校,屋頂被掃上搶眼的紅色,份外吸引,可惜現在已經被殺校,漸漸地變成一間被荒廢的建築物,在網路上有一套紀念開明學校的影片「開明學校一個村校的故事」,有心人借幾個小孩子的故事帶出對開明學校的回憶。
在這小村落裡頭,踫面的都是老一輩的村民,他們除了生活外,也忙著細閱政府張貼的通告,忙著處理路燈的失靈,事實上年青一代都開始搬離,下新圍就是靠這老一輩支撐著。有興趣香港的圍村,可看看衛奕信勳爵文物信託撥款予香港的圍村進行全面調查。有興趣香港的圍村,可看看衛奕信勳爵文物信託撥款予香港的圍村進行全面調查。調查於一九九五年五月完成,範圍包括100條鄉村,以探討每條鄉村的歷史發展為重點。調查於一九九五年五月完成,範圍包括100條鄉村,以探討每條鄉村的歷史發展為重點。研究涵蓋文物、建築風格,以及村民在社會、經濟及婚姻方面的關係。研究涵蓋文物、建築風格,以及村民在社會、經濟及婚姻方面的關係。
鄧氏宗祠

鄧氏宗祠

是屏山鄧族的祖祠,由五世祖馮遜公興建,至今已有七百多年歷史。鄧氏宗祠是三進兩院式的宏偉建築,為香港同類古建築的表表者。建築物三進大廳上的梁架雕刻精美,刻有各種動植物和吉祥圖案,屋脊飾有石灣鰲魚和麒麟。後進祖龕供奉鄧族先祖神位。宗祠現仍用作屏山鄧族祭祖、慶祝節日、舉行各種儀式及父老子孫聚會等用途。
鄧氏宗祠於二零零一年十二月十四日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第五十三章)列為歷史建築物。
愈喬二公祠

愈喬二公祠

愈喬二公祠座落於鄧氏宗祠旁邊,為三進兩院式建築,結構和規模與鄧氏宗祠相若。二公祠由鄧族第十一世祖鄧世賢(號愈聖)和鄧世昭(號喬林)昆仲於十六世紀初興建。二公祠除用作祠堂外,亦曾經是各村子弟讀書之所。一九三一至一九六一年間,達德學校於此開辦。據祠堂正門石額所載,清光緒年間(一八七五至一九零八年)曾進行大規模修葺,但仍基本保持原來的結構和特色。
愈喬二公祠於二零零一年十二月十四日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第五十三章)列為歷史建築物。
張氏宗祠 元朗屏山山廈村的張氏宗祠於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三十日列為歷史建築,並已在憲報刊登。張氏宗祠由該族第二十二代的張炳南、張志廣、張耀晃及張瑞一於嘉慶二十年(一八一五年)興建。

張氏宗祠

張氏宗祠是村民聚會及祭祖之所。於三零至五零年代曾作鄉村國小用,供村中子弟入讀,女孩子亦可在祠內就學,惟僅限於晚間時分。一九五八年,族人在欖口村附近建成華封國小,自此之後,祠內前廳的左邊廂房便由校長室一改而成村公所,歷時約達十年之久。左邊側廊曾用作廚房,而右邊側廊現作貯物之用。
政府於一九九八年中至一九九九年尾為該祠堂進行復修工程,並由建築署及古物古蹟辦事處負責監督。開光典禮已於十二月十九日舉行,以慶祝重修竣工。
麟峰文公祠 麟峰文公祠位於新田蕃田村。文氏族人於十五世紀從江西遷居元郎新田,為紀念文氏祖先,於十七世紀末在蕃田村建立了麟峰文公祠。1983年被列為法定古蹟,成為新田鄉著名的文物古蹟之一。

麟峰文公祠

該祠堂屬三進兩院式建築,設計獨特,有雄偉的石柱和雕刻精美的斗拱等。「吐書堂」是第一進。因日久失修,許多裝飾也破壞,後得香港賽馬會的樂捐,於1987年展開全面的維修工程。現在祠堂仍作為村民聚會及祭祖等之用。

交通

元朗西鐵站開始,繞道至輞井村,游屏山鄧族文物館,途經鄧氏宗祠,愈喬二公祠,登上白泥出流浮山,然後尋找古廟玄關帝廟,沙江天后古廟,遠望西部通道,再全速登雲浮仙館,回程進入魚塘、濕地及邊境路一帶,山貝河,晚上去了元朗大榮華飯局,完成整日行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