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姓

兀姓

兀姓,1936年版《陝州志》卷五《族姓》里有這樣的記載:“原店村兀氏為北魏安樂王元鑒之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兀姓
  • 記載:1936年版《陝州志》卷五
  • 備註:北魏安樂王元鑒之後
  • 兀家先祖:元鑒,字長文,元詮
兀姓起源,兀姓分布,兀家先祖,兀家大院,

兀姓起源

在距三門峽市區西15公里的金水河畔,有兩個相距不遠的村子———陝縣原店鎮原店村和大營鎮兀家窪村,兩村的大部分村民有一個共同的姓氏———“兀”。據傳兀姓屬陝縣獨有,在我國其他地區鮮有發現《百家姓》中沒有兀姓,20世紀80年代匯載了全國5600多個姓氏的《貴姓何來》一書也沒有兀姓,《辭海》、《辭源》、《新華字典》中,也沒有“兀”作為姓氏的詞條。  那么“兀”姓究竟來源何處?  1936年版《陝州志》卷五《族姓》里有這樣的記載:“原店村兀氏為北魏安樂王元鑒之後。”  元鑒何許人也?他與陝縣之“兀”姓到底有沒有關係?其後人為何會姓“兀”呢?  要揭開這一謎底,還得從北魏說起。北魏又稱拓跋魏、元魏,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統治的中央王朝,其創立者是鮮卑拓跋部的拓跋 。鮮卑族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拓跋鮮卑最初生活在蒙古草原東北部大興安嶺北段的嘎仙洞一帶,後漸南遷至蒙古草原,以“射獵為業”,靠遊牧為生。公元4世紀初,拓跋 的先人在今山西北部、內蒙古等地建立代國,後為前秦苻堅所滅。淝水之戰後,拓跋 於公元386年重建代國稱王,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拓跋 即道武帝。公元398年,拓跋 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經過拓跋 的“艱苦創業、進兵中原”,明元帝拓跋嗣的“隆基固本、內和外輯”和太武帝拓跋燾的“雄才大略、連年征戰”,北魏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最終統一了黃河流域。  公元471年,北魏獻文帝長子拓跋宏即位,是為孝文帝。孝文帝是北魏歷史上最有作為的一位皇帝,被史學家稱為“中國歷史上向著進步的勇敢的民族改革家”。孝文帝在位29年,他建設平城,倡明禮樂,督課農桑,修治大道,整治政風,廣開言路。公元493年,為鞏固對中原的統治,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6年,孝文帝提出:“北人謂土為拓,後為跋。魏之先出於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遂下詔北魏皇族改姓元氏,其餘所有鮮卑人也都改了姓氏。“遷都”、“改姓”兩項重要改革措施不僅加速了鮮卑族的漢化進程,促進了民族大融合,也加快了北魏經濟社會的發展。  元鑒,字長文。其祖父拓跋長樂文成帝次子,孝文帝時被封為安樂王,孝明帝時元鑒襲安樂王爵位,初為秘書監(掌圖書經籍,從二品)。元鑒文韜武略,驍勇善戰,曾為北魏王朝立下汗馬功勞,但由於其對當政者心存不滿,最終成為朝廷的叛臣。  《資治通鑑》第一百五十一卷記載,公元526年9月,北魏宗室廣陰王元深、章武王元融被河北起義軍葛榮俘斬。公元527年7月,孝明帝元詡詔令元鑒任相州(治鄴城,今河北臨漳縣西南鄴鎮)刺史、北討大都督,兼尚書左僕射和北道行台尚書令,與北道都督裴衍共赴信都(今河北冀州市)討葛榮。元鑒“幸魏多故,陰有異志”,“潛圖叛逆”,裴衍“覺其有異”,遂密表上奏朝廷。8月,元鑒部下別將嵇宗“馳驛告變”,元鑒“據鄴反”。孝明帝即詔令裴衍與都督源子邕、李神軌等合圍鄴城。8月17日鄴城破,元鑒被斬,首級被傳送至洛陽。  元鑒死後7年,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後又分別被北齊、北周代替。統治中國北方達一個半世紀的北魏王朝徹底走出了歷史舞台。  二  唐《元和姓纂》載:“兀,後魏改安樂王為兀氏。”  宋鄭樵《通志》卷二十五《氏族略》載:“十三曰以凶德為氏,十四曰以吉德為氏。此不論官爵,唯以善惡顯著者為之。後魏安樂王元鑒為同姓,故改元為兀。”  這是史籍中有關改元姓為兀姓的確切記載。可見兀姓確實由元而來,而且是因為安樂王元鑒之故而改的。  北魏立國以來,刑法嚴峻,被處以死刑者極多,特別是對於謀反者要實行族誅,甚至其子孫雖養於外族人家中,也要“追還就戳”。公元452年(北魏興安元年),文成帝準大臣源賀上奏,“寬宥死囚”,改死刑為戍邊,並不再誅殺族人。因此,元鑒被斬首,而其族人未被誅殺。但孝明帝元詡以為元為國姓,元鑒以謀反絕其藉,不得姓元,乃“詔改其元氏”。於是,元鑒的家人只有從京城洛陽遷往附近州縣避難,並改了元姓。  據傳元鑒被殺前囑其長子元覽:“吾死後汝即改姓兀氏,永不得複姓。”竊以為,元鑒之所以讓其後人改元為兀,一方面是暗示元去頭為兀,讓後代銘記祖先殺頭之恨;另一方面也在激勵後人臥薪嘗膽,發憤圖強,以求東山再起。《辭海》中“兀”字有“兀魯思”的詞條,是蒙古語“領地”、“國家”的意思。作為北魏王朝掌管圖書經籍的秘書監,元鑒選擇“兀”字作為其後人的姓氏可謂煞費苦心。  元覽最終改名兀覽,在金水河畔安家置業,幾代人後遂為村落。因兀覽後人在村中經商開店,同時也是為了紀念元氏祖宗,村名就取元之諧音“袁”,稱為袁店村。宋代石佛龕“大宋國陝州陝縣曲泉鄉大成保袁店村”石刻,較為完好地保存在陝縣文化館內,證明原店村原來名為袁店村。

兀姓分布

河南三門峽市陝縣原店6000多人,兀家窪幾百口人,陝西藍田縣兀家岩1000多人,山西太原小店區小店西橋村1000多人。
上海也有此姓。

兀家先祖

元鑒,字長文,元詮子,襲。後除相州刺史、北討大都督,討葛榮。仍兼尚書右僕射、北道行台尚書令,與都督裴衍共救信都。鑒既庸才,諸弟粗暴,見天下多事,遂謀反,降附葛榮。都督源子邕與裴衍合圍鑒,斬首傳洛,詔改其元氏。莊帝初,許複本族,又特復鑒王爵,贈司空。

兀家大院

“兀家大院”,位於陝縣原店鎮原店村南。當地文化部門稱之為“百鳥朝鳳四合院”,這一名稱緣於院內影壁牆上一幅極為考究的“百鳥朝鳳”磚雕圖案。多年來,當地的老百姓一直習慣地稱其為“兀家大院”。在幾棵枝繁葉茂的大樹掩映下,一眼望去,久歷滄桑的大院並不醒目。走進古宅,細細品味,會發現它像一座古民宅建築藝術殿堂:殘存的一磚一瓦一木都會使人感受到它當年的莊嚴和神秘。
(一)
古宅坐南向北,占地約1000餘平方米,南北長40.14米,東西寬16.1米,分為東、西兩院,以西院為主。據介紹,如果俯視古宅,其整體格局呈一繁體“喜”字。儘管院門前象徵著威嚴的九級石階已被“漲起來”的土層埋沒,但站在院門口,望著仍超出地表七八米的大門樓,足以讓人產生一種莫名的敬畏感。門外兩側的牆壁上,幾乎每塊磚上都刻有精美的幾何圖案,就連門楣上也均勻分布著花卉的雕刻。這些凹凸不平的圖案錯落有致,中間還點綴著凸起的仿木磚檐。兩扇厚重的木質大門,不知被開啟過多少次,卻仍無絲毫變形。
進入院內,迎面是一堵四五米高的長方形影壁牆。影壁牆上的磚雕是這座古宅的藝術精髓,外圍被20多個大小不等的方格包圍,每個方格中分布有不同的磚雕圖案。上下兩組圖案對稱,拼成了一幅“百鳥圖”。這些“花叢”中的“鳥兒”形態各異,或飛或棲或鳴,無不栩栩如生。兩邊則是各式磚雕盆景。影壁牆的中間是一個比較大的方格,雕刻著纏枝花蕾。大方格的中央是一個圓環,圓環中一隻無頭“鳳凰”立於枝頭展翅欲飛。據當地村民講,由於磚雕圖案上的花鳥形象太逼真,在影壁牆建好的當晚,便引來了無數不知名的鳥兒。它們在院內夜夜不停地鳴叫,使主人和鄰居無法入眠。後來有人一氣之下就把正中央那隻“鳳凰”的頭打掉,大院裡才恢復了寧靜。
過影壁牆向右拐進入門廳。門廳建築極為考究,門廳的高度、寬度、建築材料以及局部的裝飾的考究都遠遠超過正房。相通的5間門廳約有150平方米,廳深約8米,寬約20米,門廳的南面與大院相連,顯得非常開闊。門廳採用框架式結構,即先立木質框架,後進行牆體修建,框架與牆體相互獨立,也即所謂的“牆倒屋不塌”的建築風格。站在門廳抬頭上望,屋頂選用的椽、檁、梁等木料,粗細勻直。經過清漆處理過的椽木,雖經過數百年風雨洗禮,仍熠熠發亮,完好如初。每個橫樑下都嵌有彩畫木雕,柱子與橫樑交叉的伸出部分有龍頭形木雕;柱基採用獸形雕刻的石墩。正中間脊檁上一長方體木板上的字跡“(‘山’下‘一’‘日’)大清道光拾貳年歲次壬辰柒月戊申貳拾捌日壬申甲辰時豎柱上樑,宅主布政司經歷兀禮夫率男××同創建”清晰可辨。關於門廳的功用說法不一,有說門廳為主人的會客場所,另說為供奉先祖牌位所用。
門廳與正房南北相對,正房原為5間,現存3間。正房前面是東西對稱的廂房各4間,這就是西院的內院,外院與內院由一造型別致的小門樓隔開。木質的小門樓經多年風化,現已有些搖搖欲墜。清代鹹豐九年懸掛於小門樓的一木質牌匾“文曲高聳”也被棄之一隅。小門樓外側是兩座對稱耳房,屬院中最低檔房屋,據說是“下人”所居住。西院的正房、廂房、耳房全部是兩層閣樓式房屋,房內鋪設的樓板至今仍能承載重物,屋前都有廊檐,屋的高度依次降低,房屋頂及過廊的拐角處幾乎都鑲嵌有不同的木質彩色圖案紋飾。
(二)
據說,“兀家大院”是明代當地一位兀姓人在皇室供職時所建,但具體年代及原宅主身份已無資料可考。據說,原宅主曾官至翰林(唐代以後皇帝的文學侍從官,明清兩代從進士中選拔)。清道光十二年,原宅主的後代兀禮夫任清朝布政司一職(相當於現代的省部級官員)。他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對原宅進行了擴建和修繕,初步形成了“兀家大院”的雛形——“兀家寨”。後來兀家家道中落,“兀家寨”被其子孫變賣。“兀家寨”的正殿一直保存至上世紀60年代,在修建隴海鐵路時被拆除。村里上了年紀的人都曾目睹過“兀家寨”的風采,據稱,其規模和豪華程度遠遠超過現存的“兀家大院”,“兀家大院”充其量只是“兀家寨”的一個“家眷院”。
近幾年,河南省文物局的專家們先後多次前來考察,都對“兀家大院”的文物價值給予了充分肯定。但由於其現存規模有限,一直未能將其列入“省級保護文物單位”。儘管如此,“兀家大院”——這座豫西古宅的聲名卻日漸響亮,也吸引來了眾多的文物和旅遊愛好者。同時,河南省有關部門的關注和紛至沓來的遊人給當地文物、旅遊部門提了醒。據了解,陝縣縣政府已經把“兀家大院”擬定為陝縣旅遊資源開發的一個重要景點,讓這一濃縮型的古宅折射出明清時期豫西地區貴族庭院的建築風貌。
洗去了數百年的奢華,淹沒了往日豪宅曾有的氣派,如今的“兀家大院”已盡顯遲暮之態,殘破之相俯拾皆是,已經走過了上百年歷程的“兀家大院”還能“挺”多久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