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灸法

《備急灸法》,灸法專著,又名《備急灸方》,1卷。南宋聞人耆年撰於寶慶二年(1226年)。介紹諸發、腸癰、溺水、自繳、蛇咬傷等22種急證灸治方,每方均記出處,並有簡明圖說。原刻本已佚,現存淳祐五年(1245年)孫炬卿復刻本。重刊時附有佚名氏《騎竹馬灸法》及《竹閣經驗備急藥方》。前者記述盛行於宋代之騎竹馬取穴灸治癰疽法,該法以此書記載為早且詳;後者集治療頭風、頭痛、便毒、湯火傷等36方,皆供備急之用。

基本介紹

  • 書名(異名):《備急灸法》、《備急灸方》
  • 作者:聞人耆年
  • 成書年代:南宋
  • 歸屬類別:中醫典籍
成書背景,流傳版本,作者簡介,書評、序言,章節目錄,內容簡介,影響評價,

成書背景

聞人耆年對古典醫籍非常重視,對古人一方一技也肯於鑽研,同在學術上十分推崇當時名醫張渙,因張渙《雞峰普濟方》後有《備急單方》一卷,念“倉卒救人者,惟灼艾為第一”,故結合四五十年臨床經驗,編成《備急灸法》一書。

流傳版本

現存光緒十七年(1891年)影印宋刊本,1949年後有影印本。

作者簡介

聞人耆年為宋代醫家,槜李(今浙江嘉興縣)人。終生業醫,長於灸法,撰《備急灸法》一冊,完成針灸史上第一部灸法救急專書。

書評、序言

序一
韓昌黎曰:善醫者,不視人之瘠肥,察其脈之病否而已矣。脈不病,雖瘠不害。脈病而肥者死矣。然世有癰疽發背之疾,其起也漸,其發也烈,人往往忽於微芒而昧於不自覺,一旦發暴盛腫,猝不及治。若再誤於庸醫,靡有不戕其生者。至如窮鄉委巷,醫藥何求?奇疾乍嬰,徒嗟束手。余愧不知醫,每念及此,未嘗不嘆焉傷之。貴陽陳衡山鹺尹嗜古篤之,尤喜搜石渠《金匱》之書,曾於扶桑都市得南宋孫炬卿舊刻,團練使張公渙所著《備急灸法》一卷。以畀余曰:此灸法中國不甚概見,蓋以世失其傳耳。食者習焉不察,每易忽之,苟得此編,按圖點穴,如法炷灸,則消患未然,化艱為易。其方藥味無多,見功速甚,誠為濟世救人之寶筏。余嘗考針灸科,居十三科之一,宋熙寧元豐間特提舉判官設科以教之,當時已信行如斯,其應效有可想見者。細繹此卷,覺男女老少童稚、內外雜症無不可療,其中騎竹馬灸法之良,更他人所未及論。《抱朴子》云:百家之言與經,一揆,譬操水者,器雖小而救火同焉。猶施灸者,術雖殊而救疾均焉。況返死回生,孰如灸法之神且速耶?良友針砭之投,何敢自秘,爰將原本並余所得《針灸擇日編》一併付梓,俾廣流傳,亦以副衡山濟世深心。此二書流落東瀛垂數百載,幾無知者,今後歸之中國,遍起沉疴,庶知廣陵散猶在人間也。
光緒十六年歲次庚寅仲夏上杭羅嘉傑少 氏識於日本橫濱理解
序二
餘十有三歲而失所怙,母氏以教為愛,逾四十無所成,自謂膝下之藥有足以盡此身者,忽抱終天之恨,淚涸而痛不定。試為陳之母氏,素患頭風,歲十數作,作必嘔痰,加以昏眩,因得默齋撫乾叔父烏辛茶方,於是作少疏,雖作亦易愈。近時烏附不易得,每聞入京有便,必以買川烏為先。或它出亦預合數服以進。前數年或鼻塞不通,或脾弱無味,隨證審方,儲材合劑,或丸或散,朝構暮成,未嘗敢求諸市肆。頭風則年余不作矣。矧又飲食頓減,但覺腳力微怯,歲旦家常茹素,飯則盡碗羹,亦稱美。炬卿私謂吾母今年七十而胃府如此,眉壽何疑者。越八日忽有小紅粟粒發右耳旁,次日右頰右目頗腫,命醫視之。用藥敷貼,膿毒漸出,謂可徐徐抽減,謹重太過,專守頭面,不可妄施針砭之說。有令灸三里穴下抽者,醫持不可。未幾,其腫愈堅,似瘡而根則大,名癤而反無膿,外不熱而內不疼。旬日後始窘甚矣。吾母至,謂炬卿曰:汝抄方嗜藥,胡為不曉。此證倉忙中罔知所措,更醫亦云無策。母氏神識瞭然,以至不救。日月不居,俄至卒哭。客有攜示蜀本《灸經》與竹馬灸法者,備述克驗,內在鬢疽、疔瘡乃知鹹有灸法,而竹馬一法則諸證無不治。痛哉,痛哉!何嗟及矣。炬卿平時每慮風在頭目,猶謂老人脫有隱疾,可以延壽,幸而頭風已痊,又孰知危證之竊發,喜未幾而痛罔極哉。此所以仰天捶心而嘔血也。世有此方,吾不早得而見之,吾母不存而其方則存,其方存而後之人有早得而見之者,庶幾乎吾母雖無及而猶及人也。遂與烏辛茶方並刊以傳焉。吾母山陰博古石氏也。
淳祐乙巳五月朔孤學鄉貢進士孫炬卿序

章節目錄

備急灸法
屈指量法例
諸發等證
腸癰
疔瘡
附骨疽
皮膚中毒風
卒暴心痛
轉胞小便不通
霍亂
霍亂轉筋
風牙疼
精魅鬼神所淫
夜魘不寤
卒忤死法
溺水
自縊
急喉痹
鼻衄
婦人難生
小腸氣
一切蛇傷
治犬咬
治狂犬所咬
點灸法
下火法
用火法
候天色法
定灸多少法
定髮際法
發灸瘡法
淋洗灸瘡法
貼灸瘡法
騎竹馬灸法
竹閣經驗備急藥方

內容簡介

一、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灸法是中醫學瑰寶之一,艾灸療法不但可以治療慢性疾病,起到溫散寒邪、補益氣血、溫通經脈、回陽救逆、消瘀散結、防病保健的作用,而且還可以用來搶救多種危急重症,顯示了中醫藥治療急性病證的實用價值。宋代竇材在《扁鵲心書·住世之法》中說道:“保命之法,灼艾第一”。聞人氏繼承東晉時期葛洪用艾灸治療急症的學術思想,他認為“施藥惠人,力不能逮。其間惠而不費者,莫如針艾之術。然而針不易傳,凡倉卒救人者,惟灼艾為第一”。主張急症的治療要遵循“既病防變、病癒防復、先時治療”的原則,早診斷、旱施灸,取穴宜少而精,操作簡便易行,見效快。
譬如:治療諸發等證的“發背……惟治之於初,皆得全生,其餘數種,皆依法早治,百無一死”,提倡在發背的早期就依法艾灸治療;治疔瘡時“灸掌後四寸,兩筋間……發於頭面者,其死更速,惟宜早灸之”,因疔瘡病證兇險,故宜早診斷早灸治;治附骨疽當“凡有此患,宜早灸之;”治皮膚中毒風當“凡有此患,急灸兩臂屈肘曲骨間各二十一炷”;治療霍亂宜“急灸兩肘尖各十四壯”;治急喉痹“宜急於兩手小指甲後各灸三壯”。艾灸治療上述急症當“治之於初”“速灸”“早灸”“急灸”,防微杜漸,充分強調艾灸治療急性病證的最佳時機,即及早施灸。因為急性病症往往是起病突然、發展迅速、變化多端,如果不及早治療,容易危及患者的生命
二、各有所宜,辨證施灸
該書詳細介紹了幾種艾灸的操作方法,體位,灸治的先後順序、適應症和注意事項,以及與天人相應,七情六慾飲食適宜的關係,對於指導當今的針灸臨床,對當今灸法的推廣和套用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及參考價值
如點灸法,“凡點灸時,須得身體平直,四肢無令蜷縮,坐點無令俯仰,立點無令傾側……凡病先灸於上,後灸於下,先灸於少,後灸於多,皆宜審之”。下火法,“凡下火點灸,欲令艾炷根下赤輝廣三分……艾穴不中,即火氣不能遠達,而病未能愈矣”。用火法,“古來用火灸病,忌八般木火,切宜避之……有火珠耀日以艾亟之,遂得火出。此火灸病為良,凡人卒難備矣。次有火照耀日以引之,便得火出,此火亦佳。若遇天色陰暗,遂難得火”。候天色法,“凡點灸時,若值陰霧大起,風雪忽降,猛雨炎暑,雷電虹霓,灸臨時且停,候待晴明即再下火灸。灸時不得傷飽大飢,飲酒大醉,食生硬物,兼忌思慮愁憂,圭怒呼罵,吁嗟嘆息,一切不祥,忌之大吉”。發灸瘡法,“凡著灸療病,歷春夏秋冬不較者,灸灶雖然數足,得瘡發膿壞,所患即瘥。”
三、施灸壯數,知常達變
艾灸用量的多少是艾灸取得療效的關鍵因素之一。灸量主要體現在艾炷的大小、壯數的多少及艾灸時間的長短。聞人氏所用的艾炷有粟米大艾炷、綠豆大艾炷和大艾炷3種,一般多用綠豆大艾炷,粟米大艾炷使用較少(如灸人中),大艾炷主要用於隔物灸。艾灸的壯數少則3壯,多則數百上千壯。如治療腸癰應“速灸兩肘尖各百壯炷,炷如綠豆大,則大便當下膿血而愈”,除明確艾灸的穴位、灸量,還提出艾灸治療腸癰當灸至出現膿血便為止;治療霍亂轉筋、風牙疼、難產等只灸3壯,蛇咬傷則百壯,而各種癰疽則三五百壯至兩千壯。艾灸壯數的如此多寡懸殊是本書的特色之一。但艾灸的量是逐漸增大,並且講究灸至一定的程度,即用量要十足,恰當充分,才能達到相應的效果。如定灸多少法,“凡灸頭四肢,皆不令多灸……候炷數足,自然除病,宜詳察之”;治療諸發等證“先以綠豆大艾炷灸之,勿令傷肌肉;如蒜焦更換,待痛稍可忍漸放艾炷大,又可忍便除蒜,灸之數不拘多少,但灸至不痛即住”;治療轉胞小便不通“大艾炷灸二十一炷,未通更灸,已通即住”;治療溺水“灸臍孔三十五壯,水中谷道中出,即活”;治療狂犬咬傷“於所咬處灸百炷,自後日灸一炷,不可一日缺,灸滿百日方可得免禍終身”。可見,艾灸當施治到某些灸感出現,或達到一定的累積刺激量,症狀開始減輕時才能產生穩定可靠的療效。同時也要中病即止,否則則是徒傷肌肉,給病人造成痛苦和浪費
四、取穴精少、操作簡便
聞人氏在艾灸治療的22個病症中,所取的穴位不過十六七個。每個病症只取一二個穴位,而且多是在四肢肘膝關節以下的部位,操作簡便易行。需要說明的是,本書所取的穴位沒有明確的列出穴位的名稱,只是提所艾灸的部位。如治療腸癰只灸兩肘尖;治療疔瘡和附骨疽,只灸掌後四寸兩筋間;治療皮膚中毒風,灸兩臂屈肘曲骨間(曲池穴);治療卒暴心痛,只灸掌後三寸兩筋間(間使穴);治療霍亂,只灸兩肘尖;治療霍亂轉筋,只灸兩踝尖等。
艾灸治療取穴的方法操作亦十分簡單方便,易於掌握,如屈指量法例:“以薄竹片或以蠟紙條,量手中指中節橫紋,取上下截齊,斷為一寸,男左女右”。定髮際法,“凡灸髮際,如是患人有髮際整齊,根據明堂所說易取其穴。如是患人先因疾患後脫落盡髮際,或性本額項無發,難憑取穴。今定患人兩眉中心直上三寸為髮際,以此為準”。聞人氏還繪製自11幅圖譜,對某些用文字難以描述清楚的部位,將各病症所取的穴位(部位)標明在圖上,一目了然,可以依圖取穴。“稍有涉疑難之穴見諸圖畫,使抱疾遇患者按策可愈”,這種通俗易曉的方式,即使不懂醫術,也能在急症倉促之際,按照文字、按圖索穴救人,對灸法的普及與推廣、灸法在民間的傳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穴位的選用過程中,聞人氏還十分強調男女之別。即取局部穴位時男女同法,如發背、毒蛇咬傷、狂犬咬傷等證;取雙側穴位時,則男女同法,如治療腸癰取兩肘尖,皮膚中毒風取兩曲池穴;取任督二脈穴位時,男女同法,如治療轉胞小便不通;取一側穴位時則多遵照“男左女右”的原則,如治療疔瘡“灸掌後四寸兩筋間十四炷,依圖取穴,男左女右”等。對於治療女性獨有的病症(如難產),則只取右側相應的穴位,這可以看成是“男左女右”原則的特殊情況。但是,在經脈循行過程出現“左之右,右之左”時,“男左女右”原則則不適用,如治療風牙疼灸足外踝尖,“患左灸右,患右灸左”,治療鼻衄灸手大指骨端上,“右衄灸左,左衄灸右”。
五、灸藥並用,相得益彰
唐代醫家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明確提出“針灸不藥,藥不針灸,尤非良醫”,這一理念深深的影響後世,聞人氏亦知“知針(灸)知藥,固是良醫”,因此在聞人氏治療部分急症時或多或少的運用到各種藥物。如治療發背等證用“大蒜切片如錢厚,如無蒜用淨水和泥捻如錢樣用之”;治療轉胞小便不通,“用鹽填臍孔,大艾炷灸二十一壯”。直接灸可使艾灸治療直接作用於穴位,起效較快;間接灸則可根據所治疾病的性質和患者體質,配合相應的藥物,起到艾灸和藥物的雙重作用。聞人氏在使用艾炷灸的同時,也配合其他一些搶救療法,尤其是對於神志不清者更適用。如治療夜魅不寤配合“皂莢末吹入兩鼻”;治療卒忤死配合“急用皂角末吹入兩鼻中”;治療溺水配合“用皂角末吹入谷道中”;並用“灶灰一斗,鍋內炒令暖,以布三五重,裹熱灰熨其心”;治療自縊“先用皂莢末吹入兩鼻,用舊氈一片蓋其口鼻,令兩人用竹筒極吹兩耳,即活”;治療婦人難產“先用鹽湯洗腳令溫,氣脈通疏,然後灸立便順產”。皂角末辛溫通竅醒神、豁痰祛瘀以開竅,配合灸法對於神志不清者有較好的療效。如此可見,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通過結合艾灸和藥物的雙重作用,內外同治,可得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之效,為當今的針灸臨床實踐中,灸法和中藥療法的綜合運用提供了重要的學術參考價值。

影響評價

《備急灸法》保存了部分佚書的內容,是研究古代針灸急救的一部珍貴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