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紀錄片

偽紀錄片

又稱“仿紀錄片”,一種紀錄片電視節目類型,通常帶有喜劇的嬉鬧性格,但也有非常嚴肅的偽紀錄片。這是電影中的一種拍攝手法,為了讓觀眾欣賞更加具有真實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偽紀錄片
  • 外文名:mockumentary
  • 別名:仿紀錄片
  • 性質紀錄片或電視節目
  • 代表作品:《女巫布萊爾》、《死亡錄像》
定義,具體事列,大全,恐怖片的發展,

定義

“偽紀錄片”, 又稱“仿紀錄片” 英文名稱是mockumentary,也就是mock和documentary的結合,它常被歸類為一種紀錄片電視節目類型,通常帶有喜劇的嬉鬧性格,但也有非常嚴肅的偽紀錄片。雖然它和紀錄片一樣都記錄著真實的生活,但實際上卻是虛構的,運用諷刺或仿擬的方式來分析社會上的大事件或問題,挑戰著人們對於既定事實的認知,以及對於紀錄片裡的核心命題「真實」的觀念。
在偽紀錄片裡,常常使用歷史資料畫面或者人物訪談(大頭講話)來討論過去的事件,要不然就是以真實電影的方式(干涉、介入)去跟拍事件里的當事人。
在這種電影中最常用的拍攝手法就是擺拍,所謂擺拍,就是攝影師根據自己的構想,創設一定的環境,設計一定的情節,讓被拍攝者表演,最後由攝影師拍攝完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攝影師還往往充當導演的角色。很顯然,擺拍的攝影作品往往具有更好的用光,構圖,更優美的背景,更漂亮的模特,更戲劇性
所以偽紀錄片帶個“”字,因為它只是模仿紀錄片的一些特徵來製作完成,實際上它是屬於故事片的範疇的。像《科洛弗檔案》、《死亡錄像》都屬於偽紀錄片。

具體事列

伊文思說過:當代紀錄片的趨勢是,故事片向紀錄片靠攏,紀錄片向故事片靠攏。於是,故事片與紀錄片界限的日益模糊,成為當代電影的一大特徵。
賈樟柯張藝謀的寫實風格電影(《小武》、《三峽好人》及最新的《24城記》,《秋菊打官司》、《一個都不能少》),阿巴斯為代表的伊朗電影,都標誌著紀錄主義在劇情電影中的勝利。另外一些紀錄片的導演,如邁克·摩爾和埃羅爾·莫里斯卻高張著虛構的大旗,不遺餘力地為電影注入娛樂性,摩爾幾乎把所有可能的娛樂元素都添加在他的電影中,這種玩轉紀錄電影的作法使得許多傳統的紀錄片人大為光火。莫里斯則是精雕細刻,一心把紀錄片打造成敢與好萊塢大片抗衡的大片。

大全

1、最後的廣播(1998)(犯罪題材)
2、女巫布萊爾(1999)(靈異題材)
3、俄羅斯方舟(2002)(歷史題材)
4、死亡錄像系列1、2、3、4、5(殭屍靈異題材)
5、波拉特(2006)(喜劇題材)
6、第四類接觸 (靈異題材)
7、追擊巨怪(科幻題材)
8、第九區(2009)(科幻題材)
9、科洛弗檔案(2008)(科幻題材)
10、波基普西錄像帶(2006)(犯罪題材)
11、鬼影實錄1、2、3、4、5(靈異題材)
12、殭屍日記(殭屍題材)
13、恐怖海灣(2012)(恐怖生物入侵題材)
14、隔離區1、2(殭屍題材)
15、總統之死(政治題材)
16、墓地邂逅1、2(靈異題材)
17、消失的梅根(犯罪題材)
18、致命錄像帶1、2、3部(2012~2014)(恐怖/驚悚)
19、407區(恐龍探險題材)
20、恐龍計畫(2012)(探險題材)
21、面具的背後(犯罪題材)
22、最後一次驅魔1、2(靈異題材)
23、靈異隧道實錄(靈異題材)
24、樟宜醫院(靈異題材)
25、阿波羅18號(歷史題材)
26、歐羅巴報告(宇宙題材)
27、迪亞特洛夫事件(2013)(神秘事件題材)
28、靈異咒 (靈異題材)
29、機械女 (靈異題材)
30、死亡日記 (殭屍題材)
31、尼斯湖事件(靈異題材)
32、失落海岸的錄像帶 (科幻題材)
33、最後的廣播 (靈異題材)
34、北緯31度錄像帶 (探秘題材)
35、不懼風暴(科幻題材)
36、超能失控(科幻題材)
37、巴黎地下墓穴(靈異題材)
38、生人活祭(神秘事件題材)
39、奪命金字塔(驚悚題材)
40、異形前哨(2014)(動作/科幻/驚悚題材)
41、阿提克斯研究所(2015)(劇情/驚悚/恐怖題材)
42、年鑑計畫(2015)(科幻題材)
43、惡魔(2015)(半偽紀錄、驚悚/恐怖題材)
44、詭影訪客 (2015)(科幻/驚悚)
45、靈異存在(2014)(恐怖/驚悚)
46、貝爾女巫縈繞(又名:猛鬼大錄影)(2013)(恐怖/驚悚)
47、靈異牧場(2013)(恐怖/驚悚)
48、鬼屋大電影(惡搞:鬼影實錄)1、2部(2013~2014)(喜劇/驚悚)
49、警戒結束(2012)(犯罪/劇情)
50、歐羅巴報告(2013)(科幻/驚悚)
51、折磨(2013)(劇情/恐怖)
52、柳樹溪(2013)(恐怖/驚悚)
53、地球回音(2014)(科幻/冒險)
54、6號教室 (2014)(恐怖)

恐怖片的發展

“偽紀錄”的英文是mockumentary,也就是mock和documentary的結合,它常被歸類為一種紀錄片或電視節目類型。而被運用於恐怖驚悚片中則會產生更為真切的恐怖效果。
“恐怖片”是以製造恐怖為目的的一種影片。故事內容怪誕離奇,充滿恐怖驚悚的元素和形象。如描寫鬼怪作祟、勾魂攝魄,兇猛變異動物噬人等,攝影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更有利於表現恐怖畫面的條件,一些渲染地震以及核戰爭等的所謂災難片也屬此類。
恐怖片往往意圖引起觀眾的恐懼、害怕、不安、惶恐等原始的負面情緒,通過宣洩這些情緒令觀眾得到娛樂體驗。希區柯克首先發現了懸念對於電影語言的決定性意義,他對蒙太奇等的電影語言在恐怖驚悚片中探索,影響深遠。一些世界級電影大師也對恐怖片情有獨鐘,如庫布里克的《閃靈》、波蘭斯基的《怪房客》等,都是想藉助恐怖片這種樣式,來探索和挑戰電影語言的極限。
以蒙太奇學派為代表的表現美學、技術主義傳統以技術為手段,以表現為目的,強調藝術的假定性,主張對原始素材從內容到形式都進行人為的加工。比如重視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的戲劇性,重視攝影棚的作用,用以假亂真的布景和道具營造完美的銀幕幻覺。好萊塢是技術主義、表現美學的實踐者。恐怖電影作為一個類型出現無疑是技術主義的,因此它最早興起於美國,至今也依然引領世界恐怖片的潮流。如早期的《弗蘭肯斯坦》、《畸形人》,六七十年代的《驅魔人》、《魔女嘉莉》《活死人之夜》,《德州電鋸殺人狂》,以及後來的《異形》,《電鋸驚魂》、《招魂》系列。
電影理論家克拉考爾認為:電影的基本特性是跟照相的特性相同的。換言之,即電影特別擅長於記錄和揭示具體的現實,因而現實對它有自然的吸引力。
相比技術主義,一種寫實主義的傳統成為電影語言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再現美學、寫實主義傳統以長鏡頭學派為代表,以紀實為手段,以再現現實為目的,強調生活的真實性,強調電影的照相功能,反對編造、排斥人為的干預。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正是這種美學傳統最典型的體現。
《拯救大兵瑞恩》在展現戰爭場面時所表現出的紀實性風格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技術手段的加入使影片在模擬奧馬哈海灘登入作戰的情景時,畫面具有強烈的逼真感。該片攝影立足於電影的紀實本性,用富有震撼力的紀錄片攝影風格營造了逼真的戰爭場面。
在鏡頭能逼真反映物質世界的現實當作是電影本性這種理論的影響下,有不少以紀實和紀錄為風格的影片出現。將這種風格套用在恐怖片的製作中也開始出現。
《食人族》是興起於70年代,到80年代中後期逐漸衰落的系列恐怖電影,劇情通常是偏執的冒險家們進入南美洲或是東南亞的熱帶雨林深處,探尋那些隱蔽的原始食人部落,結局多半是被生吞活剝。《食人族》系列有多部,良莠不齊,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是1980年拍攝的這部《人食人實錄》(Cannibal Holocaust),又譯《食人族大屠殺》。劇情採用倒敘方式,講述某電影攝製小組去南美的叢林深處探尋食人族,結果神秘失蹤,一位教授因此前去探尋原因。一年後,他們的電影膠片被發現並帶回了美國,而這部電影就是他們拍攝的那捲膠片。
此片應該是最早的將偽紀錄的寫實手法運用於恐怖片的製作,只是紀錄片的感覺不是很強。該片由於太過真實殘忍而被禁映多年,導演甚至被起訴。雖是三十年前的老電影,但本片的特效技術和血腥場面在今天看來仍令人驚嘆。
1995年一場由丹麥導演拉斯·馮·提爾,托馬斯·溫特伯格,克里斯汀·萊文等發起的電影運動開始,該運動被稱為道格瑪95共同體,其目標是在電影攝製中灌輸樸素感和後期製作修改及其它發明的自由強調電影構成的純粹性並聚焦於真實的故事和演員的表演本身。其要求須手持攝影機拍攝,影片的故事不必在攝影機在場的情況下發生,但影片的拍攝須在故事的發生地點進行等。
可能是受此運動的啟發,1999年的影片《女巫布萊爾》首次採用手持攝影的方法拍攝驚悚恐怖題材的影片並大獲成功,此後該手法就被爭相效仿。影片雖然成本極低,製作粗糙,但卻大獲成功,其中宣傳起了很大的作用。以紀錄片作為噱頭最大限度的調動了觀眾的獵奇心理。片子的紀錄了三名大學生為了探尋女巫而走進森林最後全部死亡的全過程。全片採用手持攝影拍攝,鏡頭晃動,畫面失焦,很容易讓人產生眩暈嘔吐之感。影片並沒有什麼血腥鏡頭,女巫的真實面貌也並沒有出現,但是看後確有一種毛毛的感覺。一宗離奇的失蹤案件用全紀錄的手法呈現在觀眾面前時,它仿佛真的發生了,觀眾內心的疑問和茫然在影片結束後許久不能消散。他們在這樣一部電影中體會到了不一樣的恐怖與驚悚,而這就是他們想要的體驗。
美國恐怖電影研究專家諾埃爾·卡羅爾認為恐怖美學範疇的核心元素包括害怕和噁心。恐怖電影之所以區別於其他類型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它激起的恐懼心理體驗和審美。越來越將非美學的元素加入到創作和表現中,任何極端的、對立的都可能被大膽地使用,以此來打破習慣的美學模式,激起新的、更強烈的體驗。
可以說這種手法使影片反映的事件更真實、更可信,使得逼真性和紀實感更突出。
這裡可以舉以實例說明,2013年1月至2月間一名叫藍可兒的華裔女大學生在美國洛杉磯市中心塞西爾酒店(Cecil Hotel)屋頂水塔內的溺死事件轟動一時。因其死亡地點離奇,加上其失蹤前被監視器拍攝到在酒店電梯內做出一系列詭異動作,因此成為輿論關注焦點,加之各種猜測和推斷更使得這一事件撲朔迷離。並有好事者以此為藍本拍攝了名為《藍可兒之旅》的恐怖短片,並且也採用了偽紀錄的手法,但其質量相比事件本身而言根本不值一提。在公布的這一段長約4分鐘的監控視頻中,每一秒都似乎讓人感覺到詭異和毛骨悚然。這種真實的紀錄感所帶給人的恐怖氣氛讓所有技術主義的化妝、配樂、音效和血漿都黯然失色。
《女巫布萊爾》在拍攝手法上的創新為後來驚悚片的拍攝開闢了新的思路。西班牙2007年的《死亡錄像》就是很成功的代表,這個系列電影可算得上是西班牙在世界上知名度較高的影片了。影片將故事發生的地點選在了一個公寓樓中,封閉環境增加了恐怖的氣氛。記者安吉拉和攝影師跟隨幾名消防隊員來到事發地後發現了一名被感染的老婦,她瘋狂攻擊前來的警員和消防員。正當人們要將傷員送去醫院時,公寓卻被警方封鎖……
影片在恐怖氛圍的營造上十分出色,將偽紀錄的真實感發揮到了令人窒息的程度,快速的情節發展和凌厲的剪輯使得其中的驚悚效果更進一層。手持攝影的手法將本可能只是一部B級血漿電影成功變身。影片結尾處的夜視拍攝更是將全片的恐怖氛圍推向極致。
第一集的結尾處向觀眾揭示了感染的來源,並為續集的拍攝留下伏筆。隨著女記者被托入黑暗,影片結束。系列第二集緊跟第一集的故事。又一對搜救人員進入樓內,繼續與感染者的搏鬥……這一集採用了多個攝像機分段拍攝從多個角度呈現整個事件。導演在這一集中表現出了對《驅魔人》這類影片的興趣,將事件原由歸結於靈異的鬼魂附體,不僅讓觀眾摸不找頭腦,也使影片的整體風格被攪亂。但續集依然延續了前作緊湊的情節和快速的剪輯,使得恐怖氣氛的營造自然流暢。該系列迄今也拍攝了4部,第三部的風格更顯得與前作格格不入,顯得雜亂和無厘頭,而第四部已經脫離偽紀錄的手法。而《隔離區》系列正是美國版的《死亡錄像》。
2008年的美國影片《科洛弗檔案》用同樣的手法拍攝了一部《哥斯拉》。又是紐約遭受了不明生物的襲擊,一群正在舉行派對的人用DV記錄了死亡前的經歷。全片直到最後時刻才出現了怪獸的全貌,可謂吊足了觀眾的胃口。全手持攝影讓觀眾有置身災難中紐約的真切感受,跟隨主角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心驚肉跳,我們由旁觀者變成了親歷者。偽紀錄的手法又一次在驚悚效果的營造上獲得成功,取得了票房和口碑上的認可。影片中的災難和襲擊突如其來、毫無徵兆,人們一下子就陷入了恐懼和無助之中。這其中顯然有美國人對911事件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影片對恐怖攻擊下人們的遭遇做了藝術化的處理。結合現實和政治隱喻也成了這類影片的一個特點,《死亡錄像》系列中對政府的刻畫顯然也有某種政治諷刺。同類題材的還有挪威電影《追擊巨怪》。
2009的小成本電影《靈動·鬼影實錄》又一次證明了該類型電影在商業上的成功。靈異事件又一次獲得了青睞,一隊夫婦用攝影機撲捉鬼魂,希望能夠用真實的影像記錄下鬼魂出沒的證據,但顯然,他們對隨後出現的可怕事件,並沒有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以一種紀錄片形式所呈現出的真實恐怖體驗,讓人顫抖。影片裡的懸疑和驚悚氣氛,無疑渲染得十分成功。但《鬼影實錄》還是引領了現代恐怖片的新潮流。該片雖然在製作上較為粗糙,但還是以其獨到的創作獲得了觀眾的認同,這部以1.5萬美元的小成本收回1.5億的票房,跟當年的《女巫布萊爾》一樣賺得盆滿缽滿,靠的便是偽紀錄。迄今為止這個系列已經拍攝了5部。美國的《鬼影實錄》大獲成功後,日本也原樣照拍了一部《鬼影實錄:東京之夜》,這部電影在創作上並無新意和突出的恐怖效果。2010年韓國也拍攝了號稱是首部偽紀錄恐怖片的《廢家》,中國也有《北緯31度錄像帶》,但都乏善可陳,國產恐怖片依然在搞笑的路上狂奔不止。
還有一種手法是通過對當事人的訪談和場景的再現來表現事件的真實性。典型的是2008年的澳大利亞影片《蒙哥湖》。影片講述一家人去湖邊休閒度假,女兒愛麗絲游泳時突然失蹤,不久消防隊找到了屍體,之後家裡便頻頻出現詭異現象,似乎是愛麗絲的靈魂在作祟...影片從頭到尾都是大量的人物訪談,探討家庭倫理和鬼魂是否存在,期間穿插一些靈異照片和一段靈異視頻。還如《第四類接觸》採取了混搭式的偽紀錄手法,其改編自一位教授對被外星人綁架事件倖存者的採訪調查報告。由於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真實性,再加上那些“真實”的訪談錄像,就更加讓人疑亂叢生了。此類手法使影片產生了類似BBC紀錄片一樣的真實效果,有一定的創意,在懸念和氣氛的營造上也一定特色。
與傳統恐怖片相比,偽紀錄恐怖驚悚片在審美特徵上具有共通之處,但也有一些自身的特點。
首先一點,影片必須向觀眾明確攝像機的存在及其為何會存在,這是傳統恐怖片不需要的,因為它們必須讓攝像機隱藏起來。比如《女巫布萊爾》和《達洛夫事件》等以一隊人對某個神秘事件的探尋來將攝像機的存在合理化。其中設定比較合理的有《死亡錄像》和《科洛弗檔案》。《死亡錄像》是以記者的採訪為切入點,讓整個紀錄的過程顯得順理成章。《科洛弗檔案》則在一次聚會的錄像過程中插入了整個事件。這兩部作品在解釋為何攝像機會存在,為何會有這樣一段錄像方面較有創造性。但這類影片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在那種極度恐慌和緊張的狀態下,為何人物還能繼續拍攝?疲於奔命時仍然不願捨棄這個負擔?在所有人都死亡的情況下,我們如何能看到他們拍攝的東西?一些影片還試圖利用多個攝像機,並在它們之間玩起了蒙太奇,可以說這是對整體紀錄風格的破壞,把觀眾又帶回了傳統。
為了營造詭異陌生的神秘氣氛,經典恐怖電影往往將故事發生的地點安置在遙遠偏僻、孤立封閉的地方,偽紀錄恐怖片同樣如此。如封閉的公寓、精神病院和洞穴、冰天雪地的無人之處、人跡罕至的森林、外太空等往往成為故事發生的地點。而晚上則成為故事情節重點發生、進展的時間,目的是通過時間、空間的陌生化與隔絕來加強神秘的氣氛。
在恐怖元素的設定,或者說是什麼造成了恐怖這方面並沒有什麼新可供創造。通常可以總結為以下幾種元素,首先是幽靈或鬼魂之類的靈異元素,代表的即《女巫布萊爾》、《鬼影實錄》、《蒙哥湖》、《靈異咒》、《地下墓穴》等。其次是病毒、殭屍,如《死亡錄像》、《隔離區》、《美國殭屍》《墓地邂逅》等。怪獸入侵的《科洛弗檔案》《追擊巨怪》。驅魔類《死亡錄像2》、《最後一次驅魔》、《絞刑架》。外星人作怪的《歐羅巴行動》、《阿波羅18》、《第四類接觸》、《達洛夫事件》等。
經典恐怖電影在敘事結構上具有較大的相似性,大多是封閉式的。往往以一個恐怖元素對正常秩序的暴力入侵為開始,敘事圍繞著入侵和人們的抵抗展開情節,故事一波三折,危險步步緊逼,勾起觀眾和讀者的好奇心與探索欲,雖有危險、恐懼的情節和場面出現,但是強烈的故事性化解了這種恐懼感,敘事在整個恐怖情感的接受中起到了主導的作用,使觀眾有繼續觀影的願望。因此,一個完整的、起伏跌宕的故事是經典恐怖電影必不可少的構成元素。偽紀錄恐怖片多數時候則是相反的,即是我們主動的介入但某個恐怖元素中去,妄圖探尋和挖掘其中的秘密,而後被恐怖元素所包圍。而且現在許多恐怖片特別是偽紀錄恐怖片在敘事結構上多是不封閉的。如《女巫布萊爾》的幾位人物都命喪密林,且沒有與恐怖元素的直接交鋒。《科洛弗檔案》中的主人公同樣都死於襲擊,只留下一盤錄像帶。主人公多數沒能在與恐怖元素的交鋒中取勝或逃出生天,而是相反,或者是更開放的結局。這種處理的效果在於使觀眾在觀看完影片後仍然處在一種揮之不去的恐懼和疑慮中,將對整個事件和人物命運的猜測不斷縈繞在腦海。《黑暗侵襲》是在這方面做得較為出色的影片,其結尾處的處理可謂精彩絕倫,讓無盡的恐懼和絕望伴隨著嚎叫在洞穴和觀眾的內心迴蕩不絕。
相比傳統類型,這類影片在技術上對一般用於渲染恐怖氣氛的配樂作了必須的捨棄,對一些特殊聲效也必須使之融於影片的整體風格。
到現在為止,這一類型恐怖驚悚電影的發展已經遇到了瓶頸。無論在恐怖元素的設定和故事內容的編排上近年來都乏善可陳。《鬼影實錄》雖然仍然在拍攝續集但都難以再吊起觀眾的胃口,而《死亡錄像》系列到最近一部已經脫離這種形式。可以說這個類型在創作上的創新有一定難度,實際上,整個恐怖片類型也都面臨這一問題。首先,技術上可以說手法已經被限制在一個很小的範圍內,除了晃動的攝像機,就是固定的攝像機,類型的恐怖紀實感也在逐漸失去新鮮感和刺激效果。試圖在其中加入多個攝像機和蒙太奇大多會使這個事件的紀錄性產生問題,甚至給觀眾造成出戲的感覺。故事層面的創新更是難題(整個類型的難題),大多都在結尾時失控或落入俗套,難以使觀眾接受和認同(這種電影為什麼會被拍出來?)。
以上總結了偽紀錄恐怖電影的主要特徵,但由於恐怖電影自身類型的複雜性和多變性,使得我們對這類影片的分析僅僅提供了觀察西方恐怖電影的一個視角。在日漸多變和不斷增加的恐怖電影類型中,由於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交叉性的恐怖形象和混合性的元素,使得經典恐怖電影和現代恐怖電影的分類顯得過於簡單。偽紀錄恐怖驚悚片可以說是現代恐怖片的代表,其在技術主義的基礎上,借鑑了寫實主義的某些主張和手法,但歸根結底這仍然是技術主義的實踐。
一般來說,西方恐怖片以強烈的血腥和噁心構成視覺衝擊為主,與東方恐怖片獨特的心理恐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形成了當今世界上恐怖片的兩大主流創作模式,即心理恐怖與血腥恐怖。但實際上,這兩種模式也在不斷的融合和互相借鑑。一部恐怖片的最大成功大概在於它什麼也沒幹,而你已經被嚇到,影片雖然結束,但是恐懼不會消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